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光耀在韓國,朴正熙在新加坡?
第一次在知乎答題,請多多指教嘿嘿
我認為新加坡應該還是現在的新加坡,再差也不會差過香港,但韓國可能就會像現在的馬來西亞了。
當然當這兩位領導人被放到不同的環境下,他們的政策思想等等一定會有變化的,我只是假設他們對本國的政策沒有調整,完全照搬過去會出現什麼情況。
新加坡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加上英國人經營百年留下的基礎建設和法律,又被相對腐敗卻資源豐富的國家包圍,真的是想不發達都難。當時建國時面臨的並不是經濟問題(1965年人均GDP亞洲第二,只輸日本),而是政治問題,準確的說是共產革命,工會罷工和種族暴亂等問題。我相信以鐵腕聞名的朴正熙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會太困難。
新加坡在PAP領導下完成所謂「第三世界變成第一世界」的故事我覺得其實並不屬實。首先,新加坡在獨立是已經是亞洲第二富(資料可以自己上world bank data上看),在世界範圍內除了老牌資本國家外也是排的上號的,甚至高於像西班牙,葡萄牙這樣的南歐國家。,韓國台灣大陸相比起來才是妥妥的第三世界。韓國1965年人均是新加坡的1/5,面臨著真正的饑寒落魄人民吃不飽的經濟問題。
朴正熙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近代史上無人可以匹敵。它的幼稚產業保護政策非常成功,結合了import substitution和export oriented兩種模式的精華並棄其糟粕,又在扶持企業方面比台灣成功,造就了韓國的經濟趕超和現在依舊保留的活力。朴深信韓國的經濟不能被外資掌控,他要建造韓國自己的工業和品牌,但又知道過度保護造成的低效,所以採取了保護市場但又補貼出口的辦法,不依賴FDI, 只用貸款,強制技術轉移等等。在本國市場受到保護的三星LG只有在出口市場有成績時才能得到政府優惠,而在出口市場競爭得到的經驗使這些公司不會像拉美企業一樣在貿易堡壘下變得懶惰和不思進取。
李光耀受得是英國教育,認同的是anglo saxon的經濟理論: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但碰巧這套經濟理論適合新加坡,因為港口城邦靠的就是自由貿易。這一點可以參考香港的發展史,港英政府對經濟的一向態度是不管,與李光耀很有作為的態度完全不一樣,但我們發現一直到2004年兩個地區經濟發展十分相似,只能說明新加坡的經濟成功真的跟李的經濟政策沒什麼太多關係。
東南亞各國在觀察到新加坡經濟80年代突飛猛進的情況下開始學習新加坡的經濟政策,大量引進FDI,開放資本市場,也有過短暫的輝煌。但日本經濟學家yoshihara把這評論為technology-less industrialization,因為這些國家除了提供土地,勞動力外並沒有參與工業化,其實現在的新加坡製造業也一樣,主要起一個經濟緩衝作用。如果韓國採用了李光耀這套經濟政策,結果就會是現在的馬泰菲印。
李光耀不傻,韓國和新加坡也不同。新加坡的小城邦國家的國情也決定了新加坡不可能走韓國式的以製造業為根基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就像英國再也不可能成為大英帝國,因為它已經永遠不可能獲得一個超級大國的資源和空間,別忘了這些都紮根於日不落曾經廣袤的殖民地,這為帝國源源不斷的輸入了勞動力、資源和市場,而這些新加坡都沒有,也決定了新加坡只能走管理技術路線,以高端服務業服務業為主導國家經濟模式。而韓國呢,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工業化的國家的是根基不能變,國家的發展對工業的需求不會停,工業化對國家競爭力的支撐不會變。打個比方,就像新加坡沒有對基礎工業以上的工業的需求量小,高成本高門檻新加坡也擔負不起,比如說航空工業、船舶製造業等等,而韓國由於國家規模而不同則恰恰相反,這些對於其發展以及之後的國家競爭力都是必須的。而李光耀和朴正熙有一個相同點--都是以強人政治的方式存在,沒有採取民主制,而是專制的個人代替國家選擇了適合的發展方式,避免了民主國家因選擇方式的分歧對財產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內耗,這其實就是一種低效,尤其在國家初期建設國家有限的資源和精力有限和內外壞境還不穩定的情況下,這點李光耀心知肚明,至於朴正熙就不知道了。
推薦閱讀:
※「新加坡模式」如何解決改革中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
※新加坡,真名其實是「李家坡」
※李光耀是不是相對更無私、廉潔?
※新加坡是否正在從精英政治走向民粹主義?
※如何評價李光耀著作《李光耀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