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坦克的作用和古代重裝騎兵的作用類似嗎?


不完全一樣。

古代和近代軍隊中,重騎兵的主要任務就是衝擊。重騎兵擁有堅實的裝甲,強大的衝擊力,非常適合執行衝擊的任務。然而這也就造成重騎兵的持續作戰力不行,不適合長途機動。

坦克完美的彌補了重騎兵的這個弱點——坦克比步兵更適合機動,而且更適合的多!

因而坦克可以擔噹噹年重騎兵前輩的任務,而且能承擔重騎兵不適合的、原本由輕騎兵執行的任務。甚至可以完成騎兵無法完成甚至騎兵時代根本不存在的任務!

我就就著蘇軍的坦克來說一下,因為這個最好區分。

==================================

為了說明這個話題,我們先帶著厭惡感看一段毫無營養的編製表——到80年代後期,蘇聯陸軍有三種不同的坦克營:

1、摩步團坦克營:40輛坦克

|——營部:1輛坦克

|——I坦克連*3,每個13輛坦克

=====|——連部:1輛坦克

=====|——···坦克排*3:每個4輛坦克

|——···通信排

|——···供給排

|——··維修班

|——··衛生所

2、坦克團坦克營:31輛

|——營部:1輛坦克

|——I坦克連*3,每個10輛坦克

=====|——連部:1輛坦克

=====|——···坦克排*3:每個3輛坦克

|——···通信排

|——···供給排

|——··維修班

|——··衛生所

3、摩步師坦克營:51輛坦克

|——營部:1輛坦克

|——I坦克連*5,每個10輛坦克

=====|——連部:1輛坦克

=====|——···坦克排*5:每個3輛坦克

|——···通信排

|——···供給排

|——···運輸排

|——···維修排

|——···工兵排

|——··衛生班

==========================

可以看到,每種坦克營都有那麼一點點小區別,而一個蘇軍摩步師(84年版)竟然同時存在著這三種坦克營(摩步團坦克營3個,坦克團坦克營3個,摩步師坦克營1個,這三種坦克營的坦克往往是同一種,外加師偵察營的6輛坦克,讓一個理想狀態下的蘇軍摩步師擁有271輛坦克)——這是為什麼呢?蘇聯人閑的嗎?

不是這樣。這種設計就是因為,這三種坦克營雖然都是坦克營,但他們分別執行不同的任務。

如果用古代或者近代的軍制硬套的話,可以這麼說:

摩步團坦克營=重騎兵

坦克團坦克營=輕騎兵

摩步師坦克營=?(古代似乎沒有)

1、坦克在一戰中被發明出來並被投入戰場的時候,其定位是很明確的:穿越由塹壕、機槍和鐵絲網構成的步兵無法穿越的「無人區」和敵防禦地帶,掩護步兵,攻破敵方陣地。坦克可以有效地在反步兵火力(主要是機槍)中生存下來,並且其武器對抗反步兵火力點極其有效。

突擊,就是坦克的第一種用途。這相當於重騎兵。

在蘇軍中突擊敵方陣地的任務是由摩托化步兵來完成的,為此必須給摩托化步兵配備坦克。這些坦克將會被拆成坦克排分配給摩步團中的各個摩步連(摩步團有9個摩步連,坦克營也有9個坦克排)。在作戰時,每輛坦克將引導一個摩步排的進攻,而坦克排排長車則作為這個連突擊力量的最先導。摩步團坦克營的坦克排的坦克數量比別的坦克營多一輛,也就是為了構成這一隊形。

BTR摩步連的進攻隊形諸種,圖自FM 100-2-1《蘇軍的戰役與戰術》

戰鬥條令:BMP摩步排的進攻。可見坦克在最前引導排進攻,步戰車反而處於散兵線的後方被步兵保護。(摩托化步兵很苦逼,負責充當步戰車或裝輸的人肉裝甲)

在古代戰爭中,這個職能是由重騎兵擔當的。可以說,這裡的坦克就等於重騎兵。

不過不幸的是,由於現代步兵反坦克能力的空前強大,擔任這種職能的坦克會付出相當慘重的損失。為此蘇軍進攻隊形中摩托化步兵和步戰車/裝輸的最主要目標都是一致的:消滅敵方反坦克力量!

2、坦克在二戰前夕出現了另一種用途,這來源於蘇軍的大縱深作戰理論。這一理論指出,在突破梯隊在敵第一道防線上造成突破之後,應當投入快速集群,實現擴大、鞏固突破口的任務,而這一快速集群的核心就是坦克。

蘇軍的作戰理論在隨後幾經改變,但是這一哲學自始至終保留了下來,因為坦克的速度、續航力、裝甲、火力全都證明其是最適合這個任務的裝備。

那麼在蘇軍中,這一任務就是由摩步師坦克團、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內的坦克師和方面軍內的坦克集團軍實現的。

典型的蘇軍摩步師的進攻隊形,可見坦克團及其主要單元(三個坦克營)處於第二梯隊。出處還是FM 100-2-1

坦克團坦克營坦克連的進攻隊形。顯然和摩步團坦克營坦克連的狀況不一樣。

蘇軍不會在戰鬥剛一開始就投入摩步師坦克團的那93輛坦克,或者在進攻中打成添油戰術。這些坦克就是給突破後的發展準備的,會在突破口打開之後一口氣投入。有些情況下,幾個師甚至會把自己的第二梯隊坦克團全都投到其中一個主攻的師的突破口上。這些坦克要追殲潰逃的敵第一道防線守敵,阻滯並消滅敵反撲兵力,向側面和敵防禦縱深擴大突破口,保障下一個梯隊(上級單位的下一個梯隊)能及時投入,包圍、殲滅敵有生力量,瓦解敵方防線。

這樣的坦克其實也是消耗品,所以坦克團坦克營的編製是最普通的三三制。

這一點上坦克的任務更接近於輕騎兵

3、同樣是二戰期間,又出現了一種坦克戰術。這一戰術是由德軍發明並使用的——以坦克作為快速集群,在敵第一道防線出現缺口,但突破沒有完全實現時即投入,裝甲集群將向敵後快速滲透,搗毀沿途的敵方縱深軟目標(後勤中心、通訊節點、指揮中樞、調車場、導彈發射陣地等等等等等等),干擾敵整體防禦態勢,協助己方攻破敵防線或對敵主力實施合圍。

二戰期間蘇軍也存在這樣的理念,然而當時蘇軍的這一戰法是由騎兵機械化集群完成的。注意,這裡的騎兵,如果放到古代的話應該說是龍騎兵,因為他們是上馬機動,下馬作戰的。而在二戰之後,騎兵在蘇軍中不復存在,坦克就順理成章的替代了騎兵的位置。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華約方面將這一戰術進行了總結,於是得出了戰役機動集群(OMG)理念。這一戰法要求坦克單位在敵後廣泛的縱深作戰,需要有較強的自持能力,強大的戰鬥力,最好還比較堅固,可以在敵方火線中穿插。誰能完成這個任務?空降強擊部隊可以實施點滲透(為此蘇軍在70年代後期組建了一系列空降強擊旅和機降強擊旅,各集團軍則有了自己的空降強擊營),然而進行穿插的就只有坦克。到80年代這一理念被廣泛實施,不同級別的蘇軍單位都有了自己的戰役機動集群:對方面軍而說會是一個坦克集團軍或者合成軍(80年代中後期的試點編製)或者若干個坦克師,對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可能會是1個坦克師或者獨立坦克團,而對摩托化步兵師而言就是獨立坦克營。

這算是代替了什麼古代或者近代騎兵呢?不好說。畢竟在戰場規模很小、指揮效率很低下的古代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戰術的。如果非要說的話,在這裡坦克大概代替了蘇軍自己的現代騎兵或者說騎馬步兵吧。

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進攻。這裡充當戰役機動集群的是坦克師。圖自FM 100-2-1

4、坦克當然也可以用來偵察,正如蘇軍摩步師偵察營里也有兩個坦克排。這裡面的是1984年的蘇軍,要再往前幾年還會有PT-76。

圖自FM 100-2-3《蘇軍的部隊、組織和裝備》

同樣的,86師年代的美軍偵察力量——師戰鬥航空旅里的裝甲騎兵營以及軍屬裝甲騎兵團也都是坦克一大堆一大堆的超重型單位。

5、坦克當然可以用來反坦克!事實上在武裝直升機出現之前,坦克最適合用來反坦克。

那好,還有什麼是騎兵能做,坦克不能做的?

好吧,如果硬要說的話,大概全軍斷炊的時候坦克不能提供食物,而騎兵可以……

=====================

一句話總結一下:坦克繼承了古代所有騎兵的作用,並且還擁有一些古代騎兵所不具有的作用。


從戰略戰術地位來說,相似。就從指揮官這一角度來談。坦克和騎兵都給作戰提供了機動性和突擊能力,是改變戰局最有力的武器,使軍事家的指揮藝術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從漢尼拔西庇阿到亞歷山大凱撒,從霍去病阿提拉到成吉思汗拿破崙,幾乎所有冷兵器時代的偉大指揮家都是騎兵作戰愛好者和高手,《三國》中各種襲糧草、抄後路的主角往往都是「幾百騎」,關羽、趙雲,所有的武將都是馬上作戰……戰爭的目的是贏得戰爭而不是殺傷有生力量,戰爭藝術的本質是攻擊戰略目標而不是尋求會戰,最大限度的減少敵人的組織度和戰鬥力,在敵人最脆弱的時候收割戰場……騎兵是發揮這種指揮藝術的最佳兵種。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出現造成包夾、合圍;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機集結,造成措手不及和以多打少;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方位出現攻擊後方補給或掐斷後路。「兵者,詭道也」,「兵貴神速」。游牧民族的強大不僅在於身體強壯,而且在於對騎兵戰術和戰爭藝術的深刻理解。歐洲中世紀生產力低下,因此往往尋求主力會戰以減少戰爭損耗,騎兵蛻化成重甲騎士,淪為純粹的衝擊部隊,失去機動性和持續作戰能力,更損失了的戰略戰術優勢。因此遇上蒙古騎兵便迅速崩潰……正如二戰時英法和德國的坦克特點和作戰思想差異(機動性差,裝甲厚的瑪蒂爾達和雷諾坦克對比機動性優異,活力和護甲弱的二號三號坦克;坦克為步兵服務對比坦克作為戰爭主力;坦克分散編入步兵師對比坦克組成裝甲師),結果同樣是更懂坦克/騎兵戰術的德軍摧枯拉朽。二戰德軍閃電戰三位一體的作戰理念「機動性,突然性,隱蔽性」是對坦克/騎兵作戰理念的總結和提升,實戰中也實現了古代騎兵作戰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古代騎兵可以一枝獨秀,二戰中的坦克卻不再是了,空軍對補給的破壞導致德軍坦克無法發揮機動性,空中偵查降低了隱蔽性和突然性。阿登閃擊戰利用了盟軍飛機無法作戰,同時集中了有限的燃料保有了機動性,但這次作戰目的沒有任何(可行的)戰略意義,因此結局依然是失敗,算是閃電戰的絕唱了。現代戰爭中,坦克/騎兵不再是最有力的武器了,衛星技術使敵軍部署暴露在雙方眼中;空軍和導彈兵有了超越坦克/騎兵的機動性和戰略打擊能力(但沒有佔領控制、擴大戰果的能力)。但坦克/騎兵的作戰理念和戰爭藝術,會以不同的形式傳承下來,供偉大的指揮官們發揮智慧和勇氣。


機械化的騎兵


我又是來補充的, @蘇翻譯 已經解釋了無核戰爭中的戰術與作用,我就來說說有核戰爭。

熱兵器有冷兵器無可比擬的面殺傷,核彈,現代核戰,地面沒有坦克根本打不了,常規戰爭中,坦克就是一個大號的炮灰,可是在核戰地面裡面,真正能打能扛的是坦克。

作為真正抗過核彈還正常服役的坦克,百夫長MK3型。在1953年7月,這輛嶄新的百夫長坦克接到了一個特殊的命令:前往位於伍默拉的澳大利亞核試驗場,參與代號為「圖騰行動」的核武器試驗。

坦克於8月中旬抵達了核試驗場區域,和其他設備一起安置在代號「圖騰1號」原子彈的周圍,距離爆心不到500碼。

當塵埃落地後,穿著防護服的試驗人員小心地走進了測試區域,開始逐一檢查爆炸所造成的毀傷。人們最先注意到的是169041號坦克面對爆心的裝甲,已經被衝擊波掀起的砂石狠狠沖刷了一番。履帶上方,防護板以及工具箱雖然嚴重扭曲變形,但是依然固定在車體上。

打開車體,對模擬假人的受損狀況進行一番監測後,與專家們的預期剛好相反,這台發動機在500碼開外的原子彈爆炸後一直保持運轉、直到燃油耗盡!

總體而言,澳大利亞軍方判定這輛坦克並沒有遺留多大的放射性沾染,完全可以作為正常武器裝備使用。於是,169041號坦克接受了多次改造,升級配件後,搖身一變成了一輛百夫長MK5型坦克,重返現役後又進行了多次現代化改裝。

今天,這輛經歷過原子彈的衝擊後又正常服役了23年的百夫長坦克,依然作為澳大利亞第一裝甲團的裝備,展示在他們的駐地軍營當中。由於該車的經歷非常獨特,人們給了它一個裝甲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外號——「原子坦克」

現代坦克無用論多是以常規戰來看,可是一旦爆發核彈洗地,空軍立馬變弱雞,而且現有的電子環境退後100年,那個複雜的電磁環境根本搞不起啥高端電子系統,大家直接變成二戰,沒有了精確制導環球定位,坦克的生存率大大增加,而面對核彈,坦克也根本不慫,以蘇軍的師團戰術條令來看,對於坦克師集結部隊而言,集結地域超過2000平方公里。確保每一枚大口徑炮彈不能同時摧毀兩輛坦克,確保每一枚萬噸級核彈不能同時摧毀兩個坦克連。對於進攻而言,即使是坦克密度最大之時,也得保證一枚大口徑炮彈不能摧毀兩輛坦克裝甲車輛,一顆萬噸級核彈不能摧毀兩個坦克營。也就是說,一枚萬噸級核彈一次下去,多說也就使40-50輛坦克喪失戰鬥力而已。而且這是在坦克密度最大時,就是坦克分兩列前進,每一列坦克之間相距50米。典型的蘇軍進攻陣型,蘇軍布置的這些裝甲戰術即使核彈洗地都是能大量消耗對方攻擊力量,騰出空間來給其他部隊進攻餘地。

坦克這樣的作用,只有在核戰環境才能凸顯出來,脫離使用場景談作用這個也不知道算不算耍流氓,不過重裝騎兵在核戰肯定是活不了的,而坦克能,而如果刨除核戰,在常規戰里,更像重裝騎兵的不是坦克而是直升機,我是幻想過,用直升機作為主機,遙控一堆無人機血洗地面,超低空用小型四軸,低空用死神,高空用捕食者,奪取制空權後機降地面機器人強推,或者大力神空降地面機器人,使命就這樣做了,按照現代AI的發展,這個真的就是時間問題而已,坦克這個渣渣那裡像騎兵。


現代主站坦克=重騎兵+騎射手+攻城錘+城防炮+戰車 關鍵看你想幹嘛


推薦閱讀:

TAG:軍事 | 戰爭 | 軍事裝備 | 軍事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