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今晚報發布的天津大學專家對氰化物的如下「科普」?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I3NjcyNA==mid=207833876idx=1sn=5e4090a9deed712d88c31ce6e8fd60d2
【專家解疑:氰化物會不會對事故隔離區外造成污染?】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化工安全專家王虹表示,按照目前的情況分析,氰化鈉與另一種含鉀的化合物相遇,經化學反應產生氰化鉀的情況不會出現。氰化鈉中的鈉元素不易被鉀置換,市民不必過度恐慌。總有一種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感覺……
我去剛才天大官微好像還轉了……完了……
氰化鉀之所以有毒是因為氰根離子,氰化鈉也有氰根離子,也有毒……這個跟置換不置換毛線關係都沒有……
現在看不會對隔離區外造成污染是因為氰根離子本身不穩定……而不是因為氰化鈉無法轉變成氰化鉀……
我的天哪……這不知道是記者誤解了瞎寫還是王虹老師自己說的,文章裡面又說是另外一個人說的……這太可怕了……這要被黑成炭了……
天大官微和今晚報要不刪這個就尼瑪要鬧大笑話了……誰弄出這出來該千刀萬剮都不解恨啊……太可怕了……有毒的是氰化物,所以氰化鈉氰化鉀都是劇毒物。記者大概是看柯南長大的,所以以為氰化鉀才是有毒物質。然後化學學成半桶水,才去問專家會不會生成氰化鉀。總結一下就是:記者太無知,也沒有做嚴謹新聞的良心。專家只是回答記者的提問而已,就是被記者坑比了。
我講的意思不是氰化鈉無毒。你問我鈉元素會不會被鉀置換,我說不會。我就明確告訴你這一點。
先轉一段原文:對指揮部的處置措施,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王榕樹也表示贊同。他說,按照目前的情況分析,氰化鈉與另一種含鉀的化合物相遇,經化學反應產生氰化鉀的情況不會出現。氰化鈉中的鈉元素不易被鉀置換,市民不必過度恐慌。對市民擔心空氣中化學氣體殘留損害健康的問題,他表示,按照現場情況分析,目前看來不會對正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干擾,人們應保持心理穩定,不要恐慌。——這尼瑪根本不是王虹老師說的好嗎???而且天大也好還是天津若干三本院校也好,任何一個化學專業的老師都說不出這等初中化學都能駁斥的腦殘言論來。唯一的可能,就是今晚報這群天津師範大學出來的記者胡說八道。對沒錯我就是來黑師大的。家母是師大的教授,對於自己學生是個什麼揍性吐槽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化學之科普,任重道遠。
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也知道永動機是造不出來的。
怎麼就不知道一氧化二氫就是水?為什麼一提化學品就談虎色變?那麼多的「純天然」化妝品大行其道?香水也開始標榜「純天然」?做化學這麼多年,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大眾對化學的認知竟是如此地步?
隨便從市場上買一本科普雜誌,即使是《環球科學》這樣的雜誌,大部分都是物理、生物。極少有化學和數學,即使有化學,大多也是蛋白質等生物化學相關的東西。數學不科普,影響較小。畢竟數學理論並不能直接影響民眾的生活。但化學,會直接影響生活的。那個記者的思路可能是這樣的。
記者百度百科一下,發現氰化鉀有毒,而現場存放的是氰化鈉。於是問專家:氰化鈉能轉化為氰化鉀嗎?專家不會不知道複分解反應的條件的啊,能沉澱的鈉鹽很少的啊,所以如實回答:很難。哦,記者明白了,氰化鉀有毒,氰化鈉很難轉化為氰化鉀,那還擔心啥啊。於是,發文章,「氰化鈉中的鈉元素不易被鉀置換,市民不必過度恐慌」。文筆太差,不知所云。
六羥基合銻酸鉀這種鉀鹽表示不服,可以與氰化鈉發生複分解反應生成氰化鉀。(六羥基合銻酸鈉是沉澱)
你不是要胡說八道嘛,那就陪你胡說八道到底好了!施特勞斯繼《迫害與寫作技藝》(1952)之後再次提醒人們「注意一種被遺忘的寫作技藝」。(劉小楓編,《蘇格拉底問題與現代性――施特勞斯講演與論文集:卷二》,華夏版,2008年,第156頁。以下只給出頁碼。)
施特勞斯說:「哲人或科學家將區分作為真實教誨的隱微教誨與有益於社會的顯白教誨,顯白教誨意味著每個讀者均能輕鬆地理解,而隱微教誨只透露給那些小心謹慎且訓練有素的讀者――他們要經過長期且專註的學習之後才能領會。」(第157頁) 「倘若某位寫作藝術大師犯了讓聰明的中學生都會感到害臊的錯誤,那就有理由認定,那些錯誤是作者有意為之。」(第158頁)來自:如何用婉轉的方式表達自己是個中二病? - 謝驊的回答人家就是想要製造點東西讓你們不要討論別的東西啦~最近看新聞報道,深感記者有必要提高科學素養。沒有科學基本知識,查資料能力也應該有啊。查資料查不懂,起碼寫好稿件讓採訪的專家看完再發啊。這幾天凈鬧笑話了。氰化物的毒性是因為氰離子強配位性,沾到某些金屬就導致細胞關鍵某物種(忘了啥了)失活。所以氰化鈉氰化鉀都是劇毒,但是氰化鐵氰化銀氰化金毒性就小很多了,因為氰離子被一個陽離子牢牢抓住了。
感嘆記者的不靠譜啊!
來講一個笑話。想當初實驗室做宣傳,請了電視台的人來做宣傳片,有一段宣傳詞是介紹我們一個老師的「高深寬比納米材料」,然後我們電視台的專業解說員說的是「高深寬比納米材料」(其中表示停頓),尼瑪啊, 之後我就不記得正確的斷句應該是什麼了啊,再見到那個老師我腦中出現的第一個就是「高深寬比納米」啊。(正確的應該是「高深寬比納米材料」)
記者:王教授,這氰化鈉有變成氰化鉀的危險嗎?
教授:孩子你想多了,不會。當時大概是這樣其實主要原因是氰化鉀太有名了……記者肯定會問會不會生成,問了肯定會解釋什麼K離子和Na離子的活潑性啥的balabala……解釋完最後記者肯定又會問一句:那您認為這次泄漏危害大嗎?王教授回答:不大。於是就被拼到後面去了……
既然記者誠心誠意地問了會不會產生氰化鉀,就大發慈悲地告訴你不會我覺得這並沒有什麼問題……
然而氰化物污染是另外的故事了
記者們你們瞎搞想搞大新聞我不怪你們。尼瑪蛋拉我化工過來背鍋是幾個意思?
你們這些人又怎麼會懂,單單是知道氰化鉀怎麼寫,就已經讓記者用盡了半生的力氣
一看就是記者在刻意引爭議或者不知道重點亂寫。
點開看前面有一段。【 他分析說,常見的化學品主要有氣、液、固三種狀態,而現場可能存在的危險化學品氰化鈉,其本身是固態的,有劇毒,遇水可溶解;條件適合,溶液中的氰化鈉還有轉化成其它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 】
也就是說,專家對氰化納的毒性是很清楚的。
而後面突然冒出能否形成氰化鉀這一段非常突兀,明明兩者都是劇毒,這關注點非常奇怪。
另外,更奇葩的地方在於。仔細看最後一段,這段是另一個人說的啊,咋微博的節選裡面還是安給前一個人了......強烈建議新聞專業的入行時考一個相當於高中會考難度的理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