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何能產生如此大的破壞力?它是一個偶然事件嗎?

安史之亂被稱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它的破壞力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它為何能有如此之大的破壞力呢?


直入正題

首先肅宗急功近利招降安史叛將給後期尾大不掉留下了隱患。

安史之亂後藩鎮主要集中在河東河北淮南淮西淄青這片區域,可以說形式像極了武德年間的王世充割據河南,竇建德割據河北,山東有劉黑闥。但問題是安史後的唐朝內部皇帝被宦官神策小兒裹挾,同時外庭朝臣並不像唐初一樣齊心協力,造成了內廷干預朝政,外廷內耗的局面,為藩鎮死灰復燃提供了可乘之機。

因此直接導致唐後期「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矣」《新唐書.兵志》

元和後,經過三個廢物當政,宦官勢力開始繼續增大,加上牛李黨爭,武宣二帝就變成了糊牆紙的皇帝。可以說,如果這個糊牆紙的泥瓦匠後繼有人的話,唐朝還是可以在藩鎮和宦官中夾縫生存的,怎奈僖宗確實不是當皇帝的料。所以在農民的補刀後藩鎮就伴隨著這個衰朽的朝廷直到唐朝終結了。

------------------治---不---孕---到---清---華----------

下面是之前寫的安史之亂為什麼能迅速席捲唐朝的原因。

1。天寶年間,府兵制改為募兵制,朝廷重用安祿山,哥舒翰等少數民族將領,朝廷內部兵力無法與邊疆兵力抗衡,是安史之亂有如此之大破壞力的重要原因。

2。楊國忠的破壞力。楊國忠可以說是加速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安祿山曾經說玄宗待他不薄,玄宗駕崩後再反,但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合,一再逼反安祿山,導致了安史之亂在天寶十四載(多謝評論里的朋友指出錯誤)就爆發了。安史之亂爆發幾年後安祿山就身患惡疾失明,不妨試想,如果安祿山不被楊國忠逼反的話,可能就因身體原因不反了,歷史也許重新改寫。

3。將相不合,楊國忠與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向來不睦,故意讓哥舒翰兵出潼關,楊國忠為了達到私人目地害死大將,同時也使得長安無險可守。導致了安祿山能輕而易舉的破掉山河表裡易守難攻的潼關。

杜甫《潼關吏》有雲「謹囑關防將,慎勿學哥舒」。

4。且不論若當朝宰相仍是姚宋,哪怕就是李林甫,安史之亂讓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的事件也不會發生。玄宗用人不明,實在是罪魁禍首!

------------下---文---與---本---題---無---關------

其實上文講到的哥舒涵潼關之敗非常有講頭。甚至對唐王朝來說,這場戰役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後來張巡的雎陽之戰。

如果哥舒涵堅守潼關不迎戰的話,唐朝是萬萬不可能會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的,同樣也不會出現唐朝、叛軍就此東西割據的局面。

但有很多人、學者認為唐朝如果堅守潼關的話,會出現類似於北周與北齊或者說東魏與西魏這樣河東-關中對峙的局面。我對這種說法非常反對,有以下幾點原因:

1。唐朝與北朝後期不同,此時南北無患。我們說北魏分裂後北邊一直有著突厥,南邊有著梁;陳。這在地緣政治軍事上給了當時中國北方統一很大的阻礙。而在唐朝天寶年間,唐朝所支持扶立的回鶻取代了之前分裂後的突厥;而江南,也是在唐朝的掌控之中。這也直接導致了唐朝不會變成當年的宇文泰高歡隔河對峙,平分江北。

2。民心在唐。北朝時期政權更迭是很快的,老百姓心中沒有什麼政治歸屬感。而唐朝此時統一天下已經長達一百多年了,老百姓對唐朝的認同感還是很強烈的;所謂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而在安祿山范陽起兵後,山東地區就爆發了人民自發組織的民團運動。而江淮,關中又有唐軍夾擊,可以說安祿山此時四面楚歌,形式很不利於他。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也不佔。

3。唐玄宗此時並不至於昏聵透頂,他還是有反思精神的。下面一段話出自《舊唐書.張九齡傳》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齡之先覺,下詔褒贈,曰:「正大廈者柱石之力,昌帝業者輔相之臣。生則保其榮名,歿乃稱其盛德,節終未允於人望,加贈實存乎國章。故中書令張九齡,維岳降神,濟川作相,開元之際,寅亮成功。讜言定其社稷,先覺合於蓍策,永懷賢弼,可謂大臣。竹帛猶存,樵蘇必禁,爰從八命之秩,更進三台之位。可贈司徒,仍遣使就韶州致祭。」

可以說,玄宗在入蜀後,痛定思痛。懷念當時開元賢相張九齡力求除掉安祿山的勸諫,追贈其為司徒。他雖然此時年逾古稀,但仍不失一代明君風度。

只可惜,晚了。

婦寺乘權藩鎮繼,長安荊棘遍銅駝。


不是偶然事件

因為節度使的權利太大,導致唐朝的內亂是所有朝代中最多的,而安史之亂只是這之中比較大的一次。


題目問安史之亂的破壞原因,我們來看一看安史之亂的軍隊構成就好,安祿山的軍隊以打壓漢人軍官提升胡人軍官為主,而胡人對漢人什麼態度呢?向來就是漢王朝強大了他們就俯首稱臣,漢王朝衰弱他們就進來劫掠,他們其實就把漢人當做獵物,獵物強大他們打不過就不來,打得過了就來吃肉喝血。安祿山的破壞力主要就是胡人對漢人的破壞。


那是和唐初盛世強烈對比的結果,而且盛世亂世轉換的速度讓人感覺跟蹦極似得,太刺激了·····

玄宗離千古一帝一步之遙,安祿山很理解他,就等他走也算報恩了。很和諧的場面,就蹦出來一個楊國忠,驚喜不驚喜?刺激不刺激?玄宗最後悔的估計是那幾年搞道教長生,活那麼久作甚····

不過看清代,康熙平三藩,多爾袞順治打下基礎,他一上台就是腦殘行動,都快被吳三桂打回老家了,老吳還是病死他才贏,八年打得稀爛,問題是人家自己孫子和清朝一堆學者為什麼能定位康熙平亂能算功績呢?這不是自己拉的屎自己撿起來又吃掉嗎?照這個邏輯玄宗很冤枉啊。


一些分析認為是多個要素的累積,老練士兵死亡在對西藏一個沒有戰略意義堡壘攻擊中,一個小道沒有堵塞導致哥舒涵潼關之敗擴大化,否則等待勤王士兵都能翻盤


必須民族融合,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


不是偶然是必然。

制度問題,外實內虛。最關鍵安祿山當了10年節度使而且一下子兼任3個節度使。


我覺得事件的爆發是必然的,這是當時國家政策以及玄宗怠政,奸相弄權等很多因素導致的,爆發時已積重難返。但後續的破壞擴大化導致中唐和晚唐出現的嚴重社會問題,如果在初期當政者處理得當則還是有可能避免的,一定程度這麼大的破壞,與唐肅宗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有關。


節度使制度使得唐朝撐起了那麼大的骨架,但也讓中央集權能力不夠,後來的王朝吸取了教訓,但矯枉過正,中央集權度高但整體實力削弱了。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凌煙閣二十四臣會有哪些人?
如何通俗的解釋府兵制,和明朝的軍戶制有什麼區別?
請問這是唐刀嗎?是什麼樣式的?感覺非常有特色。?

TAG:歷史 | 唐朝李唐 |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