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40幾天的寶寶,醫生建議多哭,說每次讓哭15分鐘,每天要哭滿3小時,這個合理嗎?


不合理相當不合理,給你分享一個日誌吧。哭聲免疫法的真相是毀了一個孩子!!!心理醫生全面揭示「哭聲免疫法」的真相-------此章節感謝前輩 天使寶寶魔鬼媽 ----轉貼:心理醫生全面揭示「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只是發表這些觀點的人,沒有告訴你故事背後驚人的真相。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母嬰關係則是重中之重,決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做為心理醫生,大量個案是母嬰關係失敗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難以言表,非常艱難而長期的自我成長才能修復。寫下此文,希望媽媽們看到真正的心理學,不要隨意使用網路流傳的育兒法無謂自坑。育兒,愛與自由是永遠的答案。

二、哭聲免疫法在西方的起源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這是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的名言。現在國內網上瘋傳的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行為主義者的理想國就是一個徹底程序化了、光禿禿的,沒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聖的精神存在,而是機器,環境怎麼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來看看大師本人的家庭被訓練得如何。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 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這本書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他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

「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痛苦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了行為主義而學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納。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其前妻的二個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倡導並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Mariette記憶中,媽媽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悲劇的種子其實早在華生童年已經種下。華生的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華生受同學欺辱,並因暴力行為而兩次被捕。童年對愛的絕望,讓 約翰·華生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個「沒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國」。

哭聲免疫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曾在美國風靡一時,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後,此方法終於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如今,在歐美生過孩子的媽媽都會得到助產士和醫生的「親密育兒」的建議。親密育兒,按需餵養,已經成為歐美國家最基本的共識。

三、哭聲免疫法的真實案例

1,我的同行,一個從重度創傷童年走出,但不斷自省並且帶出健康快樂孩子的心理醫生,她的姐姐則走向另一端,使用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堅信嬰兒是在用哭泣威脅自己,定點餵飽奶後,既任憑嬰兒在哭泣中入睡,妹妹極力勸阻無效。等到了上小學的年級,姐姐的孩子被確診兒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2,我微博的網友評論;「我哥在加拿大,鄰居是倆高知,信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出生後單獨睡房間,苦得死去活來也不去管。孩子6歲還不說話,現在孩子10歲,從很小就被診斷為自閉症。」

3,網友私信告訴我曾使用哭聲免疫法冷酷訓練孩子,現在孩子被診斷自閉症。

4,一名愛護子女、堅持喂哺母乳的好媽媽,疑為儘快教懂3個月大兒子「一覺睡到天光」,昨凌晨縱聽到愛兒哭喊亦忍心不予理會,豈料及後男嬰俯趴在床窒息死亡。

以上個案,哭聲免疫法的擁護者可能大呼冤枉,辯解哭聲免疫法不是說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長反應時間。經常聽到嬰兒哭鬧卻不及時反應的媽媽,可見已喪失很多母性本能,再加上「科學理論」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時回應是對的。在這些可怕觀念的毒害下,媽媽對嬰兒越發冷漠,堅信嬰兒在用哭泣威脅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時候,放任嬰兒哭泣怎可避免?

即使嚴格按照第一次延遲5分鐘,後面逐步加長的原則訓練,對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礎也是摧毀性打擊。

四 從專業心理學角度解讀親密育兒

嬰兒出生後處在和母親一體的感覺中,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回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整個世界已經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

孩子在出生大概頭2個月里處在「正常自閉期」,這個期間孩子對外界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孩子的感覺里,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既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以嬰兒為中心」的母嬰關係里,嬰兒自主地微笑,激蕩起母親的喜悅,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衝過去撫慰嬰兒。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成為心理學所說「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會發自靈魂深處對生命充滿熱情和創造力,於人友善,同時會堅定的捍衛自己。用印度瑜伽的說法,「心輪」較敞開的人自然有這種呼應能力。如果媽媽自身也得到愛比較少,更偏重頭腦,心的感應能力偏弱,尤其是頭腦還被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佔據時,更容易遵循教條而不是心靈。

孩子的全能自戀較充分滿足後,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體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後,嬰兒對世界有一個最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在遇到挫折時就想要毀滅一切。連環殺人狂,精神分裂症等最嚴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戀重度受損的心理基礎。

哭聲免疫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破壞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孩子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願,我哭的時候TMD的居然不及時回應我!」可能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小嬰兒感覺里,整個世界開始破碎,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

------------------------------------相對應不被理解的抱睡--------------------------此章節部分內容感謝 前輩-----葉月幽-----談談我對「抱睡」的理解剛出生的寶寶,有些是可以自己獨自睡小床的,這樣的天使寶寶很難得,父母會很省心。但也有不少寶寶,因為剖產、母嬰分離、新生兒窘迫、被照過藍光等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缺乏安全感,他們會更需要母親的懷抱,而很難被單獨放下。

這篇文章是針對此類高需求寶寶來說的,所以如果您的孩子是個天使寶寶,請不要用您的眼光來批判這些需要抱睡的孩子和父母,因為他們的辛苦以及內心的不安,可能是您無法想像的。

可是老人們都說,「抱睡」是個壞習慣,必須糾正,否則不但大人辛苦,還會影響寶寶的骨骼發育。那麼,究竟是應該抱著寶寶,還是該訓練他躺下睡覺,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嬰兒的需求,又該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 只要你開始帶孩子,你就會發現,那種能單獨睡在嬰兒床里,一覺到天亮的孩子,只在書里才有。於是父母們被折騰得焦頭爛額,周圍的人尤其是老人,開始給你很多「冷漠無情」的建議。例如「就讓他哭好了」,「一定要讓他養成固定的習慣」,「別總抱著他,會把他寵壞的」,等等。但是,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就等於切斷了寶寶與你交流的唯一方法。 把這麼小的孩子放下來讓他自己入睡,是不現實的。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安睡了九個月,並非出生後就可以馬上脫離母體單獨行動,而是同樣需要母親的懷抱,需要聽到媽媽的心跳,聞到媽媽的味道,感受到媽媽肌膚的溫暖,藉此獲得安全感。所以很多小寶寶都更樂意在父母懷抱里睡覺,這不是什麼必須更改的壞毛病,而是自然正常的需要。 寶寶在媽媽肚子里一直蜷縮了九個多月,被媽媽子宮包裹著的感覺很好,很安全,很習慣。隨著分娩,寶寶來到了這個陌生的世界,除了要適應環境,還有他自己生活方式的改變,最大的改變就是沒有子宮的包裹了,寶寶感到很陌生,心裡很不踏實,就跟我們初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心裡的感覺是一樣的。所以,寶寶會本能的尋找曾經熟悉的感覺,而父母溫暖的懷抱無疑就是子宮期的延伸,會讓寶寶的內心覺得踏實安全。所以,你會發現,平躺著寶寶會頻頻醒來,而一被抱起來馬上就會重新進入香甜的夢鄉,手腳也不會亂動了,可以很快進入深睡眠,睡上很長一段時間。

被抱著的寶寶很少哭鬧,他們彷彿忘了什麼是不滿和煩躁,因為他們一直沐浴在充足的愛之中。除了表現得更快樂,被抱著的寶寶發育得更好,因為他們將需要用在哭鬧上的精力轉移到了自身的成長上。被抱著入睡的孩子睡得更安穩,所以才能更好的發育,會睡的孩子才會長。

在我國,很久以來一直是母親帶著孩子一同入睡,而最近幾年卻開始流行向歐美國家學習,開始訓練孩子單獨入睡,美其名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殊不知,歐美國家的育兒界已經開始批判這種方式,稱其「比訓練動物還缺乏人性」。而孩子的獨立性也根本不是這麼培養出來的,一個飢餓的人是無法肩挑重擔遠行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吃飽,他一定會賴在餐桌前不斷向你索取,只有填飽了肚子才會主動離開餐桌。同樣,一個依戀感沒有被滿足、情感精神上處於飢餓狀態的孩子,也無法獨立。強行訓練寶寶單獨入睡,是多麼不理智、不人道的舉措。得不到父母的安撫,寶寶無法入睡,大哭不已;而父母為了所謂的「獨立訓練」,任由寶寶在那裡哭泣。且不說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如此忍心,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給寶寶幼小的心靈留下重重的創傷:我是孤獨的,爸爸媽媽是不愛我的,我呼喚他們,他們不理我。好吧,我哭也沒用,反正你們不來,我不哭了,我累了,我睡了,但是我悲傷,我憤怒,我不喜歡你們,也不喜歡這個世界! 我曾見到過一個兩歲的孩子,被父母關在漆黑的房間里強迫獨自入睡。這個孩子在無法入睡的時候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就把掛在床頭的娃娃的眼睛摳出來,把頭髮一根一根的拔下來,然後在木質的床頭上刻滿牙印。不難想像,當這個孩子長大後,一直潛藏在他的身體里這種破壞欲會帶來怎樣的性格缺陷。 當孩子長大後,當他得到了足夠的安全感和滿足感後,他自然就會離開你的懷抱。你見過一個大人睡覺的時候必須要抱著的嗎?這就像戀愛時期的情侶,總喜歡相擁而眠,而當彼此都很熟悉和信任之後,如果現在我老公還要抱著我睡覺,我可能會覺得他影響了我的睡眠,而更願意擺脫他的手臂,在他身邊入睡。 至於說影響發育,更是無稽之談,大人只是以大人的感覺,覺得躺著睡多舒坦啊,都伸開了,那是因為大人的胳膊腿都是伸直的,可是你發現了沒有,就算是平躺著,寶寶也無法伸開雙手雙腳。通常是雙手上舉,雙腿蜷縮,就像一隻小青蛙。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子宮裡他就是這樣蜷縮的,既然蜷縮了9個月都沒有問題,那麼,抱著會有什麼問題嗎,當然沒有。寶寶只會覺得更舒適,更安全,睡的更好。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小胳膊小腿會逐漸的伸直,被放下躺睡的時間也就會越來越長了。 如果你實在覺得辛苦,可以請求家人的幫助,和你輪流抱著寶寶。但千萬不要因為辛苦而煩躁發怒,怨天尤人。寶寶很容易受到媽媽情緒的影響,只有媽媽快樂了,寶寶才能快樂。 由「抱睡」這個點,可以推及寶寶其他的需求滿足。我的觀點是,在孩子八、九個月之內,無條件的滿足他的所有需求。月齡越小的寶寶,對他的需求滿足度就應該越高。 也許很多人會不理解,這樣不是會慣壞他嗎?請注意,親密育兒是適當回應寶寶的需求,而寵壞則是因為過度回應寶寶的需求。要知道,寶寶在嬰兒時期的需求,全都是「吃喝拉撒睡」這些生存的基本需求。所以請最大程度的滿足他吧,你很快會發現,這樣做換來的是他對你的無條件的信任與愛。 寶寶一哭,就應該馬上把他抱起來,輕聲安撫。但現在很多父母不會這樣做,他們會讓寶寶一直哭,因為他們認為不能縱容寶寶的「壞」習慣。但是嬰兒是不會有「壞」習慣的,他只是在用唯一的方式與你交流。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身體還沒有協調能力,自己無法獨立做任何事情,也不能用語言來表達你的需求,而你作為請求信號的哭聲也不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你會有什麼感受? 寶寶只是因為餓了或者不高興而哭泣,他只是希望父母來喂他或者抱抱他,而並不是在用哭聲威脅父母。所以父母的及時回應並不會慣壞他,而是會讓寶寶更加信任父母。哭聲沒有得到回應的寶寶不會變成一個「好」寶寶,他只會變成一個灰心喪氣的孩子,或者一個暴躁的孩子,因為他覺得無法與你交流,也沒有人會來滿足他的需求。 嬰兒出生後的幾周到幾個月是一個敏感期,在此期間,媽媽和寶寶都需要彼此陪伴。這個時期的親密接觸能使寶寶對媽媽親近的天性,以及媽媽關愛、照顧寶寶的本能與生理需要都得到自然的發展。親自撫養孩子的父母,能看懂寶寶的暗示,憑直覺就能恰當的回應寶寶。他們享受育兒的過程,而他們的寶寶也長得特別好。 在寶寶出生後的前幾個月及時滿足他的所有需求,這意味著你們之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交流模式。慢慢的,當寶寶學會哭泣以外的其他交流方式,並且能獨立做一些事情以後,你就可以逐漸延緩回應速度,讓寶寶學會等待。但是,讓寶寶學會等待的前提是,他對你有足夠的信任,知道你會滿足他的需求。而建立這種信任的方法,就是在嬰兒時期及時對他的哭聲做出回應,並滿足他的需要。 如果寶寶在很小的時候,你就延遲滿足他的時間,讓他哭,訓練他學會等待,那麼這樣的寶寶只會認為,如果不大聲嚎哭,你就不會來關注他。所以這樣訓練的結果,通常是寶寶哭得更厲害了。並且這樣的寶寶長大後,也學不會延遲滿足。 在母親臂彎里長大的孩子習慣於與人交往,而被獨自丟在床上的孩子,容易對物形成依賴。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大孩子還離不開某個娃娃,或者某條毛巾,因為這些物品曾是他孤獨時候的安慰。我們應該讓孩子的安慰來自於人,而不是物。 當然,我並不是說所有父母都應該24小時抱著寶寶。要知道,在很多事情上要給孩子自由。當他躺累了,或者玩膩了,就會向我們發出信號——哼唧,這時我就會走過去抱起他,他也就安靜的開始下面的活動。如果我不理他,那麼他很快就會從哼唧轉為大哭。 如果你的孩子很幸運的是一個高需求的寶寶,請不要懊惱,更不要煩躁,他們其實是在對父母說:「我是個高品質的寶寶,所以你們也要給我高品質的撫育哦!」 當你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請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問問自己,這麼做是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還是父母的需要。是你覺得頻繁的餵奶很辛苦,而給孩子吃奶粉,還是孩子自己想吃奶粉;是你覺得抱睡很累,而訓練孩子獨立睡覺,還是孩子本身就可以被放下入睡;是你覺得起夜很麻煩,而把孩子丟給老人或保姆,還是孩子自己就不想跟你一起睡。在任何有關孩子的決定中,要分清楚到底是誰的需要。尊重孩子的要求和需要,不要自以為是,擅作主張。 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個月,最大可能的滿足他的全部需要,會讓做父母的非常辛苦,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但從長遠來看,這樣做是非常值得的。父母和寶寶的給予是相互的,你給予寶寶的越多,寶寶回報你的就越多。這就是為什麼你會越來越愛你的寶寶,而寶寶也會和你越來越親密。 當然,我們不可能永遠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至於這個無條件滿足期限是多長,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只要是自己親自帶孩子的父母,會很清楚孩子的個性和表現,因此可以很容易區分孩子的基本需求和可延遲滿足的需求,也就可以很自然的過渡到培養孩子的自律階段。 在一歲前就與父母建立了充分的親密關係的寶寶,長大後的獨立能力就越強。很多父母會發現,兩三歲的孩子在自己玩的時候,經常會時不時的回頭看母親一眼。如果母親這時能給予孩子一個溫暖的微笑,孩子會馬上轉過頭去繼續玩。此時孩子的內心是安全的和滿足的,他們會更快樂和踏實的投入新的遊戲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的遇到充滿挑戰的新環境,在探索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所以需要持續不斷地從父母那裡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這種安全感和滿足感會給予孩子莫大的勇氣和信心去學習並掌握新信息,去迎接新挑戰。 早期得到父母滿足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教育,不容易叛逆,因為在他們的心裡,早已種下了一顆愛的種子,他把你當成他最重要也是最信任的人。心中充滿愛的孩子,才會去愛父母,愛他人。而你的育兒方式,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樣。當他們長大後,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也許你會憂慮,不知道寶寶會想你持續索取到什麼時候。放心吧,不會太久。他躺在你臂彎的時候,緊貼你胸膛的時候,要你抱在懷裡的時候,都不會太久。但你由此傳遞給他的愛的信息,和你永遠為他敞開心扉的心意,將延續他的整整一生。所以,請珍惜這短暫卻又無比重要的時光吧。


完全不合理!聲帶損傷很嚴重!長大了說話聲音沙啞!而且沒有安全感!


推薦閱讀:

TAG:育兒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