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修應從什麼開始??

我看的一些文章有什麼打坐,內觀…我第一步 應該做什麼呢?怎麼做啊?


謝邀!

末學所學習的是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所以,以下的回答都以四念處禪修的修法來回答的。

四念處禪修分四個主要次第: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及法念處,其中又可各細分為四階次,所以通常可分為十六階次。

雜阿含803經:

"

  「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凈,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息長,……。

  息短,……。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喜,……。

  覺知樂,……。

  覺知心行,……。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心,……。

  覺知心悅,……。

  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觀察無常,……。

  觀察斷,……。

  觀察無欲,……。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

以上安般(出入息)念,的十六階,也是末學所學法門所常用的十六階,只是末學所學法門較為廣些,擴及生活中及經行等的動態中。

這篇可作為剛開始練習禪修的師兄的參考:

四念處 -- 如實修 - 禪修交流 (提問、討論) - 禪心論壇 (香港正信佛教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靜態時 由 "覺知觀察 呼吸時 空氣經由鼻孔時皮膚的感覺" 開始

經行時 由 "覺知觀察 腳底皮膚觸及鞋子的感覺" 開始

日常生活時 由 "練習知道自己當下身口意" (awareness) 開始

末學回答的這篇及其中提供的連結,都有更詳細的述說禪修的一些細節及注意事項,請參考:

冥想的境界是如何的? - 自在之路的回答 - 知乎

許多沒學過禪修的人,聽到古德及先學們常提到如觀想等名詞,都以為禪修是以自己所想像的圖劃或意念當作自己禪修時念住的所緣,若如此練習的師兄,由於:

1.能力還不夠,

2.誤解而沒以自己的五蘊為所緣,

而常讓自己浪費時間在學習古印度所推廣的四禪八定等外道禪而不自知。

學習四念處,初學者,在練習自己對自己覺知及觀察的熟練度及敏感度。

此"覺知"就只是自己神經系統的覺知性,就如您若將手背拿到嘴邊,用嘴輕吹手背,手背會有感覺的"覺知",這都是一個人本來就有的覺知能力,只是我們沒有熟練及高敏感度的覺知能力(覺知熟練後,當自己繼續練習念住所緣時就自然地在練習觀察的熟練度)。

身念處熟練後,自己身體相關的覺知或觀察會非常敏感,自己稍有憤怒或煩惱時,身體的體溫或運行就不會如平常的運行,自己很容易就能及早覺知到。

受念處熟念後,自己感受相關的覺知或觀察會非常敏感,自己稍有憤怒或煩惱時,心理排斥或對抗而引起的心理不平衡之情緒很容易就能及早覺知到。

心念處熟念後,自己當念頭一起,自己就清楚覺知到,其後續的相關想法、思維或行為,自己也會在當下就能覺知觀察到,自己如何憤怒的懲罰自己,自己如何無稽的做了一些事,自己都會清楚覺觀到。

覺觀的能力越強,自己就越不容易落入煩惱的惡性循環,而讓自己漸漸能因覺觀苦集滅道的熟練而能究竟的漸漸走在滅苦之道的路上。

學習禪修的初期,由於在練習念住所緣,所以有機會能達到心一境性,而達到初禪或二禪等的狀態,讓自己更能在平靜中練習覺觀,熟練身受心法念處,若能練習覺觀苦集滅道,就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的師兄,就自然地會走在通往自在無煩惱生活的路上。

解說的若不夠清楚,請提出,可再討論。

感恩!

祝福!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四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三

  何故此法。不應言無色界系耶。答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辨欲界事。後合辦色無色界事。若入正性離生。先現觀無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欲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辦無色界事。後合辦欲色界事。如是世第一法。應言無色界系。然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辨欲界事。後合辦色無色界事。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無色界系。此中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者。謂見道中。先別現觀欲界苦諦。為苦行相。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諦為苦行相。

問見道位中。具觀四諦。何故但說觀苦諦耶。答見道位中。先觀苦諦。以相粗顯是故偏說。問四種行相。皆現觀苦。何故但說苦行相耶。答理應具說而不說者。當知此中是有餘說。有說此文但應作如是說。先現觀欲界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不應言為苦。而復言為苦者有何意耶。答四行相中。苦最居首故且說苦類顯餘三。有說以苦行相久遠所傳。過去如來應正等覺。皆於諦首標苦名故。有說以苦行相。唯屬苦諦故偏說之。非常行相通屬三諦。空非我行相屬一切法故。有說此苦行相。能違諸有能棄生死。勝余行相順厭心故。乃至嬰兒雖得種種上妙飲食。適欲食時有人語言。此食有苦即便棄捨。是故偏說。有說以苦行相易可信受。謂內外道老少愚智皆信有苦。是故偏說。有說苦相粗顯易以智知才說即了。是故偏說。如智於所知。覺於所覺。行相於所行。根於根義。能緣於所緣。應知亦爾。問何故行者。見道位中。先現觀欲界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耶。答粗細異故。謂欲界苦粗易可觀察故先現觀色無色界苦。細難可觀察故後現觀。如習射人先射粗物後射毛端。此亦如是。問若爾色界苦粗無色界苦細。何故行者俱時現觀。答以觀行者。於定不定二界差別起現觀故。謂欲界苦不定界攝故別現觀。色無色界苦俱定界攝故合現觀。如定不定界。修不修界。離染不離染界。應知亦爾。有說欲界苦於觀行者。現為逼惱猶如重擔故先現觀。色無色界苦。於觀行者。則不如是故後現觀。有說欲界苦是觀行者現所執受故先現觀。色無色界苦。則不如是故後現觀。有說欲界苦於觀行者現生痛惱故先現觀。色無色界苦不爾故後現觀。有說欲界苦行者現見故先現觀。色無色界苦不爾故後現觀。問若色無色界苦不現見者。行者云何於彼現觀。答現見有二種。一執受現見。二離染現見。彼觀行者於欲界苦具二現見。於色無色界苦但有離染現見。猶如商人有財兩擔。一自擔之。二使人擔。於自所擔。具二現見。謂輕重現見及財物現見。於他所擔唯有一種財物現見。此亦如是。有說欲界苦近故先現觀。色無色界苦遠故後現觀。如近遠與身俱不與身俱。在自身在他身亦爾。有說欲界苦有三種。謂善不善無記故先現觀。色無色界苦。但有二種。謂善無記故後現觀。有說修觀行者將入聖時。必成就欲界異生性。不成就色無色界異生性。現觀法爾於成就者先起。於不成就者後起。有說見欲界苦時斷二種結。謂不善無記故先現觀。見色無色界苦時唯斷無記結故後現觀。如不善無記。有異熟無異熟。生二果生一果。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應。當知亦爾。有說如異生位。謗苦諦時。先謗欲界苦。後謗色無色界苦。今入聖位信苦諦時。亦先信欲界苦。後信色無色界苦。如謗信迷悟疑決。應知亦爾。是故於欲界苦先別現觀。於色無色界苦後合現觀。

波羅衍拏。亦作是說。

  諸有除色想  能除一切身
  於內外法中  無有不見者

  眾義品中。亦作是說。

  於想有想非即離  亦非無想非除想
  如是平等除色想  無有染著彼因緣


推薦閱讀:

禪修時,心情極煩,實在無法回到當下怎麼辦?
譯文:《入出息念介紹》(An Introduction of ānāpānasati)
禪定修習:止禪業處入出息念初階解析

TAG:止觀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