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統地學習文學理論?

如題,目前主要從事日本文學研究,題主認為有必要學習文論,那麼請問如何系統的學習文學理論(主要是西方文論)

目前題主的學習過程理解如下

1.文學史的學習

2.文學作品的閱讀的積累

3.文學理論的學習

本人對西方文學並不特別了解,但許多經典文論都在西方作品基礎上的分析,如何處理這一問題。

希望專業人士給出建議和推薦書目,望不吝賜教。


謝邀。

這個問題寫過幾次,這裡簡要說下個人經驗吧。

(1)看到題主說了文學理論,但沒有提到文學理論史,這很可能就是題主的一個疏忽了。文學理論不僅僅局限於童慶炳那幾本紅皮書,放寬到西方文論的話,它從柏拉圖到後現代主義,其實和文學發展一樣也是有一個脈絡的。所以,學習文論第一要務要通觀全局,將史與文論結合起來,這樣才會有系統。

至於原因,當然是因為西方文論與文論之間差異太大,很多流派的理論完全就是對著干。如果沒有史觀存在,你很容易被他們的主張弄得暈頭轉向,最後也不知道看到了哪裡。

(2)文學史這裡,應該是和文學理論並置的。當然,先有個文學作品的脈絡最好,但在學習文論時盡量還要將文學史拿起來,配合每一時期的文本實踐,配合每一時期的文學思潮,這樣學習事半功倍,相得益彰。

(3)至於具體的文學作品,我個人不是特別感冒,總覺得一本《西方正典》通觀之就足以了。當然觀點有偏頗之處,但是文學作品畢竟是個性化的,很難形成一套理論,有時甚至會干擾理論學習——在學習文學史和文論後,可以配合文學作品加深理解,錦上添花,但不要因小失大。

(4)文學理論的學習是複雜的,它有哲學支撐,有美學的跨界,文學公共性那邊還都是政治學,然後榮格弗洛伊德還有一套心理學文學理論。所以說,文學理論的學習一定要採用跨學科視角,千萬不要輕易將某類知識排除在文學理論之外,那是很危險的。總之,在學習文論時最好涉獵一下哲學,這裡就推薦《西方哲學十五講》《西方現代哲學十五講》這兩本。

至於具體的書目,請參考這幾個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464456/answer/32871713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063743/answer/26857028

然後關於題主對文學理論解釋文學作品這個想法,不贊同

可以看看如下答案,希望能夠有所啟發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343906/answer/37612481


對比閱讀中西方的理論著作,會發現兩者有明顯的差異:中國的文學理論(包括文學史)大多側重於用例子來作為論據。即便是理論性稍強的《文學理論教程》,提及「文學典型」、「藝術真實」、「文學接受」、「期待視野」等抽象專有名詞時,也傾向於用耳熟能詳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或名人警句來條縷分析,

看慣了中國的敘事方式,來看西方的文學理論,自然有些稍不適應。夏志清用英文寫作後翻譯成漢語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就明顯表現出口語化的特徵,且引用大量的史料。但主觀情感背後有著客觀理論的依託,他獨具慧眼地洞察出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這些在國內還不知名的作家作品中的巨大文學價值。

推薦《耶魯大學公開課·文學理論》,將口語化和理論化這兩大特徵展現地淋漓盡致。口語化是因為作者弗萊2009年在耶魯大學開設了一門「文學300」的課程,被錄製成公開課後受到文學愛好者的追捧,遂成此書。

此書大抵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論,重點梳理「理論」的前史及其興起。除了給文學下定義,還提出了諸多歷來困擾人的問題:什麼產生了文學?文學的效果是什麼?什麼是作者?文學權威的本質是什麼?而為了解決閱讀是怎樣完成的問題,自然而然需要討論闡釋學。

接下來的三部分弗萊從形式、心理和社會方面展開探討。與其說這是一本探討理論的著作,不如說其中滲透了西方文化和哲學的發展史。從俄國形式主義到符號學、語言學,再到結構主義。隨後從形式和語言方面過渡到心理學側面,從弗洛伊德,影響論到後現代主義。最後一部分則是偏向於討論社會與文化方面。

其中,影響論的論述尤為特別。西方歷史上,「摹仿」這個傳統概念由來已久: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詩即是模仿,且是「對自然的模仿」。只不過柏拉圖認為詩歌所做的模仿是拙劣的,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做得很好。

不過,兩人的摹仿理念是大致相同的。摹仿的理念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了轉變,從對於自然的摹仿轉為對文學模式,對語言的摹仿。亞歷山大·蒲柏在《論批評》中有一個論點,他認為荷馬創作《伊利亞特》、《奧德賽》是因為當時並無文學模式可供模仿。而維吉爾所處的時代不僅依舊可以模仿自然,還可以模仿荷馬。

即從原先單一地摹仿自然到後來摹仿自然與摹仿藝術,也就是摹仿人和歷史事件與摹仿語言同時並行。這是理論上的一大突破和轉變。

由於影響論是屬於心理學層面,所以無法繞過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學說對文學的影響。T.S.艾略特和布魯姆的觀點可以作為研究的兩大視點。作為一名浪漫派,布魯姆推崇個人心靈,而艾略特則強調歐洲心靈比個人心靈更為重要,要充分意識到一個人不是自身,且無法成為自身。

這令我想起魯迅唯一的愛情小說《傷逝》,裡面描寫涓生和子君在愛情失去附麗後依舊回歸舊家庭的悲劇,實則蘊含了批判當時激進的個人主義,而暗含小資產階級的個性解放需要融合到大眾中去。強調集體的理念與此有相似之處。

在論述「影響論」這一章節中,《耶魯大學公開課·文學理論》也舉了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作為例子,這本「天書」並不是「無根之作」,它的根便是《奧德賽》。不過它並非簡單地摹仿,而是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作中的英雄觀,對近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做了毫無英雄氣質的記述。這種消解崇高,回歸現世平凡的特點在中國當代的後朦朧詩中也可窺知一二。

對比研究中國的文學理論,和西方「影響論」相類似的可以說是「文學接受」。其中涉及一系列的接受過程,包括期待視野、接受動機、接受心境等等。進一步發展,便會出現還原與變異,正解與誤解(這一點此書中也有提及)等。

這文學接受在作家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以中國現當代的作家沈從文為例,其作品就明顯受到《史記》與《聖經》的影響,可謂中西合璧。而抒情筆調更是與《聖經·雅歌》一脈相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文學接受的最高境界,則是超越摹仿,進行一系列創造性轉換,形成獨特風格的文學藝術。這一點在沈從文的作品也很好地彰顯出來。

沈從文仿寫《雅歌》中對於身體和愛欲的描寫,創造性地構建出具有「古樸湘西」風格的意象。在他的文字中找尋失落的愛欲合一的理想愛情,不遺餘力地表現心目中完整健康的生命形式。他汲取了《雅歌》中「園」的喻意,塑造自己的「希臘小廟」——湘西。追憶《雅歌》般純凈自然、不悖於人性的生命存在,期望重建一個古樸的湘西世界,來求得精神上的解脫和慰藉。

文學的深層次閱讀不止步於獲得心靈的愉悅,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鑒賞,你會有另一種視野和體悟,從而獲得更為深刻的閱讀體驗。不是朦朧地感應到這本書寫得不錯,而是運用理論這本利器對其進行肢解咀嚼。

不僅文學閱讀需要理論,文學寫作亦是離不開理論的學習。一個系統、完整的理論指導會讓讓你的寫作與閱讀更有章法與厚度、作為一門文學理論入門書籍,這本《耶魯大學公開課·文學理論》不是枯燥乏味的教條,而是口語化地引經據典,涉及大量文本與材料,每一章節都適合進行細讀,研討。風趣幽默又引人入勝,將文學理論的發展與歷史、哲學完美地結合起來


有珠玉在前,但是太「科班」了一些。

題主是學日本文學的,文學理論不過是輔助,志在專門研究文藝學,語言學的知友還是看樓上吧

我試著生動活潑地列個單子,學習還得靠自個兒……

首先題主要知道,文學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哲學理論發展的影響較大,比如對形而上學的爭論導致了解構主義的出現。這就需要有一定的哲學基礎。

同時呢,一個文學理論的術語,某某主義,可能應用於繪畫,音樂,建築,甚至禮儀。不要混淆了。

在學習文學理論的時候,視界很靈活,有時微觀到具體文章得到結果,有時又是對藝術作品的綜括下結論。

開講。

文藝學包括三個部分,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具體定義也比較亂,「文學批評」義可廣可狹。

文學理論是指研究有關文學本質,特徵,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原理,原則的學科。

它的研究對象是文學。文學屬於藝術作品。我建議題主對藝術作品的藝術語彙,形象,意蘊,或外在,內在,深層結構做些了解。

有幾個流派要好好看看。

新批評:(主要應用於詩歌鑒賞)蘭色姆,艾略特那幫人提出的文學本體論。

他們有三個重要的概念:文學張力(最近在知乎很火的……),結構肌質,語境理論。

對兩種謬誤進行批判:意圖謬誤,感受謬誤。前者混淆了文學的本源和文學本身,後者混淆了文學的結果和文學本身。

當然了他們的反對者批評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義者」。

和他們有點相互扶持的意思的俄羅斯形式主義。

代表人物巴赫金,提出了復調小說(對現代主義文學有指導意義)等重要的觀點。

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符號學,語言學和文學的關係,弗洛伊德理論對文學的影響等等太多太複雜。

我們有緣再更新。


推薦閱讀:

TAG:學習 | 文學 | 學習方法 | 文學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