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爸爸如何才能真正好的的陪伴孩子?
無論是《爸爸去哪兒》還是《爸爸回來了》等綜藝節目的熱播,都在不斷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爸爸確實在親子關係中缺失了太多。不然肯定出現的是《媽媽去哪兒》這樣的節目了。因為缺失的東西才是不斷被強調的。理由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大概大多數爸爸的理由是因為忙碌。這的確是客觀存在的理由,但這個理由其實在大多數的時候是不能夠被孩子理解的。他們會認為我們大人是真的不愛他。「為什麼隔壁某某的爸爸就總是陪他玩呢?爸爸肯定是不喜歡所以才找的借口!」而爸爸的內心簡直要吐血了:「我這麼努力工作不就是為了給你創造更好的條件嗎?但你竟然說我不愛你!」「儘管我也知道父親對孩子的陪伴十分重要,我也不是不想陪孩子,但是工作真的沒有辦法!」忙當然是客觀原因,但辦法還是有一些的:1.放下手機。放下手機。放下手機。儘管大多數人都離不開手機,但在家的時候,還是把手機收到一個看不見的地方,哪怕只是收到一個盒子中半個小時,也為陪伴孩子創造了很大的條件。
2.讓孩子了解你的狀況。比如在視頻電話中介紹同事給孩子認識,和孩子互動,這樣當你不在的時候孩子就會對你的工作有了更為具象化的認識。同時孩子就會知道爸爸和什麼人呆在一起了。3.爸爸們總是想要保持威嚴的形象。對於這樣的爸爸,其實十分建議和孩子做一些遊戲。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善言談的父親總是通過身體接觸較多、較為劇烈的遊戲來表達自己的關愛。有時候這也是不錯的方式。4.陪孩子不難,但高效陪伴並不容易。「陪著」和「陪伴」的區別真的太大了。儘管爸爸就坐在孩子的身邊,但忙著看電視不管孩子和陪著孩子一起玩樂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5.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一個有愛的家庭,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1.陪伴的時候專心致志,量上不去,就在質上下功夫。2.增加互動,父親和孩子,最容易「玩瘋了」,這時孩子是敞開心扉,完全放鬆狀態,這對孩子非常重要。3.離開和回來,長到出差,短到去洗手間,都要跟孩子打個招呼,讓他對你的來去有預期,這就有安定感。彌補了「不在」的缺失。4.好好愛你的妻子。孩子看到父親愛他愛的人(母親),會感到他的全部世界都是美好的。小學前,他的全部世界也就是父親和母親而已。大約高中之前,他的主要世界也還是父母。指內心世界。
有感而發,說一說我們家經歷過的故事有了舞台,就有角色很多小孩在一歲多以後可能變得比較害羞甚至孤僻,最常見的表現是怕見陌生人。
很多父母會當著孩子的面給孩子貼標籤——「這孩子膽小」、「我們家孩子怕羞」、「你怎麼這樣啊?快給客人找招呼。」甚至會說「真沒禮貌,長大怎麼辦啊?」以及「我家孩子不愛上學」「我家孩子偏食。」——等等等等。
總之,你給孩子貼什麼標籤,他就會很「配合」地朝那個方向發展;你擔心什麼,就往往會發生什麼。害羞、怕生都不是天生的,而是與家庭環境有關,隨意的指責、怒罵只會讓孩子更退縮。
而且,害羞和怕生是很多人都常會有的表現,包括很多成年人在一些場合也會表現出害羞。
事實上,孩子出現害羞和怕生的情況是很正常的,說明孩子基於對家人的熟悉對不認識或不熟悉的人有了陌生感,並且與家人之間已經建立了情緒上的連接,產生了信賴感。
由於孩子的個體差異和所處的家庭教養環境也千差萬別,不同的孩子認生的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孩子甚至到了四五歲,仍然會對陌生人和陌生的情景感到恐懼。而這其中,絕大多數的孩子要麼是對環境過於敏感,要麼就是社交的技巧和能力不足而已。
不管發生任何情形,接受和鼓勵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要想解決害羞和怕生,首先是一件長期的事情,而且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能否改變孩子害羞的心理,家長的態度是最關鍵的。
如果孩子存在害羞和怕生,家長千萬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能操之過急。越是對孩子過分關注,甚至很嚴厲或者粗暴,孩子會更加害怕,反而有可能會加重害羞和怕生的程度。
兒子也有怕見陌生人的階段。不管客人到家裡來,還是我帶他出去,我都會很平常地向客人介紹:「這是我兒子,名字叫顏嘉恕。」然後再向兒子介紹客人。
至於兒子是否與客人打招呼、交流,我並不會過多地要求他。只會在事後再跟他分析和建議。表現的好就表揚,表現有待提高就先表示理解再幫他提供方法。
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寬鬆的環境,多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溫暖,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可以得到安慰和幫助,自然可以讓孩子慢慢提升安全感和自信心。
先從難度小的一些活動,開始給孩子提供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興趣、膽量都會得到提升。
再就是,對孩子的期望不更盲目求高、求快。不要因為孩子有點害羞、怕生的苗頭,就著急上火,對孩子指指點點,更不能挑剔和諷刺孩子。而是要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逐步提升適應陌生環境、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
兒子小的時候,每次見到爺爺奶奶,在剛開始的半小時我一定會在旁邊陪著。一方面是幫助讓他們相互重新熟悉,再就是針對一些情況及時干預。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場景:老人覺得這是自己家的孩子,一上來就親的不得了;但是孩子卻因為跟老人分開的時間長,而被這種突如其來的熱烈的感情給嚇到了。最終的結果,反而有可能是搞得孩子被嚇哭,老人也不高興。
所以,提前預防與鍛煉,不強迫孩子,在孩子學習溝通的過程中就顯得特別重要。
有一次,我們跟朋友一起吃晚飯。兒子想收集桌上的啤酒瓶蓋,但是不敢到朋友的座位前去拿,就想讓我去。
我就跟他說:「我告訴你個秘密,你自己去試試跟叔叔去要,他肯定會很高興地給你的。」兒子一直在跟我耳語怎麼去要啤酒瓶蓋的話術問題,甚至細緻到什麼時候說謝謝,語氣該如何都問了我好幾遍。
兒子的猶豫,被朋友看在眼裡。朋友甚至已經猜到兒子想幹什麼,但是,這位好朋友只是停下來,微笑地看著兒子,等兒子自己提出要求。
第一次向不認識或者不熟悉的人提出要求,這是個很大的進步。當時,兒子的臉上寫滿了自信和自豪。再後來去飯店吃飯,他甚至能禮貌地去問其他桌的客人去要瓶蓋了。
孩子的害羞氣質,對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當中的表現,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比如,無法
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被誤認為是態度冷漠、奇怪,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等等。但是,如果孩子有了害羞、怕生的表現,家長也並不需要如臨大敵。每個孩子個性都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對於那些生性內向害羞、膽小,甚至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而言,他們熟悉和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有時看到陌生人時會害怕得大哭。所以,在孩子與別人未熟悉前,最好不讓陌生人突然接近孩子,以免孩子受到驚嚇。
對於內向、怕羞的孩子,首先要表示對孩子的理解和寬慰,再及時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孩子有正確的觀念,但是要避免勉強或者強硬地要求孩子。
平時也可以做好心理準備,通過鍛煉以免除恐懼。家長不妨在平時通過扮演客人,與孩子先進行模擬演練,讓孩子熟悉與人交往的模式和方法,降低孩子恐懼、怕生的心理。再就是,平時可多帶孩子走親訪友或者參加一些團體活動,為孩子拓展人際關係和社交的環境。
我平時只要有機會,也適合帶著兒子的活動,就一定會帶他參加。
再有一次,家裡來了客人。兒子立即拿起一片水果乾,想遞給客人。妻子沒看到兒子手裡的那一小片,就著急地讓他把包裝桶遞過去。兒子還沒來得及再說話,妻子就說:「快點,要有禮貌。給阿姨嘗嘗。」
這時候,兒子已經很疑惑了。為什麼他遞的阿姨不要,要再去拿別的?——當然這是我猜的,也許他當時就是怕客人吃太多,自己捨不得,那又如何呢?
我立即跟妻子和客人解釋:「兒子早就拿起水果乾,想給阿姨了,只不過說話聲音小,你們沒注意,但是我聽見了。顏嘉恕很有禮貌,表現很棒,值得表揚。不過,要是能說話大點聲就更好了。」
而且,那天,妻子是正式向兒子說了「對不起」的。因為,即使是父母,只要錯怪了孩子也不能因為面子問題而強詞奪理,或者認為沒必要向小孩子道歉。只有認真聆聽以及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他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個自信、有擔當的人。
有一天,妻子牙疼,肚子也不舒服,就請了假在家。本來,她跟我說好第二天我去送兒子去上幼兒園的。
結果,第二天一大早,妻子就說:「你現在也挺忙的,我跟兒子說好了今天給他請假。」我說:「最好不要吧?我能抽出時間。再說,你不舒服自然可以在家休息;但是因為你不舒服,孩子也不去上幼兒園,會讓他覺得上幼兒園不重要。」
然後,我們就開始商量,怎麼向兒子重新進行當天的安排。結果兒子說:「我也肚子疼。」
我的第一反應是——臭小子,學會順竿爬撒謊了啊!
但是,我思索了一下,說:「哦,那你給老師打個電話,就說肚子要請假去醫院。然後快點刷牙、洗臉、換好衣服,我送你去醫院。」
兒子顯然沒想到會這樣,轉身跑去主卧問媽媽該怎麼辦。顯然,他擔心這個謊話會惹我生氣,也可能想在媽媽那裡獲得點信息怎麼繼續圓這個謊。
妻子說:「你直接跟爸爸說『肚子不疼了』就行了。」
兒子果然走回來,大大方方地對我說:「爸爸,我肚子不疼了。」
我也熱情地回應:「那好啊,讓媽媽在家休息。我騎我的山地車去送你上幼兒園,好嗎?」因為我知道,兒子很喜歡我新買的山地車。
妻子還問兒子晚上想吃什麼飯,她好提前做。
我喊了聲「老婆再見」就去樓道擺弄山地車,這時候也聽見兒子在說「媽媽再見」。在電梯里,兒子高興地向我說:「我說再見的時候,我媽媽吻我了。」
還記得有一次,本來我的情緒就有點低落,兒子也惹我生氣,還一副蠻不講理的樣子。一下子,我就失望到了極點。
根本沒辦法跟孩子去就事論事地溝通,誰也說服不了誰。我直接說:「你知道嗎?現在爸爸很生氣、很傷心。都想哭。」
兒子一下就愣住了,不再跟我吵,關心地看著我,一臉的歉疚。
我說:「那,你抱著我,讓我哭一會兒行嗎?」
兒子很吃驚,但還是走過來抱著我的脖子。我真的就那麼哭了1分鐘,出聲音的那種。
然後,就什麼事都沒了。
那一分鐘,其實很幸福。
把孩子放在什麼樣的舞台,賦予合適的角色,孩子自然就能開始他的表演。
而且我們發現,溝通在很多時候都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有了身體語言的配合和發揮,跟孩子一起溝通的過程才顯得更加充實和有效。比如,一個堅毅的眼神能帶給孩子自信,一個大拇指上揚手勢能給孩子帶來鼓勵等。
家長的一舉一動,哪怕是一個瞬間的、看似不起眼的表情、眼神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尤其是一些心不在焉、出於應付,甚至明明口是心非的微小動作。除了說畫的內容,我們每個人都能夠通過特定的肢體動作和信號傳達更加複雜和豐富的信息。
所以,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能夠從語言、表情、眼神、動作等準確地「聽」出對方的心意,了解對方真實的想法和情緒,然後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動作、姿態、表情等,通過運用合適、得體的話語和肢體語言,才能做到彼此輕鬆地交流,並且達到較好的溝通效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