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紀錄片《奇域:探秘新絲路》?

《奇域:探秘新絲路》由於曉勇、張然執導,自2015年4月起,經過3個月策劃、2個月跨國拍攝、10個月電影級後期製作最終完成。從中國新疆出發,途徑巴基斯坦、伊朗、亞塞拜然、喬治亞、土耳其,重走絲綢之路。旁白的主人公是第一次作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文化名人王小山,一種「個人遊記」式的表達風格。

視頻封面奇域:探秘新絲路第1集:新疆喀什-KKH公路視頻視頻封面奇域:探秘新絲路第2集:帕米爾-塔吉克視頻

看了《奇域》的朋友們,你們怎麼評價。


看了前兩集,看不下去了。

1.編劇語言假大空,紀錄片不紀實,很多地方誇大其詞。

2.很多介紹缺乏常識,說話想當然,感覺製作粗糙,沒有紀錄片應有的嚴謹。

3.過程像在記流水賬日記,空乏無味缺少內涵,沒有紀錄片的厚重感。

4.這是一部過期了還混有雞屎的雞湯。


說是紀錄片,其是就是一部流水賬。

紀錄片?說它是紀錄片太侮辱這個名詞在我心中的形象了。難道紀錄片不應該給人深邃,給人以美感嗎?這部紀錄片?內容虛空,單薄,我一點都看不到作為紀錄片應有的內涵。

畫外音小編也是個豬一樣的隊友。常識沒有不說,語言空洞,漏洞百出,不和常理也是全篇處處可見。

伊朗匠人銅繪技術,每個銅盤敲擊上億此次?能說出這句話的編劇,不是自己傻X,就是拿觀眾當傻X。

按照每次一秒算,不吃不喝不停地敲,一億次也得三年多,按照半秒算那就一年半多點。請問銅繪上有多少銅盤?按這時間算一個匠人一輩子能做幾件作品?

還有,真懷疑這劇的編輯還是不是中國人,連中國的槍的不認識指著56沖說這叫AK47。OK你不懂槍我不怪你,但是好歹你在播音之前查查資料吧?咱好歹是在拍紀錄片誒,總不能像平時吹龍門陣一樣張嘴亂說吧?

幸好觀眾還是有一定的辨識度。

總而言之,這片的編輯給我的感覺就是通篇吹牛逼來吸引眼球,再時不時夾雜著一些微信朋友圈流行的雞湯言論,對,就是那些讓好多「窮游」的以為生活中只有詩和遠方的文青們瞎折騰的雞湯。在劇中處處可見,瞬間覺得整個紀錄片這行的逼格都被拉低了。


《奇域》紀錄片我期待了很久,因為中東國家不像歐美那麼受關注,一向是比較神秘的。

然而看到正片之後,前幾集還是很不錯的,隨著旅程的推進,王小山的情緒越來越高,而作業本、蔣方舟的加入,讓節目的氣氛也更輕鬆。

然而十五集看完,讓人越發失望。節目越到後期越流水賬,看不到所謂的安全問題。王小山不斷的鼓吹這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信仰如何如何,人民如何如何。

有意思的是8月22號,《侶行》第三季解封,1-25集全部上線。

縱然剪輯了大部分,我們依然能看到中東國家所存在的宗教禁錮和戰爭創傷。土耳其有180萬的難民,有些在2013年就到了土耳其,2年時間沒有住處,沒有工作,只能靠乞討生活。

270夫妻還專門去了難民海灘,當天晚上,海灘邊上又飄來4具屍體。而《奇域》呢?王小山和蔣方舟在土耳其買了一條800塊人民幣的魚,吃了一頓大餐。

《侶行》大概是2014年底拍攝到2015年,而《奇域》拍攝是在2015年4月開始,前後間隔不到一年。

希望看過《奇域》的朋友也看看《侶行》,就當是個廣告吧,但兼聽則明。

以上。


對於中國市場,紀錄片一直是不太受關注的邊角行業,但總有些人為了心中的某些願景,或者說寄託,會拚命去做這些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譬如前些年悄然震動這個市場的《舌尖》。

那麼關於遠方呢?我們活在方寸之間,所到之處也大多走馬觀花,總是某些衛視頻道的旅遊節目也似乎是被編排設定好一樣,什麼食物都好吃;什麼景點都有趣;什麼地方被播放後,總會迅捷的簡歷起旅遊基地,來誆騙慕名而來的遊客。

有沒有最純粹的旅遊的呢?信馬由韁,看遍花香?

《奇域:探秘新絲路》沒有選取專業的節目主持,而是選了一個微博上的大叔,一個喜歡跟網民們娛樂大方,嬉笑怒罵的真性情。沒有既定的文案,一切有感而發,走一路,看一路,公正客觀,不做評價。只是把所有發生的事物擺放面前,供人們自行去想像背後的每個故事。

飽受質疑的新疆腹地,用淳樸的眼神瓦解曾經的偏頗。

巴鐵巴基斯坦,那種天生對中國的友好,從每個人臉上的笑顏躍然而出。

古老波斯的延續,伊朗用詩歌對唱純凈的靈魂。

拜火教的起源,亞塞拜然,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還有暫時還沒播出的喬治亞和土耳其,我相信《奇域》會帶給我們更多不一樣的感受。

隨手截圖是桌面,真不是吹的。

塔吉克婚禮上的一幕,宣傳片里看著特別震撼。

突然有種自駕去征服高原雪山的衝動,哈哈~

巴基斯坦獨立日的演唱會,好真實,我們在別人眼裡是不是也是這樣

這一刻,趕腳我也是一個戰士,以後國慶得這麼玩。

穿過千年黃沙,尋找被埋葬的故事

你的面容,帶著聖言的莊重,連光都隨你一起向主獻禮膜拜。

伊朗的燈王之墓,除了璀璨,我已經詞窮了。

宣傳片里讓我惦記了很久的紅裙子,正片還沒找到,期待~~


《奇域》第一集有句話:任何偉大的事,都始於普通。《奇域》帶著主旋律基因,但不裝逼,不賣弄歷史厚重,個體化的敘事語言獲得廣泛認可,甚至有人說它情懷和寫實兼得,開闢了中國紀錄片新的路徑。所有這些,都基於一個普通人的視角。PS:有的人就喜歡某種余秋雨式的文案旁白,那是你的喜好,至少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我不喜歡。


用余秋雨式的情懷說辭來掩飾認知的膚淺


在這個時間段出現的行走新絲綢之路的紀錄片,不得不先提一下一帶一路的政策。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理念在於加強同中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中國同中亞及東南亞各國歷史上有著共同的發展經歷,文化相通,合作基礎堅固,打造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係。

《奇域》紀錄片中新絲綢之路就是「一帶一路」中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政策影響下,我國釋放產能過剩的壓力,沿線國家獲得基礎城建。未來我們與沿線國家的關係會越來越緊密,民間的交流也會越來越深入。不過因為地區衝突等問題,普通大眾對於部分國家的了解十分有限。所以在這個時候通過紀錄片的形式了解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個人認為是十分有必要的。

然後說回紀錄片本身

《奇域》這部紀錄片有一個我個人非常喜歡的特點。很會利用碎片化的鏡頭,每一幀都充滿著故事感,每一幀都可以單拿出來為當地風土人情做背書。而這些鏡頭的數量很多,表現的內容恰恰就是那些當地人真實的生活方式。從這點上不難看出攝製組對於素材的拍攝的用心。

拿先行片舉例,我可以在開頭部分的十多秒內截出很多富有故事感,表現當地風土人情的圖片,並且每一張都可以用來印成明信片。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因為當地的風土人情確實充滿著特色。

作為一部以旅行為題材的紀錄片,美到失禁的畫面也是加分項

紀錄片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分類,《奇域》這部片子最吸引人的一點是他表現的角度,直接的,民間的,接地氣的,生活化的,還有行走的路人望向攝像機的眼神。如果讓我給《奇域》一個最短的評價的話。那就是真實

最後送上最喜歡的一句話

到各種地方多了解其他地方的人,這樣才能反過來了解自己

-王小山


推薦閱讀:

TAG:紀錄片 | 旅行 | 文化差異 | 文明 | 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