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孩子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如《弟子規》《三字經》等,有什麼好處和不好?

這是三字經被侮辱得最慘的一次。


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應該是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開始,然後進階到幼學瓊林和訓蒙駢句………從沒聽說過弟子規是傳統啟蒙讀物呢……畢竟類似小學生行為守則這種東西,算不得教學大綱的內容………


這種封建糟粕給孩子學了九成是害了孩子,除了多認識幾個字外沒別的用


別學這些,真要學的話

小學期間,百家姓和聲韻啟蒙。

凡是涉及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東西一律剔除。

再好一點,古文觀止。

再有要求,前四史。

足夠了。


難道三字經不是給大人看的么。。。

養不教,父之過。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這些都是給大人看了,然後去教育小孩的吧

給小孩學這個有個什麼用,小小年紀懂得了小時候不好好讀書的後果么?


這是我結合錢文忠和劉宏毅兩位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尋找的一些資料整合而成的一段內容。

《三字經》以最簡潔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傳統,區區1145個字,能將中國通史綱要,中國文化史綱要囊括其中。歷史上對其的一些評價「句短而易讀,殊便與開蒙」,「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

津逮:由河道渡口而抵達。常比喻指引後輩做學問的途經。聖學博大,囊括萬有,足以津逮儒生,準繩百代。

人之初

性本善

開篇以人性本質的一個結論展開。講的是一個人性本質的哲學問題,人性究竟是什麼樣的?

先秦時,儒家就有三派對於人性有不同的看法。「性善」,「性惡」,「性不善不惡」。

首先講「性善論」,這裡我們將其疑似為孟子的思想,為何這裡我們說是疑似呢?因為孟子的性善論並沒有直接,明白的稱人性本善,而只是點出人性中的向善的一面。

其四心說,在《孟子

公孫丑上》講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之朋友也,非惡齊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

但如何證明人皆有這四心呢?

孟子 告子

「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聽也,有同聲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但這個論證有問題,你喜歡吃的,聽的,看的,我不一定喜歡。也恰好說明了人性的複雜。

朱熹在孟子的性善論的基礎上,略有些發展,他認為性本善,天理本善,但後天出現了趨惡的人慾,因此其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接下來說,

荀子的「性惡論」,他提出了與孟子截然相反的觀點。

荀子

性惡篇 講道: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不需要學習,努力就可以得到)

他以「後果論」推

因。

提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儀文理亡焉。」

(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喜歡財利之心,依順這種人性,所以爭搶掠奪就產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殘殺陷害就產生而忠誠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耳朵、眼睛的貪慾,有喜歡音樂、美色的本能,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淫蕩混亂就產生而禮義法度就消失了。

這就是說人之性惡是因為人生有種種慾望,順著這些慾望發展下去,必然會導致紛爭和暴亂,這是人的本性。

但是荀子對待性的態度是後果論,就是以已經發生的果,去推導之前的因。因此區別與孟子的性善論。

他認為天性是惡的,但是後天行為經過教育轉化是可以改變的。所以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在這裡「偽」通「為」,教育轉化的意思。

最後一點,性不善不惡論。孔子和告子,這裡暫且不提孔子。說說告子的觀點。

孟子

告子

: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與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與東西也。(人的本性,就像縈迴的流水一樣;向東疏導就往東流,向西疏導就往西流。人性不分善和不善,就像水性不分東西一樣。

如有錯誤,還請指正。

最後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山一直是山。


適合時代潮流的就學,過氣了的實在是傳統得不行了的內容就不要看。


最近給兒子念三字經,試著答一發。

好處是識字詞並培養誦讀習慣。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簡明的儒家經典和歷史脈絡體系,了解古典中國人的倫理和認知,從而辯證的繼承和學習傳統文化。

不好的地方是越簡明的經典就越難以解釋清楚,對父母的要求高,再加上有些歷史局限的內容,解釋不好,對孩子的影響難以預測。不過,所有的書籍都有歷史局限,多少不同而已,讓孩子及早的學會辯證的思維方式也不錯。


《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東西,糟粕多過精華,根本不能代表我國傳統文化,不學也罷。


《三字經》對國學的一些基本常識有介紹,先讀《三字經》有助於為了以後讀國學類書籍有了解,也可以對歷史有個基本概念,總之都是古代的常識性東西。但說到《弟子規》,我認為現在有個更好的東西,叫做《小學生行為規範守則》。


個人覺得小孩背這些東西是有好處的。

1:小時候背著,終身適用,為何說終身適用,是因為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這些書籍裡面的知識,現如今別說是小孩兒,成年人恐怕也不會全懂。

2:人小時候不懂,但是這些詞句會深刻的記憶在腦海中,當長大了,會碰到各種事情,接人待物之類的,玩物喪志之類的,不孝敬之類的。這時候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個小人,他就是三字經這些書籍。他會在人迷茫或者內心向惡的時候跳出來,給你一個正確的指引。

3: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培養不浮躁的下一代。

純屬個人想法。如有雷同,你不是我。


我覺得小的時候比較適合讀歷史類或者科普類的讀物,了解各個時代的文化背景,以後讀名著的時候幫助會很大


欲學好古籍,講解歷史故事和背景必不可少,那現代去理解古代就好比,拿成年人的心態去研究小孩的心理


反正我知道平安人壽用弟子規來洗腦。


古人文化也是要學習的 最近我看童成正在搞活動 免費學 我已經帶我們家孩子去過了 還可以


孩子周歲之前 你給他念弟子規 三字經 有規律 有節奏 朗朗上口挺好

周歲之後懂事了 就算了 學國學 你給他講講笠翁對韻多好


我覺得還是極好的。

首先《弟子規》三字一言,朗朗上口,幼兒識記背誦比較方便,優於唐詩之類,比三字經更淺顯,特別適合睡前入眠。

其次,學習《弟子規》可以教孩子做人的規矩,基本行為規範,對孩子行為管理有很好的推動意義。小孩子都是純凈無心的,當作出一些不合適的行為時,他往往不自知,家長老師對他的教育他也未必能夠完全理解並接受,如果有弟子規墊底,可以讓他自己來背誦,明白行為準則,知道應該怎麼做

最後,《弟子規》屬於國學入門,對孩子進一步學習國學經典打下基礎。

綜上,學習《弟子規》很有益處


我們的國學經典,其實正是教孩子規矩,基本禮儀,做人的道理,至仁至善的品質,通過誦讀,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對孩子進行國學啟蒙教育,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品德。

比如弟子規《入則孝》開篇的「父母呼,應勿緩」,我們教孩子如何應答,不僅是爸爸媽媽,任何人叫我們的名字時,哪怕手上有事在忙,我們也要先禮貌回應,而不是裝作沒聽到或者磨蹭半天不耐煩地問,「幹啥呀?」

《弟子規》里謹篇里甚至還教你如何走路,如何洒掃庭除,如何接人待物,衣食住行的禮儀講得非常清楚,這些價值觀和素養是全球共通的,如果孩子不具備基本的禮儀和約束力的話,還會被社會認可?這難到還不是教孩子最好的啟蒙課本?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弟子規書籍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