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覺得應該讓自己的下一代學學《弟子規》?

看了一留學生用刀捅其母親九刀聯想


孩子變成什麼樣,

是跟大人學的,

不是跟書學的。


我覺得我不想要愚孝綁住自己的手腳,也不希望綁住我孩子的手腳,就因為角色從子女變成了父母。我現在三十多了,養了兩個兒子,時常的都還感到很多無謂的社會壓力道德規範對我生活的侵害,我都還在為我自己的獨立的生活空間堅持奮鬥,我又重新用這些枷鎖把我的孩子套起來,我不幹。引用王小波以前雜文里說的,外國人一輩子不讀這些道德行為範本,也沒見弒父淫母,這只是最基本的行為規範,上升到某種高度實在是沒有必要。而且社會是不斷進步的,道德準則也是不斷進化的,相應的行為規範也該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我們非得用千年以前的標準來要求現代人嗎?那還有二十四孝,養女孩的還有女兒經呢,要不要都齊齊的來一遍?更討人厭的是,成天宣揚傳統文化的,幾個能以傳統文化的標準和規範要求自己?如果只是加於人,還不夠討人厭嗎?就算是你自己的孩子


  • 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

《弟子規》有很多家長和學校拿來給孩子做「國學」啟蒙,同時也是引起質疑最多的讀本,在知名兒童教育學家王立華看來,弟子規整體上糟粕多於精華,對孩子而言既難於接受,也不符合其價值觀的形成。

中國的傳統經典的確值得帶孩子一起去學習,去領略其中的古典之美與智慧,但在孩子幼年時期,什麼樣的作品更適合孩子呢?講真,如果給尖叫君選,更願意自己的孩子讀讀淺顯易懂的唐詩宋詞、優美的聲律啟蒙等。

ps:事實上,誕生於清代的《弟子規》真的是蒙學經典嗎?做清代文獻研究的黃曉丹老師,接觸了大量清代詩文、傳記和家譜,卻從來沒看到過哪裡提到弟子規,弟子規在今天為什麼一下就紅了?

我給首都師大成人大學生監考《兒童發展心理學》,考完後我就在隔壁教室閱卷。沒多久,一位美麗的女學生輕輕推門進來,她面帶微笑說:「王老師,我想和您探討一個問題!希望沒打擾您!」

我示意她坐下,並爽快地說:「不會,歡迎你!」學生說:「關於幼兒讀《弟子規》的問題,我和您有不同的認識!您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在講台上批判《弟子規》,不主張讓幼兒讀,是不是太偏激了!」聽聞此話,我一點也沒有惱怒,反而很欣慰!

同時也對這位愛思考、敢質疑、善表達的女學生刮目相看。我知道她是從《毛澤東思想概論》課上「逃」出來的,因為這是我本學期最後一次和她們見面,估計她也對此問題疑慮了至少一個多月,她要把握這次機會和我辯論一番,以便澄清問題、解除疑惑。

我說:可能是你還不太了解情況,在這件事上,我並不偏激!我做出的專業論斷,是經過相關的調查研究和較為深入的專業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我認真讀過《弟子規》,還逐句逐字分析過。這種認識是建立在我從事幼教專業18年的積澱以及對兒童心理的把握基礎上的,不是信口開河!我做出這樣的判斷是負責任的!我不僅要在大學課堂上講,外出給幼兒園園長、幼兒教師以及家長做講座時也要這樣講。

實際上,不只是我一個人反對幼兒讀《弟子規》,連我認識的很多專業人士,如兒童教育專家、兒童文學家以及親子教育專家等,都對此持反對態度。

學生又問:那您們為什麼要反對幼兒讀《弟子規》啊?我在幼兒園帶孩子讀時,覺得效果不錯呢!有些孩子就變得懂事、乖巧了。你們也不能說《弟子規》一無是處啊?

答:我沒有說《弟子規》一無是處,沒有說《弟子規》中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但《弟子規》整體上來講,是封建糟粕多於精華,它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是「偽經典」!你看到的孩子讀後的變化,可能是多種原因促成的,也許並不是讀《弟子規》後的直接後果!或者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在我看來,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國的民樂、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國武術和中醫等等,其中都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傳承的精華部分,但這些內容是對於成人而言的。

對於幼兒來說,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幼兒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及學習方式與成人存在巨大的差異,適合成人的教育內容或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幼兒。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規》是當時皇權、神權下的產物,滿族人以幾十萬人統治億萬漢族人,統治者需要順民、傀儡、奴隸,所以《弟子規》一誕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題就是聽話,無條件的服從。

只強調無條件的服從,就會產生十分有害的後果,人的本性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壓抑,只會變成溫順聽話的奴僕。

下面是我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的主要理由:

第一、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弟子規》的語言形式屬文言文,幼小兒童很難接受。兒童心理學認為,幼兒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幼兒園大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

幼兒對抽象文字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很有限,《弟子規》的行文方式晦澀難解、枯燥抽象,其內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會的現實狀況,與現當代兒童的生活相距甚遠,也不合符現代文明規範,難以引起兒童的興趣。

《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字是「勿」,有43處之多。這種教訓、誡條式的口吻,與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學原則相反。《弟子規》也許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卻很難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這本書打著儒家旗號,但是講的東西並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販賣的是自己的私貨而已。

第二、從中國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講,《弟子規》中多處內容體現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於幼兒獨立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弟子規》的內容很容易禁錮兒童的思想、限制兒童的行動,很容易扼殺兒童活潑、自由、爛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培養奴才和順民的教科書,不適合現當代社會。當今的中國更需要民主意識、獨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需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問題是,父母也有誤解孩子或言行失當的時候,難道孩子受到錯怪,也要順從地接受嗎?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句話,前半句沒什麼問題,但是後半句「號泣隨,撻無怨」就有問題。當孩子向父母提建議時,父母不聽,生氣就可以隨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時,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應該逆來順受,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多麼的不公平!不懂變通,也是陷親於不義。現代教育反對體罰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為。

可見,《弟子規》中要培養的兒童完全沒有話語權,一切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提倡要孩子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權威。這與當下所倡導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的現代教育主張相去甚遠!《弟子規》中的教條更善於培養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順民」和「奴才」,更利於培養沒有平等意識、毫無個性、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缺乏創造能力的人!這樣的人,如何完成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第三、從教育方法來講,死記硬背的方式不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方式。

對記憶和背誦的過度崇拜是中國舊式教育的一大陋習,這是對兒童天性的扼殺,是對兒童生活的扼殺,是對兒童生命的禁錮。和記憶相比,也許探究、理解、感受、體驗、想像和創造更重要!

兒童是按照生命自身的內在法則、自然節律和時間表逐步發展與完善的。兒童有一個內部的自然的老師。幼兒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最高體現是「遊戲」!幼兒的主導活動也是「遊戲」! 正如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期的主要任務是「看事物和現象」。兒童需要讀的是美好豐富的大自然之書,大自然是兒童理性的永恆的源泉;兒童還需要讀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大社會之書。

幼小兒童的生活和教育內容應是自由的遊戲、充分的幻想和想像、自由的歌唱、快樂的塗鴉、是品味兒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糧:童話、童詩、童謠,而不是讀什麼大部頭的成人認為重要的「經史子集」!兒童有那麼多適合他們天然的精神食糧,為什麼非要盯著偽經典《弟子規》不放呢?

第四、用《弟子規》來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啟蒙,培養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不可否認,《弟子規》中有少量基本沒有爭議、仍具有一定適用性的觀點,但這些道理或原則在其他書籍中也並不少見。所以從整體上說,《弟子規》閱讀價值令人懷疑。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認真讀過《弟子規》,就想當然地認為它是經典著作,把它奉為聖賢之書,認為其中句句精華、字字珠璣,不加選擇、辨析的讓兒童囫圇吞棗地背誦,大量毒藥和極少的營養物質一併吞食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弟子規》中說「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這是強調明哲保身,只顧自己。如果人人都只顧自己,那還會有見義勇為的道德行為嗎?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如果看見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勇敢行為。書中不僅不分好事、壞事,一律視作與己無關,不去多管。

再如「說話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這是叫孩子不要多說話,話說多了會招惹是非。謹小慎微的結果是喪失活力,在諸多方面一事無成。這已經和正統儒家思想南轅北轍了,別說成聖成賢,連做人都成問題了。這樣的主張只能培養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和博愛精神的公民呢?兒童讀《弟子規》讀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有人問:那《三字經》、《百家姓》可以讀嗎?從內容方面看,這兩本書中的糟粕比《弟子規》少些,但其中也滲透著奴化思想,也需要分析辨別能力的人進行有選擇的閱讀或導讀。總之,對幼兒來說,這兩本也算不上是好的童書。那些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的唐詩宋詞等,可以引導幼兒欣賞朗誦,最好配上畫面、音樂或做成動畫,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孩子,但不宜大量背誦,需要把握度。

每當我反對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書時,就會有人惱怒,好像我動搖了他們心目中的「權威」,動搖了他們極力膜拜的「聖賢之書」;還有人會轉移話題或偷換概念,認為我是在反對讓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或其他成人「讀經」!我沒有斷然否定讓大一些的孩子或成人讀,但是即便是讀,也要講究方式。

? ?

我的主張是:家長如果沒有相應的教育素養和文化學養,如果不具有獨立思考、辨析能力,最好還是不去引導孩子讀《弟子規》!如果教師連《弟子規》中的精華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導教育學生!我也反對讓不具備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學生獨立讀《弟子規》!對於有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可以引導高年級小學生以及中學生、大學生來讀《弟子規》,引導他們批判地閱讀,找出其中的精華和糟粕,但就《弟子規》而言,它整體上仍可歸於「反面教材」之列。

我和學生探討辯論了近一個小時。在觀點的碰撞與語言的交鋒中,沒有人身攻擊、沒有面紅耳赤,只有理性地辨析和平等的對話!如果能多培養出幾個善於思考、敢於質疑、好奇心強、富有探究精神的學生,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希望我們更多人能成為「蘇格拉底式」的教師!


如果你是我仇家的話,你家孩子學弟子規,我就放心了。


如果自己學過《朱子家訓》就讓孩子學學弟子規,如果自己什麼都做不到,孩子學了《弟子規》心裡一定會想「憑什麼你們什麼都做不到,我倒是什麼都要做到。」


不如學學奧數和英語。


看大人!

你不學,讓孩子學,孩子也不會學;

你學好並做到,不讓孩子學,孩子自然就學到了!

現在教育的問題就是「家長讓孩子做的,家長做不到;老師讓學生做到的,老師做不到;領導讓員工做到的,領導做不到」,所以,一定要家長先學並一定做到。

我個人的想法,一定要讓孩子學,但是之前我必須先學明白,做不到滿分,起碼要及格,然後再與孩子一起學。

下面是我的另一個答案,以供參考:

學習傳統文化近三年了,認真誦讀《弟子規》也是這半年的事,誦讀有400多遍了。

《弟子規》是清朝兒童的啟蒙讀物,至於為什麼現在興起?我認為是,時代所需、大勢所趨!用胡小林(匯通匯利董事長)在紐約講座所說,就是《弟子規》是一個合格的人所要具備的素質,113件事,他自己原來一件都做不到;後來每天誦讀、每天按弟子規要求自己去做,成效是很大的。百度視頻裡面他的講座很多,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

而我的理解,也確實是如此:wg全面顛覆中國人的道德敬畏感,天不怕地不怕;改開全面釋放中國人的物質慾望,一切唯利是圖,笑貧不笑娼!全盤西化,導致國人學習西方表面的思維做法(西方很多東西是以宗教信仰、平等契約精神為基礎的,而這些我們沒有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在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情況下,又一切向錢看,一切追求物質。所以,到今天,社會的風氣就是自私自利、急躁浮誇。所以很多中國特色的事情發生就很好理解了。

而《弟子規》就是拿以前3歲小孩的標準,來要求我們、來讓我們先羞愧!再反省、然後改過行善

先講,《入則孝》「百善孝為先」,「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德」,所以,先反省自身真的孝順不?「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有別乎?」而《入則孝》通篇含義就是一個「敬」!!!當我學到時,就明白,以前我跟父母說話的不在乎、隨意、沒好語氣、甚至看不上他們的過時與沒有見識,實為不孝!!!《入則孝》是古時候三歲小孩就能做到的,我重點大學畢業、走南闖北的卻做不到,所以,對我來說,我也得像胡小林那樣,力行!先做到三歲的,三歲做到了,再研究四歲的!挑剔其中的一句兩句話,無非就是逃避與找借口!

(我曾經也請教一位老師,問裡面有沒有糟粕(這詞都是9年義務教育學會的),老師說傳統文化和弟子規沒有糟粕,只有不合時宜,比如:「親有疾葯先嘗」,古時是湯藥,心中敬重與心疼父母,所以先嘗是試溫與味道的意思,而現在是西藥,嘗一片少一片,還容易吃錯藥!)

然後,《出則悌》,當一個人心中時刻敬重父母的時候,自然就會友愛弟弟妹妹,就會尊敬兄長;試想現在,多少家庭因為兄弟姐妹不和而讓父母操心、丟人、上火生病的。「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12個字相信就可以解決80%的家庭矛盾啦。

再後,《謹》,試想,一個人拿著杯子隨意走隨意晃,裡面的水或潑濺或低落;另一個人,拿著空杯子卻依然小心翼翼,珍重的端著走;這兩個人的氣質會是什麼樣的?我會喜歡後者,那樣平和喜悅淡然的氣質,一個字就是美!「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從小練就這樣的「慎獨」功夫,就不會有毒奶粉了吧;我們也不會擼管過多,而虛了吧。

然後,《信》「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還有不少這樣開始我不明白這些跟信有什麼關係?後來,慢慢體會,才感嘆確實有道理。客觀你也想想看!呵呵!

然後,《泛愛眾》,「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既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想想這幾句話,看看我們周圍不同人不同做法不同的結果,不覺得很有道理嗎?明白道理,我們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嗎?

然後,《親仁》,「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看看我們結交的朋友,是真正的諍友、仁者,還是頭我所好的朋友。

最後,《餘力學文》,「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說的是像我這樣的大學生,一身浮華,卻華而不實;「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我們很多人也是這樣的,不去學習,憑著自己的偏見去做事,包括很多都沒有去詳細了解《弟子規》,卻來批評的;包括沒讀四書五經卻批判封建的中國人!!!!!!「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想想自己,利用網路、手機,看了多少非聖書,從此節操是路人啊!!!!!!現在我們做事難在「持久」,難在「不求速效」,只要我們堅持、不放棄治療,聖賢也是可以達到的。多麼,鼓舞人的一句話!!!

最後,用蔡禮旭老師去澳大利亞講課時,一位澳大利亞人對弟子規的評價「你們中國人太偉大了,像這樣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我們就應該這樣生活」


古有三鹿殘童體,今有國學毀童志.

利欲熏心


小學老師就要求背弟子規,耳提面命家長監督,其實有的孩子都不懂是什麼意思,都是為了應付老師的考試而死記硬背的,你確定有用?


不要學,言傳身教更重要,重要的是說三遍,不要學不要學不要學


我男朋友。。。


我覺得有必要讓這一代人再好好看看魯迅。。。


啟蒙用《千字文》《三字經》吧,有很大一部分規矩,言傳身教比較好吧。等孩子有一定理解力了就帶著他學《論語》。等他十歲了就帶他看《魯迅雜文集》,我得讓他明白,世界上不止一種思想。以後我會這樣吧…


孩子不已經有思想品德課了嗎?

愚民從娃娃抓起,但是手段也要與時具進。


現在的小孩和清朝的小孩不一樣了,見得那麼多,怎麼會信那個東西 即使小時候不懂事信了,長大照樣會被現代文明掰正了


讓孩子學弟子規之前,建議家長先看《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台灣蔡禮旭老師主講。


大人也要學,和孩子一起學。身教很重要。傳統文化斷掉100多年了,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民主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由就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可以做到,我們可以證明。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 弟子規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