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陀直接講的佛法有什麼?


四部《阿含經》是佛陀滅度之後,由他的弟子經過數次結集,眾人認可之後記錄下來的最早的佛經。其中以《雜阿含經》為最早。

這是原始佛法,佛陀直接講的佛法都在裡面。

比如雜阿含經開篇記錄了佛陀談無常實相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

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

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在經中所說的核心實修法「四念處」在後世多有闡發。四念處也是修行佛法的真正著力處,一個人如果讀千萬經卷而不修四念處,就好像只看葯的說明書而不吃藥,病是好不了的。

一個修四念處的人,才能稱為「行者」,而不僅僅是「學者」。

關於四念處可以看看苟嘉陵的《做個喜悅的人---念處今論》,另外,隆波田的動中禪也是四念處的一種很好的實踐方式。


釋迦牟尼講的法都非常好懂:放下「邪見」(其它一切概念系統),如實觀,自證「無常、無我、苦」,到時自己就會明白如何解脫、涅槃。

當然,簡單的方法並不等於容易做到,事實上能夠證果的人寥寥無幾。

為什麼有那麼多似乎深奧的偽經,無非是出於對「無我」或者漫長實修的恐懼。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435268無見就是正見 不執著於空與有 不掛一絲一毫佛法 追求心靈解脫 覺者-宗薩欽哲訪談 安住當下不要遊走過去未來

無見就是正見 不執著於空與有 不掛一絲一毫佛法 追求心靈解脫 覺者-宗薩欽哲訪談 安住當下不要遊走過去未來

爵士貓32 分鐘前

宗薩欽哲訪談《覺者》—1 || 獻給所有追求心靈解脫的人

《覺者》系列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訪談 - 完整版

宗薩仁波切—— 《覺者》全輯

空性 —— 宗薩欽哲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63800551/

雖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但它和「無我」以及「業力」一樣,也是最常破人誤解的概念。

  人們常認為「空性」就是空無所有,有的時侯則認為空性是沒有了什麼東西,譬如說空杯子里沒有茶。有些修行人誤認為思想暫時停止的遼闊感就是空性,另外有些人則認為.空性是隱藏在一般現象界或經驗之後的某樣東西,或某種隱藏次元,只有具定智慧的人才能看得到。

  這些誤解是可以諒解的,因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非常難於了解,而我們唯一具有的,又不足以表達或描述它。

我們使用文字、片語所組成的語言來說話,在我們心中為每個字和概念都創造了一幅圖像,這些圖像障礙了我們的溝通。「空性」超越了這些圖像和概念,只有從「沒有這些圖像」的觀點上,才能討論空性。

  但由於我們沒有這種影像,所以只要一講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設法先把心裡已經有的圖像去掉,以我們假想的「空性」圖像取代——這只是另外一張圖像而已。

因此,我們的心企圖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見地,這本身就是個錯誤。札巴妾臣曾說:「若有執著即非正見。」

 可以這麼說:無見就是正見。偉大的中觀論師龍樹菩薩曾說過:「我沒有創造任何理論上的見地,因此沒有任何過失。」這句話指的是絕對的層面。在相對的層面上,龍樹當然接受平常的現象或傳統性的真理中所指「事物的顯現」和「事物的本性」。

【修行人解讀 般若菠蘿蜜多法 即是心識無般若菠蘿蜜多法 才是真正的般若菠蘿蜜多法】

  當我們研讀和思惟佛法的時候,必然會討論和分析絕對真理,這時候就可能有困惑發生。每當我們說到或想到「絕對真理」的時候,必須警覺到.我們是在相對的層次上,以概念來說或思考非概念的絕對真理。

【修行人解讀 一切法的名相 符號均為施設假名 概念只是交流的工具】

有兩種絕對真理:一種是真正的絕對真理;另一種是為了溝通所建立的絕對真理模型,這種模型是相對的。我們能講、能思考的,只有後面這種模型絕對真理,因為真正的絕對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們卻局限於概念之中。

【修行人解讀 一切法無所有 無所住 無所執】

  如果你必須找一個從未見過的人,認識那個人的朋友可以為你描述他,或給你一張照片。當然,你絕不會把相片當成真人,你會利用這張照片,在你碰到那個人的時候,就可以認出他了。同樣地,佛教老師試著給你絕對真理的概念化模型,幫助你在見到它的時候認出它來。在試圖溝通的時候,老師們有時候會說:「有智慧才能了解空性。」似乎空性是客體,而智慧是主體。試圖解釋,有時候只是徒增困惑,因為沒有一個堅固的客體可以標明為「空性」,也沒有一個堅固實存的主體可以標明為「智慧」。只要有主體、客體,就有二元對立——二元對立是自我的觀點,不是空性見地。

  不幸的是,在相對的層次上所建立的絕對真理模型,反映了「自我」的觀點,否則我們無法了解它。然而,我們還是能夠利用這樣的模型讓我們遠離「自我」的觀點,走向究竟;不過千萬不要把模型與真實混淆,這很重要。

「空性」不是某種堅固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例如把一切現象消失掉所遺留的空間當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個東西在,然後才能「消失」;這就是像認為「自我」是不存在的問題一樣:「自我」先存在,後來才不存在——但從來就沒有的東西根本談不上什麼存在或不存在。

  我們標示每一種客體。「空性」的意思是,事物並不是依照你所標示的樣子存在。佛法告訴我們:凡夫所見的一切,都是透過情緒、習性和二元對立等自我的濾光鏡,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陽眼鏡的例子一樣,使我們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顯現,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實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見事物的真實本性;接著,雖然你看到了顯現,卻不明白這種顯現可能只對你而言是這樣,並不通用於其他眾生。我們自然傾向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別人見到的顯現是錯的,然後經常變得很生氣,並且浪費時間去做一些無益的爭論,試圖說服別人——接受所謂「正確的看法」,而這種正確的看法其實是我們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鏡,別人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別人所戴的有色眼鏡,大家都沒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麼你與別人就會更和諧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眾生都不明白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因此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認真,其結果是,大家卷進了包括戰爭的各種衝突之中。

「無二」或「無分別」是說明空性的另一種方法。有些對佛陀的祈禱文說:「頂禮大力佛陀,能把整個宇宙放在一個原子上。」密勒日巴尊者與弟子惹瓊巴也有類似的故事:惹瓊巴想要到印度去研習無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訴他沒有必要,可是惹瓊巴堅持去了印度。當惹瓊巴回到西藏的時候,密勒日巴去見他,惹瓊巴對於自己新學到的知識感到十分驕傲。在師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陣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邊有個氂牛角,就進入牛角里,但牛角沒有變大,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對著惹瓊巴唱了一首歌,說牛角里的空間對任何了解無二的人還大得很!

  這樣的故事和祈禱文對於懷疑論者而言,簡直就是宗教上可笑的符咒;而缺乏智慧的虔誠信徒,把它解釋為「神一般的英雄,利用凡人所沒有的超能力,表演了一些奇蹟。」仔細研究分析這些祈禱文和歌集,就能知道,這並不是什麼超能力,而是對於實相的某種了解或知識——他們了悟事物大小內外的不二性,也就是「空性」。

強烈的習性限制了像我們這種以我執為導向的人。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徵,例如顏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對我們而言,「小」的特質代表有個小的現象真實存在,而「大」就表示有個大的現象真實存在。在我們二元對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質,它就永遠被困在那些性質的框框中。

  我們僵化地生活在認為現象實存的自設牢獄中,這些成見是我們根本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認為某人很壞,這種見解就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們也會說他在做壞事;相反地,如果我們愛上了某人,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連他的糞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殺了人也是被殺的人不對。

依照佛法,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假像;但在這之後,我們就落入自己對它的成見中,不再覺知事物的真正面目。這樣的造作不僅出現在例如美醜等粗劣的層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體、客體或天堂、人間等極微細的概念層次上運作著。

沒有圖像、卷標等成見而能夠見到真相的人,就不會受「小永遠是小」和「大永遠是大」的概念束縛。超越自我觀點的人,不僅不會僵化地認為他就是他的自我(與充滿實存的東西的世界分離的一個實存主體),而且因為沒有二元對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體、客體都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顏色.大小、形狀、年紀、性別、地點等任何固定性質的拘束。

  有時,在夢中,我們能瞥見沒有成見的自由。夢中可能有一千頭大象舒適地在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間和大象卻都沒有改變它們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對於時間、空間的成見,瞬間在一個地方,下個剎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們認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們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絕不會把桌子放在杯子上;我們心中認為小的東西很容易放在大東西上,大東西卻絕不能放在小東西上——我們被教導成這樣,這也是我們所認為、所感受的情況,這種概念卡住了我們。距離、重量、向度等事物對我們而言都像這個樣子。

  不在二元對立陷阱中的人,就不會黏著某個特定的大小。杯子並不是究竟地小,只是和桌子相比顯得小而已;和調羹相比,杯子又顯得大了,原來「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滅掉了,現在杯子大了;而調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顯得大了,於是原來所認為的小就消失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連原子和原子內的粒子相比也顯得大——這樣的步驟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像這樣的比較可以讓你知道,沒有任何物體是絕對的小或絕對的大,因為小和大是相同的、是互相信存的(這又好比最先和最後的數字一樣,每個數字之前和之後都還有另一個數字,因此永遠找不到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數字)。了解「無二」的人知道這一點,因此不執著於無條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這樣的人能夠把整個宇宙放在一顆原子上,就像我們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樣容易。

  有人會想,看佛陀表演這種魔術一定很妙——的確也是這樣。你可能會想,佛要花多少時間、用什麼工具才能舉起這樣龐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親眼看到佛舉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顆微小的原子上,這也完全是想像所虛構。我們是充滿了奇思幻想的人,會看到東西、會作夢、會見到種種境界等,但是這一切都與證悟無二真理了無關係。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麼,首先你必須了悟不二,才有資格當觀眾;這並不表示佛陀是做某件事的另外一個人,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標示的悟境——不去強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標示為「主體」,把另外一些感受標示為「客體」,也不區分現象,標示為「大」.「小」等等,這樣一來,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連「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標籤而已。

  惹瓊巴的例子也是一樣的。惹瓊巴了解無二,所以他才能清楚地看到密勒日巴表演的事情。二元的難題,例如「牛角那麼小,密勒日巴怎麼進得去」等,都不會產生。如果像我們這樣的人站在旁邊,我們什麼也看不到,因為我們完全陷在二元對立之中,只能夠看到自己對於實相的成見。

  就連日常生活中,成人也無法看見小孩們奇想的天地;因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無法超越他們所謂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堅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無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現;至於你如何看他們,決定於你自己的悟境層次。雖然在相對的層次上,佛陀把缽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缽上面;但究竟上,佛陀並沒有像小、大、自、他種種的偏見。同樣地,對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層次離於大小、內外。事實上,任何知道無二和實證無二的人的概念,都能夠看到非常美妙的實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夠看到這場表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稱的「塔瓦托巴」——證悟了見地。

  談到「無二」時,我們總是這樣說:「佛陀做了這樣的事。」有時候,我們誤解了真正要傳達的訊息——而以為我們可以在相對的層次上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好像魔術表演一樣。

  二元對立表示我們只見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們這一面。我們習慣性地改編實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於自他分別以及拚命地執著「自我」,所以我們除了自己的見解外,什麼也看不見。二元對立使我們和其他的人、事、物分開,嚴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為沒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可以不經改編地進入我們心中。

  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和無聊,結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著一些能娛樂自己、捕捉我們注意力的東西,來忘記孤立的感覺。

  為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製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就好比去看一場強烈而又有力的電影,因為太專註於情節,忘了那是一場電影,把它當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時候你陷得太深,甚至於看完電影的幾個小時之後,還為電影的結局哭泣和憂慮。由於二元對立的成見,把自己和他人畫出界線,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忽略了,這是我們的作為,不一定是事物本來的面目。

  另外一個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見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對立」的一切極端——避免「二元對立」的極端本身就是「空性」。一個自我本位的人永遠都會掉到某個極端中,因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會自動形成例如美醜、好壞等的判斷;他相信這些性質天生就存在那件事物之中,並自認了知那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壞等概念支解事物,只看事物本來的面目,就非常近似於空性的體驗。

  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心,就成就了某種空性——這種冷漠只不過是一種愚痴,同樣沒有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有時,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讓人排拒,我們完全忽略了它們——這種空白茫然是因為忽視,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覺知一切事物,因為它不受貪、嗔、痴等自我的觀點所遮蔽。見到空性並不意味著達成「見到某種東西」的佛教目標。見到空性表示「見到一切事物」,因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函括了一切事物。見到某件特別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沒有見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沒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沒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沒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諷刺的是,見到一件東西是「二元對立」,而見到一切事物卻非「二元對立。」

趨近空性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把空性當成滿。雖然現象並非天生以某種事物的狀況而存在,但也並非天生不以某種事物的狀況而存在。現象並沒有任何真實存在的本性,就是它「滿」的性質。正因為這樣,對同一個現象,甲、乙二人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事物的真相與人們對事物的感受並不相同。例如,假設有真正存在的美麗東西,那麼每個人都會把它看成美麗的東西,而它也絕不可能成為不美的東西。

  因為並沒有真正存在的美麗或醜陋限制著事物,不具美麗和醜陋本質的空性,才可以同時具有成為美麗和醜陋的可能性。空性的意思是:雖然事物並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質,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質,這使得事物具有成為任何柬西的可能性——事物並不是那個樣子,但也不是「不是那個樣子」。因此,空性並不是一種斷滅論,並沒有否定任何東西的存在。空性是離於二元判斷,因此沒有任何限制。

  空性也指「因緣相依」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互相依靠其他的東西而存在,就像左和右,如果沒有右,那就沒有什麼叫做左——那就是空性。沒有獨立存在的左.也沒有獨立存在的右。如果右能夠獨立存在,不依賴其他東西,那麼應該有一個不以左為參考點的右;同理,也應該有不需要客體的主體、有不需要他人的自己等等。由於存在與不存在是互相依存的,因此沒有所謂的「真正存在」,也沒有「真正不存在」。

  龍樹在《中觀論》里說到,我們不應該說一切是空,也不應該說一切都不是空;此外,事物不是又空又不空,也不是非空非非空——這樣說是為了溝通的緣故,龍樹還提到,如果有的現象不是空性.那就表示有的現象是空性。但因為沒有事物不是空性,那麼空性又如何存在呢?

  有些人誤以為「空性」就是空無所有.而且執著於那種想法,試著去觀修空無所有——釋迦牟尼佛在《大寶積經》里譴責這種見解。執著「有」大如須彌山還容易解決.但執著「空性」即使小如芥子許,都是很麻煩的事。空性的見地是最高的見地,但若執著空性真實存在,就無藥可救了。

  為什麼佛陀讚美空性是至高的見地,卻又譴責對於空性的執著呢?因為真正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這四種極端,它也超越了可能產生執著的主客二元對立。在相對的層次上,佛陀教導以空性見地來對治眾生相信現象實存的這種虛妄見地,因為現象本身既非真實存在,也不是它們的「不存在」就是真實存在。你誤以為,空性就是你原先認為真正存在的現象,不再存在時所留下的「空無所有」,然後你又執著於它們的「不存在」是真實的——這樣的見解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諦。這種謬誤遠比原先執著事物實存的見地更難根治。空性的見地不會把你帶到愚人的天堂,也不會以各種想像的未來苦惱和折磨來嚇唬你。空性展現出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實相」。

For those who look forward to setting their soul free

謹以此片 獻給所有追求心靈解脫的人

事實上

安住在當下,

如果我們可以稍作努力

投入一點關注的話

比遊走於過去和未來要容易得多

簡單的原因是

當下就在那兒

就在你的眼前

但是你知道的

跟所有事情一樣

你需要習慣這樣

你需要創造出一種習性

我想這是人們很難習慣安住在當下的原因

因為人們總是習慣於遊走在過去和未來

所以要培養一種新的習性

這是有難度的

販賣夢想要容易得多

梁冬老師問:難道人們不應該有一種夢想,對於他想過的生活的一些夢想嗎?

宗薩仁波切回答——但是你知道的,當夢想成真的時候,你先前那個夢想的版本,我想早已被修改過了。

另一個問題是,當夢想成真的時候,又會有新的夢想不斷湧現出來,而很多時候你根本不敢去夢想的那些事情,居然也會成真。

所以,為什麼要把自己局限在,你夢想要成真的這件事情上呢?

我剛才看了一下報紙,是男女約會的廣告,所以有一點點感想。約會,在約會的時候你需要信心,不是嗎?如果你有信心,即使你今早忘了用listerine(漱口水品牌),你還是可以很有信心地去接近那個人,你需要信心,那你怎麼會有信心呢?是你了知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這就是你有信心的時候。

當我們照鏡子的時候,你看見你的臉,而我們也知道,你的臉真的不是在那兒,不是嗎?要不然你就得準備兩套刮鬍刀,什麼你都需要兩套,所以我們大概知道那不是真正在裡頭的,所以我們知道那,色,是空的,可是我們又不能完全否定,說那個形象不在那兒,你不能這樣說,每次你照鏡子的時候它都在那兒,而且它很有用,假如你看著鏡子裡面的那個嘴唇,你在自己的唇上塗口紅,這是行得通的,你不需要給鏡子裡面的人塗口紅,而你也了解我跟那個影像不是不同的,那個影像跟我也不是不同的,但是這是一個很稀有的狀態,讓我們似乎可以理解那四句話的意思。

但是,根據觀自在跟舍利子的對話的觀點,我們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是這個樣子的,這個觀點是很難下咽的,特別是一旦遇到,我們所在乎的事情時,甚至不需要是什麼大事,可以小到就比如:有人颳了你的昂貴的法拉利跑車,你會非常生氣。你不會想到法拉利即是空,空即是法拉利,你不會那樣想!或者有人捏了你女朋友的屁股,這個時候你絕對不會想起那四件事情,什麼空不空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強大的習性,一種相信所有事情都真實存在的習性。

看看我,

再看看諸位自己,

我們遲早會報銷的,

某種程度而言,對於世俗生活的厭棄,也是必要的,凡事都是這樣,也許你最愛的人,到最後變成你最恨的人,所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用來思索的材料,至少你要了解到,這一生是無法被完全修復好了,就好像我的那部車子一樣,已經千瘡百孔無藥可救了。

「慈悲,什麼是慈悲呢?

很多人理解的慈悲,

就是對可憐的眾生的一種同情心,

然而那不是真正的慈悲。

「因為這種慈悲是非常二元的,我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存在,往下看著這些可憐的眾生,我是救世主,而你們是接受我慈悲的人,這是非常二元對立的。

我希望我的下一世,

可以不再是一個以宗教性的外表,

去給予宗教性影響的人,

我祈禱我依然會給予佛法的影響,

而不是以一個僧侶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因為我會在真誠和虛榮之間有一點糾結,

我也會糾結於人們的期待,

還有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

解脫道空性實體


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金剛經》、《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神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藏經》、《大佛頂首楞嚴神咒》、《華嚴經》、《佛說阿彌陀佛經》等等。經常念經能使眾生心情舒暢,減少妄想。靜下 心來聽經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抄經文,印經書,等都可以積無量功德。


文字,語言,本身就會對佛法的表達有限制


1.佛菩提道 2.解脫道


問題很好。建議直接閱讀南北傳阿含經,自己去探索佛說。那些所謂禪師的講法都很可笑。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凈奉 制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汝等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複次苾芻。於汝意云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

白言大德。色是無常。

佛言。色既無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壞苦。行苦。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

不爾世尊。

應知受想行識。常與無常。亦復如是。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悉皆無我。

汝等當知。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

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信受奉行


最早的以文字形式記錄的佛經都在佛陀逝世五百年後了,本來面貌很難還原


推薦閱讀:

不得不讀的佛陀傳記
釋迦牟尼是一個斯基泰人嗎?
打破罐子,佛陀說了什麼法?
學佛之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怎麼辦?

TAG:佛法 | 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