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雙喜設計狂飆3套膠時為什麼不直接搭配彈性好,吃球深的海綿,而要選擇高密海綿?

狂飆三雖然大名鼎鼎,但是這款套膠也有很多讓人感到難受的缺點,比如重量太重,海綿發死不持球,想要提升性能依賴灌膠等等,這些問題大都因為套膠的國產高密海綿。如為什麼紅雙喜公司不直接採用狂3的膠面搭配彈性好,持球性能更好的海綿來解決這幾個問題呢,是技術原因還是別有隱情?

順便求推薦正手膠皮,玫瑰5直板,雙反雙面弧圈快攻打法,沒有專業背景,但是也打了十來年球了。希望正手弧圈弧線漂亮,速度較快,球質爆一點就更好了。


首先題主的問題我認為本身有一些不對的地方。

1.狂飆的海綿,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運海系列海綿,並不是高密海綿,至少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德系那種高密海綿。運海海綿是以橡膠體為主,發泡很少。這就是題主所說的是打起來感覺發死,重量很重的原因所在。

2.重量。現在的套膠重量,日德和國產主流產品基本上都很接近了。蝴蝶的T系列,標準版面也45克左右;德系蛋糕海綿,50克左右;新版狂飆(降低了粘性提高球速)差不多也就是50克左右。根據海綿硬度不同重量會有一些差異。我打過37度的國狂,重量也是很輕的。

接下來談談套膠重量變化背後的原因。早期,這裡指2000年左右之前,國產套膠普遍比外套重,原因有兩個,一是國產套膠為了做出粘性膠皮,要在膠皮表面加一層「蓋膠」,而外套是沒有的;二是當時的國產海綿普遍硬度比外套的海綿硬,通常外套海綿在40度左右(非邵氏硬度)而國產海綿主流在45度左右(非邵氏),更別提用邵氏硬度的紅雙喜了(紅雙喜的39度大約就等於前面的45度)。所以造成了早期以狂飆為代表的國產套膠比外套重很多的現象。而如今,隨著內能技術的應用,外套海綿普遍大幅度提高了硬度,主流的可以用在正手基本上達到了50度,所以外套的重量也就迎頭趕上了。而新版狂飆,也就是現在的小字狂飆,為了增加球速降低了粘性,也就是降低了蓋膠的厚度,所以重量也就下來了(當然也就帶來了壽命下降的問題),此消彼長,重量基本上就趨於一致了。

以下是回答。之前被知乎坑了一次,寫了一大段全部沒了,也沒心情再寫一遍了,簡單說說吧。

  1. 生產方面。狂飆是很早前的產品了。當時中國的橡膠工業,一是做不到日本德國海綿那麼豐富均勻的發泡,甚至連做出指定硬度的海綿都很難做到,基本上是做出來是什麼樣就什麼樣,屬於打哪兒指哪兒。所以,生產穩定的產品,肯定是以橡膠體為主,發泡較少的海綿比較容易
  2. 搭配方面。上面很多朋友也說過了,軟質的海綿搭配粘性膠片,能量衰減非常大。縱觀整個器材市場,除了國產,幾乎沒有這類搭配成功的例子。如驕猛(XIOM)的踏舞(TAU),唯佳中國,都沒有很好的評價。另外蝴蝶也有TACKIFIRE系列,這是非內能時代的產品,其中TACKIFIRE-C(這裡的C指China)據說孔令輝和張怡寧用過。還有TACKIFIRE-D是打削球用的(defence嘛)。估計知道的人也不多。由此可見,外國廠商的這類產品市場表現並不成功。誠然,這也有受眾群體的原因,但是這樣的搭配本身的問題也是重要原因。PS.題主要是實在受不了狂飆,可以試試我上面說的那幾款,呵呵
  3. 技術特點適應方面。這才是重點。早期,可能要上溯到六七十年代,中國人的體質和歐洲人有很大不同,導致了中國乒乓球以快准狠為主的近台快攻打法為主。來到80年代,隨著弧圈球技術的風行,徐寅生教練提出了技術向「快准狠變轉」發展的要求。此時的中國乒乓球技術特點,是以前三板為核心的。而前三板中的核心,是擺短技術。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硬質海綿加粘性膠皮的優勢無可取代。硬質海綿保證了球不會亂蹦,而粘性膠面更容易製造強烈的旋轉。這裡可以參考下馬琳的打法特點。舉幾個器材上的栗子:孔令輝和馬琳都用過999膠皮和運海海綿的組合,而環球999的膠皮,就是以粘著稱的。王濤正手有一板死轉的高吊弧圈,也得益於這種硬質海綿+粘性膠皮的組合,據說王濤用的運海海綿硬度高達50度。嘖嘖嘖。老P700那種鐵板一樣的板子加50度的運海海綿,我只能獻上我的膝蓋。而如今,隨著乒乓球規則的一系列變革,速度越來越重要,所以器材也跟著進行調整,很少再見到太黏的膠皮了。
  4. 其他。以上所述,是歷史的選擇。而狂飆3的成功,不僅僅是以上原因。接下來再談談狂飆系列的發展。最早,都是膠皮和海綿分開賣的(前文提過,BTW,當時的運海海綿就已經是很受歡迎的產品了)。大家買回去自己把膠皮和海綿粘起來再貼到地板上使用。這樣做的好處是搭配豐富,價格實惠。膠皮壞了可以只買膠皮就行了。缺點是自己手工粘的海綿和膠皮之間能量損失比較嚴重。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乒乓球技術向更快力量更大的方向發展,套膠開始漸漸的普及開來。從紅雙喜推出以一款反膠套膠G888開始(順便說下這貨是一匹野馬,很難駕馭),這種機器生產,能量傳遞更好,使用更方便的器材更被大家接受。隨後有了第一代狂飆(叫大自然狂飆),後來有了力量取向的狂飆2和更為均衡的狂飆3,後來細分市場有了天極系列等,不再展開說了。除了以上,狂飆3還有很多優點,也是成就它統治地位的重要原因。比如弧線很賊,不容易防守,具體指拉過去的球弧線又長又低,落台後還直往下鑽,而外套的弧線相對正,中規中矩,比較好防守。在有機時代,快速膠水的大量應用,不僅彌補了海綿發死的缺點,更讓這種紮實的海綿能打出更大的力量。刷飽了膠水的狂飆3,出來的球很重,這是很少有外套能達到的。

好了,能想到的暫時就這麼多。以上全部是根據記憶寫的,不實之處請指正。歡迎討論和補充。

最後針對題主要求的推薦套膠,我簡單說說我的慘痛經歷。出於不想麻煩灌膠,我正手試了很多外套,幾乎主流的都試了個遍,最後還是老老實實打回狂飆3。起初灌油,結果一個月也打不了幾次,灌油嚴重影響海綿的壽命,不划算。後來乾脆就這麼打吧,打了一兩個月也就適應了。回望當年每打必灌的日子(當年正手狂3反手sriver,兩面都要灌T_T),真是輕鬆愜意。我以前有個省隊的朋友,她除了大的比賽,平時訓練訓練什麼的也是懶得灌的(有機時代,現已退役)。希望對題主有點兒幫助


因為不刷膠水的彈性從來就不在紅雙喜的考慮範圍之內。


00-05年的高彈海綿 反正我是沒見過

首先呢 狂飆3的前身是環球999配運海海綿 特點是小球好 擺短容易 短球容易加轉 近台拉球賊(說什麼粘性打旋轉 澀套打速度的一邊練基本功去) 速度方面 在有機時代 狂飆的速度完全夠了 速度不夠 那是你膠灌的不夠 俄羅斯悶膠打法處理過的狂飆3 速度甚至在現在的64啊 elp啊 f1 一閃阿爾法這些號稱最快的澀套之上 什麼 你不刷膠 請去打15塊錢的729普及套

至於狂飆貼你所說的高彈海綿

一堆老司機早都試過各種組合 粘64海綿 粘f1的海綿 試過以後 基本都是三個字

沒法打

未完 待續


粘性膠皮搭配硬海綿,澀性膠皮搭配軟海綿是基本規則吧。

專業運動員發力好,並不覺得硬或發死。

就像弓箭,力量夠肯定追求高磅數


我覺得首先要考慮狂飆三推出的時間。這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了,以當時的條件來說,灌膠根本就不是問題,反正專業隊哪有不灌的,即使是號稱內能技術的大巴,大家不還是照樣灌。

海綿技術達不到應該也是一個因素。即使是今天,紅雙喜也沒推出不用灌膠就能和灌膠後的狂三性能一樣的產品。本來運海海綿據說就是技術水平低的產物,只是無意當中切合了中國隊的正手風格,論海綿工藝,和日本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日本生產海綿,是想做多少度數就做多少度數,我們是做出多少度數標多少度。工藝的落後造成了發泡的不均勻,形成發死的手感,海綿的氣泡含量低,海綿比例高,吸收有機溶劑能力強,對灌膠非常敏感。然後呢,幾乎把全國球迷培養成了正手非紅雙喜不打。其他家的海綿,尤其是進口海綿,手感差距實在是太大。


其實無機+油的組合老早就有了,但是效果還是不如灌膠的。(當年大力23遍)

器材必然要適應規則,無機時代的選擇是狂飆3-50。但是紅雙喜還是渣渣,好的還是藍省。

雙反弧快正手推薦天極三


早期狂飆3的膠面粘性極強,如果配上現在一些比較軟彈的海綿,整個擊球的力量都會被海綿吃掉了。

而且當時研發的時候,還是有機膠水的時代。大家都刷,而刷足膠水以後的狂飆3就是正手殺傷力最強的套膠。沒有之一。


當年的國產海綿很渣。做硬了就是死硬鐵板一塊,做軟了就是記憶棉沒力。。所以只好做硬點,好歹也能打。。

而且國產膠皮天然橡膠含量太高,但是因禍得福,灌膠之後和有機溶劑發生溶脹作用,海綿變軟,彈性激活。配合上粘性蓋膠面,是完全不同於外套的感覺。


因為狂飆本來是為中國的專業隊設計的 是為灌膠設計的 即使現在也刷膨脹劑 你所謂的彈性好的海綿對於專業來說還是不夠 比不上膠水或者膨脹劑的效果

膠皮推薦不了 不太懂 不過你說的弧線漂亮 速度又快 本身有點矛盾


因為有神油這種東西,並且摩擦極好的膠面配硬海綿就既有旋轉又有速度了。覺得硬?兩遍神油,比外套弧線好多了。(喜歡外套速度和手感的另說)


1.狂飈的正確使用方式是灌透再打,有機時代大力正手據說能刷膠20遍以上,很多業餘愛好者也是每打必灌,一灌就是小半瓶膠水。

2.狂飈膠皮本身不算重,同樣面積的T系列和很多max厚度蛋糕海綿德套都比狂飈重。不過狂飈品控較差,重量差距大,且海綿越硬重量越重。還有可能是灌膠灌油後膨脹油和膠層的重量。

3.純木五夾直板正手最好搭配就是狂飈/天極系列+足夠的膨脹劑。現在刷油可以維持半個月到一個月。由於自己只打過玫瑰五有限種搭配,不敢隨意推薦。


推薦閱讀:

TAG:乒乓球 | 業餘乒乓球 | 馬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