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侃侃而談變成萬事通Mr know-it -all?

在說話的時候總喜歡說一些別人不了解的東西,不是專業的術語而是一些冷知識,並不是想顯擺而是想普及一些自己知道而別人還不知道的東西,如何把握其度不成為令人討厭的Mr Know-it -all。


每次跟別人講這些東西之前必須假定對方是完全不感興趣的。所以每次只有對方問到了我才會告訴他,只講他們感興趣的,其他的一概不講。盡量用儘可能少的信息講清楚,避免引入專業術語,更要避免為了解釋一個概念引入更多的概念,好讓談話儘快的收斂。這樣就算別人知道我是那種知道很多的人,也不會對我反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互相尊重。只要對方有一絲的輕慢或不屑,以後他有再多的問題我一句話也不會說。


簡單來說,這跟你說話時候的語氣神態很重要,最根本的是,你在回答的這些問題的時候,並沒有一種你個傻叉,不知道了吧,爺知道的優越感


有人提到閉嘴。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用六十年學會閉嘴(不是我說的)。何謂閉嘴?如果只是簡單的閉口不談,用不著我們花六十年來學習。私以為,真正的閉嘴,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沒人聽就不廢話。任何一種說話方法說話技巧,最終的導向不過是哪個更符合更符合社會價值觀而已。你以為你莫不出聲是給別人的尊重,美國人看來你是不太友好不會社交,德國人則在考慮怎麼還不講重點,日本人則將論語中的剛毅木訥提升到最高的男性品質。

我問這個題目,看似是一個普通人際交往問題,其實本質是怎麼樣做才符合中華文化下的中庸之道。但是中庸這玩意太虛,沒法度量,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不夠,所以自古以來都在強調頓悟。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些句子都在強調頓悟的重要性,都缺乏具體量化的步驟。

因此,我期望看到討論的是如題,如何把握一個度,這個度多長多寬。具體事例具體分析,把你生活中的感悟拿出來,大家比較一番,更好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從對方角度或者小白理解的思考角度解答問題,這樣對方才能聽得懂,但是副作用就是有可能讓人感覺啰嗦。


只有閉上嘴巴,才會發現對方比你知道的還要多。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溝通技巧 | 溝通 | 說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