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聚焦丨藝術展覽場地呈現多樣化趨勢

藝術展覽那麼多,我們常常會去哪裡看?事實上,隨著藝術與生活關係越來越近,以及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如今的藝術展覽場地不再僅僅只局限於畫廊和美術館。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如今藝術展覽場地都有哪些?如果把它們比喻成我們平時最熟悉的美食店又會是什麼呢?

There are so many art exhibitions here, where do we often go? In fact,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life gets closer and closer, and the diversity of artistic expressions, art galleries are no longer limited to galleries and art galleries. Lets take a look at the art exhibition venues we have today, if we compare it to the food shop that we are most familiar, which kind of shop they will be?

美術館

評語:西餐廳——國際大餐,一飽口福

說到藝術展覽場地,首推美術館,但是我們在這裡說的不是國家美術館或者是省級美術館,我們在這裡說的是近幾年大火的私人美術館。

針對全球166家私人美術館的調查顯示,1/5的私人美術館是近5年內創辦的,而在中國,這個數字是1/2。在全球十大私人美術館所處國家中,中國已經以26個私人美術館的數量排在第4。

▲美術館局部

好的展覽本身是美術館吸引公眾的關鍵,至於私人美術館的展覽藏品的選擇上,關鍵在於藏家的喜愛。龍美術館的館長王薇在這一方面是典型,她曾說過:「美術館的藏品就是拳頭,就是話語權。」而所有的藏品都是她和劉益謙喜愛的。從剛開始的古代和近現代傳統繪畫到當代藝術作品,眾星雲集,甚至編輯成冊,形成一個很完善的收藏體系。「我是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做的收藏。打個比方,我有老油畫、有革命題材、有當代藝術、有「八五新潮」、有「後八九」,這些精品收藏得挺完整的,然後想收藏亞洲藝術了,也可鍛煉我收藏亞洲精品的能力,我當然樂意啦。我在已有的收藏體系里,如果有欠缺的就補充一些,現在我幾乎不動手了。我是選擇作品比較挑剔,不管是近現代老油畫,還是當代藝術、國外藝術,已經有一定量的積累了,現在需要的是塔尖的作品收藏。」

▲龍美術館創始人 王薇

除了劉益謙夫婦,以個人收藏品味為美術館展覽內容傾向的還有餘德耀和王中軍等。余德耀美術館的創辦人余德耀是華裔印度尼西亞農業大亨,他主要偏向當代藝術的收藏,其美術館的展覽便是立足國際視野下的當代藝術展示;另一邊王中軍是典型的西方油畫愛好者,曾以以3.77億元拍下梵高的《雛菊與罌粟花》,松美術館的開館展便是「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

美術館展覽的定位除去美術館主導人的喜好偏向外,展覽是否會為美術館帶來足夠的參訪量和盈利,也是被考慮的一大要素。

還記得16年年底在余德耀美術館落幕的蘭登國際的裝置藝術「雨屋」嗎?這場不被淋濕的大雨在倫敦巴比肯中心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時,就引爆了社交網路。它在上海也得到了熱烈的回應,根據余德耀美術館提供的數據,展覽的參觀人次達到了20萬——這對建立一年的博物館來說是非常可觀的數字。

▲余德耀美術館「雨屋」

私人美術館選擇項目時會偏重那些已成名的,它們更能從大眾需求的角度考慮一個項目。「我們想推出非常令人興奮的項目,博物館應該要主動吸引人們參觀,越多越好。」余德耀在一次採訪中承認。通過選擇雨屋這樣已經有成熟知名度的產品,「他把美術館從一個原來我們認為是很封閉、狹小的圈子,慢慢擴大到整個公眾會接受的圈子裡去了。」西岸負責人陳安達說。

▲余德耀美術館

王薇也認同這個觀點。她擔任龍美術館的館長,日常除了展示本館收藏,她還會選擇一些能活躍氣氛的、被大眾接受的展覽項目,「畢竟學術性強的、古代藝術,看得人少一些。」在展覽的呈現上,她也儘力讓氣氛更活躍一些,「做藝術不要這麼枯燥」,王薇說。

私人藏家們在藝術界的關係網的確可以支持他們的美術館不斷引入高質量甚至全球性的項目。比如余德耀,他每年組織一次「巴厘島會談」,邀請眾多策展人、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和學者參加;同時創辦余德耀基金會,贊助諸多美術館(包括MOMA、蓬皮杜藝術中心等)的藝術項目。

不過余德耀基金會總監Ashok Adicam也強調,他們的眼光不會只放在雨屋這樣公眾參與度高的展覽上,「一座能達到國際標準的博物館,不僅要被大眾欣賞,也要得到藝術界和評論家的認可」。為了達成平衡,他們會穿插做學術性的展覽,中國影像藝術家楊福東的個展《南轅北轍》就是從藝術史的角度考慮的。

▲《南轅北轍》楊福東的藝術之道

▲《南轅北轍》楊福東的藝術之道

其實國內1990年代就有了第一波中國私人美術館的浪潮,不過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負責人徐翠耘明顯感受到像余德耀美術館、龍美術館這樣兩三年內建成的私人美術館,跟過去已經建立的一批相比,更具開放性,它們的藏品、展覽、管理更全球化,同時也注重公益性。

數據顯示,國內非營利美術機構的年基礎運營費基本都在1000萬元以上,而剛剛過去的尤倫斯易主事件,反映了當下私人美術館的運營壓力及資金匱乏的普遍現狀。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私人美術館的資金來源相對單一,美術館一年少則幾百萬元多則幾千萬元的資金投入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國際性展覽和資金壓力導致私人美術館的門票一般都不便宜。雨屋當時的門票是150元,龍美術館埃利亞松的展覽門票也是150元。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相對於私人美術館的資金問題,政府支持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這個問題上顯然是輕鬆地多,門票也相對價格便宜。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上海雙年展主場館。就具體展覽而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三個層次去思考和制定相關活動,第一個層次是娛樂性(必須寓教於樂),第二個層次是普及性(重在拓寬受眾),第三個層次則是學術性(注重拓展與研究)。它不像私人美術館那樣個人傾向嚴重,更多是是一種官方的,對藝術前沿的客觀的展現。

私人美術館是個人收藏和社會各界藝術家展示的平台,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這類國家性質的美術館則學術性更強,更注重對藝術前沿動態的公正展示。但共同的是他們都是面向大眾,立足於國際視野上,推動國際藝術的發展。美術館就像是一家西餐廳,在這裡你可以品味到國際美食,大飽眼福。

畫廊

評語:藏在深巷裡的美食——只為遇到「知音者」

畫廊有別於美術館的定位,它更多的是針對潛在的藏家。同時畫廊特色在於它與藝術家之間長期的交流合作。它們從藝術家那裡取得藝術品,通過代理或合作機制發掘藝術家,以展覽的形式直接介紹給藏家,進行銷售,形成藝術品一級市場,是為營利機構。

由此我們可知畫廊的兩大主體是藝術家和藏家,更確切的說是新人藝術家和新藏家。正是由於畫廊是圍繞藝術家而運營的,所以畫廊的展覽一般是旗下代理藝術家的個人展覽,而非美術館裡普遍的集合性的群展。並且由於這些藝術家大多是新人的緣故,畫廊的展大多是免費的,目的是為了推廣新人,也為尋覓潛在藏家。

▲佩斯北京新媒體藝術團體teamlab中國首展

一般而言,一個展覽如果能得到媒體界、學術界、收藏界的三方認可,那幾乎就可說是成功了。而在畫廊策劃的展覽中,現在日益出現一種系列展覽。如果說,展覽是畫廊的存在方式,「系列展覽」以及由此而來的品牌效應,則如同是畫廊的衣冠。以「展覽」的名義,通過有主題的延伸,那些應對階段性探尋方向的、呼應畫廊執業標準的「系列」,讓畫廊及其品牌、文化愈發厚重,得以與時代共同成長的同時,產生之於畫廊可資參考的評判依據。

▲偏鋒新藝術空間「心手相應」

▲偏鋒新藝▲偏鋒新藝術空間「心手相應」術空間「心手相應」

將系列展覽延續的時間最長、走得最遠,也是將系列展覽與畫廊品牌捏合的最為成功的偏鋒新藝術空間所有人王新友坦言,他設置系列展覽的初衷很單純,「就是想要和藝術家、和觀眾、和藏家,或者說和中國當代藝術實踐『共同成長』」。

▲佩斯北京

一個畫廊,離不開「品牌」,在時光里生長,在歷史裡沉澱。假使畫廊如人,那麼品牌就是口碑:善良的、勇猛的、英俊的或者偉大的。一個人的口碑,要經歷很多共同見證的往事,要保有始終如一的執著和堅守,無論是主動和被動,都貫徹一種行為準則。畫廊亦如是。

佩斯北京作為國際性畫廊,走到今天的口碑,無疑與其代理藝術家從默默無名走向眾所周知有關。在佩斯的合作代理藝術家名單里,可以看到張曉剛、大衛?霍克尼等一眾當代知名藝術家的名字。佩斯北京給他代理的藝術家策划了很多知名的展覽。如:「張曉剛:史記」、「李鬆鬆:抽象」、「岳敏君:路」、「隋建國」、「偉大的遭遇」、「DVF:衣之旅」等,也正是這些展覽將藝術家推向了世界的舞台,被大眾所識。

▲佩斯北京合作藝術家名單

▲佩斯北京合作藝術家名單

同樣在上海,香格納畫廊擔任著同樣的使命,以其對於藝術的創新、完整及堅持以高品質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享有盛譽。如今香格納已在上海莫干山路50號藝術園區內擁有了由2箇舊倉庫改造而成的空間(香格納畫廊主空間和H空間)。2008年,香格納畫廊在北京設立一個空間(香格納北京)。2010年,國內首個倉庫式美術館——香格納展庫在上海桃浦正式對公眾開放。現有40多位合作藝術家。

▲上海香格納畫廊

香格納畫廊作為中國唯一一家被選入《國際畫廊:從戰後到新千年後》一書的畫廊,長期會參加國際性的博覽會,如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法國國際現代藝術博覽會以及邁阿密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通過帶上自己所代理的藝術家一起參加國際性博覽會,把他們推向國際市場。

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畫廊就像深巷裡面的美食鋪,即使深處深巷中,畫廊依舊在不斷地探索新形勢,同時擴大國際視野,提升自己「食物」的口感,吸引著新人藝術家和潛在的藏家的到來。說不定這些潛在藏家以後就是某一個私人美術館的創始人了呢。

拍賣行下屬藝術中心

評語:高級私人宴席——高精尖的頂級盛宴

在藝術行業中,畫廊、拍賣行與美術館分別構成了藝術品交易與學術的雙行系統,分別實現藝術品的商業與學術價值。現在國內頂尖拍賣行,比如保利、嘉德都有自己的下屬藝術中心。其部分作用為承擔拍賣前的預展功能,針對群體則是有購買實力的頂級藏家。

▲保利藝術博物館銅首

除了預展功能外,藝術中心也會針對這些高級客戶推出一些特展,級別、規格都較普通展覽要高出幾個層次。你會發現受到拍賣行定位的影響,藝術中心裏面的展品一般都是高精尖類型的。保利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精品陳列》,展出商代早期至唐代的青銅珍品150餘件(組)。《中國古代石刻佛造像藝術精品陳列》,展示40餘件北朝至唐代的石刻佛像。其中 「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珍品陳列」所展出的青銅器精品100餘件(組),展現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發展歷程與獨特魅力;「中國古代石刻造像精品陳列」的石刻精品40餘件,通過展示公元5至8世紀的石刻造像,勾勒出巔峰時期中國佛教藝術的風采。

許多專家稱讚其幾乎所有展品皆為中國國寶級文物,也有人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石刻佛教藝術精品專題陳列館,為中國目前水平最高的藝術博物館。但更多人稱讚它是中國大陸最具現代化水準的博物館之一,已躋身中國著名博物館行列。

▲嘉德藝術中心

說完保利,我們不得不說說嘉德藝術中心,相比於保利的國企背景支持以及存在時間而言,嘉德藝術中心是剛建立起來的,同時背景上是私人企業,但是嘉德藝術中心自宣布建造開始,就被CNN評為「2017最值得期待新建築」之一。

開幕後就緊接著在嘉德藝術中心舉辦了第四屆嘉德典亞藝術周(Guardian Fine Art Asia,簡稱 GFAA),此次有40家藝廊參展,涵蓋了東西方古董、西方經典藝術、設計與裝飾藝術、珠寶與鐘錶等藝術門類的1000件藝術珍品。力求將展覽、拍賣、教 育、倉儲、藝術出版等藝術產業各個環節打通,成就全亞洲首家「一站式」 藝術品交流平台。

可以看出嘉德藝術中心和保利藝術博物館一樣屬於美術館性質的,也兼顧拍賣預展,但是嘉德藝術中心在展出內容上更全面,綜合性更強。

▲雅昌藝術中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雅昌藝術中心,雅昌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藝術平台,近幾年也開始做起展覽來,並且在全國開闢了中國雅昌藝術中心展覽館。它與前文提到的拍賣行下屬藝術中心有一個極大的共通點,就是針對的群體都是高精尖人群,雅昌有自己的會員制,並且普通會員一年年費也達15萬/年。 可見這些藝術中心都設立了較高的門檻,它們服務的對象更多不是針對於普通大眾,是為頂級藏家服務,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其展出的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這樣高門檻的難得一見的精品,不就正像高級私人宴會上的精品美食嗎?即使價值昂貴,但是每一口都物有所值。

商業中心

評語:街角偶遇的甜品店——不期而遇的小驚喜

除卻傳統的畫廊、拍賣行、美術館,「藝術+商業」模式的購物中心逐漸進入人們生活。作為一種全新的經營理念,藝術購物中心更多的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來實現自身目的的。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相同模式、相同理念的購物中心開始出現,而怎樣做到和別人不同則是後來者需要考慮的。藝術購物中心正是當今的商業地產經營者結合當今社會經濟情況和消費者內心需求,通過藝術和商業兩者相結合,做出了這一新的模式。

將藝術引入商業中心,既能帶動消費,給購物中心帶來了巨大收益;又能打造良好的商場品牌形象。就目前形勢而言,以K11等為代表的藝術購物中心正在崛起,藝術主題正將商場的租金推高50%~70%不等,一些藝術空間在購物中心的展示每平方米每年的成本不到5000元,卻能帶來約9000元的收入,另外,來自門票和衍生商品的收益更可高達數千萬元。

▲香港K11購物藝術中心的黃金泡泡

▲香港K11購物藝術中心的黃金泡泡

購物中心藝術形態主要有七類,其中長駐藝術形態有藝術裝飾和藝術空間,可以延續3~4個月甚至長期存在,位置可放在室內外或獨立空間,主要分類涉及雕塑、畫、藝術家作品、劇院、美術館等,多為收費項目;短期藝術形態有靜態展、小型沙龍、演出、藝術集市和快閃活動,類型豐富,通常布局公共空間,展演時長較短,從10分鐘到1個多月不等。在七大類型購物中心藝術形態中,靜態展、藝術集市是運營頻次最高的,分別達到41%和31%,大大超過其他藝術形態。

一方面,與長駐藝術形態的獨立空間相比,短期藝術形態使用公共空間,不僅運營成本低,更依託人流聚集的優勢獲取租金收益。而靜態展是展演時長最長的藝術形態,其穩定持續的租金更受購物中心青睞。根據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對國內42個重點城市的公共空間面積統計,約有19.5萬平方米的公共空間可被利用,潛在的租金收益達到 71.2億元/年。

▲徐震,《天下》,鋁、噴漆,230 x 230 x 260

除了這類直接將藝術品帶入購物中心進行展覽,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就是奢侈品品牌開始創建藝術展館。最典型的就是香奈兒流動藝術展覽館,這個環球展覽從2008年開始,期間經過了亞洲、美國和歐洲多個大城市。香奈兒公司將這座藝術展館捐贈給阿拉伯文化中心,用來展出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優秀設計師、藝術家和建築師的作品。

▲香奈兒流動藝術展覽館

在2008年香港展覽中,總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二十位藝術家,他們將菱格紋手袋這一元素,以不同手法、透過影像及格式形態的藝術裝置等演繹出來。如日本藝術家Tabaimo的菱格紋影像「井」、瑞士Sylvie Fleury的超巨型2.55手袋裝置、韓國Lee Bul以數百片皮帶及鏈帶碎片裝置成的「泡泡」形閃燈裝置、比利時Wim Delvoye的紋身豬菱格紋手袋等。二十件展品益連貫性的方法展示於場館內,猶如在看一套五十分鐘的電影一樣,而參觀展覽時僅有一部MP3機附有由藝術家及 「Soundwalk」創作的音樂以及錄音旁白,將作品更傳神演繹出來。香奈兒手袋借著這次和當代藝術家的交流活動,希望重新演繹並建立其現今及未來的定位。流動的藝術(Mobile Art),順理成章延續著香奈兒對藝術的支持。通過藝術展館的開設,邀請藝術家創作,提升了香奈兒的藝術品位和品牌形象。

除了香奈兒,很多奢侈品品牌都有自己的藝術基金會和藝術中心,承擔一定的藝術品展示功能,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這是藝術與時尚的碰撞,既滿足了時尚愛好者對於奢侈品牌的追求又迎合了藝術愛好者的趣味,是雙重美感的享受,除了甜品,有誰能匹配上這等殊榮呢?

結語:

從高大上的美術館到小眾的畫廊,再到針對高尖人群服務的藝術中心,最後到人人都能走進的藝術購物中心,可以看出藝術展覽場地正呈現出多樣性趨勢。


推薦閱讀:

這場來自地下的展覽用投影、燈光、互動、等技術營造了科幻電影般沉浸式體驗

TAG: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