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由職業者如何繳納社保最為合理?


1,自己交社保和去朋友公司繳納社保,都是自己全額付費。就是後者報銷額度高。

2,不管選那個,都要上一個。因為只有社保里的醫保才能是多次治療還能報銷,不拒保。並且現在還有大病的二次報銷,這個具體要看各地政策的。

3,關於那個社保里養老不划算的問題,別考慮那麼多了。無法改變這個強制捆綁的社保行為,那就改變自己的思維,就把它當做一個最低,並且確定的養老儲備方式,取裡面的醫保優勢,這個商業保險替代不了的。

4,自我理財,做更多配置來儲備未來的養老退休所需。話說也不是所有的理財配置都要高收益,總有低中高的配置。所以就把社保里的養老做最低的配置方案。

5,買商業保險方面,定期消費類型的壽險及大病為主要配置,保障創富階段因重大疾病等惡性風險,對家庭財務的衝擊=支出高額醫療費用及康復費用及隱形損失=因病降低收入或收入為零。

看到題主的互動回復,自我收入增值遠比保險公司的各類理財及分紅保險強萬倍,所以不必考慮更長期的保險及理財險。可以同時配置中端醫療。消費類型的,2000多保費,門診1.5萬,住院20萬;不區分社保範圍內外的醫療費用。這個相對高端醫療還是比較能接受,做社保里的醫保補充。


1,普通老百姓的社保養老只對長壽者有利,如果沒信心活過85歲以上,這筆錢不如自己作理財投資。

2,醫保建議持續交費,城鎮居民因為交費比城鎮職工低很多,報銷比率要低20%左右,各地具體政策不同。

另外建議補充商業保險,意外和重疾優先。


1、把繳納養老金看成一種投資方式,按現有社保政策、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最低檔50%社平工資繳費基數,從22歲持續繳費到60歲退休,假設活到80歲,社平工資年增長3%。每年領取的養老金同當年度社平工資比值大概為38%(這個數據體現能提供的生活水平),年化回報大概為5.45%(這個數據用來決策投資方式)。

2、改革開放以來,社平工資年增長在10%左右,當然不可能一直以這種速度增長下去,溫和的通脹率大概為3%。如果社平工資年平均增長為5%,上述繳納方式年化回報7.12%;社平工資年平均增長為10%時,上述繳納方式年化回報11.79%。社平工資增長率越高,年化回報越高;繳納基數越高,年化回報越低。

所以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財能力來決定是否繳納社保養老,但能提供的生活水平不高,還是要通過其他方式補充。

3、最大的風險,如果掛得早,進入統籌賬戶的資金(大約佔總資金的三分之二)是拿不出來的,買點意外險、大病險來轉移這種風險吧

4、我在武漢,城鎮職工醫療三甲醫院報銷比例82%,城鎮居民醫療三甲醫院報銷比例40%,差距巨大。如果以前有在單位繳納過社保,即使現在是自由職業,也可以在靈活就業窗口按城鎮職工標準繳納。或者先找個公司掛靠一年,再自己繳納。如果公司繳納,社保養老、醫療、工傷都是必繳的

5、說說自己的社保養老繳納情況,年近40,前13年公司繳納,近5年自己繳納,60%社平工資繳費基數(為什麼不按50%呢,不是50%年化回報更高嗎?因為老婆不放心啊,年化回報是高了,可替代率低了,能提供的生活水平也低了。也是,也不能什麼事情都追求極致吧,大致差不多就行了,另外說不定我很長壽呢?O(∩_∩)O)),繳費期間基本是社平工資高增長期間。目前在觀望新的社保養老政策,如果利益損失較大,社平工資增長趨穩,可能就不繳了。


本人32,為某中部省份省會居民,目前為自由職業專業人士,收入尚可,家庭條件尚可,希望請教如何繳納社保最為合理。

我和你的情況類似。

我的處理方案是:

1. 社保最低一檔,無論任何時候調整,都調整到最低一檔(主要是因為以前交過十幾年,退保不合理)。

2. 購買商險。


我查了蠻多資料,感覺最適合自由職業者的社保是「居民醫保」,2015年的新政,所以知道的人不多,這類醫保是按年繳費的,通常每年10月左右開始接受下一年的繳費申請,然後就能享受不錯的醫療保障了。各個地方的標準應該會不一樣,具體的大家可以去查官網。

2017年的費用是18周歲以上的人,要交720元一年,12月25日前截止。第一次辦理要帶身份證、社保卡、戶口簿和勞動手冊。第二次辦理只要帶好社保卡和現金。

補充:如果要去看病的話,需要在當地醫院開轉院單,告訴她們要轉到哪家醫院,會錄入電子檔,然後才能去看病。這點有點麻煩,所以大家還是盡量養好身體不要生病吧。


推薦閱讀:

TAG:自由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