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國內各地包括PX項目在內的潛在重污染項目?

大多數項目是不是跟描述的一樣有重大危害?究竟該如何取捨這個事情?


正好看到一篇文章說到這個事情:

以下為引用。

原文鏈接:http://view.news.qq.com/zt2012/NBPX/index.htm

跨過PX這道坎是中國人必修課

「反對污染」的是與非

「鄰避運動」毫無疑問是權利意識的覺醒

近年來,各地因環境污染問題導致的群體性事件呈增長之勢,這表明,經歷了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後,人們真正開始重視污染這一問題。 以寧波鎮海而言,作為一個化工重鎮,多年來發生過不少化工事故,當地的健康風險也比別地要大,這次反對PX項目的「鄰避運動」(Not in my back yard,不要在我的後院搞項目),可謂是水到渠成。這毫無疑問是民眾權利意識的覺醒。…[詳細]

但在PX項目上發力有若干遺憾

但這次之所以在PX項目上爆發出來,有其必然性。因為此前,廈門、大連的兩次PX項目風波,已經讓全國的媒體和民眾知道這麼一個「威脅很大」的污染項目,因而比較容易獲得同情與關注。

但PX究竟是什麼呢?化學界公認的低毒物質,全球各國PX裝置近年不斷上馬,日韓剛合資在韓國新開了一個百萬噸的全球最大PX項目,日本橫濱的PX裝置與居民區僅一路之隔。而中國已經有了十幾個PX項目,年產能數百萬噸,迄今未曾出現過特別嚴重的事故。

也有人認為,PX本身可能無多大毒性,但生產過程中會有劇毒物產生。實際上,PX本身的致毒性和化工廠本身的安全性其實沒什麼必然聯繫,在這方面,PX項目與別的化工廠煉油廠並沒有什麼區別,這些項目同樣會產生有毒物質。化工廠安全與否,是由環評報告來給出答案的。

如果僅是認識上與科學事實有偏差,那還可以理解。人總是趨利避害,與自己生命健康相關的東西總是會考慮最壞的情況。因此,民眾對污染項目的描述即便有所誇張,也是很正常的。

但遺憾的是,人們對PX項目的反對,更多的是源於傳言對PX的描述——「高毒性」「「高致癌性」「易爆炸」「秒殺一座城市」等等,這些描述可謂誇張得離譜。但從廈門到大連再到寧波,這些傳言輕易地將民眾對化工產品的恐懼,對部分官員和企業家的不信任放大開來。

而最遺憾的是,這種網路時代突發性的群體性事件,不可避免地與謠言、過激行為相伴隨——為了讓反對的聲浪變得更大,為了給當局施加更多的壓力,這種做法無疑是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稱,在強勢的政府前,環評、聽證、施工監理都只是做做樣子。而以中國安全生產的不良記錄,就有理由反對這種化工項目。

然而,再怎麼說,這並不是用謠言或過激行為來反對化工項目的理由, 正如「為了創收」並不是可以忽略民眾安全的理由。…[詳細]

不妨看看美國人怎麼反對污染項目

近年北美最大的環保運動之一,就是反對美國加拿大合作的「拱心石」 項目——貫穿北美的輸油管線。這個項目的反對者認為,輸油管可能會發生泄漏,造成嚴重的環境災難。抗議者曾包圍了白宮,甚至有數十人在抗議時被捕。

美國示威者舉著一個巨大的輸油管道模型在美財政部大樓抗議

不過,與中國突髮式的社會鬆散行動的區別在於,美國人的反對行動最先來自於學術機構和NGO的質疑,然後是社會的相關環保組織的推動,然後是50名議員聯名上書,然後是白宮官員回應,然後媒體跟進挖掘報道,次序井然。對項目支持或者反對的雙方,在項目的很多技術細節問題上進行了深入的辯論,最終迫使奧巴馬政府推遲批准項目的日期。

無疑,這才是值得仿效的反對污染項目的方式。相比之下,利用謠言颳起的反對之風, 就算一時能讓項目終止,日後找機會復工,或跑去一個媒體欠發達的地區,誰又能奈何?

02

跨過PX項目這道坎,是中國走向現代化必修一課

「鄰避現象」是世界性政策難題

事實上,並不是只有中國面臨要「鄰避現象」帶來的苦惱。隨著人類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世界正在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人們要求享有的不僅僅是科技成果帶來的福利,還要求規避各種可能存在的風險。

因此,傳統的工程規劃決策程序便遭遇了挫折。以往政府在環境議題上以專業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法則,強調問題屬於專家的專業問題,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因而排除民眾的參與。而現在不同了,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了,他們需要了解污染項目風險有多大,希望能參與決策——他們懷疑政府和企業是否低估了污染風險,懷疑政府和科學家是否已經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從而不斷地提出反對意見。當然,最好的選擇就是大型項目別建在我這裡(Not In My Back Yards),這便是「鄰避運動」興盛的由來。

如今國人越來越積极參与反對污染項目,只不過是加入了這股世界潮流而已。

中國污染項目的宣傳邏輯、以及「官民相隔」加劇了矛盾

在中國語境下,政府一般通過「技術先進」、「公共利益」等話語,對污染項目的技術風險進行「安全敘述」,試圖給民眾灌輸一套「不要怕」的認知體系。這個認知體系包含著三個意思:它是「技術安全」的, 所以不怕; 即使怕, 但這是「依法行政」 的結果, 所以必須支持; 如果不支持, 就是對抗公共利益, 因為這是「民心工程」。 這就是有著中國特色的一套安全敘事邏輯。

然而,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風險意識的覺醒,很容易就對這套安全方面的宣傳抱有懷疑——因為這些知識都是被灌輸而來,沒有誰驗證過到底是否這樣。而與此同時,民眾與對這套說辭負責的官員隔得又太遠:民眾罕有與行政主官接觸的機會,民眾的呼聲和建議很難到達官員手裡,民眾對責任官員的認知,往往停留在「以人為本」「尊重群眾」等口號上。這種「官民相隔」,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污染項目的懷疑。

這種懷疑不僅放大了人們對污染項目的抵觸情緒,在很多情況下,還讓很多官員為了「維穩」甘願放棄原先對污染項目的陳述,已敲定上馬的項目也不敢繼續執行,美名曰「尊重民意」。

台灣某地農民反垃圾掩埋場與當局拉鋸10年

然而,這種「鴕鳥態度」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在台灣,也曾發生過民眾就垃圾焚燒廠與當局發生過激烈對抗的事例,民眾用各種激烈的手段表達不滿,但官員始終認為專家的說法沒有問題,不尊重事實、不尊重科學的是民眾,並用強硬的手段依法處理了扔石頭鬧事的人。這場對抗持續多年,最終當地民眾無法堅持,「鄰避運動」宣告失敗。這些台灣的官員之所以能夠堅持原先的政策,而不盲目與民眾妥協,正是因為與民眾打交道經驗豐富,從而能實事求是地執行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力。…[詳細]

寧可消耗一時的社會成本,「鄰避運動」仍應積極、並進步地展開

污染項目官民博弈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狀況。並不是政府「尊重民意」就是正確決策,也不是民眾「敢於發聲」說的就是真理,關鍵是在於能否官民博弈出一個真正符合多數人利益的、科學的、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決策。所以,「鄰避運動」是推動法治、政府管理和公民參與水平的很好機會,歐美社會這些年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就來源於此。

那麼,是否在每個污染項目上都積極開展「鄰避運動」,官民博弈就自然能達到最好的結果呢?當然不是,各地PX項目風波中充斥著謠言、過激行為、維穩意識的衝突平衡只會讓決策變得更糟糕。

那麼,這個博弈應該如何進行呢?事實上,2009年的番禺垃圾焚燒廠風波就給全國民眾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對焚燒廠項目憂心忡忡的業主們,自發地尋找政府「安全敘述」的漏洞——學習及吸收以往不會碰觸的專業知識,了解以往不會去了解的法規,尋求與政府立場不同的專家的協助,在參與過程中打破專家與非專家的界線,並組織起了有力的反對組織。在與政府進行多輪溝通後,拿出了有力的說法,迫使當局暫停了項目,考慮重新選址。

這樣的「鄰避運動」,不僅符合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很好地訓練了公民,也讓政府決策的標準變得更高。即便這些運動會消耗一時的社會成本,還是非常值得進行的。…[詳細]

03

從制度設計上讓污染項目減少爭議

「鄰避運動」凸顯制度設計的重要性

英國社會學大師吉登斯曾指出:「對於某種新風險情形的公開宣布, 就像瘋牛病事件所表達的那樣, 必產生深遠影響。如果一項風險被公布出來, 或者經過政府干預而被賦予了『官方』 性質, 然而事實上卻是人為誇大或者最後什麼也沒發生的話, 批評家就會說這是『謠言惑眾』; 但是, 如果官方認為這事風險很小, 因此對是否要公開宣布持謹慎態度, 那麼批評家們就又會說這是『掩蓋真相』」。

由此可見社會政策的制定之難。由於「鄰避運動」不斷的出現,而整個社會又不得不必須解決「污染」這一問題,這對環境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遵循科學、從制度設計上讓污染項目減少爭議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舉例來說,美國一家智庫「卡圖研究院」(Cato)曾經設計過一個以市場化方式解決「鄰避問題」的方案,稱之為「反向抬價拍賣模型」。它包括以下三個環節,缺一不可。第一是津貼原則,凡是給周邊居民帶來風險的項目,必須由政府支付津貼,用於提升當地社區的公益、環保、福利設施和服務,以此作為補償。第二是多點原則,從一開始就提出多個可選的地點,不是只定一個。第三是拍賣原則,就是將該項目加上津貼款項,在多個選定的地點中拍賣。現在先假定一個津貼額度,比如5000萬元,作為起拍價。假定沒有一個地區願意接受,表明大家都認為,這個價格補償不了風險。於是需要將津貼額度提高到6000萬元,還不行,就提到7000萬元……直到有一個地區願意接受為止。

一定有人問,各個地區無限抬價怎麼辦?事實上,建設方必然有一道上限,超過上限後就意味著,公眾認為風險極其大,大到無人能夠補償,項目應當取消。

如果在中國,能夠做到用這種方式的決策,污染問題的爭議相信就能大大減少了。…[詳細]

結語

從廈門到大連再到寧波,民眾的行動讓人鼓舞,但PX這堂課,中國人仍未上夠。


就現在這些玩意,當官為了經濟,引進項目,過一兩年自己升遷了,然後把這些東西放在原地,不出問題什麼都好,出了問題,有幾個人去追查原官員的,從來都是自己長官了屁股別人去擦。

追責制就是扯淡,國家下一條政策,引進項目出現任何環境污染問題(包括並不限於只出問題沒還沒有影響到人民生活的情況),當時所有引進的官員全部撤職開除黨籍,終身不能參政,有法律責任移送司法機關調查。並且嚴格執行,我覺得這些項目再引進的時候,當官的就不會只看到錢了。


根據我從事環保行業的經驗來說,目前國內的化工行業對污染治理的狀況很不樂觀。化工污染主要體現在:廢氣、廢水、廢渣,以及輻射之類。民間反對也是可以理解,擔心企業治污不到位,影響了生存環境,這種情況在國內很普遍。政府部門在立項時缺少與民意溝通,沒有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權益。這個不是一兩個原因可以概括的,但是總體來說,對環保的要求會越來越嚴格,企業需要在治污以及清潔生產方面做更長遠的考慮和更大的投入。


推薦閱讀:

化工的學霸學神,你們認為中國化工業的高精尖在向哪裡發展?
天大化工現在出路怎麼樣?

TAG:化學 | 化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