學術交流與溝通中,什麼問題可以問,什麼不可以問?


看到這個問題好感慨,近日就在跟某文獻工作者的交流當中產生了數次的不愉快。

雖然是文獻工作者,不過是地方性的那種,學歷和基本功都沒有較高的要求。總之,他文獻學、史料學的功底薄弱,對於版本學裡的避諱現象更是僅知皮毛。卻在交流中,多次使用「我可以認定」、「肯定」、「必然」這樣的字眼,讓人很不快。

還有次他跟我請教研讀古籍的方法,我給他說了一個半小時,到最後,他突然冒出一個問題:「你如何評價xxx?」(註:xxx是文獻專業大牛。)了解我性格的人都知道,「如何評價xxx」這種問題,我是從不回答的,因為寫出幾篇論文都難以回答盡的問題,更毋論區區一場短暫的聊天可以解決。如若夸夸其談,庶免浮淺之譏。然後我就直接了當向他表明了自己從不回答此類問題的立場。接著他來了句:「他的書,或者論文,你看過嗎?」——有種被侮辱的感覺……

去年底閉關讀書期間,也遇到件很奇葩的事。某人跑來說:「文獻學是小道,都是為文史服務的。你竟然棄大道不走走小道。」……然後我反駁之。他就諷刺了一句:「你比張之洞還厲害。」(至今我都覺得他諷刺錯地方了=.=)到最後,他拗不過我,竟然來了句:「女子果然做學問不行。」……聽畢,我整個人就……不僅再也沒有跟他交流的慾望,還果斷把他拉黑刪除了。我並非女權主義者,但我認為人生而尊嚴,無論男女,所以我希望自己是作為一個人而被尊重。在學問的世界裡,性別應該是被淡化的,應該是只論學問不論人的。

類似的奇葩語錄還有——「我以為嶺南地區無文,做不來學術。」這些性別論、地域論真心讓人覺得很LOW

以上涉及的,都是人與人交流與相處最基本的東西——尊重

=============================

我平日接觸、交往的都是學術界、出版界及各高校人文專業的前輩友朋,而且當中前輩更多。所以尊重和禮貌相當重要。

  • 盡量集中在前輩本人的研究領域和學術興趣。
  • 盡量勿提太過於常識性的問題,如果上網或查書能解決的問題,則自行解決。
  • 完全不要涉及私人問題,當然,關心身體狀況這些可以慰問一二。
  • 如若郵件交流,覺得行文語言生澀,不妨適當添加若干簡潔的顏文字(比如^_^、T_T、&>_&<),可使對方感受到作為晚輩的生機和活力吧,效果真的要比那種行文拘謹嚴肅的更好。ps:當然不是要你發一堆繁複的或無謂的。
  • 廢話少說。簡單的寒暄過後直入主題。
  • 不用任何尖銳的辭彙;盡量不用「肯定」、「必然」此類描述詞,而改為「或」、「可能」,並且在結尾盡量將陳述語氣改為請教的語氣,如「因此,我認為A的可能性更大,您覺得呢?」、「您看我的推論怎樣?希望您多批評指正啊^_^!」這樣就給人以誠懇和期待的感覺,也容易讓交流繼續下去。
  • 不要開玩笑。

其實與前輩交往,也是可能發展成友誼的呢。我覺得跟前輩交流,最重要的前提是尊重和有禮,然後就盡量放平心態,專註於討教的問題本身,不要想著彼此身份學識懸殊,而導致自己在整個過程中連起碼的表達都做不好。

=============================

最後說說同輩之間的學習交流。

題主說:

我有問題諮詢對方時,對方會先把我的研究問題問一個門兒清

——那說明對方很負責任,想了解你的研究問題,從而給出恰當有用的幫助。

接著又說,

因為是我諮詢對方,所以基本是非常坦誠的告知我在做什麼,所以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了,所以來問你。但是當我反過來問那麼你現在在做什麼課題呢?對方諱莫如深,連題目都不會告知。

——你的初衷是希望對方能給你的研究課題提出建議和解決方案,何以跟著變成你去打探對方的研究課題?別人不回答你不是很正常嗎?何況給你意見又不是他義務,回答你所有問題(包括隱私),更不是他義務。請在具體的交流當中,就事論事。題主說這個過程讓你感到不爽,殊不知也許對方也很不爽你。

最後我根據題主的問題描述而推測,此人與題主並非朋友關係。

既非朋友,則當更加註意尊重有禮。

(當然,朋友間依然需要尊重,失去此,就失去了友誼的基礎。)

上周我幫一友人改論文,批改加上找資料,陸陸續續花了四五天。這是一篇論文初稿,3600餘字,而我糾錯和補充的近1200字。內容是我跟他都相當熟悉的某文學文本,裡面有相當篇幅涉及該文本之版本源流,中華書局的本子都說得不夠清楚,但被我搞清了。如果友人在請我批閱的時候,擔心我剽竊,那是相當有可能,因為我掌握的關於該文本的資料比他豐富。作為初稿,尚未被其他人看過,也沒有在word檔上加密或加水印,我真偷走了,他也說不清吧。——然而,他相信我。他既然願意主動給我批評指正,就是信我不會做那種齷蹉事。

然而你以為我們是多麼「如膠似漆」的朋友?

不是啊,我們除了學術,別的都不聊——從來都不聊。甚至節日也不會彼此問候一句。而且我還是他的朋友中批評他的文章批評得最多的,印象中每次都很是凌厲……

其實我們人文學科剽竊學術成果的事情也是相當常見的,不過即使如此,我對朋友,朋友對我,彼此間從未懷疑過對方會做那種損害對方利益的事。平時朋友都會給我看論文啊,沈軻和不系舟客就給我看過不少,無論十幾頁還是幾十頁,我都會仔細閱讀然後或批示或評論。還曾經給好友找資料,寫滿了一本A4那麼大的筆記本。另外,我寫的很多文學、文獻學、敦煌學、避諱學的筆記、札記已準備陸續整理好公開給好友看,這個Coke是早知道的。

還有gm zeng,我每次從他身上學到那麼多,他也不怕我學會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啊。趙瑾昀兄在zhihu上默默普及漢字知識,並充當著學術搬運工的角色給大家搜羅整理出那麼多的資料,他又何曾計較過什麼呢?

因此,我想表達的是,你既然主動將自己的研究想法、稿件交給對方去批評指正,那麼能不能給點信任呢?如果對方知道你一邊向他討教,一邊揣著懷疑的心思,估計會挺心寒的吧……以後再也沒有交流的慾望了。

如若實在擔心對方會剽竊你的成果,那就不要找這個人就是了。我就不信你身邊這麼缺人,非他不可。


我的導師殺人不見血的金句:

I understand what you did in this paper but why should anyone care?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問之前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你不懂「學術交流」,人家可能更不懂。不斷根據人家的反應來交流就是了。

我很厭煩以下問題:

你對XX領域怎麼看?

——你自己愛怎麼看怎麼看,我沒這麼高瞻遠矚。

XX還有得做嗎?

——你不愛做別做,我哪怕走死胡同了關你屁事。

問得倒是真輕巧!這些學生黨在長期做學生的時間裡學到的一個特別雞賊的技巧就是:怎樣隨便一問,別人就要給你免費講一整堂課,輕鬆「學到很多東西」。「今天又學到很多東西!」

有很多學生是這樣想的:啊,又到「學術交流」時間!現在我要「交流」了!來,先大家談一下各自對這個領域有什麼看法吧!我先來!我是做XXX的,我是怎麼做的,別人是怎麼做的,我覺得接下來想怎麼做,但是有XXX不懂。——我覺得這個領域發展前景還是好的!


我按照你的方法跑了一下回歸,可是結果和你完全不一樣,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謝邀。(目測要變成科研心得專業戶了淚目。)以下簡短答案將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後基於本人與學科內外前輩以及在學同仁交流的經驗,附贈三個深槽。

首先,無論和什麼樣的對象交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那不是真誠,是缺心眼。

其次,什麼適合交流什麼而非的取捨,內在決定於對自身科研能力的明確判斷,外在取決於對業內科研進展的熟悉程度,這裡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身份問題。在業務交流時,自己其實與對談者也是同行——或者最起碼將彼此預設成同行,包括和前輩之間。這個前提意味著你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那麼就能篩選出需要別人意見的和自己可以把握的。(所以看到提問描述,個人認為題主還是對自己信心少了點兒;但也不要緊,做得久了越來越熟悉自身和業內,就好了。)

再次,的確理工科可能競爭更為激烈,但基於真誠的前提,同行間有效交流的根本在於提問和交流經過思索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泛泛互通有無。(後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非常不專業的表現。)當然具體情境下是需要小技巧,但這種所謂的技巧並不局限於科研交流,而是一般的社交技巧,對以問題為中心的交流模式起輔助作用。

最後,只有真正優秀的同行才值得交流,學術交流的最高形式就是學術批評。就個人的經驗而言,真正優秀的同行(包括前輩和在學同仁),是非常熱心於探討甚至爭辯的。(至少在法科的研究中,)科研中絕大部分疑惑是自己作為獨立研究者可以弄明白的,當然這個需要時間和靈感;和同行交流最大的意義可能在於縮短這個時間,但最大的期待也不過是對方可能帶來的「啟發」,哪怕它可能以攻訐的面目出現。如果期待的是對方毫無保留送現成的,那麼還做什麼科研呢,這都不是導師能給的了,簡直就是對小學班主任的期待啊。

附贈三個深槽,針對的是人文社科法科的情況:

1. 跟同行對談時,能用自己的觀點說清的不必附會他人,能用邏輯和事實證明的不必強援理論;實在要說理論,務必固定在對談語境與學科共識中,且切勿掛靠自己不熟悉或者不好把握的宏大理論(前者沒法說後者說不清)。業務上真正有效的交流基於各自思考的結晶和困惑,最好是出自事實或者歷史經驗,遠並非堆砌已讀文獻乃至臧否人物。

2. 就算是初識的所謂學友,走上來就問看什麼書或者推薦書單的,個人從來不回應,撲面而來的業餘選手氣息。但還是要比動不動長篇大論手機屏幕上劃拉三五下都看不完的好一點。

3. 每一個人如何讀書、思考以及寫作,其實是高度個人化的(神秘)體驗,在這個意義上講,並不是說經驗和方法不能交流,而是為學若要真正做到切己,只能是一個人的修行。但優秀同行存在的意義就在於,讓你確信吾道不孤。

簡答如上。

遙祝學安。


學術界,也請尊重市場經濟的互利平等原則。不能一邊稱讚市場化,一邊又喜歡中國傳統美德中的無私授業。

1、學術交流的寶貴只在互利的情況下存在。其他時候,是一方的猜忌和另一方下意識或無意識地捷徑取巧,甚至剽竊。互利:在其中一方已經完成發表,歡迎另一方引用的前提下進行交流。若非此,則是對方在像我們現在回答跟自己無關,但能回答的問題一樣,用不緊俏的時間掙取公共名譽和個人滿足。個人無償奉獻存在,但屬於道德範疇,不屬於制度範疇。

2、交流中務必注意,自己是當事人時,請爭取道德標尺;對別人進行的討論進行評價時,請採信制度。

3、理解這個原則,進行討論的之前,你要能清晰的定義你們之間的關係。你和ta是否熟絡?若是,你們之間的彼此信任可以超出制度的束縛,這時候彼此相信人格和個人的公正。道德親近最終體現在聯合署名,致謝提及,引用對方已發表論文等,一定程度上公平地換取對方對自己的指導。

若非,請在首次接觸時便說明利害關係,想清楚彼此能進行交流的相互價值。如果你不能給別人提供價值,你也不值得別人指導你。

4、以上是兩個成熟的系統交流的樣子。若偏離此道,無需交流。

正式回答兩個問題。

1、說什麼,不說什麼。悖論:如果你比對方低,你說一點,人能知道全部;如果你比對方高,你沒必要說;如果你和對方平等,通常你們關係熟絡,不必設防,或者乾脆你不必與之討論,半斤八兩之間的交流只會帶來問題,不會帶來答案。

綜上,通常的交流,不是交流,是請教,是你向別人要東西。能講的,最好是你已經只欠發表的東西。道德上,你可以通過惠及對方;制度上,你確認對方短時間內完不成你的工作。

但這一切,需要建立在你對對方的了解上,ta能做什麼,做不了什麼,需要你自己知道。

2、一切都可以詢問。至於冒犯,只要態度上不質疑對方的結果和論證過程,別人都喜歡你去關注。關注本身代表未來的引用。按照1的提法,別人能放出來,說明有基本的道行,感放出來,就保證你搶不到。

最後說零散幾點。

1、交流,真正的有益交流,發聲在親密關係之間。彼此可以互相不要回報。這種人需要長久的互相幫助,大事小情。不存在純為科研進步的交流。

2、被搶,主要來自自己的口無遮攔及受虐妄想,但最主要的,是自己不懂。不懂專業知識的價值,如果深刻理解了自己的知識,自己需要的知識的價值。很多問題,並不會發生。

————————————————補充——————————————————

@青格樂 :「不同意你說的「不存在純為科研進步的交流」,那這樣的話,大家交流的目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彼此科研進步?也不同意你說的互利為基礎的交流,交流不一定要獲得什麼實質的東西,有時候只是一種思路的學習,或者在交流和辯論中捋清自己的思路。

以及「被搶」那一點,感覺說的很玄乎,但是其實並不太明白什麼意思,舉個例子?」

我覺得這是個好問題,放到這裡說明一下。

1、青格樂問,被人邀請,我答。算是一個早期的完整交流循環。這其後,第二輪交流從上面開始。簡化一下:我不同意你說的-我的反問立論;你說的玄乎,舉個栗子?

2、先解釋下前面我說法。不存在純為科研進步的交流,意思是,交流的本身是為的自身,更廣些,彼此的進步,僅涉及當事人雙方,或者看到聽到交流過程的人。這是彼此交流最為切實且直觀的目的。純為科學進步的交流,我指代那種在想交流的時候心中早已存在一種為科技進步為導向,說話前先想下自己的言行怎樣能推動世界科技進步的假定行為。說這個大家可能覺得可笑,但如果想想50 60 70年代,以及現在的朝鮮,這並不可笑。純為科技進步進行的交流不存在,進步的是為人的科技進步的交流。

這個問題希望我能說清楚了。第一次沒說清楚,請讀到的人原諒。每個階段講每個階段適合說的話,沒人問沒必要展開說

下面說互利性交流。希望提問者看懂了我的意思,如果沒看懂,可能是我說的不清楚,見諒。我的原意:互利交流是阻力最小,效率最高的交流。青格說不同意互利交流。你是說這種完全不正確,還是不應該作為主流,還是完全不應該作為一種交流方式存在?「交流不一定要獲取實質。。。。思路。」 我很同意你的觀點,但我不知道你說這種觀點的目的。你是說我我認為交流一定要實質性的互利么?我看了下我說的,兩個地方可能存在模糊定義:1、交流的寶貴需要互利,我指代不同地方的人在覺得彼此適合的情況下,聯合研究。例子不勝枚舉。但我說交流的寶貴不同於交流。交流可以只論過程,不考慮結果,如同現在我和你交流,我沒想要什麼結果,我只是在澄清你的問題以及我的模糊的地方;交流的寶貴,我指交流產生的好的結果,需要在互利,以便長久地維持。2、實質東西,請你定義好「實質東西」。在科學研究中,甚至放到很多非科研體系中,最為實質的,最有價值的,是想法和思路。筆墨紙硯誰都有,或者弄到;想法思路,有些買都買不到。例如,專利。互利都只是因為需要彼此的想法和思路才沒辦法產生的附屬品,是次級存在。所以,請不要把思路和想法當做可以隨手贈人的禮物,至少在你理解了其價值之前不要。當然,我知道你想說的意思,你是想說,作為指導者,很多時候並沒想要回報。這是對的,我應別人邀請回答問題,也沒要誰一定點贊,一定表示感謝,你提了個好問題,你也沒說要知乎給你錢,點贊的人,關注的人,把這個問題傳播到更廣的人群中,大家都能理解其中原則,促進大家心中的科學的進步。皆大歡喜。但請注意我的切入點,我說的是,作為請求指導的人一方,不能空口要幫忙。至於指導者是否要回報,那不是你該決定的。你的出發點是求助者,請基於此角度討論問題,不要越俎代庖。別人要是人情,不要是本分。現在,降低一下雙方的水平,假如兩人都不完全懂,彼此在交流中互相促進。這當然是最好的情況。但這和我說的互利並不矛盾,這種互相提高本身就是回報,知識上的,智力上的,比掛名等實質性東西好得多。話說,今天下午都在和友鄰老師討論問題,交流?非也,求教!作為我,必須在這時候要考慮怎樣能回報老師,比如,幫忙實驗室值班等。這是禮貌。她不要,我也得給。再說,你怎知別人不要?大家不要把科研貢獻人格話,人格神話。人就是人。只是人。我可以給你舉例個上周才發生的事情。一個友鄰課題組博士,僅僅因為透露了實驗思路中的一個概述性的方法,在業內人士看來類似清理鏡頭得用乾燥的鏡頭紙這種常識性的描述,便被大組長點名批評。紙,誰都有,但問題就在思路和細節。也許你的研究中不存在這種問題,但很多人存在。另外,我想請你假設,如果你今天是一個項目的申請人,你的競爭對手中有一個新星和你交流問題,你會不會和他辯論,幫他理清思路?如果你會,我衷心的讚歎你的學術精神,不帶一絲諷刺。我讀的論文不多,但從50年代到現在,我見過不少標題中帶comment on, reply on 字樣的在論文上辯論思路的。這樣的辯論我喜歡。

關於「被搶」的玄乎。如果你懂你自己的業務,你會知道哪些問題是突破點,哪些你和別人交流能產生彼此的進步,哪些東西你說了,只會增加別人搶你想法的風險。所以,要業精。口無遮攔,多為初出茅廬的人士,希望別人認同自己的新發現,同時解釋自己的迷糊。如果口無遮攔,被人當做引子重新抓藥更快的解決了病症。此類事情多發生在同行多,試驗周期短,有驗證他人結果傳統的行業,比如小寶方博士,此其一。妄想,往往發聲在試驗周期長的實驗,別人其實很難複製自己的發現,但卻非常擔心別人複製,比如上文提到的實驗思路的例子,這類被搶妄想往往是對自己所做東西的特點和相關研究人員情況的不了解造成,簡單說,別人自己手裡燙手山芋都很多,你說的,別人可能只當了耳旁風,嗯啊這是一下而已。此其二。

最後,我想說一點。如果交流,我喜歡只講問題,不要在問題前面做定性。我覺得我說的算客氣了。你沒必要上來就說我不同意,我說的玄乎。你可以直指問題,你問我答。最後帶或不帶你的判斷。因為說實在的,我沒覺得我有義務每個細節都單純的為你掰開揉碎的講,尤其是你已經自己有了自己的判斷的前提下你也不能在不認識我的情況下就要求我。對不。

再最後,對於所有旁觀者,我想我和青格樂博士用實際例子演示了一個非利益相關的交流是什麼樣子的。兩輪下來,周圍的人應該能有個基本概念了。那我的時間也算值當了。

以上整體,應該算是青格樂認同的「只是一種思路的學習,或者在交流和辯論中捋清自己的思路。」了。但說實在的,我是挺累的。午飯都沒得及吃熱乎的,如果你不給我點贊的同時添加感謝,我覺得你自己都應該覺得不好意思了。


看客初來乍到。見置頂回復。兩句讀下來,就知道這提問必須是各抒己見的。能達成一致的朋友自然會課下握手言和,達不成一致的也要冷眼藐視不歡而散。

雖不是當面指責對方,但不愉快卻來自於他不懂,他僅知皮毛,他多次使用「肯定」字眼。

管他哪個大牛或小牛的論文,看過就是看過,沒看過就是沒看過。哪來被侮辱的感覺。即使現場有別的線索明顯表明對方提問的目的性就很灰暗,也不至於認為這是針對自己的。

再後來,明顯對方就是逗你玩,絕非誠心誠意交流,你還上套。喜歡他就繼續和他糾纏,不喜歡他,就使用不尊重的方法兩句話把他嗆回去。我從中見到一句「女子果然做學問不行。」

對此提問,我的回答是:既然論事,就不要論人。很多論壇就沒有做到這點,很顯然知乎做得最好。這個回答沒有展開討論,只需要做。試試看咯,你的交流方法裡面含有多少評論人和評論事的成分咯。


瀉藥。你問出這樣的問題,只說明一點:你還是不夠了解領域。

首先明白這個領域的優勢在哪,難點在哪,瓶頸在哪。其次,才會明白你的課題的意義。它解決了這個領域的什麼問題,又是怎麼做到的。

那麼,交流的時候,抱著「憑我告訴你的信息,你不可能看透全部計劃」的原則,自己把握具體細節。比如有的人是外行,又嘴嚴,可以稍微多說兩句。有的人是領域內高手,又是那種非常聰明的人。你一個字都不要說!甚至可以故意誘導對手走進死胡同(當然不推薦)。所以,別人說的也未必是真的,也可能是在給你挖坑。

總之,越是好東西,越要保密。


問一個單身將近三十年的博士學長:

「師兄,這個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真是太難了,

你還是跟我講講怎麼樣才交到女朋友吧……」


極簡單:設想下你是對方你不想被問什麼問題。

進階水平:設想下你是對方你想被問什麼問題。

後者舉例:個人有價值的思考,是否能引來新的結果,拓展,可研究的問題。

善意提醒:不要以為一些東西是規範,就一定可以問,而不顧及對方。問了對方也不會真正告訴你,只是敷衍下所謂規範。而且可能會記住你。一些學術界的騷年,路越走越窄,就是因為情商低不知不覺得罪了不少人而不自知。中國學生里這種現象不多也不少,不多的原因是中國學生往往不善表達。被認為特立獨行的美國學生里這種現象反倒很少,很懂人情世故。


推薦閱讀:

學術新人需要了解的那些事
教授觀點:關於學術研究的幾點體會

TAG:學術 | 學術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