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經濟發達,民主自由,為什麼沒有誕生大量藝術大師?
「經濟發達」並非瑞士的常態。事實上從十三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七百年間,瑞士與其鄰國相比都是不折不扣的窮鄉僻壤。一方面倚仗阿爾卑斯山脈險峻以御外敵而保障其獨立,另一方面也受限于山地而交通不便、耕地有限,既沒有商路彙集,也沒有農牧產品,否則就不會直到文藝復興之後都以僱傭兵出名,專為他國皇室流血犧牲只為賺上幾個錢。今天瑞士人為何仍舊兢兢業業、克勤克儉?因為多少祖輩都生活艱辛。如果不是兩戰中藉由中立地位大量斂財并力保實業無損,瑞士不會有今天的繁榮光景,而這只是近一百年的事情。
「民主自由」也並不是藝術大師誕生的必要條件。唐宋明清哪來的民主自由?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哪來的民主自由?在工業革命推進社會發展、最終令得藝術家可以不必依附權貴謀生之前,所有大師都是集權和貴族階級統治的既得利益者。
最後,瑞士無論從人口和面積上來說都是彈丸小國。即便今日,瑞士人口也只有八百餘萬,其中尚有兩成是外國人;而國寶盧梭在世的十八世紀,全國能有一百萬人就值得額手相慶,這大致是當時兩個巴黎的水平——所以盧梭才要去巴黎。假設人群出產天才的概率既定,基數低的話,出產自然就低了。
另外請閱讀障礙患者注意,我沒有否認瑞士有藝術大師,只是解釋為什麼沒有「大量」。個人把此問題的藝術家理解為純粹靠創作(文學家、畫家)、演奏(音樂家)謀生的藝術家們。
1.瑞士人從骨子裡比較務實,一個務實的民族是不太容易產生清揚的詩魂、多愁善感的音樂家和作家,靈動的舞蹈家,即使產生了也不太容易混得好,大環境使然。相反,與藝術相關的應用性設計,卻很發達,皆因務實性格使然。
2.瑞士人大多數從小學習藝術,素養不差,聲樂、繪畫、舞蹈、樂器演奏對他們來說是很平常的事兒,就連給我們家每年清潔煙囪的小哥都會拉巴揚。這種普遍性是導致很多人只把藝術當愛好,而不當專業的原因。也是這種普遍,讓大多數人只理解了藝術的表層,而不願意深究。個人愚見,畢竟在瑞士待的時間還不夠長。建議了解下:藝術生產和物質生產的不平衡關係。 某些文藝只興盛在生產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著生產力發展,它的繁榮也就結束了。例如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藝術。 所以藝術生產和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呈比例的,所以「經濟發達,民主自由」甚至更有可能(重音)無法催生出極其輝煌的傑作。說近了,所謂的「國家不幸詩家幸」中國的魏晉南北朝社會動蕩,經濟衰敗,戰爭不斷,但是湧現出多少天縱奇才不用列舉了吧。不能否定經濟政治等等對文藝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絕對不是呈比例的。
馬里奧·博塔
Mario Botta
1943年,馬里奧·博塔(MARIOBOTTA)出生在瑞士門德里西奧(Mendrisio)。博塔中學輟學,15歲起就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後在盧加諾(Lugano)跟隨Cnenisch和Carloni進行建築設計等方面的學習。1964 年,他通過了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當年秋,他開始在威尼斯大學建築學院學習。1969年,他遇到了幾位在建築行業有重大影響的著名設計師,包括:路易·艾瑟鐸·康(Louis I.Kahn)、卡洛·斯卡派(Carlo Scarpa)和Giuseppe
Mazzariol 。同年,他結束了學業並在瑞士盧加諾創建了自己的辦公室。
馬里奧·博塔幸運的受到三位建築巨匠的熏陶,據說,其中以對光的利用頗為精通的路易斯·康對他的影響最大。幾何線條、中心對稱、自然光線,是馬里奧·博塔慣用的三大建築語彙:
? 幾何線條——作為博塔建築特徵的線條,構成鮮明的外輪廓和唯美的建築風格,具有讓人們記住該建築的效果;作品中頻頻出現的窄縫,被認為是源自水滴的幾何學設計。
? 中心對稱——「我的設計中的對稱特徵更是極為適合光線的射入」,博塔的住宅作品全部在屋頂的中央對稱布置天窗;住宅以外的其他建築也多在平面中心部位布置主要空間,以及做多種變化形式的窄縫,充分預示了博塔的那種恰似人體所擁有的中心對稱式的設計。
? 自然光線——博塔強調自然採光與內部空間的結合,「對於建築來說離開光線也就不存在空間,正是光線創造了空間」,他會巧妙地利用自然光影塑造空間,令建築物的每一個角落都凝固成詩一般的景色,構成令人震撼的視覺感受。
作為提契諾學派的主要代表,其作品根植於義大利理性主義和歐洲現代主義,將歐洲嚴謹的手工藝傳統、歷史文化的底蘊、提契諾的地域特徵與時代精神完美地表現在建築上。40多年來,博塔已設計項目600多項,涵蓋了私人住宅、教堂、辦公、銀行、博物館、學校等建築類型。博塔關於建築原型的重新詮釋、重塑場所的理念、形式原則和建築語彙的運用、有機統一的城市體系、歷史傳統的延續性以及建築的隱喻性和象徵性等等建築思想和設計手法,都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已引起世界建築界的廣泛關注。
40多年來,博塔的設計作品共有600多項,涵蓋了私人住宅、教堂、辦公、銀行、博物館、學校等建築類型。最近的幾件作品包括: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的Betler當代藝術博物館,瑞士電子通信總部大樓等。他的作品屢次獲得國際性大獎:「舊金山現代藝術館」榮獲「美國建築師聯合會傑出設計獎」;Nostra文化遺產和米蘭的斯卡拉劇院改造,獲得芝加哥雅典娜博物館建築設計大賽的「國際建築獎和歐盟設計大獎」;義大利都靈聖Volto教堂和瑞士Arosa Tschuggen Berg Oase 健康中心獲得芝加哥雅典娜博物館建築設計大賽的「國際建築獎」。博塔深入研究了眾多迥異的建築風格,諸如:多立斯風格、愛奧尼亞風格以及科林斯風格等古老的建築風格,他從這些歷史風格中總結出色彩、材質、原料以及結構等方面的構思,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1996年,他和其他幾位同行在自己的家鄉提契諾建立了門德里西奧建築學院。
門德里西奧建築學院,提契諾大學
Mendrisio, USI
門德里西奧建築學院(Accademia di architettura di Mendrisio)是世界聞名的建築學院,隸屬於提契諾大學。
提契諾大學(USI)創建於1996年,位於瑞士南部提契諾州最大的城市--盧加諾Lugano,又稱瑞士義大利大學(Università della Svizzera italiana),是瑞士12所公立大學之一,也是瑞士義大利語區唯一一所公立大學。學校設有四個學院:建築學院,經濟學院,通信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提契諾大學的授課語言是義大利語,但英語作為第二工作語言用於很多專業課程。此外,一些專業課程採用德語和法語授課。學校設有現有盧加諾(Lugano)主校區和門德里西奧(Mendrisio)校區,建築學院就位於門德里西奧校區。
學院崇尚大膽創新,跨學科交流,富有人文情懷的通才教育模式。不同於以往單調死板的過度專業領域教育,本學院希望學生能夠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開闊、具有批判性的獨特視角,在多個建築相關領域都能應對自如: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歷史建築再利用,可持續發展設計等等。
建築學院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藝術設計工作室與技術科學課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探索探索當代社會面臨的問題,研究歷史、藝術,哲學,社會學相關議題。藝術工作室Art Studio是起源於義大利的一個古老的文化傳統,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逐步發展自己的興趣所在並最終選擇適合自己的建築學方向。
Le cobursier ,Mario botta ,Bernard Tschumi,Peter Zumthor ,herzog de meuron....
不能因為大師的作品不全在瑞士就當人不在阿
哈哈哈哈,迪拜有什麼藝術家?沙特?
題主這個問題有點不對勁。按照人口比例,瑞士的藝術類大師誕生概率還是很高的,尤其是設計領域。就我狹隘的眼界里,建築學領域就有一大批大師,從老一輩的柯布西耶,到晚一點的馬里奧博塔、卒姆托(出名晚了點點),再到新生代的伯納德屈米、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都是如雷貫耳的。柯布西耶在建築界的地位可以類比愛因斯坦了。超級大師確實不容易出,落在哪個國家要看臉。不過剝離設計類的美術界,不知道是不是瑞士的藝術家比較喜歡默默無聞,才疏學淺的我倒是真的舉不出一個如雷貫耳的瑞士人的名字。或許和瑞士的實用主義和理性主義精神有關吧,風景那麼美,浪費了。
因為大家都變成了設計大師...(((
Reference:Richard Holls, 2006, Swiss Graphic Design: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a International Style, 1920-1965比較主觀臆斷地說一下:主要是人太少。以及瑞士應該也不是一直經濟發達,否則怎麼會催生那麼多僱傭兵。
文章憎命達~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在近代以前的醫學能力下,當兵簡直就是要命的差事
瑞士如果一直富強,也不至於以出僱傭兵聞名了,誰家如果有點餘糧都不會自己的兒子出去為了點錢把命賣了的
經濟發達的話,瑞士傭兵也不會當上教皇衛隊了
你見過Civilization里城邦一個接著一個地跳偉人出來嗎?
試論經濟發達和自由民主對藝術大師產生數量的直接間接關係。
沒有藝術大師?excuse me?! 設計算藝術吧!那你去了解一下international style, 是一種平面設計的風格,幾乎現今我們接觸的平面設計都是發源於international style. 瑞士的字體設計師Max Miediger創造了Helvetica 這一偉大的,永遠改變了人類城市面貌的字體。為什麼叫helvetica?因為瑞士又叫Helvetia,但總不能用一個國家命名字體吧。。。瑞士設計的簡潔,精準都一直還在啟發一代又一代的設計師們。瑞士設計影響了人類太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