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很少創作型歌手?而台灣似乎多一些,有哪些歷史原因?

如題,我粗略統計了一下香港2000年以前的十大勁歌金曲,平均一屆有一首是歌手自己做詞或作曲的,其中劉德華最多作詞5首,而翻唱的卻不少。

感覺香港出名的創作型歌手很少,拋開類似陳奕迅這種寫過幾首的不算,也就許冠傑、林子祥、方大同等(王傑屬港台均發展,竇唯、黃家駒是樂隊的,樂隊一般自己作曲較多,這裡不討論),當然近年也有一些創作型歌手了,但感覺相對台灣少一些,或者不出名,台灣如李宗盛、羅大佑、周杰倫、鄭智化、齊秦、伍思凱、伍佰、張宇、張雨生。。。。一眾人 ,而類似中島美雪這樣的女創作型歌手就更是幾乎沒有了(內地近年的選秀倒是出了一下,比如春哥),但不論是歐美,還是日韓感覺都有不少創作型歌手,不知道這裡有哪些原因造成的,當然或許是我孤陋寡聞,事實不是這樣的,望賜教


香港從古到今,從來沒缺過創作型歌手!

沿著歷史給你數

許冠傑和黃家駒這兩個人,不光在當初,就是拿到現在來說,創作水平也甩他們好多。這個大家也都比較熟悉,不多說。

林子祥:《在水中央》、《分分鐘需要你》、《幾段情歌》、《海市蜃樓》、《追憶》、《誰能明白我》、《這一個夜》、《每一個晚上》、《十二分十二寸》等等;其中《每一個晚上》由兩首中西樂曲《cats》及《花非花》拼合而成,卻不著痕迹,渾然天成。《十二分十二寸》更是後來《勁歌金曲》等串燒歌的鼻祖。《分分鐘需要你》更是港片情節里標配情歌。

張國榮:《想你》《沉默是金》《共創真善美》《由零開始》《烈火燈蛾》《風再起時》《深情相擁》《夜半歌聲》《一輩子失去了你》 《紅顏白髮》《有心人》《意猶未盡》《紅》《以後》《寂寞有害》《小明星》《我》《大熱》《諾亞方舟》。

還有一個港樂史上BUG級的存在,才能堪比黃家駒,也跟他一樣悲劇,英年早逝。但他在音樂修為上更加全面,無敵多面手,作曲作詞各種樂器無一不通。沒錯,這就是我偶像的偶像Danny 陳百強。

陳百強參加1977年度「香港流行歌曲創作邀請賽而出道,和參加歌唱比賽出道的歌手不同,Danny參加的是創作比賽,所以創作能力可見一斑。Danny自己的經典之作許多就是他自己創作的。

借用一下百度百科的評價

陳百強是1980年代粵語流行音樂的主要歌手之一,被視為香港第一代偶像歌星。陳百強演唱的歌曲並不一味追求青澀泥土味,它注重旋律、和聲及演唱等細節的協調,而方向上則是強調唯美和精緻,因此在清新的基礎上,也給人一種細膩的感覺。在自然清爽的同時,有著不著痕迹的修飾;而擅長演奏鋼琴和電子琴的他,也因為鍵盤類樂器的創作線條,在對旋律的處理上,能夠特別突出唯美、浪漫和雅緻的格調。

那個年代幾乎每個專業歌手都會自己作曲,像譚詠麟,劉德華,張學友都有自己的作品,只不過水平之間存在差異罷了。

再看現在的香港樂壇,雖然衰落不少,但是依然不缺創作型歌手。

黃耀明的另一個身份:香港著名音樂創作公司「人山人海」主要成員之一,也就是說他除了唱歌,另外一個主要職業就是音樂創作。

側田:有「香港周杰倫」之稱,為自己及他人寫歌眾多,不過他的風格我不太喜歡。

張敬軒:也是經常給自己跟別人作曲作詞,他自己的代表作《斷點》就是自己作曲填詞。

還有現在比較活躍的有方大同,周柏豪,王菀之,張繼聰,林一峰林二汶兄妹,連鄧紫棋這個小丫頭都能自己寫歌。

上述除鄧紫棋外都稱得上是專業級的音樂創作人,並不是像答主說的像陳奕迅一樣只寫過幾首。

總之香港歌手的音樂素養還是比較全面的,大多都有自己作曲作詞的能力,且水平頗高。而且樂器玩的也好。儘管港樂在衰落,但是也比內地大多作品強太多,尤其是靠一首歌各地走穴吃一輩子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在香港半年沒有好作品問世就會被漸漸遺忘,所以香港藝人大都很努力。

我想了一下,為什麼會有很多人會有題主這種想法。大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香港產出過的只創作但是不唱歌優秀音樂製作人太多了。你看台灣的音樂製作人很難找出個只創作不唱歌的。再看香港:黃霑,顧嘉輝,鄭國江,林振強,盧國霑,蔡國權,關聖佑,潘偉源,盧東尼、杜自持,簡寧。。。。。老一輩的太多數不過來,新一輩的有林夕,黃偉文,雷頌德,伍樂城,人山人海團隊,陳輝陽,郭偉亮,江志仁,澤日生,陳曉霞,陳少琪。。。。。。。。。好像也數不過來,還有像李焯雄這樣去了台灣發展的頂尖創作人。

所以之所以題主有這樣的想法原因大概就是,一說起台灣的音樂創作人,我們想起的是李宗盛,羅大佑,熊天平。但是一說起香港音樂創作人,我們想起的就是黃霑,顧嘉輝,林夕,黃偉文了。


香港一直有,但滿足不了本土的龐大需求。所以給人造成一種人才缺乏的錯覺,再聯繫香港之前是個殖民地的歷史背景,它的流行文化和本土文化很容易被人混淆。 以為英倫文化和廣府文化的綜合就是香港的本土文化演變史,實則非也。

最早在許冠傑蓮花樂隊那個時候,許冠傑就開始自己的創作。雖然他那時以唱英文歌為主,像貓王披頭士那些。後來和黎彼得薛志雄等人都合作愉快,相得益彰。

樂隊如果不論的話, 先論個人,非常出名也非常值得被銘記的:陳百強

有興趣的可以翻看他的作品表,除了幾首改編自英文歌和日文歌的作品,其餘大部分都是本土原創。陳百強個人有出色的作曲能力,從小學習的鋼琴也很出色,樂感極佳的他也填詞,不過數量較少。 之所以他被忽視的原因,一可能由於年代久遠,畢竟他七十年代末就出道,而且迅速走紅。二也是我覺得重要的一點,就是陳百強不會編曲。

編曲是個非常重要的二次創作,當時由於翻唱日文歌成風,急需出色的音樂人將其重新編排以適合個人的曲風。像周啟生就給陳百強編曲過。

香港著名填詞人鄭國江老師說過:80年代香港最有實力最有才華的當算陳百強,他的創作才華絕對在林子祥之上,創作方面比林子祥他們還早,可以說林子祥蔡國權他們都是受他影響開始創作的,林子祥以前是唱英文歌的,80年代初開始轉唱粵語並自己開始創作,蔡國權創作方面比林子祥要遲兩三年。

可能陳百強的翩翩濁世佳公子的形象容易討喜,讓人心生好感。但不可否認,陳是香港本土創作里出色的一位偶像實力派。

接下來,也是重點要記住的:盧冠廷

LuLu的實力怎樣,我不說。你們喜歡的可以在自己看過的香港電影,記住,是自己看過的香港電影。裡面搜配樂一欄, 如果十部裡面沒有一部署名盧冠廷,我就彈JJ彈。。。。(本來想說三部的,但擔心確實有放假的小學生閱片量過少)

不說別的,單說喋血雙雄這一部片的配樂,幾乎可以封神。更不說後來被無數年輕男女追捧的大話西遊和新近的歲月神偷了。

刨去配樂人的身份,單說歌手這一欄,他也非常出色:《但願人長久》《天鳥》《快樂老實人》《最愛是誰》《分分鐘需要你》《如風往事》《憑著愛》《陪著你走》《世事何曾是絕對》《泥路上》。。。。很多很多。

他長於編曲作曲,也填詞,但多數交給他太太唐書琛(女名導唐書璇的堂妹)。他們夫婦二人對香港樂壇,香港影壇都是貢獻巨大的。

題主提到的李宗盛,羅大佑,都對盧冠廷非常尊敬,也相交甚深。

還有,看似文弱書生實則創作才子的蔡國權。

他是填詞作曲編曲都能來的全才,和盧冠廷,黃家駒,劉以達等人一樣。可能很多粵語歌曲入門級的朋友就聽過他的《不裝飾你的夢》,實際上,《順流逆流》就是他創作,然後小鳳姐再唱,成為香港三十年來的長青金曲。《最後一班渡輪》《天意人心》《人牆》《寒傲似冰》《再見也許不再會》《風中勁草》。。。。好歌非常多。

此外,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如關正傑,周啟生(天長地久,淺草妖姬,偏偏喜歡你),郭小霖(無心睡眠),倫永亮(這個太多了),蔡楓華(估計現在的人都知道怎麼調侃他了),鍾鎮濤(B哥也是喜歡創作之人),夏韶聲(香港rock先驅),黃凱芹(DJ出身的創作人),李克勤(主攻填詞),黎明(作曲能力出色)。。。。

像上面這些,再加上題主說的林子祥,都是曾經或一直貼著創作標籤的。此外也有一些創作過的音樂人,但因為風格不明顯就很快被埋沒忽視。

創作其實說實話不是太難的事,我都可以寫幾篇小令在報刊發表。但問題是你創作的得流行,如果你創作的純粹是先鋒音樂和實驗作品,那麼影響不大,必然會遭到市場淘汰。(我不是唯結果論,只是就當時的情況分析)

再加上八十年代興起的包裝,就是偶像包裝。譚,張,梅三人都通過這個迅速走紅,沾了極大的光,加上良好的外形,和自身的努力,成為香港樂壇里最耀眼的三人。

那些創作人一旦自己的作品反響不好,就只能給他人創作寫歌,給偶像派歌手來唱,在演唱會做和聲(例如《鱷魚淚》的袁麗嫦),退居幕後。

一般人們都是關注光鮮亮麗的台前,很少有人關注幕後。這是視角由近到遠的順序選擇,也是慣性的審美方式。

但遭到忽視不代表沒有。很少不代表不出名。 其他地方都是。

——————————————————

——————————————————

可能大家習慣了香港樂壇已死的論調,很少關注,一到這些話題就會跟風附和地來一句:唉,不行了。XXX時代如何如何,現在如何如何。。。

現在的香港樂壇也有一些不錯的創作型歌手,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岑寧兒,許廷鏗,藍奕邦,周柏豪。都還有自己的一絲鋒芒,也保存了自身的些許個性。


題主如果是港樂迷的話就會發現問題不成立,題主之所以會這樣認為是因為:
隨著老一批的音樂人退隱與離世,香港樂壇好像還沒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市場的主流地位了,而不主動宣傳與輸出。談到市場問題,早年香港歌手不管紅不紅都會去一去台灣發一下片,開拓一下國語市場,所謂「魚不過塘不會肥」,而近年來,你幾乎看不到有哪些新人或者二三線歌手去台灣宣傳發片,更別說來內地了。還有,香港音樂市場就如同它被圈起來的特別行政區一樣,它有著自己完善的市場系統,能夠自給自足,就是因為這個封閉的環境,再加上它的語言是粵語,它不像台灣同樣的是國語市場,一般人要聽歌,除了內地歌手之外,都會優先考慮台灣歌手,因為流行音樂圈就是按語言來分的,大多數人不會去分什麼風格來聽。現在中國聽眾人數的情況差不多如下:華語圈(國語)&>歐美圈&>日韓圈(其實這倆可以分開討論)&>華語圈(粵語、閩南語)&>其他語種等等。正是因為港樂的市場與影響力漸漸下降,所以就會造成題主的這種偏差。
上個世紀借著香港經濟的優勢與內地流行音樂貧瘠,港樂基本不用主動輸出,個個都以能哼一首粵語小曲為時髦。而今內地經濟騰飛,而音樂也有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各種選秀節目開播,隨隨便便一個三四線選秀歌手的(微博)粉絲都比二線甚至一線的港樂歌手多。近兩年港樂好像開始察覺到這個問題了,Eason的巡迴演唱會中有機會就會多唱粵語,還有各香港的歌手也開始踴躍參與內地的綜藝或音樂節目。
回到題主的問題,港樂從來不缺創作歌手,但是港樂的唱片公司很少以這作為賣點。正如我們所說的完善的市場系統,每個位置(作曲、編曲、填詞、演唱)都以這個領域的精英來負責,歌手偶爾會涉足一下。就我所知的 陳輝陽、林敏怡、江志仁、雷頌德、伍樂城、陳光榮、王雙駿、何秉舜、翁瑋盈、馮翰銘等等這些都是國內外音樂學院科班出身,簡單來說就是「各司其職」。新時代以唱作作為賣點的最出名的就是「唱作四小強」了,分別是方大同、王菀之、張敬軒和張繼聰。方大同以國語市場為主,所以現在似乎走得最遠;王菀之和張敬軒依然堅守著港樂,王菀之慢慢得到人們認可的「唱作皇后」;張敬軒近年創作已經銳減,但唱功了得,慢慢在港樂男歌手中擔起大旗;張繼聰是有才華的,但其個人特色不明顯,加上老婆(謝安琪)人氣比他高,轉向拍戲發展為主了。還有許多許多早期各年代的例子,上面的回答都有詳細羅列,就不重複了。
另外港樂從90年代開始至今每年都會舉行的「CASH流行曲創作大賽」,各屆的參賽選手當中自作自唱走得最遠的歌手就算王菀之(香港)跟張懸(台灣)了。還有香港每年的四大音樂頒獎禮中都會有唱作人的這一獎項,題主也可以關注。

最後安利一下10月份王菀之跟香港管弦樂團合作的音樂會:

音樂會主題曲《小俠》 作曲:王菀之 作詞:王菀之 編曲:馮翰銘

王菀之 - 小俠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7Z-kBILH_Y/


譚詠麟這個被人稱作靠改編日本歌走紅的歌手,發表的自己作曲作品將近100首,如果他是個只唱自己作品的創作型歌手,那也能出七八張專輯了,比台灣某些創作型歌手可能還要多。

至於他的作品,知名的也很多,比如拿過獎的《知心當玩偶》《千載不變》,還有在大陸比較流行的《卡拉永遠OK》《夜未央》等。

同理,鍾鎮濤、林子祥、陳百強這些歌手如果不是為了為聽眾奉獻更高水準的音樂作品,只自己寫歌唱歌的話,完全可以做到。


最主要是香港人少,供量不足應付龐大歌手要求,同時節奏快速,要一個歌手/團體一年出二三張專輯,變成更依賴外來歌曲引入。

台灣節奏就慢多了,人多一些,加上在70年代美國台灣斷交,校園民歌風潮興起,活躍人士以原創抵制美方不顧情面,讓大批知識分子湧入樂壇奉獻創作。這些歌手或製作人如羅大佑,李泰祥,李壽全,梁弘志,侯德健等成為台灣80年代中流砥柱,影響整個樂壇變化。


張敬軒!

林奕匡!

側田都要哭暈在廁所了好嗎!


台灣的創作歌手的確是很多。香港不了解,現在也只剩一個陳奕迅是粵語歌壇的遮羞布了。內地就很少很少很少………那得上檯面的沒幾個。我覺得歌手本身就應該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跟創意,那些不是創作型,唱得又不頂尖的,有點看不過去,就是一個機器,沒有靈魂。


香港音樂是典型的流水工業化,

詞曲編錄唱分別由不同的人完成。沒有太多創作型歌手不等於香港沒有優秀的創作人。

黃霑 林子祥 林夕 李焯雄這些殿堂級的人物就不提了,詞人香港是當之無愧領跑華人地區的。作曲方面,香港80年代黃金時期確實改編了不少日本歌曲,但本土原創的還是不少的,舉不勝舉,就舉個紅了幾十年街頭巷尾的瀟洒走一回,詞好不好?旋律好不好?製作水準好不好(配器 製作在當時絕對算前沿)?

單論歌手 香港歌手的創作能力確實是最低的。中流砥柱的四大天王劉郭張黎 四天後嫻葉菲蓮 後來的陳奕迅 甚至譚梅張都沒有太強的創作能力。

單論影歌兩棲,台灣又能和香港比嗎?


張敬軒! 低調有才華 認真做音樂的人 除了之前大熱的《斷點》等抒情歌 還有粵語歌《井》 寫的是為情自殺的絕望


林一峰!!!!


推薦閱讀:

軟硬天師的歌曲《中國製造》該如何理解?

TAG:歌曲 | 粵語歌曲 | 香港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