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麼理解?

《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問題知乎里問了很多遍。答案千奇百怪。自己提問自己先答,以放在讓人可以看到的位置。歡迎討論。


我們簡單一點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生」

產生,化生,變化出。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道法自然。」

這是說,道是本原。是太初,也是末了;是奇點,也是終極。

這個「道」,可以在「無」的層面來理解。「以觀其妙」。-----看官,你是否浮想翩翩?玄啊,其妙無窮哦。

「一」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其下不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物。是謂狀之狀,物之象,是謂惚恍。隋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謂道紀。」

這是說,道,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道」是「一」,「一」也是「道」。「一」,不陽不陰也無形,無以名狀,雖然有之,復歸於無。

這個「一」,可以在「有」的層面來理解。「以觀其繳」。-----列位,你也想言之鑿鑿?難啊,無邊無際啊!

人真是可憐,只能看到,聽到,感覺到才會有認知,所以老李頭告訴大家一種方法。把「道」化成了「一」,由「道」產生了「一」,以方便大家理解道,從而找到「道紀」----體悟道的綱領和原理。「道紀」就是道的頭緒。

所以老李頭又說: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二」

「二」是什麼?這要結合道德經里很多東西來理解,不過老李頭也很明確地告知了讀者。「生」這個詞,也體現了他的本意。

「二」是什麼?有、無,陰、陽,虛、實,善、惡,高、下,強、弱,堅、柔,盈、缺,損、益,雌、雄,智、愚,......,這些是事物的兩端。「有無相生」,而這兩端又是可以和持續相互轉化的。所謂矛盾對立統一體,「二」也可以合而為「一」。甚至可以說,「二」還是「一」。

齊步走,一二一,一二一.....。

有了「二」,人也就二了。因為有了「二」,就像前人所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產生了變化,而且永遠在變,有了無限可能。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或者,引用別的版本和斷句。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和「無」,是「道」的一體兩用。

有了「有」「無」的變化,「道」卻更玄妙了,天地萬物也玄妙了,難以琢磨了。

但是老子為我們打開了這扇玄妙之門。

「三」

為什麼有「三」?

可以這樣理解:

一種:過去、現在、將來

《道德經》里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這個「三」來展開。觀今鑒古,古往今來,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不過這像佛教的理解。但畢竟也體現了----變化。

一種:陰、陽、氣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一作中)氣以為和。」

「三」是延續「二」來說明道之理。

陰陽是兩極,中間有聯繫,靠啥來調和?就憑一口氣。----我是打醬油的啊。

「氣」是什麼?「氣」就是陰陽互換的中間體。

道家有氣,功法有氣,中醫有氣。用現代人的能理解來說,「氣」就是一種運動或運動載體,是一種能量或物質的,聯繫方式或轉換過程的,中間載體。

「沖」,體現了陰陽不和,是一種運動變化形式。而「沖氣」就形成了一種暫時的平衡和穩定形態-----「和」,由此才有我們看到、聽到、摸到、感觸到的「萬物」。這和佛理是相通的。

依據老子的原文,竊以為老李頭說的是第二種。

陰、陽、氣,動起來,動起來...大家一起廣場舞吧。

有了前面的「一二三」,已備齊,開始:「三生萬物」

合起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人說,老子偷得半部《易經》。你說對了,我承認。


生的本義是:草木從土裡生長出來。因此古時「生」的含義類似今天「長」的意思,做「長出來」解。因此「道生一」不能理解成如同生孩子那樣生出來一個成為兩個。「春岸蘆芽嫩」一根枝條當春長出嫩葉,他們還是一體的而不是分開,這是「道生一」的形象。整句話可以近似的這樣理解:「道」如同您眼前這張白紙,那好我們寫上一個字,道生一了,字依然是在紙上的對嗎?離開這張紙字將無所存在。好了,「一生二」就好理解了,你寫上一個字其實就已經產生了二,如果沒有白的紙這個字如何顯現?因此說:「兩不立則一不見」,就是說在寫這個字的同時「二」隨著這個「一」就產生了。隨後是「二生三」,我們怎樣才能識別這個字呢?那是靠白紙黑字的比較顯現出來的對嗎?這個顯現的作用就是「三」啊,因此是「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隨後「三生萬物」那麼你在紙上可以寫上很多的字,其他人都是可以識別的,但無論寫的什麼字都是依靠「一」「二」「三」之間的相互顯形與作用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算寫了千萬個字依然離不開這張紙,因此三生萬物依然還是在「道」的範圍內,只是線條的組成不同、筆畫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字。當然實際情況要比這個複雜而繁瑣的多,但其根本原則卻不會錯。


參考這裡: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什麼意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描繪,一片寥無人跡的荒地,先是有一個人看中它於是篳路藍縷,開荒拓土,及至成家立室,夫妻組成二人家庭。然後,生兒育女,生成三口之家,最後發展成應有盡有,萬物具備的繁華村鎮的過程。這句話並不神秘。


道~混沌~陰陽~三才~~


這裡講的是道與萬物的關係,對萬物的認識也知得的認識.道體成一化一.此一是道體!一生二,二是道體所生反力,又稱矛盾力或稱陰陽之動或稱太極之分都一樣。一之道動為無極雖有大動實為一元,其屬性是一、不發生質的變化。二之道動謂道反之動,生矛盾、分陰陽、生出太極,屬德的本義,是道第二階段大義,德是道運用的高級的形式。二生三,陰陽矛盾的對立,互生互克的激蕩產生新的動勢(反力),強大的動力推動萬物的演變和進化。道反之力的陰陽變化摧生新的萬物運動規律新結構形成。道體陰陽推生新體態為三,也稱德的本質。三生萬物,指陰陽能生成一類新體,就能生髮二、三…無數個新體態,故稱三生萬物。其過程多以五氣化五形,五氣是人的五類心力,五形是天地萬物之屬性總稱為金木水火土。五氣(五心)在道體真實融通萬物五形之性 情,此過程就是道對天地萬物實踐的真實埸境,也是德的成長和運用。德是自己心性也,故道能通天地萬物之性靈之原因。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