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在中國是否有發展的前景?

作為一個舶來專業,我個人覺得在中國無法紮根。中國沒有西方那種嚴密的科層制,許多人倘若真的有問題不會去找社工解決。


樓主的問題是典型的「治療型」的社會工作思維,這種思維的形成可能是樓主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解更多偏向社會學與心理學,將社會工作作為一種以解決案主「問題」為手法的學科。事實上現在國內已開始反思這種定義,因為「治療型」社會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標籤行徑,即一開始就已經假設社會/社區是有問題的,問題是可以通過科學的研究來解決的。現在則越來越傾向「發展型」或「整合型」社會工作,即社工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滿足需求,以需求的角度出發去做服務,社工不是治療者而是資源鏈接者。

可能說的比較虛,但從問題角度出發和從需求角度出發是完全不一樣的視角,從理論體系到實務操作都不同,如果樓主是做一線的,可能更能體會到我們每天面對的到底是什麼,需求視角到底不同在哪裡。

我建議樓主可以親身去社工發展比較前沿的珠三角地區了解一下社工究竟是怎麼回事,畢竟不是每個城市都能像廣州一樣每年專門拿3個億去做社會服務。如果社工真的那麼沒有價值,政府這樣投錢的意義在哪裡?要知道再高位的boss同樣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則,不然遊戲怎麼玩下去?

另外關於社工論述方面推薦樓主可以關注一下張和清老師的作品和講座,我的引述都來自於他的課堂,實實在在從一線做起,又非常有深度的學者。


樓主認為的1.難紮根並不直接與科層制相。2.科層制與人們尋求幫助的意向的關聯程度有待實證。3.以上兩點不能充分說明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問題。

1.難紮根。紮根講究土壤,費孝通《鄉土中國》中的人情社會寫得實在到位。我們的這片土壤講究人情差序,講究血緣地緣。這與誕生社會工作專業的西方所接受的契約精神不同。故簡單移植舶來專業自是面臨文化衝突,一下子難紮根。

2.尋求幫助意向的影響因素。基本理由同1,中國的人情社會大大影響了人們尋求幫助的方式與對象。捫心自問,當你覺得在生活環境下不舒服時,你會想到找誰?朋友?親人?心理治療師?對啦,總之不會是社工。為什麼?某A君答道:社工是什麼?能吃嘛?

這裡想說,不找社工的理由並不只有科層制,也有它被人認識度不高等其他很多因素。

3. 至於前途發展…這我講又沒用。參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報告(2010-2020)》,社工那建設藍圖…嘖嘖,有限可見十年內必是蓬勃發展,按老顧(顧東輝)上課說法,2050年正是社工黃金時期(哈,對個人來說還遠是吧~)

針對問題,以上。


社工專業出身的我現在覺得:人民有事情的時候,更信任「找關係」,找社工?社工算個屁……


堅決不認為社工在幾十年內能有什麼實質性的發展,也不會引起真正的重視,1、社工待遇低,逆向選擇,留下來的要不就是有夢想,要不就是做不了別的事情。2、社工的作用在現在的社會作用下,和社區大媽作用差不多。需要你幫助的你做不了,或者沒有相應的權利,不需要你幫助的,你到是能做,但是做了有何用。


你好,我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四社工專業學生。

在我看來,社工作為舶來品在中國是可以發展的,但絕對不是在西方發展的樣子,即帶有中國特色。

我了解的社工機構大部分是由政府扶植起來的,政府大量的投資說明這個有發展的市場。社工具備的許多專業手法在養老、青少年、婦女等等方面都是有獨特作用的,與心理學不同,社工更重視調整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例如養老,隨著老齡化不斷加重,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對於養老的需求也不在滿足於吃飽穿暖,更在意精神追求。想像一下你老了之後,會像現在的老人一樣喜歡象棋廣場舞,還是更喜歡發展更廣泛的興趣愛好?社工在這方面就會更注重老人的感受,滿足更多的需求。

社工現階段的確發展困難,但在長遠的角度是很有前景的。簡單說來,有需要,就會存在。而題主覺得社工目前存在的問題,作為外來事物這是必然的。不能適應環境的部分,即會滅亡。社工必須本土化才能生存。


同意題主看法,有些人說社工是朝陽職業,我認為不如說是夭折職業。。。


不懂你的「發展」是如果定義的。

我只看到,我在北京朝陽區的社工機構工作五年,朝陽的社工機構從12年十幾家,到現在近百家。某甲方政府部門從12年300萬政府購買資金,到今年4000萬購買資金。


社工在城市會有很大的發展,因為社工就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產物,在農村雖然我學過農村社會工作我認為不會有很大的發展,因為認知和一些中國人的特定思維模式,很多問題人們不願意找社工,也許在國家的政策推動下會有好的前景。社會工作的發展是社會工作者職業化的發展,目前面臨社工待遇低留不住人,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知不足,政府對社會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夠,法律規範方面缺失等問題。在我看來在等10年社會工作應該會有長足的進步。


推薦閱讀:

TAG:社會 | 社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