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逃避型依戀人格?
有一種性取向叫做lithromantic,指的是在你對某個人產生好感後,當他對你有同樣感情後,你就會討厭這種感情,甚至不再喜歡他。
這是病,就稀罕不喜歡自己的。咋治
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三種依戀類型中最複雜最矛盾的一種。1973年,愛因斯沃斯採用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測驗親子依戀關係,實驗說明,屬於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嬰兒,當媽媽離開實驗房間一段時間再返回時,嬰兒會表現出漠不關心,但是試驗測試結果卻表明嬰兒的心律和壓力水平(荷爾蒙、皮質醇)都在媽媽離開後有顯著升高。這說明,迴避型依戀人格雖然慣於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樣子,然而他們的內心並不是風平浪靜,毫不在意的。因此,面對迴避型依戀人格,你應該調整好心態,仔細觀察是哪些行為使得他們想要逃避與退縮,儘可能地多與他們進行溝通,培養他們對你的信任感與依賴感。這個過程並不簡單,也會伴隨著迴避型依戀人格在行為上的反覆逃避,但是如果能通過長期的堅持,讓迴避型依戀人格意識到親密與獨立是可以並存的,那麼艱辛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如果你是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你需要練習信賴別人,給別人一個靠近自己心靈的機會,而不是每次在拉近親密距離後又將讓他人推遠。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學會表達自己,袒露真實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成熟與勇敢。你害怕受傷時所做出的自我保護行為,往往對他人而言是一種深深的心理傷害。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就像脫離鹿群的小鹿,讓人憐愛卻又難以靠近。
在《志明與春嬌》中,張志明就是迴避型依戀最好詮釋:在親密關係中,無論是開始階段,還是最終走進穩定期,每個關係遞進的節點,無不逃避退縮,給人一種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的表象,令人著急。余春嬌是焦慮型依戀,兩人相愛相殺。影片節奏跌宕起伏,劇情不斷反轉,讓人情緒起起落落。
在親密關係確立前,情緒起伏讓人心動(迴避型依戀者總是讓人覺得很有魅力)。
在長期親密型關係中,建立健康良好互動穩定的關係,才是雙方的需求。可迴避型依戀者情不自禁地就把親密關係帶入如同電影情節跌宕起伏,讓對方心累不已。他們自己也會被這種行為折騰的很難過,想改變卻無能為力。 哪裡丟了東西,就去哪裡找。心理機制的建立,是在遭遇傷害的時刻,一種本能地自我保護,哪怕這種心理機制是不成熟不健康的。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父母中一方長期缺位(通常是父親),而另一位(通常是母親)會潛意識地把子女分化出伴侶的身份角色。對子女的互動中,不知不覺帶入伴侶相處的模式。因此,父母(通常是母親)就有以下的行為: 親密即控制。由於伴侶雙方的一方缺位,導致在潛意識層面,對伴侶關係產生關係破裂錯覺,雖然不會上升到理智層面,可是潛意識中會對缺位伴侶的替代人——子女產生強烈控制欲,進而強化伴侶關係沒有破裂的事實,為理智提供證據。這種行為的隱蔽之處在於,它往往帶著愛和照顧的名義。比如說:「孩子,你不能這麼做,你必須按照我說的來。」「孩子,你別不開心,我這麼做,完全是愛你啊,你不懂啊,我不能看著你犯錯,我這是為你好啊,你怎麼這麼不體諒媽媽的心!」這種行為,對迴避型依戀子女造成的影響是對親密依戀的認知錯位。在子女認知中,親密=被控制,從而對親密產生迴避的本能反應。另外,這還會造成孩子明顯地心理獨立期滯後,外表冷酷內心敏感脆弱等隱形問題。責任的推脫。因為把子女分化了伴侶角色,所以在父母遇到問題和困境,自己無法解決而無法求助於缺位的伴侶時,本能地就會把責任推脫到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身上。比如:「我是為你,才忍受這一切委屈。」「我這一輩就這樣了,我唯一念想就是你能有出息。(潛台詞就是我為了你犧牲了我的幸福)。」「你一定要出人頭地啊,否則我這些苦就白吃了。」由於孩子的年齡幼小、心理幼稚、認知不全面等原因,基本上來者不拒地承擔了這種類似原罪的責任,認為問題確實在自己身上。可是自己幼小又無力解決這種本不屬於自己的問題,由於上面控制造成的迴避機制,又在面對問題時進一步得到強化。在成年後親密關係相處中,對方通過撒嬌、嘮叨、埋怨等不同方式來尋找情緒共鳴或者需求關注時,迴避型依戀者就將其解讀為:對方將問題丟給自己(雖然對方本意並不是這樣)。可在迴避型依戀者的視角中,問題丟給我,我又沒辦法解決,這就是痛苦。此刻,他們立刻就轉向迴避的心理機制,直接逃避這種痛苦。其實,想想蠻有趣的,就好比馬戲團的小象長大後,仍然覺得自己掙脫不了小時候的鎖鏈。另外,這種兒時記憶也會造成迴避型依戀者缺乏應對問題的勇氣,不能正視現實。
缺乏真正的依戀。
由於以上原因,導致父母對孩子是一種強控制加責任的推脫的相處模式,而恰恰缺失了父母與孩子的正常的親子關係,孩子得不到完全信任的依戀感。他們進化出的迴避機制在自我保護的同時,不斷強化自我暗示:我不需要依戀,我不需要親密關係。外化給人的印象就是,迴避型依戀者是獨來獨往的人,很難融入集體中,對人感情冷漠,缺乏正常情感交流,戀愛過於理智等等。可是,潛意識中對親密依戀的渴求缺從沒有停止,雖然被理智這個守門人全部屏蔽。在行為上就會表現出不斷尋求新的親密關係,這樣才能獲得安全感,可是他們又無法把握(更多是心裡層面因素)長期親密關係,所以一旦從吸引到親密關係確立,他們就會尋找各種理由結束這段親密關係。
在迴避型依戀者中,花花公子和花花公主不在少數。可是別忘了,在他們記憶中,親密=傷害,他們是在逃避傷害。在親密關係中,一方如果遇到另一半是迴避型依戀者,雙方應該怎麼做,才能讓迴避型依戀者走出錯誤認知,共同塑造出健康穩定的親密關係呢?
好了,每個愛上迴避型依戀者的人,都是墜入人間的天使。當你們陪同迴避型依戀者建立正確的相處觀念、健康的親密關係後,你們收穫的愛情也較普通人體驗更豐富(迴避型依戀者在世俗觀念中是浪漫體貼而又富有魅力)。
發佈於 2017-06-12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現在才知道原來我這樣的是有說法的
剛和一女生陷入一種尷尬的情況她最後和我解釋了她屬於迴避依戀型人格
一旦踏入她的一個核心安全距離,就像觸動警報,開始排斥,開始冷漠。
我也不知道如何去看待和她的感情了,是繼續慢慢地接受和平衡和她的相處模式還是說真的不適合理論呢。分了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