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如何發現青年人才並保護其成長?什麼樣的環境更適合青年發展?

感覺很多地方在嚴重的限制年齡、論資排輩,另外對有才之人很多都是壓榨其才華,而非盡量保護其發展。


為什麼要保護起來?

很多企業的政策就是要打擊多些經歷受些挫折這樣成長起來的才是人才,才可以放心把擔子交給他。

比如日企就有蘑菇政策(好象叫這個名字)針對些有潛力的人,放在陰暗角落,澆上大糞,讓其自由生長,挺住了就是人才,再把這些人放到後備人才清單中培養。國內也有很多企業也是採取類似的政策,就象某個企業當時大批量招聘MBA,一年400、500個,每個月工資1500,入職後直接放到一線崗位當銷售員,當時的人才流失8、9成。後來留下來的人都成長很快。

我不相信一個順風順水沒有挫折經歷的人能承擔大任,做領導或做決定必須要有些擔當才行,一個連虧都沒吃過的人,在重大事情出錯的機會會大上很多,只要出一回事,就會損失的難以想像,相比之下我更看重一個從挫折和委曲中成長起來的人,這種人能受得了壓力,就是真出問題,也不至於六神無主,總能想辦法去解決和面對。

(ps:好象有些歪樓了)

改不了環境時,要麼去適應它,要麼換個環境。

如果這一個地方起不來,就換個地方,為什麼一條路走到黑。

我相信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的,再惡劣的環境也會有人才出現的,

對於人才壓榨並不一定是壞事,如果明知道是在壓榨而且不走也不去想著改變方法那是自己的問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在現在這種情況下想讓得到利益的人把利益拿出來,這個真的很難,想改變環境很難,想改變自己很容易。

什麼樣的環境更適合青年發展?

1、直接面對和處理最困難的問題時發展最快,不管成功和失敗

2、企業處於發展不良的情況下,在低潮時會考慮更多的問題。逆境一定比順境成長的快。

3、跟隨經驗豐富者去處理大量問題時,有專家帶你去面對問題,你能了解專家處理問題的思路,這個才是最有用的。

4、在充分的競爭環境中,行者則上,不行則下。壓力會逼近你成長

5、有強烈的好奇心、熱情和野心時,當你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一件事時成長的最快


謝邀。什麼是人才,人才是由個人擁有的資源量(包括先天條件、知識、某些方面的能力等)的稀缺程度來界定的。而這種稀缺性,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中才能得到證明。青年人才的產生、發現、被使用和成長保護,本質上是一個環境問題。

中國古代有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又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人們傳誦這樣的故事,是寄希望人才被發現。產生的社會背景是,崇尚經驗、秩序被固化、某人是否有才,需要位高權重者和為權重者認可的那套秩序承認,才有出頭之日,得不到賞識,則將空懷熱血、報國無門。

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能仕者方被承認為人才。於是千軍萬馬皆求仕,而自古華山一條道,路上關卡重重,大量的人才或可造之才,就被埋沒了。

那樣的社會條件下,人才的被發現和使用,只是局部的,標準的認定,也是單一的,你得服從我的人為設定,再由我來「驗明正身」。最後,蠢才也可能成為所謂的人才,所謂昏官即是也。

在中國古代,也有名醫,有發明創造者,有商賈富豪,如不能入仕,則不為「優」也。

戰爭會打破和改善這種規則,成為伯樂。兩軍對壘,勝者為王為帥為將,這是戰爭的鐵律,否則,你這支軍隊就不存在了,於是,不管你是否有學歷,或是什麼背景,諸如《亮劍》中要李雲龍那樣的人就成批的勝出了。

市場經濟中的競爭規則,也是伯樂。放眼一下,市場經濟中,有那麼多曾經默默無聞的人,成了風雲人物,儘管成為風雲人物者,也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總體上,不能不承認他們是「戰」出來的。不論他們曾經擁有過怎樣的命運,是曾在鄉村,還是在城市,如果不是進入了放開的年代,他們中的許多,或是原本就沒有更多的志向,即使有也無法去展翅一搏,至今仍是只能「鋤禾日當午」。

說這麼多,是想說明雨果《悲慘世界》中的一句話:「寄託有時候就意味著斷送」,如果你自認為是人才,老是寄希望於被發現,那麼可能是你自己就把自己斷送了。

人越年青,越能幹,就越有選擇的機會。當今天下,更多的選擇權是在自己手上的。市場經濟中的風雲人物,有許多原來有不錯的工作,下海了,拚打出來了,有許多歷經種種遭遇後,終於找准機會奮起。當他們在作這種選擇時,拋棄了伯樂,才大夢一醒,原來自己撒蹄一跑開,不就自證了是千里馬嗎?

事情當然還有另一面,如果你在政界,在壟斷企業,在民營的大企業,在學閥控制的領域裡,你還默默無聞,你覺得自己優秀,想被承認,你得熟悉你那個領域裡的規則,首先得讓規則承認你,然後靠規則勝出,或者你做得不夠好,但有伯樂從大局出發,發現了你。如果你不遵守規則,或不被規則所承認,又沒被伯樂發現,那你難了,你個人太弱小,能改變什麼呢?

說了多少年的要善於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往往是說行的就是人才,可是這中間,能被你承認的有多少?但你也不好說他不是人才,人家懂規則,也就勝出了。

在多元化選擇的社會環境里,早有一句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如果你真對此處不滿,只要你不再把當成一塊寶地,而是可以捨棄的雞肋,那麼換地拚打,當然會有新的風險,但不定就把自己證明出來了。許多人,不就是這樣被證明出來的嗎?

人們說,商場如戰場。市場條件下的各競爭主體,在嚴酷的競爭中,更看重人才。擁有人才,就擁有了勝算的希望,與此相適應,會有機制,還會用放大鏡看人才,這樣就會縮小被埋沒的機率。要麼,你要真能幹,扯起旗杆創業也行。

莫怪誰虧待了你,命運確實已經越來越多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上,與其嘆息不被發現,不如積極掌控命運,自證人才。近有報道說,中南大學22歲的在校生劉路,因攻克國際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被聘為教授級研究員,雖然有人認為其還夠不上哥德巴赫猜想那樣的份量,但還是算奇才吧,他是自證的,自證到了難以掩蓋的程度,也就成了。如果在你所在的領域裡,難以獲得這樣的自證,那就找其他途徑自證吧。


路過打醬油

不要保護,要鍛煉。

少年時的某好小夥子:

後來,保護來保護去,成了什麼樣子……

我覺得年輕人要有些拼勁,連那些觀念落後的老土豆都干不過,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給予更多。


推薦閱讀:

對於人才,尤其是天才,應鼓勵出名要趁早,還是勸其腳踏實地打基礎?
歷史上有沒有堪稱完美的人?或者有哪些精通領域極廣的人?
如何評價古代的門客食客?
假如二戰沒有發生,美國是否還是世界第一強國?

TAG:教育 | 人才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