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戚小光拍的《兩元女子宿舍》?


這是我的家鄉,吉林省吉林市。這個故事發生的城市。這是暑假的晚上和爸媽散步時拍的照片,時間2016年。

我知道北方在全國的地位,也知道東三省這些年來像跟不上步伐而被時代扔下的老大哥,在沉默的炕頭抽著旱煙。可我看到的城市與她們相比,完全不同。吉林不是大城市,也不是什麼政經重地。但是她精精巧巧地立在那裡,如今的吉林真的很美,也很繁華。我也知道文中提到女子宿舍所在那個地方,離市中心不遠,從小到大,可能在那或近或遠的地方行走了無數次。

我還想再說一次,那是我的家鄉,所以我覺得自己看到這篇記錄,比任何人都要震撼,心酸。關於zf的話不想多說,多說也顯得無力,畢竟你我都是平民百姓。可是關於人。

我們常說「他人的生活」,「生活在別處」,可是這生活也許不包括她們的。那些社會底層的人們,她們外表邋遢,言語粗俗,不看電影,不讀書籍,甚至大字不識幾個,噢,也許她們根本不會說「堅韌」這兩個字。她們說「咋活不是活」,她們活得比誰都堅韌。

佝僂的腰背,躲閃的目光,以及一切的自我嘲弄以及真情實意。

那樣的溝壑縱橫的臉上的淚水或笑容,不管是哪一樣。

在我們,更多的是不敢、不忍、不願。深夜忽然想起這個故事,起來想說些什麼,又覺得無可言喻,匆匆結束。

說不清楚,可是有一點我是知道的——

這樣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想起之前的那篇三和大神,想起那句在這裡讀懂中國,想起小時候在街上看到吃著用破飯盒盛著從泔水桶里撈出來的不明物體的流浪漢,想起醫院裡被當地鄉里辦事員送來的病入膏肓的鰥寡老人,想起奶奶偶爾說起在鄉下老家被人發現時凍到僵硬的某個遠親,想起喝了百草枯又後悔的故事,想起小時候媽媽說起在河裡淹死的老家的某個小夥伴,想起了很多很多。

小時候最喜歡讀傑克倫敦,還曾讀過一本講述黑奴鬥爭的兒童讀物,我現在還記得《時代廣場的蟋蟀》,在文藝作品裡你只能管中窺豹,在現實生活中你也沒有上帝視角。記得很多寫實類的作家最後都選擇了自殺,越是底層的故事就越絕望。

還能說什麼呢?又能做什麼呢?只能默默給這個作者點贊,他做了一個偉大的工作。


作為一個基層工作人員來回答這個問題,很心酸,但又很現實,我專門去研究了低保、低保邊緣重病困難對象、困難殘疾人、精神病人等生活救助政策,還去民政上的殘聯了解情況,我們這邊的政策補貼是很ok的,符合條件的完全能靠著救助金就維持生存,具體金額由於地方差異,不方便透露。

但是打感嘆號!!!這些政策都是對持本地戶籍的居民提供的生活救助。

黨對底層和高層的政策支持都是很大的,希望會越來越好吧。

我最近在忙對以獎代補政策落實嚴重精神病障礙患者監護責任的工作方案,對於嚴重精神病人的監護人監護得力的給予金錢獎勵(對知乎上的人來說錢很少,還不夠出去旅遊一趟,對底層來說已經蠻好了),民政、派出所、衛生院、康復中心、各個村社區來回跑,真心很累,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紀錄片拍的很好,也用了很多心思,但是為什麼沒有贏到好的反響?為什麼播出受阻,難道反應當下底層生活都是被禁止的嗎?


這個還是我上高二的時候看的呢

當時的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七八年了,不知道這個宿舍還在不,也不知道那些大姐大媽們過得好不好。

當時的冰點周刊,每期都透著兩個字,絕望。

漆黑的天空看不到一絲光亮


我就想知道這個宿舍里的人現在怎麼樣了,政府有沒有幫助她們,可以上網上一點都沒有她們的消息。。


希望更多人看到,這也是中國。


政府不會幫他們,而且這種境遇還會延續到他們下一代,他們要是富裕了,誰來為大城市造血,誰來為你的奢侈生活買單!現在的教育制度就是為了保留廉價勞動力,讓一小部分人學習先進知識技術,提供高薪就業工作,難道你想讓他們也都學會專業技術來和你搶飯碗?拉低高薪工資!雖然國家在嘗試把廉價勞動力轉嫁到非洲,但效果不明顯。


說真的,做保姆工資也不低呀。


面對數量龐大的底層群體,個人的努力近乎微乎其微。但我願意去嘗試改變。

如果不是爺爺離開山東去了大連,在那個原生的貧瘠的小山村,生不齣兒子來,我的命運又能比她們好多少。


油管上似乎沒有啊?


在哪裡能看到啊?


中國這樣的農民工有幾千萬,雖然一部紀錄片改變不了什麼,但起碼讓公眾更客觀地認識這個群體。


推薦閱讀:

TAG: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