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和上座部佛教有什麼區別呢?

在實修中和面對原始經藏時應如何選擇,如何避免走入誤區?


1、

原始佛教時期,教團沒有實質的分裂。但在內部,已經有兩派不同的思想了。

一派比較傳統,認為應當嚴格遵循佛陀在世時的戒律,不能發生任何改變。這派以西方比丘為主。一派比較開放,認為戒律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做適宜的調整。這派以東方毗舍離比丘為主。

誘發兩派衝突的最重要的戒律問題是:比丘可否手捉金銀。東方認為可以,西方認為不可以。

按照《摩訶僧祇律》的說法,經七百結集會議,東西方代表共同論定,達成了一致,僧伽仍然和合。

這時候叫原始佛教。

後來很快,兩派就分裂了。保守的西方系形成上座部,開放的東方系形成大眾部。原始佛教結束,開始了部派佛教時代。

2、

今天如果有人說,「我學的是原始佛教」、「我學的是上座部佛教」、「我學的是南傳佛教」,基本上是一個意思。

也就意味著,這些修行者,不太對「大乘」感興趣,並且拒絕把自己的所學稱作「小乘」。相反,認為自己所學的,是純正的、更接近釋迦牟尼佛教法的佛學。這些人中,很多認為「大乘非佛說」。認為「阿羅漢」是修行的最高階位,不看重菩薩行,認為阿羅漢的功德,即同於佛的功德。然而,在大乘看來,佛具備阿羅漢的功德,但阿羅漢不具備佛的功德,阿羅漢是遠遠不能和佛相提並論的。

比如有個故事,好像是《大毗婆沙論》里的,說有人去祇洹精捨出家,阿羅漢們一看,說這人斷善根了,沒救了,不接受他。佛陀卻給他剃度了,不久就證了阿羅漢果。所以說阿羅漢是和佛相差很遠的。

今天的南傳佛教也很好,修四念處,「身受心法」,很容易就在禪定上有成就。這種修學,重視的是觀呼吸,甚至觀肚皮,目標明確,次第分明,見效很快。很多中國人也跑到緬甸、泰國去修學。但他們對菩薩行的「四攝六度」並不重視。

由於今天並不存在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對立,所以提到「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南傳佛教」,基本上所指是一樣東西。他們很少自稱「南傳」,因為自稱南傳,就暗示承認了「漢傳」、「藏傳」,也就是承認了「大乘」,一承認大乘,就似乎自己是小乘了。所以,他們提「原始」也好,「上座部」也好,主要意在表示自己的純正。由於翻譯的問題,他們的用詞也和漢傳有所不同,比如更習慣把比丘稱作「比庫」等。

3、

無論是小乘還是大乘,都是「戒、定、慧」並重的。雖然如此,從具體的實踐來看,今天的原始佛教修行者顯然更看重的是定(「慧」是終極目標,大家都知道慧是最重要的,就不比了),而大乘佛教,則有重戒輕定的傾向。(一般門外漢很容易誤解,以為大乘不太看重戒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之類的,實際上恰好相反。大乘認為,戒律比禪定要緊!)

菩薩六度里講「布施、持戒」,布施在持戒前邊,但持戒比布施重要。只布施不持戒,雖然積累福德,也有可能墮惡道,或者雖生在人道卻不能修持佛法;只持戒不布施,雖然可能貧窮,倒還有條件修持佛法。只持戒不修禪定,照樣有機會解脫,乃至存在「慧解脫」的阿羅漢。(不過,慧解脫的阿羅漢也不是一點定力都沒有,他可以到欲界的未到定,不是真正的禪定。)而不持戒卻修禪定,是不能成就正定只能成就邪定的。既持戒又修禪定,倒有可能生入長壽天,那對菩薩來講,是犯了波羅夷罪,是十分壞的事情。

在菩薩道中,存在一種「有涅槃知見而不證」的傾向。為什麼不證呢?因為不舍眾生,還要來娑婆世界。一旦證得初果,就只有七番生死,七番之後,就不再來了,就不能長久地駐在輪迴利益眾生。所以叫「因慈悲故,不住涅槃」。這是南傳和漢傳的很大區別!

4、

菩薩乘(大乘)和聲聞乘(小乘)的區別在於,聲聞乘認為,修成阿羅漢就已經是終極目標了,已經斷盡一切煩惱,完全解脫了。沒有什麼可以再學的了。

而在菩薩乘看來,阿羅漢斷盡的只是煩惱現行,也就是說,阿羅漢不會再讓任何煩惱現起。但是,煩惱的余習(隱藏的習氣)還是在的,還沒有斷盡的。要連同煩惱習氣一起斷盡,就不能只從自己身上修,非得從眾生身上修不可。就好比,一個人跑到大城市掙錢安家,生活得非常舒服,覺得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這是阿羅漢。菩薩覺得,老家還有父母親戚,他們還生活在苦難中,自己生活在大城市吃香喝辣還是不夠的,所以菩薩不證涅槃,要長住輪迴來攝受度化眾生。認為唯有眾生都得到度化之後,自己才可以斷除煩惱習氣,得到徹底的解脫。因為眾生不能度盡的緣故,菩薩要永遠在輪迴里,永遠在娑婆世界。所謂: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5、

有人認為漢傳佛教修行次第不明顯,不容易入門。的確存在這樣的情況。漢傳佛教,宗派頗多,各有各的修行方法,各有各的判教體系,所以講「法門無量誓願學」。不過,雖然法門眾多,扼要言之,大乘的修行就是「六度四攝」。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雖然有中觀系、瑜伽系、如來藏系,每一系,都有各自的修行階次。比如中觀系,有「二道五菩提」。

二道:般若道、方便道。

五菩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

而且,在每一種修法中,其實都是「持戒、禪定、智慧」的步驟。持戒是修行的前方便、資糧;禪定需要學習止觀法門;在禪定中,觀無生法忍,證得般若智慧。

只是,小乘對於止觀尤其重視,很多修行實踐放在止觀上。大乘里,止觀只是一部分,從整體上來看,大乘里講止觀技巧的地方未免太少了,不如南傳佛教,止觀講得非常詳盡。不過,大乘里天台宗也非常重視止觀,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次第》、《小止觀》、《六妙門》等,講得也相對細緻。晚近的著述,也有諦閑法師的《大乘止觀述記》等。

此外,藏傳佛教也是大乘,修止觀的法門更多,不過我不了解,就不展開說了。


阿育王時代,即釋迦牟尼死後一兩百年,佛教發生第一次重要分裂。當時東印度Vajji族的比丘們提出了十條有關戒律的新主張(十事),認為在遵守戒律方面可以適當放寬。立刻在教團內部引起激烈爭論,耶舍為首的西印度比丘在吠舍里召集了一個700人的會議,審定律藏,並宣布「十事」非法。但又遭到改革派比丘們的反彈,後者召集了一次上萬人的會議,進行「結集」,並宣布從教團中分離出來,從此這一部眾被稱為「大眾部」,又演變為北傳佛教和大乘佛教。較保守的一派多數為上座長老,故稱「上座部」,後來影響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的主要是這一部眾佛教,所以也稱南傳佛教。

原始佛教是佛教系統在這次根本性分裂之前的形態。而這次分裂之後,在兩大佛教系統內部仍然有針對教義和哲學思想觀的各種分歧,於是進一步分裂,這就是「枝末分派」。根據南傳佛教的說法,枝末分派後上座部系統分成18個派別,北傳佛教認為有20個派別。上座部系統中,說一切有部,犢子部,正量部,化地步,經量部較為重要。其中說一切有部影響最大,他們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實有的。而經量部認為除了四大(地水火風)之外,都不是實有。部派的分裂大致在公元前100年前後完成,同孔雀王朝滅亡後政治上的分裂時期大體一致。

部派佛教產生後,佛陀逐漸被奉為偶像。信眾普遍認為作為理想人格的佛陀和作為理想狀態的涅槃,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無論如何努力,現世中都不可能達到涅槃。於是涅槃被分為兩種形態,現實中可以獲得的「有餘依涅槃」和死後才能完全消除煩惱的「無餘依涅槃」。而現世中的涅槃,也需要經歷刻苦的修行才能達到。達成這一目標稱為修成「阿羅漢」。這個時期對修行方法也有了更多總結,歸納為「三學」。這都表明佛教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更加完備了。

總體來說,部派佛教是佛教教義的碰撞發展結果,各個部派發展了各自的哲學思想,完善了佛教理論和實踐方法。

參考資料:

印度文化史 (豆瓣)


本不想答,但有一個重要問題都沒看到有人澄清。

佛陀寂滅後,其實已經沒有人能具備一切知智,無上世間解了,佛法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有任何新意,再沒有人加以無上世間解的整合。就此開始進入不可逆的逐漸衰敗期了。所以有種認為,原始佛教就此結束了。部派分裂只是其必然結果。真正的正法,是從佛陀寂滅開始失去的。

正法,有三種含義,第一就是佛陀般涅磐,正法當即消失

第二種含義,有大量偽經像法出現的時候,也就是佛滅500年後。別以為大乘像法出現時,上座能以正法獨立存在,佛經原話是像法出,則正法滅。上座也同時進入像法。

第三種含義,按南傳長部注釋書,只要能證果的都是正法,如此正法為5000年。現在的南北傳都是可以證果的。

只按經的話,那只是一堆文字而已。沒人證果,那也是無用。有一點要確認,南傳經更接近佛陀本意。

現在的南傳,傳承不會超過200年,由於殖民的侵入,南傳禪法是受到過中斷的。是當時的南傳高僧大德重新根據巴利三藏,重新整合出的一整套修行法門。而成就許多聖果位者。

北傳的傳承雖然沒有受到過決定性的中斷,但是歷史變遷,也變了不少了。

有人問:你這樣說會減弱信眾對佛法的信心。其實不然,有決心成就的,看到這種情況,一定會認為現在再不努力以後的機會會更渺茫。


謝邀,請參考以下的問答:

問:有人說,南傳上座部佛教是原始佛教。請尊者開示:什麼是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不是原始佛教?

瑪欣德尊者答:「原始佛教」是指佛陀在世時,直到佛陀般涅槃後一百年,部派分裂前大約一百五十年左右時間的佛教形態。或者說,它是佛陀及其親傳弟子生活和教化的時期。當時的僧團,都以果德瑪佛陀為唯一的導師。僧團以佛陀教導的四聖諦、八聖道、三學等為修學規範,過著托缽維生、半月誦戒、雨季安居等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 原始佛教是個歷史觀念,只代表兩千五百多年前那個歷史時期的佛教形態。而上座部佛教是個傳承觀念,是一直流傳至今日的活生生的佛教流派。

原始佛教是上座部佛教的源頭,而上座部佛教直接傳承自原始佛教,並且是今天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始佛教風貌的佛教傳統。

對於原始佛教的研究,作為一門現代社會的學科,是近一兩百年才興起的。最早研究原始佛教的是西方學者,後來也影響到日本和中國。由於語言的關係,西方學者多依據巴利三藏,日本學者多用對比南北傳經典的方法,而中國學者多依據北傳的《阿含經》來研究原始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作為一種信仰、文化和實踐體系,不僅擁有完整的《巴利三藏》及其注釋,還為成千上萬的僧尼和信眾們信仰著、學習著和實踐著,影響著許多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方方面面。

原始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原始佛教時期並沒有佛像,沒有高大壯觀的佛塔,沒有文字記載的經典,而上座部佛教敬拜象徵佛陀的佛像、佛塔、舍利、菩提樹,有許多文本經書,現代的上座部僧人還會利用書籍、音像製品、網路、廣播、電視等傳媒方式弘揚佛法。

不過,雖然由於時代的不同,上座部佛教僧人在生活方式、弘法模式等方面和原始佛教有所不同,

但是在傳誦經典、根本教理、戒律行持、衣缽裝束、僧團制度、修學方式等重要問題上,還是與原始佛教極為相似的。


實在也是看不下去…某些大V的回答,從他們的嘴上所說,真的可以看出原始佛教為何會墮落的某一些原因了……好,回答這個很重要的問題:

原始佛教是原始佛教,對比之後所形成的諸多佛教,還可稱為根本佛教。

南傳佛教,不是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唯有「戒、法」,重視解脫,唯求解脫。

近代所產生的南傳佛教,是遠承與印度大乘佛教同時並存並且發展而出的後部派佛教,並參合自己地區歷史文化的一些特性,等等,而綜合興起,並且復興時間也不長,標榜三藏教法「戒、法、論」~~

回答完畢。


現在已經沒有原始佛教了,過去生親自聽聞過佛陀教法的人通過修習緣起或者宿命通或許還能記起一些片段,但是想要完整重現基本是不可能了。只能這樣說,上座部的經典傳承是比較嚴謹的,也是最為接近佛陀原始教法的流派。


「原始佛教」是指佛陀在世時直到佛陀般涅盤後一百年部派分裂前大約一百五十年左右時間的佛教形態,或者說它是佛陀及其親傳弟子生活和教化的時期。當時的僧團都以果德瑪佛陀為唯一的導師,以佛陀教導的四聖諦、八聖道、三學等為修學規範,過著托缽維生、半月誦戒、雨季安居等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

原始佛教是個歷史觀念,只代表兩千五百多年前那個歷史時期的佛教形態。而上座部佛教是個傳承觀念,是一直流傳至今日的活生生的佛教流派。原始佛教是上座部佛教的源頭,而上座部佛教直接傳承自原始佛教,並且到今天仍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佛教的風貌與傳統。

原始佛教作為一門學科,是近一兩百年才興起的。最早研究原始佛教的是西方學者,後來也影響到日本和中國。由於語言的關係,西方學者多依據巴利三藏,日本學者多用對比南北傳經典的方法,而中國學者多依據北傳的《阿含經》來研究原始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作為一種信仰、文化和實踐體系,不僅擁有完整的《巴利三藏》及其注釋,還為成千上萬的僧尼和信眾們信仰著、學習著和實踐著,影響著許多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方方面面。

原始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原始佛教時期並沒有佛像,沒有高大壯觀的佛塔,沒有文字記載的經典,而上座部佛教敬拜象徵佛陀的佛像、佛塔、舍利、菩提樹,有許多文本經書,現代的上座部僧人還會利用書籍、音像製品、網路、廣播、電視等傳媒方式弘揚佛法。不過,雖然由於時代的不同,上座部佛教僧人在生活方式、弘法模式等方面和原始佛教有所不同,但是在傳誦經典、根本教理、戒律行持、衣缽裝束、僧團制度、修學方式等重要問題上還是極為相似的。


從時間上看,原始佛教一般指兩千多年前,佛陀時代的佛教,即佛陀駐世至佛陀入滅。

南傳佛教是部派佛教中,分別說部支派銅鍱部,是屬於部派佛教,不是原始佛教。

從實際修學角度說,內容選擇:北傳《相應阿含》(即《雜阿含》)與南傳《相應部》:其中的七事相應教(因緣、食、諦、界、五陰、六處、念住等道品)。


阿羅漢與阿羅漢之間是否會有諍論?

如果有,則羅漢道有兩種或以上。

如果沒有,則必有一方為凡夫,或都為凡夫,方有諍論。事實是二乘不斷分裂部派,彼此諍論。現今誰為二乘正宗?思之極恐。


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去看呂瀓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講得非常清楚


原始佛教

——上座部

——大眾部

上座部

——說一切有部

——分別說部(今天的南傳佛教就是這個)

——犢子部(有爭議,有說是從說一切有中分立,有說根本分裂之後已經存在。)


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原始佛教了,上座部佛教是在阿育王時期傳入南方諸國,後來在印度滅了。上座部滅亡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喜歡搞宗教清洗,就是斯大林乾的那個活,他們借著破斥邪見為由,他們與印度的婆羅門教產生衝突,後又與大乘產生衝突。由於上座部佛教在哲學體系上比較狹隘,而印度是一個哲學家輩出的國家,所以上座部最終自己萎縮了。上座部能在南方諸國保存下來,主要是因為政教合一,上座部打著原始佛教的旗號,自稱純正,到處攻擊「邪見者」,是一個比較危險的群體。學此教當注意這點。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