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地流拍!樓市冬天來了?

這輪樓市調控的拐點,要來了么?

昨日(1.25),作為中國樓市調控政策最嚴的城市 —— 北京,兩宗住宅用地出現流拍。

據報道,此次北京土地市場共推出了三宗共有產權住宅用地,除朝陽區豆各庄鄉地塊被中鐵建拿下外,位於丰台區的兩宗地塊由於無開發商參與報價,均遭流拍。

若就消息而言,這顯然是個不尋常的信號。

在2017年,北京住宅土地供應74宗,僅2宗流拍,不管推出土地的附帶條件是多苛刻,都會引來開發商激烈爭搶。而在這種火熱的市場行情下,2017年北京的賣地收入更是達到2796億元,增長226%。

結合2017年北京的土地市場背景,看這兩宗流拍土地,就顯得「意義非凡」了。

2018年1月份未過完,土地流拍量就達到2017年全年數據;

而且這也是北京共有產權房推出以來,首次出現土地流拍。

作為中國樓市最火熱、政策最嚴厲,同時也是開發商擠破腦袋也要進去的一個市場—— 北京,2018年一開年樓市卻突然冷卻了下來。

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此輪調控的拐點來了?

如果是從北京土地流拍這個事件本身出發,我們確實可以這樣認為。因為,樓市調控本身與其說調控市場,不如說是調控開發商。地價是他們抬起來的,房價也是他們抬起來了。

只有當開發商們開始謹慎看待這個市場的時候,才證明調控的「藥效」已經顯現,樓市的寒冬來了。

不過,筆者在仔細研究這三宗地的土拍公告後,發現沒那麼簡單。

上述看似說通的邏輯未必成立。

「流拍」有可能是刻意製造

此次推出的三宗共有產權用地均是採用「競地價+限房價」的土拍模式。

其中,流拍的2宗土地位於北京丰台區花鄉白盆窯村,一宗的建築體量為16.3萬平方米,另一宗的建築體量為13.2萬平方米;

據土拍公告顯示,這兩宗地的起拍地價約為3.1萬/平方米,限制售價是4.3萬元/平方米(含全裝修費用)。

第三宗成交的土地在朝陽區豆各庄鄉水牛坊村建築規模為8.79萬平方米;據公告顯示,起拍地價約為1.7萬/平方米,銷售價格3.6萬元/平方米(含全裝修費用);

此地塊共吸引了中海、保利、葛洲壩、中鐵建、石榴、城建+金科、金地+中交等7家企業及聯合體的競拍。經過7輪的舉牌,最終,該地塊被中鐵建溢價12.2%,樓麵價約1.9萬/平米獲得。

大家注意,貓膩就藏在這些數據里。

流拍的2宗地塊中,地價(起拍價)和售價之間的差價為1.2萬/平方米。

成交的地塊中,地價(起拍價)與售價之間的差價為1.8萬元/平方米,競價後的差價為1.6萬元/平方米;

即是說,「成交地塊」競價後的差價都比「流拍地塊」的原始差價多出4000元/平方米。

因為,限制售價和地價之間的差價,包含了項目4000元/平方米的建安成本、1000元/平米的裝修成本(現在的共有產權房都要求精裝交房的)、管理成本、財務成本、稅費、利潤等。

所以,若在1.2萬/平方米的差價下,基本上開發商的利潤率只剩下3%左右。而且這麼薄的利潤率下,萬一出點狀況(如銷售周期拉長),很容易賠本。

而1.8萬元或1.6萬元/平方米的差價就可以完全滿足開發商對利潤率的要求。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流拍地塊的售價設定過高(相對周邊二手房)

據有關數據顯示,附近挨著的商品房是首開華潤城,是新房,價格賣到8萬/平。

不過靠東方向還有個老點的二手房小區叫天倫錦城,價格要便宜很多,房價已經從17年最高點的5萬6跌到了目前的4萬2左右(完全產權)。

很薄的利潤率 + 不小的銷售風險,才讓開發商用腳做出了選擇 —— 老子不玩兒了!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

這麼顯而易懂的賬,相關部門難道算不出來么?

同樣是共有產權用地,不同地塊的售地差價為何會達到5000元之多?

如此高的定價(相對周邊二手房),而且還是部分產權,是真想讓開發商順順噹噹的把房子賣出去么?

所以,很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相關部門壓根兒就沒想過把這兩塊地賣出去,而是要刻意製造北京兩宗地流拍的信息,放給市場看。(如筆者在本文開頭的錯誤推導)

至於理由,大家懂得!

「競地價+限房價」與「共有產權房」組合存在先天BUG

在2017年的調控大潮中,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了一些極具創新和跨時代意義的政策措施,如「競地價+限房價」的土拍模式、「共有產權房」等。

而這些創新型措施,日後很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當然,這些政策不會是單獨實施,而是多個政策組合使用。

但這次的土地流拍事件,則給我們提了個醒:「競地價+限房價」與「共有產權房」組合存在著先天性BUG。

首先,「共有產權房」本身對開發商就是個累贅。

根據現有已經實施項目來看,共有產權房,政府和個人的產權比例有3:7、4:6、5:5等三種情況,而在房子沒有賣出去的情況下,上述產權比就變成了政府與開發商的產權比例。

但因為是共有產權,開發商是無法對房子或土地進行抵押融資的。

所以,開發商參與共有產權房項目,要想好賣就必須要有價格優勢、要想賺錢就必須控制地價成本。而這售價和地價的定價權,又都掌握在政府收入里。

但對政府來說這也是一個相當難平衡的事,如果地價過低,賣地收入會減少乃至出現國有資產流失;如果售價過高,會引起公眾不滿。

若反著來,又會引起開發商用腳投票,如昨天流拍的兩宗土地。

其他地方政府,不像北京那樣財大氣粗可以不倚重土地財政,若貿然實施「競地價+限房價」與「共有產權房」政策組合,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

小結

2018年中國樓市肯定會像2015年那樣「冷若冰霜」,但可以肯定的是,「樓市冬天」不會現在這個時候來。


推薦閱讀:

被驅逐逅,哘動者與窮人侞何一起仮抗?
中國土地矛盾為什麼自古至今就是個大毒瘤?
國有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所有權存在哪些方面的不同等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何?
占補平衡指標與增減掛鉤指標的區別?
為什麼只有國有土地可以出讓?

TAG:中国楼市 | 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