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度有緣人,我才20多歲就學佛?
學佛雖然一年多,但並不精進。斷過很久,期間吃肉很多我執很重,業障顯現了。如今得了抑鬱症,忽然覺得這就是學佛的最佳時機,難道這是佛菩薩看我懈怠,用另一種方式超拔我的?
1、學佛不是學吃素。否則牛、羊、兔子就是最好的老師2、認為我執很重這本身就是我執3、業障就是業障。用不著現前。您說現前的是讓您各種不爽的事情。那不叫業障。那叫因緣。因為業力牽引障礙住自己親近智慧的,才叫業障。業障不是具體某一件事兒。其實,您這麼部分青紅皂白的都稱之為業障,才是最大的業障。因為沒智慧!4、得了抑鬱症和學佛的最佳時機之間扯不上關係。如果學佛是為了治抑鬱症。那很容易你會看到當抑鬱症治好的時候,你一切學佛的成績、功課、精進和虔誠瞬間崩塌。目標定多高成就就有多大。以治療抑鬱症為學佛目標,你的成就也只能治好抑鬱症。
5、學佛就是跟佛學,佛怎麼做的我們就怎麼做。當年佛出家是因為要解脫世間苦。那麼我們學佛的最佳時機是對於時間八苦的出離。出離心生不起來,啥時候學佛都是在雜耍在作秀。有人的時候秀給人看,沒人的時候秀給自己看。到頭來無非自己騙自己一輩子。
6、你有病是你自己的因果感召,是你有病的因才會有病的果。和佛菩薩沒關係。這種異想天開說小了是開腦洞,說大了叫謗三寶。你當佛菩薩整天吃飽了沒事兒干,你當佛菩薩也有抑鬱症么?!7、觀察世間苦,體悟世間苦,決心處理世間苦。不管幾十歲,都不晚!那才叫學佛!世尊只是一位開示解脫真理的導師,無法做到「渡」你。能夠親近佛法、善知識,想必是所作善業的結果。世尊從來沒有禁止過信徒食肉,所以題主不必再多想了。我也曾是抑鬱症患者,通過藥物與禪修目前已基本痊癒,如果有問題可以私下溝通。
全篇引用一位師兄博客: 情緒問題是大多數人親近佛法,入門起修的出發點。就算不是初衷,也會在道路中或多或少遭遇。正如同其他心理現象,如感知,理智,意識等,情緒也一體兩面,既包含毒性也孕育智慧,既是破壞力,也是建設力甚至創造力的源泉。能在多大尺度上了解並掌握,情緒情感中蘊藏的巨大能量和驅動機制,能否降噪,屏蔽,轉化情緒干擾,是否善於利用情緒的正面推動作用,直接左右了大部分人的生活質量和思想境界。《入行論》討論時提到,如果仔細思考佛法的名相設立,其實相當有意思,觸及三觀。因為法界現象上亂起亂滅,規律上無壞無雜,兼具普遍聯繫和遷流不息,用緣起性空來概括這個本質,其對應的經驗,從不太高雅的角度上說,即「不安」,永無止息。生命必須經歷生老病死,物質精神迴避不開的無休變異,而眾生離苦趨樂的本能,既是輪迴火宅的成因,也是解脫的動力。所有正面概念,比如常樂我凈,不過是眾生從不斷體味的恆苦當中,提煉出的短暫喘息經驗,繼而擴充——延續——定格而成的幻想。不是說這種經驗完全不可獲得,需要三觀端正,還要緣起配合。三觀端正就是內持無我正見,超越個體視角和二元對立的認識;緣起配合就是遵循因果規律辦事,懺罪積資,現世兌現人天福報,延展可持續性。
所謂六道,是佛陀根據不同生存條件下,苦樂佔比,內外起伏程度,五蘊接受的刺激強度來劃分。比如我們看畜生道生存質量比較原生態,無慚愧心;地獄道純苦無樂,兩者刺激感受上相當粗糙,沉重。天道看人道亦然,所謂人天福報不過如此。人身難得的優越處在於,苦樂起伏適中,既不太苦無暇思考解脫之道,又不至於太安樂而無解脫之意趣。
引入六道的善業,惡業和無記業,是眾生在處理與其他眾生關係時,是否可激發、順應、增上法界生機勃勃為標準。法界無盡展現中,善業如苦中回甘,將顯現消解、轉化為眾生營養,活力;無記業是生命力隨顯現無謂消耗;惡業是加速消耗,斷絕聯繫和生機。從究竟而言,法界無法割裂,斷滅,但對個體就有身口意傳遞作用的表現鏈條。常樂我凈,是佛的引導,也是承諾,指向解脫涅盤。輕安、清凈、喜樂,與起伏莫測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對沖,融合。人生的「不安」本質,引發的負面情緒和觀念,形成人類基本的知情意(感知認知,情緒情感,意識意志)的毒性一面——貪嗔痴慢疑。而正向感受,是安慰劑和魚餌,個體從未堅實恆定地擁有過。如果期待對這些美好經驗強化和複製,保鮮甚至永久存續,本身不算端正三觀。哪怕四禪定力和帝釋天的壽命福報,總有出定和壽盡之時。這麼說並不代表佛陀的承諾不真實。佛陀一直引導我們超越個人視角以及二元立場,如實認知。認知本身為解毒劑,導向凈化和升華,剝離對於經驗的誤讀誤判,消除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身心痛苦,而不是通過改善或扭曲,使經驗變得更加如意。情緒來自愛憎取捨,單向的渴求,或者多向的衝突,產生喜憂驚懼悔等心理經驗。心理學有人性化的一面, 心理疾病本來有主客觀不一致的特徵,就是心理反應跟外界刺激性質和強度不匹配。不管外人看來多麼微不足道的誘因,心理學只關注主觀感受,主體承受的心理危機,精神痛苦,也就是心理現實為最大,最客觀。同時,心理學語言極其中性,把各種身心亂象,進行結構性分析,動力學研究,敘述方式清凈簡達,與精神污染絕緣。下面以抑鬱症和焦慮症為例,從明晰角度重新審度。抑鬱症和焦慮症,可以看做是昏沉和掉舉,在身心上的兩種極端表現。粗昏沉,使意識渾濁;細昏沉,表現為輕微灰暗和無力感。淺處的昏沉,遲滯粘稠;深處的昏沉,狹窄黑沉下墜。抑鬱癥狀,是昏沉從個別心行,串習成為持續性瀰漫性的心理狀況,最終作用到生理指標,內分泌,大腦,神經調節機制,具體表現為體力和腦力被動/遲緩/衰退/枯槁等生命徵象。掉舉,一般說散亂,但掉舉比散亂從語義上更豐富,更具主動性。粗淺處的掉舉,有較為具體的雜念穿梭生滅;深細處,表現為隱約不安定,以及幽微處動勢與好靜彼此咬噬的衝突。行人觀察到行的遷流不息,若隨之顛沛擾動,即生憂惱。若認識到相續在生滅相下,源源不斷鮮活無死的特徵,即安心坦然。有病理診斷意義的焦慮症,表現為缺乏具體對象的漂浮性焦慮,同時存在運動性不安和植物神經紊亂,翻譯過來就是身心徹底散黃兒,充斥無規律無控制地侵擾,算是精神和肌體的失控狀況。抑鬱症,不是不高興,對應活力喪失,明晰的反面。焦慮是活力失控,明晰在個體上展開,會整合身心各個層面的經驗,逐步導向身心各個層面的自覺,而持續自覺,導致與之匹配的預判和可控能力提高。雖然本來明晰不在覺與不覺,由於無主更提不到控與非控。這些活力的喪失和失控,從個人體驗的優劣,與社會規範的碰撞,按照人類價值尺度衡量,會被定為人性的黑暗面。有機體最小單位是細胞,生物課第一節課就提到,細胞有兩個基礎本能,生存和複製,這也是所有生物體的私念。所謂黑暗面,無非是人類在生存和擴張壓力下的私念所具有的攻擊性。
這種攻擊性有內外兩個朝向。向外那些當中,傷害他人的部分,需要控制,斷除,如果從「能」邊(個體主觀能動部分)斷不了,至少要從「所」邊(客觀環境)斷除,不給他們接觸緣起的機會,比如監獄就屬於「所」邊控制。向內那些,一般自律感道德感強烈的,會把這種攻擊性向內,平衡得好,有榮譽感成就感等心理獎賞;解決不好就是內傷,除了難以彌補的心理缺憾,還會產生低價自卑等副產品,進而出現器質性問題,這類內向攻擊,不能純用控制和壓制手段,需要社會支持系統的包容和理解,以及良好善巧的解釋體系。從五毒——貪嗔痴慢疑來看,貪嗔疑會引起散亂,痴慢會引起昏沉。從明晰動勢不同來看,貪是基於愛取動機的內縮、抓取;嗔是基於排斥動機的外推、排斥;疑是基於不同趨避動機模式的衝突(雙趨,雙避,趨避);痴和慢都是否認磨滅抹殺,所以會引起無力,痴有無分別的廣泛性,慢是有特定對象的。所以,生命的寶貴和毒性,都可以從這些動勢的一體兩面中挖掘開顯,轉毒成智,也是依於一類動勢的凈化和升華來獲得。而世俗角度心理疾病的治癒,也是以毒攻毒的方式。比如對待貪嗔疑引起的問題,可以引入適當的痴和慢來對治。強烈的動機衝突,除了基於動機的觀念調整外,癥狀上可以通過引入不同的心理動勢來緩解。比如抑鬱症,是個體心理素質被過去塵囂壓迫失去活力和生趣。可以藉助貪的手段,轉移衝突焦點,從可控或者以往喜愛的事務入手,增強個體可控感,重拾興趣,列心愿單。嗔和疑的副作用較大,暫時不考慮。若從轉菩薩道角度看,可用菩提心(大貪),不漏算自己,施與慈,喜和舍。心理脆弱期間,悲心會加劇抑鬱癥狀,可暫時不用。再如焦慮症,導致活力失控的衝突原因極為豐富,無非五毒疊加糾纏的具體化實務化,是個體面向未來塵囂的失控預判。可以用技術使心智回歸原生態,關注當下,分割注意力對象,重構期待和自我認知。若從轉菩薩道角度看,不安為眾生苦受本質,住取此不安也算承擔眾生病苦,但只住取其動勢,關注經驗本身,而離覺,不住明晰,並非究竟。若脫離個體視角,此不安與依明晰動勢本來不二,即有顯現無盡,雜花莊嚴之喜樂。無論哪種情緒癥結,往往隱射價值取向問題。傳統三主要道包含價值觀的清理和重建,以世俗諦的二元功能主義看,出離心清理舊賬,空性見不再新欠,菩提心面向未來,三者貫通不二就是勝義菩提心,心理功能上既是人生方向也是休憩依靠。既然已經信佛了。別的不說,先開始念金剛經吧。
堅持每天念,早起一部,臨睡前一部。白天如果有時間,就多念幾部。
不要想太多。
不要太晚睡。
不要不運動。
金剛經對治抑鬱症,有奇蹟般的效果。我和很多所謂的修行人觀點態度都不同。我發現佛教中的很多修行人都尊於戒律(當然,我的意思並非持戒不好,只是因人而異),很多人都會誦經禮佛(當然,也不是說不需要誦經禮佛,禮敬諸佛是為佛弟子之行,但所行之心必有不同),但往往不知道自己所修為何?佛陀所言為甚?不明白佛的核心,追於佛法之形,捨本逐末,又如何證果?在我看來,佛法的修行,並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在,不在於你如何去做,而是在於你做的是為了什麼?行善業,行正道……修心為上,要做的即是如此。因此,你齋戒的目的在於慈悲,你不忍心傷害生命;你誦經的目的在於學習複習功課,那是佛陀傳授的智慧法門;你禮佛的目的不在於佛菩薩是神,他們有無邊的法力,而在於你崇拜佛的智慧,你所持之心為對智者的尊敬……因此,我一直覺得修行不在意你如何去做,而在於你做的目標對不對,是不是正確。佛法佛法是為度人之法,接引你成佛的方式方法,如果有朝一日你能有所成就,那麼法的意義對你來說也就自然不存在了。所以,法門之多,非我們所熟識的這些,心念為正,自會與佛無限親近。不用糾結你自己的年紀,也不用糾結是不是要持戒。你要做的是研講佛經,明白佛的核心和佛理,其他的都不重要,業障也好,磨難也罷;因緣也好,福報也罷,都是你該經歷的。在你沒有自我解脫之前,你所經歷的,你所體驗的才能幫助你成長,才能讓你看透這個世界,看懂這個宇宙。
抑鬱症,建議就醫。
如果想從佛教方面了解如何配合治療抑鬱症,建議關注兩位法師:
法雲寺智中法師有研究佛法和心理治療的配合,可以百度一下看看。
寧鉑,中國第一神童,曾出家法號雲海法師,在江西寶峰寺講過阿毗達摩,也考過心理醫師,如果有緣可以諮詢下。有一篇論文《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認知---行為治療》,網上有視頻和文檔可查。其間吃肉很多跟抑鬱症之間是怎麼建立起因果聯繫的,小同志思想很危險啊。
你為人子,做好孝敬父母這件事,便是修行。
你上學,學好每門功課,便是修行。 你是他人摯友,對待他人以呵護關心,便是修行。 你出門走路,禮讓老幼,抬眼看燈低頭避車,便是修行。 你在一世身份太多,頻頻轉換,只要你分辨得清,明白什麼叫認真,什麼叫誠摯,什麼叫竭盡全力,並且沒懈怠沒保留的去活了,就是修行。念個屁的經!
拜個屁的佛! 跪個屁的禮!戒個屁的口!你頭頂上的天,讓你來到這世,不是讓你把心依舊留在他身邊!是讓你帶著心過日子!身為人,不好好做人,等回去,看你是否還有臉面對你的佛!學佛雖然一年多,但並不精進。
學佛並不存在高低優劣,宗教信仰本來就是一個很隱私的東西,更是沒有誰有資格去定通悟的標準。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這一段是五祖弘忍故意試探惠能的悟性,罵他:「你是嶺南人,又是未開化的蠻夷,怎麼能成佛呢?」
惠能答道:「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但是人的佛性並沒有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我這蠻夷雖然和大師您不一樣,但我們的本性卻有什麼不同呢?」
心性和健身不一樣,一個是火藥一點即燃,一個是日積月累慢慢鍛煉而來的。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把佛學當成了佛教,如果是,還請多看書,如果不是,那我還是建議您多看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我擅自將其翻譯為「如果一個人有對自己的評價、對他人的評價、對眾生的評價、對壽命的評價,當他在作出評價的時候,就已經偏離原本的學習路線了。」
如果題主認為學佛可以讓一個人達到某種很厲害的境界,那就有錯了。可以說,佛學就像編程。沒有一身程序員的裝扮(胡碴、T恤、運動褲、運動鞋、背包、眼藥水),沒法看出這個人是程序員;學佛者也是這樣,沒有接觸過的人和看過書思考過的人是有區別的,但是這裡並沒有秀優越感的意思,只是說學了這些東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鬆心靈。斷過很久,期間吃肉很多我執很重,業障顯現了。
所謂的業障,是人捏造出來的一個相,有些類似於玄學了。
比如我去年撿了五毛錢沒有上交國家,跟我今年掉了一百塊錢會有關係嗎?They say it"s what you make ,I say it"s up to fate. --《demons》嚴重的違法暴力犯罪,那叫咎由自取,不算是業障。
如今得了抑鬱症,忽然覺得這就是學佛的最佳時機,難道這是佛菩薩看我懈怠,用另一種方式超拔我的?
沒有學佛的最佳時機,也沒有學佛的年齡限制。我高一那會心裡很亂,但是我就是喜歡挑了一本《金剛經》搬個凳子到走廊上邊曬太陽邊看書,難道這有什麼不合適的嗎?聯繫到開頭說的宗教信仰的隱私性,除非進了全能神教了,天天和教友一起討論全能神給人類帶來福祉,聖靈之光照耀大地。那是迷信,不是信仰。自己看本書學點沒有經濟價值又無害的東西,不礙著誰,就沒人能管,自己開心不就行了。
畢竟,人生不過一百年,這個空還得自己填。莫傻,趕緊就醫。心理正常了再來學佛。心不正,佛如何渡你?
20多歲學佛也不早啊 當年佛在世的時候就有兩歲的比丘帶著一歲的沙彌學佛 想想也是萌 ヾ(′?ω?`)?
你這邏輯鏈充分說明了為什麼地球是繞著月亮轉的。
20歲就沒有無常、苦、病、死的壓迫了嗎?學佛越早越好,基礎越實,不然哪天你掛了就後悔太晚了。
佛講緣,不講年齡。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先把病治好再學
君不見孤墳多是少年人。。。
何苦找師太
還有前半句呢,葯醫不死病
什麼時候學佛都是最佳時機,精進才會有成果,加油吧
你覺得20歲意味著什麼?年輕了?當你對歲數有了定義和概念,你就產生了執念。這是最要不得的,你不適合佛學,別浪費時間了,干點正經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