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臨終念頭決定受生趣向」的說法?
有人說臨終念頭起了決定性影響(這種說法來自哪裡?《清凈道論》嗎?),有的地方說沒有,有人說一生所造善惡業均衡,才看臨終念頭。
到底是哪種正確?可以在原始聖典中找到依據嗎?
根據《預流相應》,佛陀有一次探望臨終的優婆塞長壽(相應部S.v,344)。世尊建議他把注意力定駐於對三寶尊貴品質的不可動搖的信念上,並且發願戒德無染。長壽答,這些預流者的素質他已具備。佛陀接著囑咐他,確立於預流者的品德之中,並且培養引生智慧的六種素質,即對諸行無常、無常者皆苦、苦者非我的認知,對無欲、出離、止息的認知。長壽答,這些素質他也已具備,只是他擔心自己的死令父親悲傷。這時,他的父親喬帝波羅囑他不必擔心,只管諦聽佛陀的教言。佛陀離去不久,長壽去世。後來佛陀宣布長壽命終時已得不還果位。
婆羅門陀然闍尼是一位瀆職濫收的稅務官,既貪污皇家、也剝削民眾(中部M.ii,184-96)。舍利弗尊者有一次見到他,曾就邪命的惡報作過一番勸誡。不久陀然闍尼身染沉痾,舍利弗被請至床邊。探問之下,陀然闍尼訴說頭痛難忍,舍利弗於是與病人交談,把他的注意力從低等域界逐漸提升至梵天。等到把臨終病人的注意力如此引向梵天界後,舍利弗為之解說趣向梵天的修行法門,即四梵住——修練慈、悲、喜、舍之心,使之具足長養、朝各方傳布。說法完畢時,陀然闍尼要求舍利弗轉達對佛陀的禮敬。舍利弗離開後不久,陀然闍尼去世。據經文報道他重生於梵天界。佛陀得知此事,批評舍利弗未引導陀然闍尼在靈性道路上走得更遠。 這部經文顯示,一位行為不端者在命終前的關鍵時刻,也有可能在關懷引導下重生善趣。惡行者是否人人可被如此輔導、投生樂趣,是很可懷疑的。也許陀然闍尼的優點超過了他的惡行(法句經Dhp173),臨終時有緣得一位阿羅漢聖者的輔導,引其投生善趣。上述解釋從經文中推斷可知(中部M.ii,185)。舍利弗遊方於邊遠的南路時,有位比丘從王舍城來。舍利弗在問候佛陀的健康之後,特意探問陀然闍尼是否精勤修道。極有可能陀然闍尼在他的前妻——一位凈信女——未亡故時,曾是僧伽的誠心護持者。他的續妻卻不信佛法。舍利弗聽說陀然闍尼行事不端,失望之下,決意有機會見面時加以勸誡。
這部經文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特點是,舍利弗說法時,從最低等的域界開始,一路提升至梵天。以地獄為起點,可能是因為陀然闍尼已退墮到那個層次。舍利弗也許已助他憶念起過去的善行,也使他回想起病發前不久、可能近在數日之前的有關開示。也許正因此引發了他內心隱藏的靈性潛勢,舍利弗才能夠在臨終說法時助陀然闍尼重生善趣。 此處令我們聯想起少年摩陀昆陀離的故事(法句經註疏DhpA.i,26)。在他臨終時刻,世尊前來探望。摩陀昆陀離在極度喜悅之下,對佛陀生起大信心。不久善終,生於天界。
節選自:德西爾瓦-瞻病送終
另外,佛陀的教誡是:
「比丘們!比丘應該正念、正知地等待[死的]時候到來,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比丘們!當比丘住於這樣的正念、正知、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如果他的樂受生起,他這麼了知:『我的這樂受生起了,那是有緣的,非無緣的,緣於什麼呢?就緣於這觸,但這觸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而緣於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之觸所生起的樂受,從哪裡有常的呢?』他在觸上與樂受上住於隨觀無常、住於隨觀消散、住於隨觀離貪、住於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當他在觸上與樂受上住於隨觀無常、住於隨觀消散、住於隨觀離貪、住於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時,對那觸與樂受的貪煩惱潛在趨勢被他捨斷。 比丘們!當比丘住於這樣的正念、……(中略)如果他的苦受生起時,……(中略)如果他的不苦不樂受生起,他這麼了知:『我的這不苦不樂受生起了,那是有緣的,非無緣的,緣於什麼呢?就緣於這觸,……(中略)』……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 比丘們!猶如緣於油,與緣於燈芯,油燈才能燃燒,從其油與燈芯的耗盡,沒了食物,就會熄滅。同樣地,比丘們!當比丘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當他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 --SN.36.8
另外,最有保障的當然是起碼證得入流果,這樣能保證永遠不再重生在低等的域界。
臨終一念是否提得起來,取決於禪定力水平。
四大分散的時候的痛苦和恐懼絕對是活著的時候從來沒見過而且不可比的。
這時候有禪定力才能提起正念,否則光顧著害怕和恐懼……
能提起來就有禪定。提不起來就沒禪定。
有禪定就有智慧,沒禪定就沒智慧。
有禪定有智慧就去好地界兒,屁都沒有就祝你平安……
無論什麼說法,說來說去繞不開禪定……
別老關注外相,看看本質!
「比丘們!具備四法者像這樣被帶往置於地獄中,哪四個呢?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邪見,比丘們!具備這四法者像這樣被帶往置於地獄中。
比丘們!具備四法者像這樣被帶往置於天界中,哪四個呢?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正見,比丘們!具備這四法者像這樣被帶往置於天界中。」 ——經藏·增支部·4集·見經
在經藏中,佛陀在很多場合記說過一些投生惡道或者善道的條件,總而言之,善行加正見就投生天界,惡行加邪見就地獄思密達。但是佛陀對「臨終念頭」和「受生趣向」這種投胎技術並沒有說得很細緻。
根據本人的想法,「臨終念頭決定受生趣向」這個結論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沒錯的。然而,「臨終念頭」是什麼決定的呢?另外,「臨終念頭」只是意行的結果,但根據經藏記載,身、語行以及是否有正見,都會決定投生的結果。這事情很複雜,而且還不能切身的觀察得出結論。
所以,我建議你最好不要把精力放到投胎技術上,有這時間不如去思考下如何獲取正見。畢竟有了正見,對佛陀產生凈信,成就入流果,怎麼死都不會投生到惡道。
我沒見過,而且我一直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恰當的。人在面對任何一個情境時所出現的心理狀態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取決於他過去無數次受到外界及自身的影響所形成的習氣。所以臨終一念也不是平白無故的想咋就咋,你是這麼一個人,你的臨終一念基本也就只能是這樣了。
徹悟禪師: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凈業,凈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
- 臨終決定我們投生哪裡有兩種力量,一種心力,一種是業力。所謂心力就是我們念頭。而有句話叫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所以業力很強,很大,但心力更大。因本一切唯心。
- 如《僧伽吒經》中一人枉死(被人害死),但因臨終一念皈依佛陀,結果枉死者壽終升三十三天。
- 又或有修行人臨終一念噁心,得落惡道。
- 所以臨終這一念又叫「大心」因臨終一念力量更大。所以有「臨終念頭決定受生趣向」的說法。
- 所以「若以重心而修凈業,凈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若以深心切願,發心念佛,求生凈土,必定往生。這就是因心力強於業力。
- 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也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關於"臨終念頭決定受生趣向這個說法,佛陀在巴利經藏&<相應部&>裡面明確無誤地說過,此是邪見!
有人請教佛陀這個問題,佛陀舉了一個例子,他說"一顆樹如果一直朝向東方生長,當這棵樹的大根被截斷的時候,它倒向哪裡呢,倒向東方".如果一顆樹在前面20年都是朝東方生長,不要說"臨終一念",就算這棵樹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一直朝西方生長,當樹根截斷的時候它依然倒向東方,因為已經太晚了.
還有一個佛陀的堂弟(記不太清了)也問過佛陀類似的問題,他對佛陀說"佛陀,我害怕,害怕自己走在大街上不小心被牛撞死,我什麼成就都還沒有,如果就這樣死了,一定沒什麼好下場",佛陀安慰他說"不用怕,一直以來你都一心護持佛法護持佛陀,就算是有意外也會投生到善處".這個和那個樹的例子相似.
ps: 說一下個人的體會,佛陀是什麼,是人天之師,什麼叫做"人天之師",不要說普通的人類,就算是天界的天神都無法超越佛陀.佛陀的教法在邏輯上一定沒有問題的,如果他的教法在邏輯上都走不通那還能叫做"人天之師"嗎.
一直都有一個想法,就是在巴利經藏里找到一個互相矛盾的地方,我也不信佛陀說話就沒有自相矛盾的時候,但是直到今天,快把巴利經藏看完了,怎麼也得有幾千萬字吧,我依然沒有找到任何一個在邏輯上自相矛盾的地方,這也是能對佛陀樹立起信心的原因,佛陀就是這麼完美,他真的是人天之師.所以判斷一個教法是否正確,先過邏輯這一關,如果連基本的邏輯都走不通,不用想了,那一定不是佛陀說的.
南傳尤其緬典受阿毗達磨、清凈道論影響才產生這個奇芭的說法。死後投生何處受到前生、今生多種因素影響,最重要的是行為(心行)習慣。
念佛人臨終的問題
第一:牽掛娑婆,臨終念佛能否往生?問:有說法者言,一生專念彌陀名號,但內心總牽掛世間事或者人,如自己的孩子等等。臨終放不下,是不能往生凈土的。還舉例說:「如同大樹,生長中一直向東傾斜,某一天折斷後,必然倒向東方」。這個道理對么?
答:首先,上面所說的道理,是自力修行,自力雜修修行是以凡夫心為本,沒有外力加持。所以,臨終的時候內心牽掛世俗,那他就不能往生。但,念佛是以阿彌陀佛他力為本,和凡夫心無關。把這個道理放在彌陀本願念佛上,這個是大錯。這個是分不清楚自力和他力的教理,而混淆一起所說,也就是把自力因果和他力因果混在了一起,用自力因果說他力行。
專念佛者,佛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聖眾前來護念,以佛力加持護佑其心,使其內心不亂。什麼是不亂呢?就是不貪戀世俗親屬等,不顛倒不混亂等等,關於這方面的,佛在多部經文里有開示的,念佛人無需擔心臨終。
如果你還是不安,那我做個比喻:大樹從出生就向東面傾斜,但從西面,繫上一根強大的繩子,緊緊的向西方拽著。那麼,當這個樹折斷的時候,就會被這個繩子拉向西方。向東倒,是凡夫本性,但只要有這根阿彌陀佛的大力繩子,那就必定歸向西方。一切業力,佛力最大,佛力為正定業,也就是必定無改之業,所以,無有能障礙念佛往生之業者。
凡夫的心牽掛世俗這個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孝子或慈母,哪有不牽掛自己母親或者孩子的,以徹底拋開俗事的牽掛,才決定念佛必生,如此高的要求,非聖即賢才可以做到,此絕非彌陀的慈悲大願真意,這個極其難的,阿彌陀佛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的。想生凈土有厭離心是正常的,但厭離心並不是不牽掛,好比,自己在火宅里,有逃出去的心,但火宅里還有親人,自己還是會牽掛的。但這個牽掛,並不是說自己沒厭離心,這兩個並不衝突。
上面是說理,下面說證:
《稱讚凈土佛攝受經》言:「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
看好這段經文,臨終人能不亂,不顛倒貪戀,是佛「慈悲加祐,令心不亂」。而不是你能臨終不亂,為什麼這麼說呢?
再看祖師證,曇鸞大師: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凈土;三界系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盤分,焉可思議?
故知,念佛之人,臨終無顛倒之事。若非彌陀慈悲加佑,凡夫眾生,臨終之際,四大分離,眾苦交煎,如生龜脫殼,豈能心不顛倒?豈能一心不亂?平時身心少障時,尚未能一心不亂,何況臨終?
靈芝法師言:「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念,或發倡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可見凡夫業重,臨終之際,更多顛倒。佛見眾生臨終顛倒之苦,故發超世弘願,特為保任此事,使顛倒凡夫,能自在往生。此即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利益。五劫思惟,兆載苦修,即為成就此事。【即臨終不亂全佛力住持】
我們在看善導大師的話:
善導大師言: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看好哦!一切邪業,沒有障礙念佛人往生的。
專念佛者,臨終時,自有佛菩薩來自來接你,不是說臨終如何正念,阿彌陀佛才來,而是你一輩子專念佛,阿彌陀佛在你臨終的時候,會主動來,不用你邀請。只要你是一輩子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的,在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自己就來了。
一切邪業,無有能障礙者。什麼是邪業呢?六道輪迴一切業,都是邪業。外在的,如你的家人臨終的時候,亂動你的身體,這個親屬來了又哭又嚎的搖擺你身體,或者問候你好不好啊,或者一群親屬在你家東說西說,家人又忙著世俗應酬。或者兒女在邊上苦惱悲傷,這個是外在。內在的邪業,是指身體要死的時候筋骨肉血,互不協調,全身骨頭節分離,外加病苦等等。如此,普通人多數內心慌亂恐懼,自然會貪戀顛倒。而專念佛人,阿彌陀佛會提前來,加持護念。護念你的心不被這些所干擾。
關於這方面的,佛經祖語很多,我不多說了,再略選幾段:
《稱揚諸佛功德經》言: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壞彼正覺心。
《悲華經》言:
臨命終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綜上佛言祖語,專念佛人絕無臨終顛倒之事。而出現臨終顛倒之事,絕非順彌陀本願,一向專稱之人。所以,不可以錯解彌陀本意,把彌陀他力法門和其它自力法門的教理混淆。一切當以佛言祖語為準,不可以信違背佛言祖語的話。應知。
善導大師:「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也就是說凡夫往生凈土,無不是依靠阿彌陀佛來運作,此中絕無凡夫力。念佛人的臨終必生事項,也包含在彌陀本願功能內。
那麼,凡夫要做什麼呢?
善導大師:「又如無量壽經云: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凡夫要做的,就是一天到晚的南無阿彌陀佛。相續專念,此即順彌陀本願。阿彌陀佛在這裡保證,你若不生,我不成佛。意思就是說,你不用擔心什麼臨終不臨終的,以佛力故,只要念佛,必定往生。
第二、臨終最後一念,必須念名號才能往生么?
師兄問:有很多人說一輩子念佛再好,如果臨終最後一念不是在念佛,就不得往生西方?
答:不是的,這個是錯解的。並且違背佛說,祖師說,也違背事證。我們的死,你能自己事先設計好么?死的時候會順你的設置么?什麼時候死,在哪裡死,怎麼死?我們能知道么?凡夫的業不定,難道阿彌陀佛不知道么?既然阿彌陀佛知道,會設置這麼難的要求么?
第一、往生是何等大事,如果這個問題是真的,就直接關係到能否往生,那凈土三經中,佛為什麼不提此事?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為什麼也不提這個問題?所以,說此類話就已經違背凈土三經,違背善導大師。說好點,是錯解。說嚴重點,是障礙人安心念佛。
第二、專修念佛者是平生業成。
如,《稱讚凈土佛攝受經》言:「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
我們看善導大師的解釋,善導大師言:「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經文和善導大師解釋的大意為,若一心專念佛者,他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自己就來。看好哦!不是你臨終要如何,阿彌陀佛才來。是你一輩子念佛,臨終阿彌陀佛主動前來。來做什麼?來接你去凈土。
阿彌陀佛來了以後,以慈悲光明神力等,護念住你的心,讓你的心不顛倒,不貪戀,然後命終即隨佛往生凈土。
又佛言:「專念佛者得往生」。善導大師言:「專念佛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此皆是說平生專念佛,必定往生,萬不漏一。
一心念佛必生凈土,決定於平生,平生念佛是因,臨終佛來迎往生是果。平生念佛決定著你必生,臨終只是你接受果報之時。佛已經來了,難道佛來了以後,還站在那裡等你念最後一聲才接你么?所以,不要亂信某些人,人心隔肚皮,切莫輕信。要信佛,信善導大師。【請細看此段,一輩子專稱南無阿彌陀佛者,平生業成,臨終只是接受去凈土這個果報,與最後一念是否念佛無關。】
第三、以上為經證和祖師證,下面說事證。古今臨終不念佛而往生的很多,如往生傳中。
宋朝的宗利臨終是做詩往生,其詩云:「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台坐斷乾坤窄。」奄然而化。
宋朝智仙在往生時是誦彌陀經。還沒誦完就往生了。最後一念是在誦經。還有著名的元照大師,臨終誦普賢行願品往生。
這類例子很多。所以,絕非必須最後一念念佛才可以。我們當信佛說,善導大師說。切莫信某些人,切記。
最後,再叮囑大家一下,遠離雜修,親近同門,切記切記。因為,很多問題和糾結,都是因為接近雜修和邪見者才弄出來的,弄不好就把你的往生破壞了。
《稱讚凈土佛攝受經》言:「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
《稱揚諸佛功德經》言: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壞彼正覺心。
《悲華經》言:
臨命終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又佛言:「專念佛者得往生」。
善導大師言:「專念佛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此皆是說平生專念佛,必定往生,萬不漏一。
善導大師言:「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曇鸞大師:則是不斷煩惱,得涅盤分,焉可思議?
故知,念佛之人,臨終無顛倒之事。若非彌陀慈悲加佑,凡夫眾生,臨終之際,四大分離,眾苦交煎,如生龜脫殼,豈能心不顛倒?豈能一心不亂?平時身心少障時,尚未能一心不亂,何況臨終?
靈芝法師言:「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念,或發倡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
第三:關於臨終說有魔現的邪說。
元照大師:
或謂修西方凈業臨終感相皆是魔者,斯由未披教典,不樂修持,喜以邪言,障他正信,為害不淺,故須辨之。
且魔有四種:一五陰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上之三魔是汝身心,唯有天魔居欲界天,乃是大權,退惡進善,有大功行方可動之。凡夫修道,內心不正,必遭魔擾。若心真實,魔無能為。是知魔自汝,非他所致。如世妖治,媚惑於人,端心正色,必不能近。縱情顧盻,定遭所惑。今引眾說,以絕群疑。
一雲、大光明中決無魔事,猶如白晝奸盜難成;
一雲、此土觀心,反觀本陰,多發魔事。
今觀彌陀果德真實境界,故無魔事。
一雲、念佛之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既為佛護,安得有魔;
一雲修凈業人必發魔者,佛須指破,如《般若》、《楞嚴》等。佛若不指,則誤眾生,墮於魔網。今凈土諸經,並不言魔。即知此法無魔明矣。
山陰慶文法師《正信法門》辨之甚詳,今為具引。
「彼問曰:「或有人云: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台、天樂、異香來迎往生並是魔事。此說如何。」
答曰:「有依《首楞嚴經》修習三昧,或發動陰魔;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動外魔(謂天魔也);有依止觀論,修習三昧,或發動時魅。此等並是修禪定人約其自力,先有魔種,被定擊發,故現此事,儻能明識各用對治即能除遣,若作聖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則發魔事)。今約所修念佛三昧乃憑佛力,如近帝王無敢幹犯。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耶!
若不為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
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除魔力、復何在耶?
若不能鑒察被魔為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耶?
經云:「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復何在耶?
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眾經,皆是佛言,何得貶為魔障乎?今為決破邪疑,當生正信(已上彼文)。」
南無阿彌陀佛你有沒經歷死亡而後又重生。
討論「臨終念頭決定受生趣向」,就是凈土宗的待業往生的理想。
十分荒唐。學佛之人關心死後如何如何,已偏離正道。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有人說臨終念頭起了決定性影響
所謂的臨終念頭決定受生趣向,這個是引業在起作用。南傳經論不知道有沒有這類說法,但在《俱舍論》中,將決定投生的業力分為【引業】和【滿業】兩種,引業決定去哪兒,滿業則決定在那兒過的怎麼樣。太虛大師做過一個比喻是,引業類似繪畫時的打輪廓,滿業則是上顏色。
有人說一生所造善惡業均衡,才看臨終念頭。
正常情況下,臨終時是昏昧的,這是一些不善心所在起作用,需要靠禪定力克服這些蓋障,才能看清臨終念頭。
你可以仔細琢磨,你的根性到底和古人有何不同,他們比你多什麼,你比他們多什麼,以至於投胎來了21世紀?
南傳佛教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淨空法師說過,臨終最後一念才決定往生,是最後一念,不是只有一念,這點要非常注意!
很多人理解錯誤,就是被佛經的字眼給玩了。這個問題很類似第n碗飯能吃飽的問題。雖然是臨終一念,但那不僅僅是當下的念頭,主要還是自己業力習氣的慣性。平時習氣壞,到時候根本無法阻止那種慣性。即使知道中陰階段的情景,如果不進行修行,到時候中陰階段照樣昏沉的不辨是非,隨業流轉。臨終一念墮惡趣,還是平時修行不到位;臨終一念飛升,還是自己業力習氣磁場抵抗住了惡的磁場。類似第n碗到底管不管飽的問題,我認為無需過分追究依據。學佛久了,對業力的理解深刻了,可能一些問題自然感悟。
愛取,決定轉世的方向
推薦閱讀:
※問題⑤⑥⑦⑧⑨:普通人學佛的途徑是什麼,又想正常的生活,又想在業餘時間學習佛法?
※南傳佛教怎麼看耳根圓通這種法門?
TAG: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