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麼不搞土改?

為什麼當初不仿照共產党進行土改之類的活動以贏得人心?


他的心腹愛將在大陸搞過,結果死了人

張靜江,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浙江省主席。

這裡,我們看一下張靜江是怎麼說土改的:

吾之敗,非敗於時,實敗於本黨同僚也。土地之改革,並非激進黨獨有之政,亦應為吾等革命者共有之政。

非改土地的歸屬權,不能激發農民支持革命的戰力;

非改土地的歸屬權,不能聚攏發展大工業的勞力;

非改土地的歸屬權,不能破除鄉村族權、父權的統治地位;

非改土地的歸屬權,不能打破黨內的鄉土集團;

非改土地的歸屬權,遲早有一天,我們要敗亡在這個上邊!

今日吾敗了,吾被黨內鄉紳們的代言者擊敗了。吾痛心,吾恐若干年後,吾黨因此而敗,敗於激進派的土地革命之手!

——1929年《吾之敗,吾黨之敗》

張靜江於1928年至1929年,在浙江鄉村主持土地改革,贖買鄉紳土地,均分給農民。因與黨內鄉紳集團的衝突,導致地方鄉紳武裝襲擊國民黨黨部、刺殺土改專員等,甚至釀成叛亂。最終土改失敗。這是國民黨敗逃台灣前,在大陸最後一次土地改革嘗試。


黃金十年時期國民政府就在浙江搞過土改,結果不了了之,抗戰時候在四川也搞過自耕農扶助試驗,結果還是不了了之。到了台灣因為跟本地士紳沒瓜葛,土改才成功。土改是炮黨一貫方針,奈何執行力是渣中之渣。


蔣介石是有心土改的,儘管並非是共黨的粗暴土改。但他根本無法推動,直到退據台灣後,才在台灣實行了全面且較為成功的土改。

作為孫文實際上的思想和權力繼承者,完成統一,踐行三民主義是他的權利之路。但是以他在大陸時所代表的勢力和面對的形勢來說,土改是很難做到的。

首先是他所代表的是江浙財閥以及大地主的勢力,江浙的財閥是他的資金來源,大地主尤其是南方的大地主是他的糧食供應來源,這在北伐時期尤為明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共產國際就要求中共在兩湖實行土地革命,結果引發北伐軍中士兵強烈不滿,國共矛盾重重。這時蔣介石作為地主利益集團的代表者,實施了清黨,收攏了北伐軍人心。清黨實際上是更進一步加強了蔣介石的權威。在這時候不可能實施土改。

之後全國名義統一,但實際仍然是各軍閥名義尊奉中央,各自割據領土的。地方土地財稅中央根本插不進手。而即使維持這種鬆散的聯盟,蔣介石也是費盡心力。川系軍閥竭澤而漁,曾把土地稅收到了民國一百多年(嗯,就是到現在),蔣介石控制得了么?所以實際上,1927-1937年,各軍閥仍然打個不停,蔣介石又要消滅共軍,又要操心軍閥,全國實際上仍然是分崩離析的。做到大規模的土改也是不切實際的。

蔣介石一心要統一全國之後再實行憲政,他竭力收復消滅各大軍閥,收歸軍隊勢力。所以哪怕在抗戰中,他也誘殺了很多不聽話的軍閥,抗戰勝利後又要求紅軍軍隊國家化,無非是想要將地方勢力全部消滅,建立一個統一的民國。抗戰時保國尚且不易,土改就別說了。

之後國共內戰,解放軍前面打戰後邊土改發動農民如火如荼,國統區人心浮動,農村統治基礎逐漸崩潰。金圓券改革失敗,金融崩潰。腐敗又使得人心日益不滿。國軍不斷戰敗。最終只得敗退台灣。

到了台灣後,本土基本沒剩下什麼強勢勢力,加之蔣介石從大陸帶去了巨額黃金,有財力和軍隊支持土改。蔣介石沒費多大勁就推行了包括土地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改革。而蔣介石在台灣的土改方案,大致是以孫文的民生主義思想進行的,跟共黨的土地革命有很大不同。


張靜江29年就搞過,還沒到土改的程度,只是三五七減租,工作人員就被鄉紳搞了,土改也不了了之,張靜江就說,在土改這個問題上我們和共CD的觀點肯定是一致的,搞不下去是因為(國民)黨內的地主階級反對派,將來我們(黨)輸了,也肯定是因為共CD的土改比我們搞得好


一是他核心地盤是江浙地區,工商也發達,土地兼并問題未必是最主要矛盾。二是周圍陸續還有桂系、粵系、西北三馬、晉系、東北軍閥、湖南軍閥、北洋軍閥殘餘勢力、華北自治區、日軍、最先進生產力代表等,實際控制地盤有限,校長也不容易。三是轉進台灣後,通過贖買政策進行土改,那是從大陸帶了不少黃金。kmt自有土改理念,自孫中山起,只算土地生產價值,不含市場增值。


三民主義

一個民族主張,一個政治主張,最後一個是經濟(土地)主張。

能自己革自己命的政黨和政府又有幾個?

國民黨不是,某黨也不是。

統治基礎,光頭佬能在台灣搞土地贖買那是因為台灣之前在日本人手裡。

當時國民政府和國民軍隊中的成員,基本都是岀身於地主土豪家庭或者資本家工廠主家庭。

那時候的中國,也只有這些家庭才有能力送孩子去接受教育。

至於那時候的中國農民,吃飯都是問題。

歪下樓

很懷疑,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多數中國農民的抵抗意願和抵抗決心。

日本人統治中國,事實上對絕大多數無地少地的中國農民並沒有損失什麼,因為他們本來就一無所有,除了那些富貴人口中的國家民族的口號。

人在維持基本生存都困難的時候,要求那些沒受過教育的中國農民要愛國,我覺得這是不現實的。

回歸原題

孫的三民主義中的第一主義,民族主義,,在這點上中國地主資本家和中國農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滿清統治被結束了。

但三民主義的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一個是要分地主資本家的政治權力,後者更是要分地主資本家手上的經濟權力。

在客觀條件,當時中國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無主土地來分給那些無地少地的農民,又沒有能大規模向外輸送移民釋放壓力的能力和條件,國內更沒有什麼工業能消化那些農民。

所以要麼看著那些農民自生自滅像牲口一樣活著(維持現狀,民國政府的選擇),,要麼就對外發動戰爭擴張本民族的生存空間同時消耗人口(侵略戰爭,列強和日本的選擇),,要麼搞內部革命內部消化(某黨的選擇)。

另一個相關回答

如果某黨所說的地主階級掌握著當時中國的大部分耕地是事實,那麼不土改的中國絕對比現在差,而且差很多是一定的。

另一個相關回答

地主群體掌握當時中國的大部分耕地,基本都是靠岀租土地的食利群體。

食利型地主的特點:收入基本靠收租,現行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傳統保守,反對在經濟和政治領域的變革。

當然不排除地主群體中有部分自耕或經營副業的經營型地主存在。

但要說當時中國的地主生活有多麼好(同比環比),按照今天的物質生活標準卻又是錯誤的。

只能說當時中國的地主群體的物質生活還是人的標準,至於當時絕大多數農民,呵呵兩腳牲口。

畢竟世界物質生活的發展與科技發展和普及是正相關狀態,當年絕大多數的地主家庭所享受的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都遠遠低於今天中國任何一家普通的城市居民。

當時中國是個標準的農業國,國家的經濟和科技全面落後西方,,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在滿清到民國的過程中並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在積累。

ps

確實,舊社會下的土豪劣紳早在幾十年前就從土地上消失了,,但今天的中國社會相比舊社會我看到的是另一次輪迴,唯一變化的是因科技進步而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

龍穴鋪滿黃金,勇士用屠龍之劍殺死惡龍,然後坐在其屍身上,看著閃爍的黃金,慢慢地長出鱗片、尾巴和觸角,,最終英雄變成惡龍,並封禁了那柄劍。


因為蔣後面依託的勢力,各路軍閥都是大地主、大官僚。怎麼改???


27年反革命政變委員長為了剿共已經把自己的基層殺光了(全是濫殺),他怎麼搞土改?


蔣介石背後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得有人讓他搞。


蔣在台灣搞過

蔣氏父子從上海國庫帶走了約10億美元(當時的價值)的黃金、純銀和外匯,除了多年稅收外,還包括了他們用金圓券在民間搜刮的大量財富。

然後他們用這些黃金在台灣搞土改,從本省地主手裡買地分給農民


1899年,孫中山在與章太炎、梁啟超的討論中,「提出土地國有、授耕者以田的主張」,並在1902年在越南設立的興中會分會的誓詞中加入「平均地權」。1926年北伐時,國民黨提出「二五減租」方案(減租25%),1927年5月又頒布《佃農保護法》,1930年6月公開《土地法》草案。

上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面臨日本巨大威脅,無暇深入土改,隨著抗戰爆發,工作重心不得不全面轉移。

1949年,由於內戰失敗,國民政府退守台灣。1950年,代總統李宗仁滯美不歸,蔣介石復行視事,為了穩定社會,大規模的公地放領,即把「國有」及「省有」耕地的所有權轉移為農民所有,使他們成為在自己土地上耕作的自耕農。後來又實行「限田」的制度,即規定地主佔有土地的限度,幾超過此限度的土地為政府贖買,然後再轉售給農民,地價同公地放領,購地農民分10年向政府還債,滿後則為土地的主人。

這樣做,不僅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也不必像大陸那樣損害地主的財產和生命,還有和大陸不同的是,台灣的土地改革,農民得到了土地的所有權,而大陸的土改,不出幾年全面收歸國有,至1980年代,才又承包給農民使用,但農民依然沒有土地的所有權。


他自己就是那個階級的,怎麼革?革自己的命么?


反正我的肉多著那,等沒了再去種菜吧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政治 | 蔣中正介石 | 中國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