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和貴陽是從哪來的?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貴州和貴陽是從哪來的?

NO.404-貴州省與貴陽

作者:尼瑪察航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深處西南的貴州省和它的省會貴陽一直在中國版圖內沒什麼存在感。尤其是省會貴陽,連省內的地級市遵義都比不過。在遵義開辦的遵義會議、在其下轄的茅台鎮釀造的國酒,才是貴州省的名片。以至於很多人認為遵義就是貴州省的省會。

如此沒有存在感的貴陽,是憑藉什麼一舉成為貴州省會,並在維持了如此長的時間呢?

今天的文章,就帶你走進貴州,一探究竟。

妙年作賦動明光

又策星軺赴夜郎

貴州在春秋以前,這裡是一塊不毛之地,屬於「南蠻」的一部分。

春秋時期,統治貴州的「蠻族」就是現在的彝族。由於群山阻隔,聚落髮展空間小,人群遠距離溝通不便,貴州的發展水平一直比較低。和中原地區已經進入封建制並進化出複雜體制的漢族相比,貴州更是相去甚遠。

離得還很遠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及至戰國,夜郎古國出現並且統治了這塊地區。《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這就是夜郎自大這一成語的出處。司馬遷給出夜郎國自大的原因,也正是此處交通不暢,不知域外的天地廣闊。

夜郎與滇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夜郎地區修築"五尺道",並在部分地方設郡縣、置官吏。西漢在夜郎地區繼續推行郡縣制,同時開闢了從四川南部經貴州西部平夷(今畢節)至江(北盤江)、南到番禺(今廣州)的通道,並在漢成帝年間消滅了「強大」的夜郎國,將其吞入漢王朝疆域。

西漢在西南的設郡

以及四川—廣州通道

但這並沒有讓貴州一帶長治久安。彝族土司的控制下,此處連年征戰、民不聊生,根本無法作為守望川滇的根據地。中央政府從秦漢始,就已經注意到貴州的軍事戰略地位,派唐蒙出使夜郎,也就是這個原因。

唐蒙同志的外交貢獻為漢王朝深入西南

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並間接支撐了漢王朝在越南的統治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到了唐朝初期,中央政府為了更好地管轄這一區域,在今貴州地區推行經制州與羈縻州並行的制度,唐武德四年(621年)設置了矩州(今貴陽),轄境相當今貴陽市及清鎮、龍里、修文等市縣部分地區。

唐黔中郡中的矩州與播州

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即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宋代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將矩州更名為貴州,成為這一地區行政區劃的名稱。

蒙元建國之後,為了控制思州、黔中及播州等地連接湖廣、雲南、四川三地,開始在貴州境內大量屯兵興修驛道。自此,貴州才有了成為一個行省建制的雛形。

連接湖廣、雲南、四川的貴州腹地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江從白鷺飛邊轉

雲在青山缺處生

貴州這地方看似荒蕪一片,但卻地處西南腹地,相對於封閉的四川盆地和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雲南,貴州的國內樞紐位置更為明顯,它東可接湖廣,西可控川滇,極具軍事戰略價值。

對於中央王朝的統治者們來說,控制住貴州地區,也就等於對整個中國版圖內的西南有了四方出擊的可能性。同樣地,失去貴州,則意味著中央政權對西南話語權的缺失,可謂平定北方和江南之後,對西南宣示主權的兵家必爭之地。

川渝、兩湖、兩廣、雲南之間

明太祖朱元璋就極為重視貴州的戰略價值。南征雲貴前,朱元璋就曾告誡出征的傅友德:「貴州每一梗阻,致使滇南中斷」,「雖有雲南,亦難守也」。明軍在戰爭結束後更是將幾十萬大軍就地留守開墾,並遷入大量江南人口開荒種地。至今,貴陽以北很多姓氏祖先來自江西,就是源於這個歷史背景。

然而層疊的群山為貴州提供了強大的防禦力。不熟悉道路的中央官兵很難攻破當地土人組織的防守。和湖廣地區相比突然變得複雜的山水情況也把大量移民和資源截流在了湖廣,漢文化和中央政令難以傳播進貴州。即使派大軍征服了貴州,皇帝依然很難從土著權貴手中奪取貴州的實際控制權。

如何前往貴州

因此為了分化當地勢力,維持西南各地理板塊的相對穩固,一直到明朝永樂年間中央王朝都把貴州一分為三,由湖廣、雲南、四川三個行省管轄。如此一來,增大了貴州各地的溝通成本,使這個重要的地緣板塊不會被一支起義力量很快裹挾。

但分散式的管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貴州地區的控制權問題,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加大了對貴州完全控制的難度。被分而治之的當地土司互相不服氣,貴州地區沒有足夠有權威的話事人。至於對來自湖廣、四川、雲南督撫的政令,土司更是無心響應。

貴州高原諸多河流

流向不同的方向

(或者說,可從不同方向上溯至貴州)

而且各土司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由於土地、水源、人口等問題難免產生大量齟齬。在中央對少數民族事務不了解的情況下,調解往往歸於枉然,這些紛爭演變到最後就成為了戰爭。因此儘管處在各中央政權的統一管理之下,貴州各地實則如同春秋戰國一般紛亂。

如果中央政府插手過多,少數民族領袖則一言不合就翻臉造反。為害最重的一次,就是著名的楊應龍播州叛亂。這場叛亂由今天的遵義開始,席捲了中國西南大部,耗時良久,被稱為明萬曆三大戰事之一,進一步推動了大明的衰落。

明軍人力不少,戰力不高,是明末的常態

地頭蛇一般的地方土司使得歷代朝廷都有改土歸流(取締土司,從中央派流官進行教化管理)的想法。

但是貴州除了東部地區的思州(今沿河縣附近)因靠近中原生產力尚好外,其餘由大小土司世襲統治的地區因山高坡陡,交通不暢,土地貧瘠,農業技術落後且經濟貧困,改土歸流的收益不抵開支,這個計劃也就一直未曾實現。直到明朝才抓住了這個機會。

有了洪武年間遷入的漢族人口和元朝遺留的交通管道作為保障,貴州的改土歸流終於在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開始實施。永樂帝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製為省,以貴州為省名。儘管還是無法一鼓作氣完全擺脫土司的影響,但畢竟在名義上該地區歸中央統攝,皇帝插手地方事務有了正當性。

明代的貴州省和現在差別還是有點大

既然設定為一個獨立的省份,貴州自然就需要一個省會。貴陽以其幾大優勢被確定為省會,綿延至今。

蠻煙嶺樹斜陽路

兩地離懷一樣秋

明朝中前期的的改土歸流仍然不穩定,皇權傳播的範圍,可想而知主要限制在省城附近。選擇一個合適的省會,不論是對於皇帝還是對於地方督撫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貴陽便在此時進入了統治者的視線。

雖然貴州是一個巨大的過渡地帶

但是高原上可選的富庶盆地只有那幾個

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貴陽位於全貴州正中央。

對於這種年輕省份而言,選擇一個地理位置上位於幾何中心的省會是省事且高效的選擇。安徽省會最終落戶合肥、現代廣西的省會從桂林動搖到南寧,都是這個原理。貴陽也正是如此,清代學者顧祖禹曾稱「貴陽猶人之胸腹,東西諸府猶人之兩臂然」。

南寧人民表示

雖然位置居中

南寧作為省會的優勢地位仍有待建設

這一地理優勢讓貴陽成為了貴州真正意義上的交通中心,對於控制省內局面、方便邊遠地區進省城辦事有著重大意義。

其次,貴陽市擁有整個貴州最長的城市化歷史。

貴陽在元代稱為順元城,實為蒙古大軍南下時早早歸順之意。它也因此成為貴州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城市化之後,貴陽和貴州其他地區在思想觀念、行政經驗、身份認同上就拉開了差距。

而且貴陽城垣建於狹長的貴陽盆地之中,地勢險峻,本身就是邊陲性中心城市的優質選址。盆地式的地形也有利於皇權宣傳在相對封閉的地形中率先起步,並逐步向外擴散,不易被土著文化滲透干擾。

山谷中的爽爽貴陽

第三,貴陽的民族融合工作開展更早。

作為貴州這個多民族省份的中心,貴陽早在元末明初就有著民族融合,共同發展之舉。由於城市化的時間比較早,貴陽吸引了不少漢人前來參與開發,已經在城垣周圍和少數民族形成了微妙的貿易體系,建立了互惠互信的關係。這對於漢族中央政權在當地擴張影響力有很高的價值。

少數民族群眾包圍中的貴陽

所以在以貴陽這個漢族人口居多的城市為省會來網狀輻射帶動黔南、黔西等少數民族居多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是當時的不二選擇。

貴陽,從此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位居中心的地理優勢,加之較早建設城市的底蘊積澱,讓貴陽自明代建省以來都牢牢把控著省會的寶座。

如今來看,不論是紅色名城遵義、還是旅遊名城安順,亦或是西南煤都六盤水,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都不如貴陽。並且,十二五規劃以來,貴陽又因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新興科技的崛起,更加地確定了自己貴州省省會的地位。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No.10】江蘇外海的「黃泛區」是啥?
「屋脊」是東亞特有的結構嗎?如果是「世界屋脊」的說法是「公認」的說法嗎?
胡煥庸線指的是什麼?
塗了張古中國地形圖

TAG:贵州 | 贵阳 | 中国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