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的《神曲》為何翻譯成「神曲」?
02-01
這部作品的原名是la divina commedia,應該是「神聖的喜劇」的意思。整部作品也與樂曲毫無關係。為何中譯名為「神曲」?為何不叫「神劇」?
只知道這個譯名的來源應該是受了日本翻譯的影響,不過要說如此翻譯的原因,就不知道了。第一個將《神曲》翻譯成中文的是錢稻孫老先生,他只翻譯了部分,且譯文是文言形式的,當時的題目便是《神曲一臠》。雖然他是從義大利語直接翻譯的,但考慮到錢老對日本文學接觸很多,很可能是借鑒了日文譯本的翻譯。
而日文中翻成《神曲》最早見於森鷗外在翻譯安徒生的《即興詩人》中其中一章『神曲、吾友なる貴公子』里。日本文學界對《神曲》的認識就是自此開始的,之後所有的翻譯都採用的是「神曲」而非「神聖喜劇」的直譯。
參見神曲原文字答案傳不上來,不知道怎麼回事。
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否有文獻上的實證可能。鄙人直覺如此:錢先生譯《神曲》,譯文古雅,用楚辭體。譯名當亦古雅。所謂「曲」,中國古典文學有戲曲一類,所謂南戲北曲,北曲即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但丁之作,直譯為「神聖喜劇」,但是其體裁顯然不是戲劇,而是長詩,由一百篇較短的詩歌組成。中國古典文學講的「曲」有戲曲、戲劇(雜劇)之義,亦有歌曲(散曲)之義。所以,「曲」字包涵「神聖喜劇」的「劇」義。又詩歌與歌曲相類,且散曲就是用詩歌語言寫成的,其本質就是詩歌,散曲是我國古典詩歌之一類,所以,「曲」字又包涵但丁之作在體裁上的意義。所以,譯作《神曲》,是綜合使用了中國古典文學中「曲」這一文體的兩重含義,比直譯為「神聖喜劇」顯得古雅,同時在內涵上更為貼切。
Commedia有戲劇(曲)之意,不是悲劇就可以。那個時代很多劇有唱段,歌劇,就像中國的詩歌與宋詞,加上曲調就可以唱。翻譯成神曲很貼切,因為義大利原文中的每一章節用的是Canto,就是歌曲的意思。
最近在考外國文學,順便一答,內容來自老師的PPT1.在但丁的時代,「喜劇」和「悲劇」還未含有舞台劇本的含義(就是和我們現在不一樣)。「喜」是指逃脫禍患故事;「悲」是指大人物沒落的故事。所以凡由平靜開始,而結局悲慘的故事稱之為悲劇。凡是由紛亂和苦難開始而結局喜悅的故事可稱為喜劇。
而《神曲》開始於悲哀的地獄,結束於光明仁慈的天堂,所以定義為「喜劇」。
2·發揚古希臘羅馬喜劇的優良傳統,通過象徵寓意圖象,突出政治諷刺和社會批評,具有諷喻意義。 3·喜劇和悲劇是從文格的角度來說的。但丁認為高雅而尊貴的文格稱之為悲劇,比如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而文格通俗的作品稱之為「喜劇」,《神曲》是用義大利口語寫成的,從文格上來說通俗順口,所以稱之為「喜劇」。 4·薄伽丘在《但丁傳》中,為了表示尊敬,稱它為「神聖的喜劇」(devine comedy)。至於翻譯成神曲的原因 我已經忘掉了,對不起老師了中世紀的喜劇沒有悲喜結局的意思,是戲劇作品的統稱
由於戲劇屬於西方舶來品,中國的表演方式是以戲曲為主,曲在這裡是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在文字上有格律的要求
由於但丁是詩人,因此我認為在翻譯名字的過程中考慮到整部作品的詩歌屬性,中文命名為《神聖的戲曲》更合適純屬個人愚見本來叫做喜劇,薄伽丘為了表明但丁此著作高尚神聖的地位
《神曲》原名 《喜劇》, 薄伽丘在《但丁傳》中為了表達對詩人的崇敬 , 給這部作品冠以「神聖的」稱謂 , 《神曲》 因此得名《神聖的喜劇》 ,中文名譯為《神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