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精彩的現代中國木質建築?中國木質建築的工藝傳承是否已經脫節?
有哪些精彩的現代中國木質建築?
中國木質建築的工藝傳承是否已經脫節?我粗淺的認為仿古、折中、翻修不能算作中國現代木質建築,現代木質建築應該有與先前木建築不同的地方和繼承的地方。現在中國的木質建築工藝和理論是否有突破明清(或古代)木作系統的新做法新理論?中國木質建築能否在繼承前輩的情況下開拓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新建築?中國正在做木質建築的人有哪些?(匠人?建築師?)
貼幾個相關話題鏈接:為什麼中國木結構現代建築如此少? - 建築設計為什麼中國古代建築一直偏好木材,而不是更為堅固的石料或者泥土? - 歷史為什麼現在大學校園建築大都建成西式,而不是傳統的中國建築? - 建築設計中國有哪些現存的宏偉至極的古建築? - 歷史與西方相比,為什麼中國人那麼不重視古建築古文化的保護? - 傳統文化中國的城市裡面為什麼沒有面積較大、保存較好的老建築群? - 建築為什麼日本人口密度大於中國,在日本流行的卻是容積率較小的二層建築? - 生活方式--------------------------------------------------------------------------------------------------------------------------------------更新問題:日本繼承了中國的文化和建築形式,現代也有木結構的進一步研究和使用,日本現代雖然平時穿著現代裝,住鋼筋混凝土房,但是到了節日,大家都會穿和服,舉行儀式,而且很多日本現代私宅里都會保留一間和屋,我們是否也能向日本學習,保護好我們的居住文化而不僅僅只是搞一搞中式裝修?--------------------------------------------------------------------------------------------------------------------------------------關於中國木材匱乏、不防火、不能建高等基本問題上面話題里有所討論,日本地小人多,木材依靠進口,小生粗陋,不知道日本是怎麼解決這一問題的,請熟悉日本的看管解答。加拿大木建築大樓:Michael設計的北美最高木結構建築——加拿大創新中心-------------------------------------------------------我的家鄉,四川雲南地區,多山,山區地震山洪泥石流等多發,傳統都是用木頭和土坯建屋便於修繕和重建,倒了也壓不死人,可是現代丟失了(或者用的不多了)木質技藝,改用鋼筋混凝土,512地震等自然災害,傷亡慘重,是否是時候考慮用木材建屋?
中國愁的是每年大量進口木材,日本加拿大愁的是每年出產的木材賣不完。
普通建築會使用便宜易得耐用好看易打理的主材,所以我們選擇了紅磚。粘土磚因為環保原因被禁,退而求其次選擇了鋼砼結構+加氣砼砌塊。謝邀,這方面不專業,不敢妄言。還是看高人的回答吧。
謝邀
本科所學專業為木結構建築,雖然現在沒能從事木結構相關工作,但還是粗淺的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1,精彩的中國木質建築阿里山火車站建於台灣嘉義縣的阿里山火車站使用了花旗松膠合木,採用的是樹狀支撐系統(台灣地震頻繁,抗震性能一定要好)上海世博會溫哥華館綿陽特殊教育學校2,中國的木質建築工藝從未脫節遠到《營造法式》近到梁思成的各種研究著作,現如今更多許多的木結構設計單位。工藝上是傳承與創新並進,以前的榫卯結構,現如今的各種連接件,模塊化生產工廠預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速度,節省了時間。樑柱式木結構也被稱作框架或是柱式框架結構。一般採用較大尺寸或斷面的工程木產品作為梁、柱的木框架,牆體採用木骨架等組合材料的建築結構,其承載系統由梁和柱構成
井乾式木結構
井乾式木結構是中國傳統木結構中的一種,是一種用圓形、矩形或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而成層層疊疊的結構形式。相互交叉的圓形或矩形木料,在房屋的轉角處交叉和咬合,使結構形成一個整體,並起到圍合牆體的作用。井乾式木結構的屋頂,也是在兩個山面牆上放置短立柱,呈托脊檁,形成兩坡的形式。
這種建築形式一般是在我國木材資源豐富的東北一帶。建築形式其實跟地方的資源風土環境氣候密切相關。4.木結構的繼往開來
中國古代的木建築帶給了我們無上的輝煌,榫卯和木釘的應用,斗拱的出現,都是無與倫比的智慧。而現在木結構的應用一般是園林小品或者是別墅度假村,還有就是大地震過後的四川出現了大量的木結構房屋。現在的木結構在簡化安裝,實行預製方面大有提高,由遠大公司建造的「新方舟賓館」就是模塊化建築的代表這座6天完工的「新方舟賓館」於2010年6月竣工,整體搭建使用了46個小時,裝修用時90個小時,使用了「模塊化建築技術」,抗震能力達9級。這對於古建來說是無法做到的,當然現代木結構也並未採用過斗拱這樣造型美觀還能抗震的結構,斗拱的設計和生產成本確實很高。
私以為新的建築出現必然是新的建築材料和新施工工藝,這兩面的同時進步必會產生出屬於中國的新型木結構建築。
5、中國現如今做木結構的公司就一抓一大把,更不要說各大院校中還有痴迷古建的大師級人物。
比如蘇州德勝洋樓 皇家木屋等
~~~~~~~~~~~~~~~~~~~~~~~~~~~~~~~~~~~~~~~~~~~~~~~~~~~~~~~~~~~~~~~~~~~~~~前方高能
大波圖片襲來
(感謝各位友情出鏡的同學們~喵)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謝邀。我本人沒有特別研究過,但是我感覺國內木結構建築很不成氣候。我的大學沒教過,沒做過。後來工作接觸別的院校畢業的同行,也沒學過,沒做過。
我這麼多年,只干私活做過一次(好了我就是個干私活的)。沒人會做,是工人教我,大家商量著做的。我是再也不想做了。木結構麻煩死,從前期到後期維護都很煩。一些小構件市場上只有兩種尺寸的木頭,你想有個不一樣的尺寸就得讓木工給你單獨做。這都是錢啊!
哦,更多的木構件也有啊。進口的!貴死你!
再加上後期維護除白蟻什麼的,國內都不是很成氣候。所以以後甲方有錢咱就用鋼,甲方沒錢咱就用磚,木頭只做裝飾。
有一些大的木結構外企,比如北美的,可以用木結構做比較大跨度的建築的。但到中國宣傳數次,效果好像不太好。也許除了造價,也有民間認可度的問題吧。兄弟,都已經是經濟社會了,私以為實在沒必要抱殘守缺。題主對中式建築的崇拜可以理解。我們建築的四大特徵:經濟、安全、適用、耐久,這四個基本特徵,木結構完全不具備,這還不談建築木材對生態的巨大破壞,木結構人居環境的惡劣。如果僅指某些特殊的,僅具備觀賞性不具備實用性的木結構,古建築來闡述題主的問題,那很明顯,現代是無法與古代相提並論,而目前古建築自身發展,因為我前面所述,實在是缺乏內在動力,所以題主不必糾結此類問題了。
這跟現在的主要建築結構有關係。現在的建築結構/用材/層數等。日本能相對保留,也是因為大部分民宅還是採用傳統木料為主。
謝妖
我認為題主的癥結不僅僅拘泥於建築形式。而是傳統的建築內涵能否表達新的生活方式。
在這裡答不對題的給題主展示一個北京民國時期的建築。中華聖公會教堂,在佟麟閣路,現在在墨晨建築事務所旁邊。
大家感受一下,傳統磚木亭閣如何表達三位一體的思想。謝邀,我不是學建築的,這個問題應該邀請柳肅先生。
傳統的生活方式都沒有了 哪裡還有傳統的建築形式呢
木結構 磚結構 幾乎在中國市場消失了感覺這些問題的根本在於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不重視。導致傳統工藝丟失,止步不前……然後 就沒有人用這些傳統工藝來建造房子了。謝邀。 我答個冷門的,王澍先生有很多木結構作品,脫胎自傳統的工法,算是老根發新芽,可以看看。 其他的不太了解,不過聽做過木匠的老人說,最難做的是木塔,可以去查查。
xy舉兩個好的實例:廣東新興禪泉酒店,廣州朴空間酒店。·······························································木頭的溫潤、光滑、親切。可以感受大唐、魏晉、兩宋的點點。但現在沒那麼多好木頭啦。用鋼結構做出同樣的品味、意境,是酥康socon的目標,任務阿。
初次被邀請,受寵若驚啊。。你拿走了我的第一次啊!!! 首先,我是一名搬磚工,並不是學建築的高大上,對於建築歷史並沒有那麼清楚,但是湊巧呢,老闆給了一個古代木結構的性能分析課題,主要是針對古代木結構結構計算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有那麼湊巧的看了一點點中國建築史,加上項目上接觸的一些仿古木匠以及一些現象,以下給出自己簡要的見解(建築的高富帥和白富美看到出錯的地方打臉請輕點。。。): 1. 個人認為,首先應該弄清楚兩個概念:現代木結構(輕型或重型木結構)和古代木結構,如下圖(圖片來源網路,侵刪):重型木結構大概是這樣的,樑柱是螺栓鋼填板連接,樣子跟普通框架差不多。。。。輕型木結構大概是這樣的,木結構剪力牆(牆骨柱、剪力牆板)。。萬惡的資本主義就是住這樣的house。。。古代木結構嘛。。大家可以看看應縣木塔、佛光寺東大殿、或者日本唐代風格寺廟(不如我天朝大氣沉穩!!),新建仿古的也有,比如香港志蓮凈苑,上海寶山寺(唐代風格),雖然是仿古,但妥妥的古色古香!!佛光寺東大殿為藍本的上海寶山寺大雄殿(我不只搬磚,還搬木頭,搬圖片)。。。 2. 明白了上述概念,那麼現代跟古代已經分清楚了,現代是國外來的,古代是我們自己的,個人認為,仿古也屬於古代的,但可能將來會超越古代的高度! 國外咱就不談了,咱們談國內的。。 3. 那麼問題來了,工藝是不是脫節呢,是不是會有創新呢,正在搞這個的有哪些人? 我們先來談談到底哪些人搞這個。高校人員,分結構研究、建築師兩類;專業施工隊,靠手藝吃飯的木匠。所謂術業有專攻,前者理論、歷史知識較為豐富,但缺乏施工實踐,理論想指導實踐,還比較困難(叫不動啊,心好累),後者實踐經驗豐富,但缺少理論知識、缺少系統的學習。一般情況下,後面的要教前面的做人(各位老師不要打我,各位同仁不要打我,我個人偏向施工這邊,施工隊要尊重理論就是。。)。但是,後者如果不把施工經驗以資料的形式記錄下來,或文字或視頻,短期影響是事業做不大,長期影響是會的人越來越少,這就是工藝傳承問題了,這個問題關鍵是錢。所以,建議高校與施工隊合作,咱把老祖宗的東西先記錄下來再說。。。下面放一下毒。。這個是梁端。。。全手工。。逼格比現代木結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會不會有創新呢?能否突破一下下呢?答:為什麼不可以!!!!!前有《營造法式》、《工程做法則例》,對應唐宋、明清建築,講材分,講制度。。我們結構呢,有《結構動力學》。。。。(%¥%##%%¥%……¥#¥%)從結構而言,古代木結構的結構性能還不是很清楚,不能定量的進行計算評估,這個需要研究(期待我的試驗跟論文吧。。哇嘎嘎嘎)。再者呢,這個材分,這個制度,並不一定是死的,可以調整嘛,古代帝王建築,為什麼不可以改改用在我們住的或者用的建築上,建築的同學可以想想辦法嘛。。。建築高度、建築平面還是可以靈活變動嘛。。。至於這個造價,這個投資,這個錢,這個。。。。這個。。。老闆,你說呢?
我思考了半天 邀請我回答問題 難道因為我叫木頭?
謝邀!第一次被人邀請就回答這麼學術的問題。好雞凍,就木構建築,我所知的國內的高校已經放棄對這方面的教學授課了。但本人很幸運的在大學階段有兩次機會接觸到了木構建築,且全屬自己瞎研究。並且不是題主所問的高大上的傳統古建,而是民間一些私人的古建。研究的切入點也不是建築外觀或藝術形式,而是傳統建築的精髓,卯榫結構。先先佔坑!一會回家了開電腦再說,資料全在電腦里。
謝邀,我本科在西建大,大三時候選修過林源老師的《中國建築史---大木作》的課程,但本人才疏學淺,選修課也只是做了一個大作業就交了,實在是辜負了林老師的一片苦心。這個問題我一時半會兒回答不好,我也屬於心浮氣躁拿到分數就止步不前的人,不敢亂答。但學校仍舊開設這門課程,選修的人也很多。不能說學校都為名為利不教真東西了,真東西還是有的,好老師好課程也都齊全,所以等我踏實的學好了,再來回答吧。再次感謝!
發展受政策限制,現代木結構中國算是才起步。中國木結構的受眾基本是富人,所以用戶群小。中國古代木結構的確具有較高的藝術性與實用性,但現代木結構建築的要求已經改變,譬如西方的哥特式建築,好看是好看,但在現代大部分場合的確不實用。而且國人對木結構的理解和認識可以類比轉基因,覺得不防火,不防潮,易腐蝕變形。占樓以後接著答
謝邀。不懂這些。很遺憾從我入行,沒碰到過木結構;據說是某躍進把樹都砍來鍊鋼了。後來大建設要用木頭也都只是用來做模板傢具等等了。民用住宅什麼的很少來做結構用。胡亂答。
真的已經後繼無人了!
已無任何大學系統教授木造了。其實對於任何方面的工藝,大學都不教授了,只留存於民間師徒傳授。對於年輕人來說,重要的問題是要解決一個虛榮心的問題,否則誰願意放下身段去學工藝呢,去名校多有面子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