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澳門老城觸摸歷史?

澳門歷史城區是半島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其主要是根據葡萄牙人在遠東地方建立的海外城市形式而建的。加上在19世紀中期之後,華人逐漸大量移居到澳門,形成今天中西建築並存的景觀。


小小的澳門半島,卻有著五百年的歷史等著你去探尋,不管是文人富賈的舊宅,還是陰鬱美麗的天主教聖堂,或者血脈也都深深融入這塊土地的華人與土生葡人的甜蜜鄉愁。漫步在澳門歷史城區,街道串起有故事的前地、教堂和宅院,走得越深越能發現其中的精彩。它由22座建築和附近8個前地(小廣場)組成,南北向如同項鏈一般連綴,穿行其中的樂趣,恰似前行三五十步又拾得一顆珍珠。

01 媽閣廟

華人的廟宇眾多,其中以媽閣廟最有特色,而一般被認為是澳門外文名Macau的起源,但是中外學術界對此說質疑已久。娘媽又稱媽祖、天后,是昔日澳門漁民供奉海上的守護神。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的娘媽誕,本地善信前往媽祖閣祈福祭祀,廟前空地還會搭起大戲棚,在晚上上演熱鬧的神功戲。此外,在周末期間備有各類文藝表演(葡國土風舞、街舞、舞獅等),表演在星期六下午3時、4時半及星期日中午12時進行。詳情請看:whatson.macautourism.gov.mo

免費;7:00-18:00;半島媽閣廟前地

02 港務局大樓

它獨特的伊斯蘭式前壁是吸引路人的一個亮點。於1874年建成,由一位義大利人卡蘇杜(Cassuto)設計,是當時由印度來澳的警察的營地。現為海事及水務局的辦公大樓。

建築周圍有帶矮欄柵的迴廊,迴廊牆身開滿伊斯蘭尖拱窗洞,並以三葉飾點綴。黃色的建築外形,加上白色花紋襯托,與花崗石圍牆相互對應。

9:00~18:00(外廊);媽閣斜巷

03 亞婆井前地

葡式建築環繞的亞婆井前地,很適合適合小憩。亞婆井前地是澳門首批葡萄牙人聚居點之一,而且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水井,亞婆井。當葡人來到亞婆井,看到甘洌的泉水汩汩而出,便圍繞井旁,建屋居住,這一住便是數百年。

【澳門土生葡人】約有1萬土生葡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有著高鼻深目和或深或淺的膚色,說葡語的同時粵語也很流利,長相和文化雖然歐亞混合,確是真正土生土長的澳門人。

16世紀來澳葡人的第二代即最早的澳門土生葡人。這個族群混合了葡萄牙與南洋諸國、日本和中國等多種血統。多元血統也帶來俊美的外貌,何鴻燊原配黎婉華便是土生葡人,有美名曰「澳門第一美人」,澳門小姐選美史上「畢氏一門四澳姐」的佳話,也由一個土生葡人家庭演繹。

在回歸前,澳門土生葡人的社會地位較特別,而現在的澳門社會,政府公職人員中土生葡人佔了一定比例,建築師、工程師和律師也是土生葡人的傳統職業選擇。他們的生活傳統則包容中西,飲食習慣「以米飯為生,也吃馬介休(鹽腌鱈魚)」;宗教上奉聖母和拜媽祖並行不悖;春節聖誕和天主教遊行都不錯過。每年10月的某個周末,龍環葡韻博物館一帶還有熱鬧好玩的葡人文化嘉年華。

04 鄭家大屋

舊主人鄭文瑞是一位儒商,也正是鄭觀應(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的父親。院落建築在傳統嶺南風格基礎上有西式簡化,留意窗檐的雲母貼片和門窗線條便可發現。門樓一側是書房文昌廳,鄭觀應的《盛世危言》便是在這裡寫就,月門面對花園的一副缺字對聯文韻值得玩味。

免費;10:00~18:00,周三休息;2896 8820;半島龍頭左巷10號,近亞婆井前地;鄭家大屋 | 主頁

04 聖老楞佐教堂

聖老楞佐教堂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建於十六世紀中葉。幾經重建後,於1846年形成目前的規模。華人稱之為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其外觀的特徵是在歐洲古典式的基礎上帶有巴洛克風格,而屋頂是中國式的金字瓦面;內部的祭壇古雅端莊,你還可以看到錢納利的素描和水彩畫。

風順堂門口大石級左邊,有一棵大榕樹,高大的樹冠,遮蔽了半個前地。樹根旁有一個流動攤檔,賣些腸粉之類的點心,不少街坊聚集於此,買買點心,聊聊天。

免費;10:00~17:00;風順堂街

05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聖若瑟修院於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辦,修院培養了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教會的人才,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

與修院毗鄰的聖若瑟修院聖堂於1758年落成,因聖堂外貌與「大三巴」相似,本地人稱它為「三巴仔」,屬巴洛克建築風格,教堂華麗的圓拱頂設計,是澳門僅存的同類設計,這裡更存放了首位到東亞傳教的耶穌會士方濟各·沙勿略的右臂遺骨。

免費;(聖堂)10:00~17:00,修院不對外開放;三巴仔橫街

06 崗頂前地

該地段雖然不大,但自然環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觀薈萃,著名的建築物有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崗頂劇院等,加上由碎石鋪成的波浪圖案路面及古典綠色街燈,散發著濃郁的歐陸情調,置身其中,讓人感到悠閑舒適。

07 何東圖書館大樓

建於1894年以前,後由香港富商何東購入該大樓,作為夏天來澳門消暑的別墅。逝世後,其後人根據他生前的遺囑,將大樓贈予澳門政府作開設公共圖書館之用。

10:00~17:00,周日上午11:00開放;崗頂前地3號

08 崗頂劇院

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建於1860年,是葡萄牙人為紀念葡國國王伯多祿五世而建的。但當時只建成主體部分,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的正立面。

它是中國第一所歐式劇院,供戲劇及音樂會演出之用,也是當年葡人社群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至今仍用作演出場地。

10:00~18:00,周二休息,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崗頂前地

09 聖奧斯定教堂

當地人稱之為龍鬚廟。教堂整體不是以華美誇張的形式,而是樸實典雅的風格取勝。採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式構圖,內部裝飾為巴洛克風格。此教堂為澳門首間用英語佈道的教堂。

【苦難耶穌聖象出遊】天主教耶穌九日敬禮儀式的一部分,每年復活節前約50日舉行,一般在2月末或3月初的周末。遊行共兩天,第一天教士奉苦難耶穌聖象從聖奧斯定教堂出發,行至主教座堂接受祝禱,第二天由主教座堂返回聖奧斯定教堂。

10:00~18:00;半島崗頂前地2號

10 世記咖啡

這是一檔難能可貴的茶水大牌檔,依然沿用古老的方法烹調,例如炭燒多士(炭燒吐司)。一般多士爐焗制不能保留麵包水分,炭燒多士的好處就是可以做到外脆內軟;咖啡則是用瓦煲炭燒而成,最能保留咖啡原有的味道。

來這裡,嘆杯咖啡,吃件麵包,嗅嗅空氣中瀰漫著的炭火味,體驗它的原始風味。

周一至五7:00~18:00,星期六7:00~12:00;崗項吉祥里

11 盛記白粥

老字號的盛記,主力賣白粥和糕點。白粥少米花、偏稀,乍看像豆漿,但一吃即知是上品。入口綿滑有濃郁腐竹和米香。所謂糕點,就是蘿蔔糕、腸粉和蛋散等。吃糕腸,即蘿蔔糕加齋腸,記得多蘸碗內的豉油(醬油),味道更好。

7:30~20:00;天通街14號

12 民政總署大樓

其最初為中式庭院,俗稱議事亭,議事亭前地也因此得名。這裡曾是澳葡政府議事所,也曾有博物館、法院,甚至監獄在內,現在除了作為民政總署辦公樓外,也開放參觀。

別遺漏建築內牆上鑲嵌的浮雕石,它們都由被拆除的歷史建築中移來。通往花園和二樓的樓梯牆裙,貼有秀麗的葡式青瓷磚,可留意花園走廊左側瓷磚上的三幅澳門各時期的城區地圖,花園內的圓球石刻寓意葡萄牙地理大發現的業績。

二樓圖書館內有不少勤學者,一側大禮堂開放時,堂內窗口是拍攝議事亭前地的好角度。此外,大堂右側的畫廊不定時開放,舉辦藝術展覽。

免費;9:00~21:00;半島新馬路中段

除了半島的路線,還有氹仔、路環等著你深入探索。詳情請先掃一掃以下的二維碼,「行走walks」app帶著走~


推薦閱讀:

TAG:澳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