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四聖諦,讀了四部阿含之後。愈發覺得周身內外都是苦,失去了活著的意義,我該怎麼辦?


修學佛法的人,因為是有情,然後再加上他能夠了知或所能夠證知的法義是有所差別,所以才會產生所謂的厭世或出世的問題。然而「佛法」二字,因為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差別的不同,所以往往不一定受學到真正的佛法;而即使受學到真正的佛法,也不一定能夠受學到了義的法,更何況能夠進一步去親證祂。所以才會有種種千差萬別的狀況。

那麼為什麼要問說,佛教是厭世或出世的宗教呢?因為一般人總覺得說,學佛好像是很灰色的,這個帶有一點消極或厭世的狀態。因為說看到真正的學佛人,他要持種種的戒律,乃至要多分少分地遠離五欲,他就會覺得說,這個不是一般人要過的日子。因為他所要求的是要什麼?要及時行樂啊!那麼當然這一種厭世或出世的看法,他就因此而產生。可是如同前面所說的,厭世與出世要看每一個人受學的佛法,乃至於說他往世根器的差別而來作討論;所以,討論這個問題就要往前推到說,每一個人受學佛法的環境,受學佛法的動機,乃至於說他過去的種種善根福德的差別。

沒有一個人希望說自己會生到三惡道中受苦,都希望永遠有人天的欲樂。可是問題是,希望歸希望,不一定都能達到,所以就有一部分人從這樣引發起學佛的動機。當然,更多的人是仍然沉溺在五欲的大海之中。

有的人是因為生活遭逢到困厄,當然就會有一分厭世的情懷;那有的人是因為親友的大力推薦,他沒有辦法,礙於情面,所以就去學佛;那有的人是看了說法者而心生歡喜,他不是為了學法而來,只是為了看了這個人就覺得很歡喜;那有的人是因為他聽到這個說法者所說的法,他相應了。由於每一個人的心性種種差別不同,再加上福德因緣的種種差別,乃至於說這個人他跟善知識有著或深或淺的緣分,那當然就會產生修學佛法的種種差別不同的動機。

佛法中有時候說,眾生有三類根器:

  一者說是聲聞性,這一類人常常會有一分或多分的厭世情懷,因為對他而言,這個世界是苦多於樂。雖然他也相信有未來世,但他總是畏懼著說,在未來世還有那麼多的苦難要重新去面對!當他有因緣接觸佛法的時候,總是對苦、空、無我一類的內容特別喜歡或是相應,因為他一心所想要求的,就是要趕快離開這個世界。

  第二類叫作菩薩性。這一類人也許會有一分或多分的樂於助人的習性。他雖然也知道說這個世界是苦樂參半,也相信有未來世;但是他總透露著一分悲天憫人的氣息,對於助人為快樂之本,他是有一定的體認。而當他接觸佛法的時候,總是對苦、空、無我這一類的內容不感興趣,反而特別喜歡或相應到經論裡面記載著如何去利樂眾生的這些事業。他也許會想說:「經典裡面記載那些菩薩,他到底怎麼有可能做到那些事情啊?」或者是說:「這些菩薩到底怎麼有可能會有無量無邊的未來世?那我自己又是怎麼樣呢?」他會這樣思惟。

  第三類人叫作不定性。換句話說他不偏上述兩種狀況,是屬於不決定的種性。有時候顯現聲聞性,有時候又顯現菩薩性;有時候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有時候又受善知識或受朋友的影響,所以叫作不決定是哪一種的種性。因為不決定的關係,所以我們在這邊姑且就不談它。

  前面說到說,一分因為生活遭逢苦厄而來學佛的人,他是有一分或多分的厭世情懷。因為他聽說佛法可以讓人離苦得樂,他雖然也想要得樂,可是其實他最在意的卻是在於離苦這一項;所以他修學佛法以來,雖然也能夠隨分幫助他人,但是內心卻始終惦記著如何離苦;當他進一步知道離苦的真正意涵以後,最後終於下定決心去努力實踐法義。這裡要順便說一下,佛法是可以實踐的,不是只當作學問來作分析研究。由於這一類的人終於親證佛法中的解脫道,而達成了可以離開世間的目的。從這一分學人而言,說他學佛是有著厭世或出世的心態,他是有聲聞的心態。

  那麼為什麼說聲聞法可以令學人親證出世之法呢?看看《增壹阿含經》卷十六是怎麼說的:【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豈非欲離生死,求無為道故、作道乎?然五陰之身實不可保。」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學道者,以求無為道,滅五陰身,是以學道。」】(《增壹阿含經》卷十六)

  這一部分的佛法,是從整體佛法裡面析分出來一個小部分,是要對治一分心量狹小又畏懼於生死,希望趕快能夠離開生死,而不太在乎說其他有情應該何去何從的這一部分的學人。那麼提醒他們說,作道是為了要欲離生死、求無為道故。所以教給他們是欲離生死、求無為道的方法,就是要滅五陰身;只有把自己的五陰身完全滅除,才是真正的作道,才是真正的了脫生死。可是在此之前,一定得要完全了知五陰身是什麼,跟自己有什麼關係,這樣才能夠進一步去履行後面的滅五陰身;因為知道五陰身就是「我」,「我」是虛妄法。

  可是講到這裡,不免就要提到一些所謂的佛法的學人,因為不知道要欲離生死、求無為道的方法就是要滅五陰身,甚至根本不清楚五陰身的內涵;所以學佛弘法的過程都在求什麼?都在求種種的第一。什麼第一呢?眷屬的數量要第一,名稱要第一,然後所住的地方要最舒服,這樣才能夠好好地行道,乃至於說所弘化的地區要最大;結果都落在哪裡?都落在五陰身裡面層次比較低的「我所」裡面。這樣怎麼有可能了脫生死呢?不但沒有辦法證出世的法,甚至於連一分的厭世情懷也沒有,這一類的學人就不能叫作厭世,或者是說他有出世的心境。

菩薩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六百卷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裡面卷第一這麼說:【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常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謂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六波羅蜜、十八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閡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皆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摩訶般若波羅蜜》卷一)

  菩薩因為從往昔以來就有樂於助人的習性,再加上說有緣接觸佛法的時候,特別喜歡經論中記載說,如何去利樂眾生的種種事業;經過無量世的熏習與修學,自己終於也能夠成為經論中所說的那一種菩薩。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中的這麼說,說菩薩從初發意,也就是說從第一次親證法界實相開始,經過多劫的六度萬行,最後終於可以坐道場成就佛道,這個過程中常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為什麼菩薩可以這樣作呢?因為菩薩從親證法界實相以後,常常發受生願,即使有能力親證解脫果,也發願生生世世再回入這個世間,以真正的佛法來利樂有情。所以,這些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這些種種的法,乃至於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的這些種種的善法,這些法是祂生生世世所分證的,都收藏在祂自己的八識田之中,等到未來世因緣成熟的時候,都可以拿來利樂有情。那麼什麼叫作緣熟呢?觀察眾生的根器,思惟當代的環境,緣比較不熟的就教導人天善法;緣更熟的就教導什麼?進一步教導其他的法。可是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攝受眾生共證佛菩提道,乃至於成佛。所以,從人天善法、解脫道法,乃至於佛菩提道法,所以才說以佛菩薩因緣故,這個世間才會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

  可是,為什麼說聲聞緣覺乘他沒有辦法攝受與自己同一種種性的有情,而必須要由菩薩來攝受呢?這是因為說,聲聞緣覺乘的有情,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親證解脫,一旦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五陰身俱滅,已經沒有阿羅漢、辟支佛在這個世間出現;即使是最懈怠的聲聞人,他七返人天,一樣也要取證無餘涅槃。只有菩薩才能夠發願生生世世入世,來利樂有情;只有菩薩才具足乃至於超過阿羅漢、辟支佛的證量,才有辦法攝受種種的有情。

  所以,對於菩薩而言,這種厭世跟出世的說法就不適當。佛法方便說為三乘菩提,嚴格而言,人天善法還不能說是佛法,但卻是匯歸於一佛乘。要是菩薩在因地時就肯真切地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那麼單單就這麼一項,菩薩就沒有厭世的權利。可是當他真誠地發了說,願意生生世世來到世間利樂有情的同時,又由於親證這個本來就無我的如來藏,世世隨分轉依之後,一樣也有解脫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說,他在入世的同時,同時有出世的功德受用;這個時候我倒是要請教看官說:那這種狀況您到底要說是入世還是出世呢?

  所以說,假如一定要在佛法上說厭世、出世的話,應當是說,學人已經了解五欲的貪著就是生死苦惱的根源,所以想要離開有著眾苦的世間。然而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去親證自心如來,又進一步發願生生世世回入這個世間,以真正的佛法來利樂有情,來攝護聲聞、緣覺、人天善法。乃至於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未來世這個世間一直都有佛出世來度眾。那麼在這種狀況,你當然就不能說佛教是厭世或出世的宗教。

摘自:http://www.hymzw.net/zjdz/xfsy/xfsy07.htm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一)第33集 佛教是厭世或出世的宗教嗎?正鈞老師開示

學佛釋疑專輯的其它視頻、音頻、講稿,在華嚴妙智網都有,歡迎在線、下載閱讀,祝大家福慧增長~


之前我讀阿含經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建議你讀巴利經藏,從《中部經》開始,如果不會巴利語,那最好讀英文版的,不要問為什麼,讀了就知道。

另外,個人覺得除了佛陀和他的大弟子,沒有誰有資格有能力能圓滿透徹的闡述佛法,有啥疑惑直接去巴利經藏中找,讀巴利經藏絕對能帶給你力量和快樂。

靠自己靠經藏,這是佛陀涅槃前對他弟子的勸誡。


我該怎麼辦?好有一問!

末學贊您是大乘種姓!

真正的聲聞人,不但不會有此一問,反倒會屁顛屁顛地堅定不移邁向灰身滅智。

佛法佛法,成佛之法。

試想:如果學佛的都灰身滅智了,誰來成佛?佛法靠誰傳承?

不但佛法沒人傳承,連解脫道也沒人傳承了,這豈不略微有些尷尬,有些悲哀?

要知道,除了四諦八道三十七品等,佛陀也在阿含經典中顯說隱說了有個「我」,「識」,「入胎識」,「有分識」,「阿賴耶」,「本際」。。

這是什麼?嗯,貌似和五蘊皆空不大一樣。。

這就是三界所唯的真心,萬法所唯的第八識 - 如來藏。

如來藏是什麼?

眾生各具之如來智慧德相,世尊所說的一大事因緣,祖師西來之佛法大意。

佛陀不是讓弟子們都灰身滅智,而是以此為契機,讓大伙兒回小向大,自度度他,共成佛道。

菩薩不但是依於二乘法來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也依於大乘密意來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因為二乘人只能依於蘊處界法去證解四聖諦、十二因緣,卻不知道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的背後,其實都是如來藏;所以其實說,二乘人是沒有究竟的知道四聖諦跟十二因緣法的。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第031-035集

第32集 看很多佛書,對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礙?

這本書也可以看看: 學佛的覺醒

如果有人宣揚大乘非佛說,不讓人修學大乘佛法,那他再怎麼解釋四聖諦八正道,也只能是:

瞎掰四諦

胡說八道

南無佛法僧


既然如此,題主算是聲聞種性。

應當去這樣做:

1、首先認識痛苦。

2、繼而尋找苦因。

3、以阿含經中世尊所說的教法(道諦)斷除苦因。

4、到那時,涅槃(滅諦)智慧自然顯前。

精勤修行去吧。


追隨阿含經里的世尊和阿羅漢入滅呀!還要怎麼辦?

憍陳如。云何名為第四人間所居之處。觀察彼處不生樂想。

憍陳如。有智之人次觀人中。一切皆有種種諸苦。所謂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五盛陰苦。
飢苦 渴苦 貪苦 嗔苦 妒嫉等苦。
妄言 綺語 兩舌等苦。惡口罵詈 誹謗等苦。
寒苦 熱苦 惡風 惡雨 疫蝗等苦。毒惡禽獸傷害等苦。
惡世 惡王 牢獄等苦。
貧窮下賤 短命等苦。
既念此苦更生重苦。緣苦生苦還造苦因。於未來身復受苦報。
如是轉轉無量無邊。受諸辛苦無有窮盡。何有智者樂於彼中

是名第四眾生人中居處。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人道中不生樂想。


首先恭喜題主發現了苦。能發現苦已經不容易了,可是這不是終點。

發現了苦,還要去思維苦集,滅,道。去發現究竟是什麼貪為你帶來了苦,如何去除這個貪,滅掉這個苦。

在當下不斷地修行,增長智慧,這難道不是對自己最好最積極的生活方式嗎?


這可能是病,得治,建議神經內科,抑鬱症方向。

(我不太專業,也沒經驗,有人提醒其實是精神科)


你要是真看見身心五蘊每天不斷追尋貪愛嗔恨,就有了出離心,你的苦到底是什麼


知苦正是見道的前提。

能夠知道一切皆苦,正好修成阿羅漢,入滅啊

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阿彌陀佛,佛教是一種積極宗教,佛陀教化世人看破,放下,隨緣,自在,念佛,本尊講經說法49年,宣講三藏十二部經典,部部皆為方便接引眾生而廣宣妙法,無論阿含經也好,其它經典也好,無一不是教人明心見信,了生脫死,出世間法,但卻不是讓你當下捨去肉團身,去輕身,這是不正確的,阿彌陀佛


苦觀差不多了,就可以開始修無常觀,然後修我空觀。


沒錯,眾生凡夫流轉於六道輪迴沉淪苦海,佛陀為對治它才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轉正法輪。但這只是佛陀的第一時教法。只有如實了知佛陀的三期教法才能破有執與空執。簡單來說題主就是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知苦而生厭離,你所知道的苦並不是如實知見到的五蘊皆苦。還不算是出世間正見。

樓上還種姓,偽大乘普度眾生到連眾生平等都忘記了嗎???

可笑


苦就是人生,認識這個道理,然後接受它,用這個道理去觀自己觀他人,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豁達一些了,對他人更加慈悲了,然後總有一天你會因為內在的慈悲去多多少少的為身邊的人,為社會做一些服務,都這都是自發而生的,所以不要苦惱這個問題,繼續活著就好。


很簡單,重新去正確理解四聖諦。明白四聖諦的人會很積極的,而不是消極。


「愈發覺得周身內外都是苦,失去了活著的意義,」對題主不了解,雖然這話貌似沒毛病,但在下總覺得哪不對……總覺得題主好像是讀偏了,所以不敢給出進一步的建議。題主不妨先說說自己是如何去理解四聖諦的,以及如何依據四諦去對周圍的一切去作感悟的


佛陀說苦,是對人間陰陽變幻、能量流轉、沒有稍歇之情狀的客觀描述,不帶感情色彩。後來的譯者和讀者帶有自我感情之投射,把這一理性客觀之描述變成了消極悲觀之意象,導致對佛陀和佛教的誤解。對於這樣的情形,建議了解保持有近佛陀傳承的上座部佛教及相關典籍,入門推薦閱讀《佛陀的啟示》一書。

你對現世之厭離,實為自殺之傾向,以我的經驗,多來自於原生家庭之創傷。建議學習心理學和醫學,宗教可以作為暫時之安慰劑


眾生平等,這個好啊。

《大方廣佛華嚴經》

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題主,下面怎麼選擇,就看你的根性了。

你起了厭離心,又怎麼會失去了活著的意義呢。

想辦法離苦不就是你接下來要做的嗎?


那你一定想要離苦得樂了?

離苦得樂就需要修行,不然怎麼解脫?沒有活著的意義去自殺?反墮落惡道,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修行是「做-學-改」的過程,離不開生活,《金剛經》開始師尊也是示範了生活場景,知道苦是為自己立志,可是苦是真的苦嗎?都是自己感召的境界而已。若隨著境界轉,那就是苦,離開了境界看,那是隨意自在。

如果覺得自己苦,那是還沒看破放下,受苦了苦,事事皆好事。

如果覺得眾生苦,迷幻顛倒,那就修菩薩道,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渡彼岸!


你受到心理暗示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擔憂,不要再暗示自己人生皆苦啊!八苦啊!什麼的了


真讀懂了四阿含之一的雜阿含,早就離苦了。好好參參「七善處三觀」吧!


如是,如是。可是我要告訴你,並沒有什麼死,靠「死亡」是解脫不了的。剩下的請你自己想想罷,到底怎麼才能解決問題呢?


首先我不信佛,也不修佛。不信任何意義上的宗教。

但就我對佛教理解,你之所以覺得人生失去意義,因為你追求的不是佛法,而是不苦,而佛法又說一切有常皆苦。所以你的追求必然是苦的。不點破這層窗戶紙,你還不如我這個不信佛的旁觀者。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話題下越來越多的題主和答主都是無神論者?
佛會不會說阿彌陀佛?
佛弟子沒有前世記憶如何懺悔?
念佛一定要先出聲念之後才能默念嗎?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