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兩個孩子之間非必要的各種「競爭」行為?

兩個孩子經常在一塊兒爭爸爸、媽媽,給老二餵奶時往往老大也要爭著喝媽媽的奶,為了一個玩具兩個人常常打架等等,家長要怎麼處理這種沒有必要的競爭?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二胎養育方法論,更多二胎養育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首先明確規則。特別對於餵奶這種事情,由於不能多買一個減少競爭。規則明確非常重要。

我記得有一次看到一個台灣的保育員處理一個兒童爭搶的方式還是印象很深刻的。

首先兩個孩子已經在爭搶一個玩具了,保育員首先上來沒收了他們在爭搶的玩具(阻斷引起爭搶問題的核心),然後分辨二者的起因(對你來說這一步可能會更為簡單,畢竟你知道先後順序),最重要的是重新制定規則,說明輪迴的時間或者機制(比如,吃奶必須一個人吃完了才能夠輪到下一個,不受時間限制。)並且保證有效的實行。

其他的事情都儘可能的按照這樣的規則,孩子會逐步順應你的規則的。

但這裡要強調的就是共同育兒者的步調統一,這能夠有利於孩子的規則更有效的形成,不然會導致孩子困惑和不斷的挑戰規則。


首先所有關於二胎生下來,關於兄弟姐妹相處的問題都推薦大家看下這本書《如何說孩子才能和平相處》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359F1X4?psc=1ref_=oh_aui_detailpage_o00_s00

來自之前很有名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的作者阿黛爾·法伯(Adele Faber) (作者), 伊萊恩·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 。

我的兩個孩子1個4歲1個2歲了,最近剛開始看,發現有很多問題自己處理的也不夠好。而孩子之前的爭執問題永遠是最頭疼的一個。

書裡面有兩個章節專門說到如果避免孩子之間的競爭行為。

首先是父母自己要求自己,不要人為主動的比較孩子,然後就是注意不要在任何情況下無意的比較孩子。這種比較往往是造成孩子競爭的潛在誘因。

其次是發生這樣競爭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一碗水端平」,而是給她們每個人自己所需要的特殊的一碗水。越是平等的方式越會造成更激烈的競爭。

先說比較。比較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失敗者當然會難過,但影響的不僅僅是被比較失敗的那個,即使是被表揚的那個也會產生巨大的壓力,會使得勝利者過於在乎別人的感受。

解決比較問題的關鍵詞在於「描述」。

  • 避免引起不快的比較

你都大孩子了,別跟小寶寶似的東西亂扔

回應:我可比小寶寶強多了

正確:我看你把積木拼圖都收拾好了啊

回應:我收拾東西很在行

你妹妹要是跟你似的有這麼好的學習習慣就好了,她老是不集中精神

回應:我感覺對不起妹妹

正確:你已經學習了半個小時了!

我得把TA弄懂啊

你看起來總是很漂亮,妹妹就是瞎穿

回應:媽媽最愛我

正確:我覺得你搭配的很合理

回應:我就是在色彩上很有眼光

真噁心,小寶寶都不至於弄的自己一身都是!

回應:他不喜歡我,喜歡小寶寶

正確:你把衣服弄髒了啊

回應:哦我擦了吧

為什麼你哥哥就可以做到按時上音樂課,你就老是遲到?

回應:真討厭我也要讓他遲到!

正確:你的老師已經在等你10分鐘了

回應:我應該早點回家

你怎麼這麼說我,你姐姐從來沒有這麼和我說過

回應:我做什麼都是錯,她怎麼都對!

正確:別人責備我的時候,我很難幫助你啊

回應:我應該改善態度了

  • 忍住比較的衝動

你怎麼就不能像妹妹一樣把東西都收拾好呢!

描述看到的情形:「我看到你的衣服都扔到地上了啊」

描述你的感受:「這令我有點生氣啊」

描述需要做什麼:「這個衣服應該放回到衣櫃里」

「你可比姐姐有條理多了啊」

描述情形:「我看到你把衣服都收拾好了」

描述感受:「謝謝你這麼做,我就喜歡家裡都乾乾淨淨的」

  • 對孩子進行任何方式的比較都會帶來不快

  • 著眼於眼前這個孩子的行為,其他人與她無關

  • 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

  • 三個技巧

  1. 描述所看所感或者描述孩子應該做什麼

  2. 描述問題

  3. 描述孩子可能產生的感受或者描述他取得的成就

然後是平等。

書中提到:

當孩子要求平等對待的時候,家長迫不及待的給予平等,情況往往會更加混亂。就像愛妻子還是愛媽媽的問題一樣,平等的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更少的。因為愛是專屬的,獨特的。

這裡有個有意思的例子,你可以換位思考下,你的愛人問你,或者你去問你的愛人:「在你心裡,是更愛我還是更愛你媽?」,你應該怎麼回答?她/他怎麼回答你會開心?

「一樣愛。」顯然不是最好的答案。比較能讓人感到重視的意思是媽媽是媽媽,是從小養育我長大的偉大的母親。而你是永遠在身邊陪伴我的伴侶...等等就是描述愛的特殊性。

所以平等意味著更少。

書中提到關於如何處理的具體方式:

  • 不要憂慮給孩子們的東西是否平等。應該關注每個孩子的個體需求。

書沒在旁邊,記不清具體例子了。大概意思是,小孩子抱怨說媽媽你給哥哥的葡萄比給我的多5個!這時候如果你回應說好吧我也在給你3個。其實是會為以後他們互相比較埋下隱患,不妨引導他說你喜歡吃葡萄還是蘋果,如果你更喜歡吃蘋果,我可以給你削個蘋果吃。

  • 不要跟孩子說你給他們完全同等的愛。而是向孩子展示你對他們獨一無二的愛。

這個就是和剛才提到的一樣,儘力描述和這個孩子獨特的感情,告訴他們他們對於父母獨特的意義。

  • 給予同樣的時間往往會適得其反。應該根據需求分配時間

關於第三點,書中提到,當媽媽給大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小孩子會說媽媽你給姐姐呆的時間太長了,該和我玩啦。這時候如果媽媽順從小孩子的要求離開姐姐,姐姐會覺得媽媽不愛她,小孩子會覺得自己贏了姐姐,媽媽最聽自己的。對以後的影響都不好,正確的做法是,明確告訴小孩子:姐姐在學習需要的時間比較多,還需要大概30分鐘的時間,請你自己去玩一會,一會你需要我的時候我也會去陪你的。這樣大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尊重,小孩子也明白當自己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也會這樣陪著他。


辣椒媽媽家裡有兩個孩子,老大是哥哥,老二是妹妹

家裡有兩個孩子……

往往就會比較熱鬧……

所以,對於競爭這一點,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辣椒媽媽一直有在做功課。

下面用事例的形式解釋分析,希望能夠幫到有需要的父母們~

一、不一定要知道是誰的錯

媽媽正在做飯,9歲的露露和5歲的文文在看電視,文文故意擠露露,露露讓開了,文文又擋在露露前面,露露把他推開,說了句「別鬧」,有點不高興,眼睛仍盯著電視,文文安靜了一小會,又開始用手在姐姐背上划來划去。

露露生氣了,大聲說,「我說了,別鬧!」

文文咯咯笑著又去抓姐姐的耳朵,露露抓住文文的手,咬了一口,文文大叫著哭起來。

媽媽衝過來問:「你又怎麼了?」

文文哭著伸出被咬的手臂,媽媽生氣的吼露露:「露露!」

露露覺得委屈,說:「哼,是他總來鬧我。」

媽媽依然很生氣,說:「不管怎麼樣,你都不能傷害弟弟!」

分析:

老二似乎總比老大調皮,第三者能看清,然而父母通常由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在體力上的弱勢而看不清這點。

我們認為,行為總是有其目的的,這個例子裡面,兩個孩子衝突的目的是什麼?

文文想得到媽媽的保護,吸引媽媽的關注,因此故意挑釁姐姐,露露知道媽媽總是保護文文,因此故意報復文文。

正解:

媽媽應該怎麼辦?

首先,媽媽要剋制一聽到尖叫就衝過去的衝動,除了文文的尖叫之外,並沒有其他聲音(東西破碎、電視爆炸……),那就是姐弟倆衝突了,媽媽不應介入,這當然需要經驗判斷是否真的發生了危險狀況(通常都沒有),如果不放心還是跑過去察看情況,發現只是個小牙印,媽媽可以什麼都不說,回去做自己的事,不需要追究事誰的錯,把責任留給孩子自己。

我們經常說,讓孩子自己解決他們之間的事情,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停留在語言上是沒用的,關鍵是行動。

媽媽不管的結果是,文文不再去弄姐姐,畢竟他打不過姐姐,而姐姐也不再認為媽媽總是偏心保護弟弟,這樣他們之間就可以發展出新的關係。

關注行為背後的目的,就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機,並做出相應的行動。

二、不要為孩子「擺平」衝突

事例是,哥哥做為男孩子,總是會去挑釁妹妹……

而兩個孩子互相搶玩具是平時常常上演的鬧劇~

詳見辣椒媽媽另一個問題的答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孩子們認為的「不公平」和「偏心」?怎麼「一碗水端平」? - 一起優雅的八卦的回答

分析:

孩子們爭執的目的,正是想吸引媽媽的關注。實際上,媽媽給予了過度的關注和沒必要的服務。假設媽媽並不主動出面,這時候其中的一個孩子可能回來找媽媽做主,媽媽可以這樣說:「我相信你們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正解:

把衝突的責任和解決權交給孩子,一方面可以消除孩子用爭吵吸引媽媽關注的預期,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學習如何解決衝突。

如果每次媽媽都去調停,由媽媽決定幹什麼,就為媽媽樹立了權威,卻無法讓孩子學習合作和相互適應,以後遇到不順心的情況或者喝其他人的衝突時,就會無所適從。

「那……打架也不管嗎?」

「是。」

如果打架的唯一結果是鼻青臉腫,那麼並沒有媽媽出面,下次孩子就會傾向於尋求其他方式,並小心避免受傷,並有可能發展出對手足的責任感。

當然,媽媽不是什麼都不管,需要幫助他們處理傷口,說點同情他們受傷的話就好了,小心不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場上(一個巴掌拍不響,總是雙方都有責任)。

三、不能有偏袒(事例中涉及三個孩子)

9歲的哥哥樂樂正在搭積木,7歲的弟弟平平在幫他,5歲的妹妹安安坐在旁邊看,本來相安無事,但安安忽然開始故意碰樂樂搭好的積木,樂樂警告無效,就打了安安的手臂一下,安安叫起來,跑去找媽媽告狀。媽媽看到安安手臂紅了,就安慰她,並走過來質問樂樂為什麼打妹妹。

樂樂:「是她先開始的。」

安安:「我沒有,都是你,我什麼也沒做。」

樂樂:「你故意弄倒我的積木!」

安安:「媽媽,我沒有,我只是想幫忙。」

樂樂很生氣:「你這個大騙子!」

媽媽:「樂樂,你是老大,安安最小,你應該愛護她,打比自己小的人算什麼?你應該向妹妹道歉!以後不許打她。」

弟弟平平插嘴:「媽媽,我沒有打安安。」

媽媽:「我知道,你是好孩子。樂樂,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快道歉!」

樂樂極不情願的說:「對不起。」

媽媽:「好了,現在你們好好玩。」

可是媽媽一走開,樂樂就咬牙切齒的說:「就會打小報告!」

安安得意的說:「媽媽說了,你不可以欺負我,我最小。」

樂樂:「你有病,你別碰我東西,這是我的積木。」

安安無聊的晃來晃去,走出房間,樂樂在她後面嘲笑的說:「再去打小報告啊。」

安安跑去找媽媽:「樂樂不讓我跟他玩,還嘲笑我。」

媽媽跑進來:「樂樂,你到底要幹嘛,為什麼不讓安安跟你們玩?」

樂樂憤怒的說:「她就會搗亂!」

媽媽:「樂樂,你太不懂事了,現在不許你玩了,坐在這裡反省,等到你願意好好和妹妹相處再玩。」

樂樂倔強的抿著嘴巴,安安一副正義得到伸張的表情。

等媽媽走開了,安安對平平說,「我們去外面玩吧!」

平平:「好啊!」

兄妹倆走出去,安安故意大聲關上房門。

分析:

媽媽花了很多功夫調停,苦口婆心勸他們要和睦,卻讓情況越來越糟糕,她總是站在小女兒一邊,保護她不受哥哥「欺負」,讓自己成為安安打敗樂樂的武器,讓樂樂永遠是錯的一方。

只要父母偏袒,衝突中就會出現勝利者和失敗者。衝突中往往那個勝利者就是始作俑者,比起激怒哥哥、被哥哥打,對安安來說,獲得媽媽的支持和寵愛更為重要。

戰爭的背後,就是手足之爭,規勸孩子要相親相愛絲毫不起作用,尤其是對「失敗者」樂樂來說。

正解:

如果媽媽能做到不插手,只是表現出對安安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信心,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衝突就會因為失去意義而停止。

媽媽並不偏袒,安安會停止挑釁哥哥,畢竟她也不想被打。樂樂也會更加平和,因為媽媽並不偏袒妹妹,就沒必要去證明自己是個壞孩子,沒必要報復安安。

四、要培養合作精神

爸爸發現有人在牆上亂畫,就把兩個孩子叫來問:「誰幹的?」

沒人回答。

「都不回答就兩個都接受懲罰,下午都不許出去玩!」

兩個孩子互相看了看,妹妹承認是自己做的,爸爸讓妹妹自己把牆擦乾淨。

分析:

人們通常不喜歡群體里的告密者,當然,有些人還是喜歡當告密者,我看到我兒子班上就有幾個這樣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這個事例里,兩個孩子都選擇了不告密。

然而,出現不良行為以後,如果懲罰其中一個孩子,就容易鼓勵其他孩子告密,孩子們想避免懲罰或得到獎賞,很容易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這麼做是鼓勵孩子尋找他人的認可,而不是合作和貢獻。

正解:

如果我們能把孩子當成一個群體來對待,也就是一視同仁,就能規避沒必要的競爭和競爭的負面影響。

比如,爸爸把孩子叫過來,請他們一起清理牆面,而不是追問誰幹的,避免找出「好孩子」和「壞孩子」。

可能沒做過的孩子會覺得不公平,不過其實孩子公平的概念來自我們,如果我們認為一起清理牆面是公平的,孩子也很容易領會其中的道理:進行團隊合作,而不是爭取父母的認可,互相尊重,而不是競爭和敵對。

來自微信公眾號:八卦心理研究所

『我們關注0-12歲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和妹妹從小就經常吵架,互相競爭,都覺得父母偏心。成年後回想兒時最快樂時候恰恰是父母不在的場合,我們彼此依靠,互相幫助和信任。那個場合里的我會主動擔當姐姐的重任保護妹妹,妹妹也會很聽話地服從我的命令。

可在父母面前,我們總是在競爭,想盡辦法吸引長輩的注意力,哪怕只是句稱讚都希望沒有對方的份。

很多子女間的矛盾都是家長的愛造成的。你們潛意識裡想要看看哪個孩子更聰明更可愛,然後讓他們爭著搶著完成一件獨一無二的事,比如讓他們比賽看誰先完成一道數學題,最後勝者得到虛榮,敗者收穫自卑和仇恨。久而久之,兄弟姐妹間都是對彼此的嫉妒,沒有親情可言,這才是最可悲的。

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就放手,在不遠處默默看著他們,沒有你的插手,他們可能活得更好。


不知道題主老大幾歲? 我家老大在老二出生那年六歲 ,他也出現要和妹妹一樣喝母乳,嗯 我毫無遲疑的同意了 ,即使家裡老人說老大這樣難為情,我直接告訴孩子 沒有什麼難為情的,你和妹妹都一樣。他吸不出來 我就擠到杯子里給他喝,幾次之後他就滿意了, 也沒有再出現這種狀況了。至於玩具, 要麼不買 ,要麼買兩份。 二胎開放後各種親子教育公眾號推薦父母要平等對待兩個孩子,可是有時大家就是忍不住偏向小的那個,希望題主不要無意識的冷落了老大,老二有的老大也不要落下了。 如果倆娃都還小,處在物權敏感期,互相爭搶也是正常的,不管你怎麼一碗水端平,他們還是會如此。引導他們用玩具一起玩, 而不是誰先玩, 也不是誰讓著誰。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大人不要在兩個小孩子之間做對比。舉個例子,你看哥哥吃的多飯吃的比你多呢,要超過他哦…

類似這樣的話,大人不要說,因為你在拿他們做比較了,他們自然而然形成一種競爭關係。

當親戚朋友拿他們對比的時候,也應該制止。


一碗水端平就能解決。可惜這碗水永遠端不平


小透明不請自來,同意@黃Michael 的部分觀點,順帶做一個補充。我想反問一句題主,家長是以什麼標準來衡量某競爭行為是不是有必要的?

從成人的角度看待兒童的行為,覺得他們只是在打鬧,都是些無謂的爭搶。但是其實任何行為都是有動機的,不存在「非必要競爭」這一說法。

就像知乎上另一個有著激烈討論的問題:

做客孩子臨走時帶走幾隻玩具,我的孩子抗拒並一直哭,要怎麼開導? - 教育

在我看來,題主的情況和這個問題有相似之處。

家長理所當然的認為,爸爸或媽媽先陪老大再陪老二沒什麼大不了;餵奶的順序哪有那麼重要;同一個玩具先讓誰玩都一樣。可孩子卻不是這麼看的。

列出一個比較殘酷且現實的觀點:手足間本就存在著競爭關係,這種競爭甚至伴隨終身。出生後就要開始爭奪有限的奶水以保證存活,不是雙/多胞胎也就算了,如果子宮裡同時育有兩個及以上的胎兒,從那時起,他們已經在搶奪母體提供的營養了。在成長過程中,食物的多少,父母的疼愛,玩具的佔有,家人的陪伴,從物質到精神,他們都要與人共享,連父母過世後為爭奪遺產而反目成仇都那麼普遍。每個個體都有自私的本性,當然希望自己是獲得更多的那一個。人是社會性動物,社會規則已經避免掉了太多的衝突。而且隨著人的不斷社會化,他們能漸漸了解兄弟姐妹是可以互相扶持的。其他的生物就沒那麼幸運,自然界中各種手足相殘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則。

所以這種競爭關係無法避免,但子女的爭搶行為確實會做家長的頭疼,雖不能完全杜絕,盡量減少還是有可能的。

第一種,公平對待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雖然這方法也不是萬能的,打個比方:

情況① 同一個玩具,兩個孩子同時都想玩,那就買兩個一樣的,OK,互不干擾,問題解決。

情況② 有個玩具,老大很早就玩膩了,家長遂給老二玩,老二玩得不亦樂乎,這時老大開始試圖搶奪玩具。注意,這時老大出現的搶奪行為通常不是為了玩玩具,更多的其實是為了宣誓主權。所以哪怕買個完全一樣的給他,也不能解決問題,他還是會去搶對方手裡的那一個。就像@嘿嘿嘿嘿嘿 對待老大想吃奶的處理方式一樣,容許他的行為,並鼓勵他和弟弟妹妹一起進行。幾次之後,他自己就能理解這已經不是自己所需的東西了,自然就不再爭搶。

第二種,其實已經在上述示例中提到:培養合作意識,鼓勵和平共處。

當兩個孩子想玩同一個玩具,為什麼不能一起玩呢?玩具一定只能屬於一個人嗎?默契與合作都是需要鍛煉的。讓兩個孩子一起完成一件事,就是在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不僅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還能讓他們逐漸理解手足之間互相幫助的重要性。

父母在同一時刻只能陪一個孩子嗎?難道不能同時陪著兩個孩子嗎?哪怕是真的只能忙著照顧一個孩子,也可以使另一個孩子有存在感和參與度。比如在給老二換尿布,也不必說「沒看見爸爸忙著呢,你自己玩一會兒不行嗎?」這種話(儘管我見過不少家長會這樣)。明明可以告訴他:「你看,弟弟尿床了,他太小,還不會自己尿尿,所以爸爸要幫助他。你小的時候爸爸也幫你換過尿布哦!等他長大些,就能和你一樣,自己上廁所啦!」再比如,教較小的孩子學些東西,可以讓老大一起來當小老師,增加他的參與度,會讓他覺得弟弟/妹妹的成長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使他獲得成就感。

由此問題衍生出我的一段題外話:過度公平反倒不好。差異對待很有必要。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養育孩子不是工廠流水線,「第一個這麼養沒問題,第二個照搬第一個」不可行。哪怕是長相相同的雙胞胎,都會有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因材施教很有必要。具體情況應具體分析。

望我的回答能對題主有幫助。


不用避免。兄弟姐妹間不可避免是有競爭的,小時的學習成績穿醫吃飯,大時的工作對象身材。That"s the real world.打的越慘,感情越好。


我覺得老二是天生帶著競爭意識降生的,我家二寶,哥哥的房間哥哥的玩具哥哥的水杯……哥哥的一切她都喜歡,都想要,都會想辦法去偷偷摸一下,偷偷用一下,而對大寶兒來說,二寶兒的存在也會刺激他的競爭意識。我認為這些都是良性的,物競天擇本來就是生物本能。作為父母我們沒有必須壓制避免這種競爭,只要做好引導和平衡就好了


適度的競爭是好事兒啊。

我是哥哥,家裡有個弟弟。從小母親就給我們灌輸要乖,兩個人不要吵架,有什麼東西要平分,哥哥要讓著弟弟,不要爭。不知道是天生的還是環境使然,我和弟弟從小到大從來沒有打過架

甚至沒過吵架,最多有事情觀點不一樣爭論幾句。

這樣的成長給我的感覺就是挺遺憾的,小時候沒有學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情感。以至於現在大學了都不善於和別人爭論,也沒有別人那麼強所謂的進取心,不會主動與別人去爭,當然也不是不努力,只是沒有別人那麼錙銖必較,很隨意的樣子。反正我覺得對於一個男生來說這是挺不好的。


我有一個小17歲的弟弟,本人女,今天過生日,非常不愉快,全家吵了一架,到這裡看了看評論,終於心情稍微平復下來了,希望自己能更能體會到做父母的心,不要要求太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


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來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法則始終是適用的。老大老二爭奶和玩具,實際上就是渴望獲得過多資源傾斜,以及父母更多的呵護與關愛這一潛在心理的外在表現。老大老二總會有強有弱,一般老大基本上會強上一些。因此父母總會注意公平與平衡,經常會將老大奪得的資源歸還給老二。但是這反而會給老大造成逆反心理,不適合對子女的教育。因此可以通過賽馬機制,讓兩個孩子互相進行良性競爭從而更好的成長,通過父母的教育,讓他們知道誰表現更好就能獲得更好的鼓勵,同時反對掠奪,盡量保證公平公正的環境。現在還小的話,需要苦口婆心的不斷教育,適當偏向於老二也是應當的,但是對於老大一定要好好疏導,避免產生負面情緒。可憐天下父母心…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