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對八萬!從李陵的仰天長嘆淺析漢匈浚稽山之戰
在李陵選擇投降之前,他曾與敵人血戰十多天
「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 一聲長嘆之後,漢「飛將軍」李廣之後、騎都尉李陵自覺再「無面目報陛下」。不久,他走出營壘,向對手表示願意投降。在此之前,這位將軍曾率領五千忠誠的部下與十數倍於己的敵軍浴血奮戰了十多天……
漢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5月,為保障剛剛鑿穿的西域通道安全, 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軍三萬出酒泉,沿祁連山北麓向西北出擊,打擊位於天山的匈奴右賢王軍;不久,又令李陵率軍出居延海(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為古弱水的歸宿地),深入匈奴境內,以分其之勢。
當年9月,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出發了。他們從居延海向北連續行軍一個月後,到達浚稽山(阿爾泰山脈中段、位於蒙古人民共和國土拉河、 鄂爾渾河 上源以南一帶)。就在這裡,李陵與匈奴且鞮侯單于親自統領的三萬騎兵不期而遇,異常慘烈的戰鬥隨之爆發!
匈奴騎兵的進攻屢屢為漢軍的勁弩所化解
起初,且鞮侯單于探得對面漢軍兵力不多,便急不可耐地發動攻擊。貿然進攻的結果就是,數千人倒在漢軍的箭雨之下。首戰失利令單于大感震驚,他急從匈奴左、右地抽兵,前後計八萬人對付眼前這股漢軍。而李陵也很清楚局勢的兇險,不敢戀戰。他讓那些傷重的戰士卧於車上,傷輕者推車,再輕者持兵器搏戰,邊打邊撤。數日之後,漢軍到達一山谷後被匈奴軍追上。一番激戰,匈奴軍雖折損三千多人仍奈何對手不得,只得抱恨離去。此後,李陵改變行軍路線,沿龍城大道行進。在一草木叢生之地,匈奴人又趕了上來。他們就利用上風的優勢放火,漢軍則在營地周圍放火自救。瓦解對手的火攻之後,李陵來到山腳下,在樹林中設伏,再次射殺數千敵軍。接下來,兩軍「一日數十合」,匈奴軍再折兩千餘。眼見對手離漢境越來越近,自己雖損兵折將卻毫無辦法,倍感沮喪的且鞮侯單于一度萌發退兵之念。恰在此時,一名漢軍軍侯臨陣投敵,告知李陵軍業已「無後救,射矢且盡」。大受鼓舞的單于遂整軍再戰,終將漢軍被包圍在一個據漢匈距邊境不過百餘里的山谷中。面對四面飛來的「如雨之矢」,李陵激勵部下 「愈發奮戰」。箭矢用盡之後,將士們以車輻、尺刀為武器與敵肉搏,「士卒多死」。夜半時分,李陵於突圍失敗後棄刃投降,五千漢軍生還者四百餘。
浚稽山之戰,李陵軍雖敗猶榮!
在浚稽山,李陵率領五千漢軍步兵對陣八萬匈奴騎兵,打出了一場堪稱冷兵器時代經典範例的步兵野戰防禦戰。儘管最終全軍覆沒,卻雖敗猶榮!
李陵之所以能夠以寡擊眾,斬獲甚眾,主要得益於其能做到如下以下幾點:
1,巧妙地利用地形
儘可能地避開匈奴人易於發揮其騎兵優勢的平坦地形,而專選山間谷地、林密之處行軍作戰, 這就使得以閃展騰挪見長的步兵有了更好的發揮舞台。
2、堅韌的野戰防禦
武剛車使得漢軍環形陣地的穩定性得到了增強
翻閱史料之後,我們不難發現,跟隨李陵出征的那五千名戰士 「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當他們與優勢之地遭遇時,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由將行軍隊列變換成一種便於防禦的圓陣。為了增強防禦的穩定性,李陵還將平時用於輸送人員、武器和糧秣的四周和車頂都蒙有皮革、開有射孔的武剛車首尾相連,車上豎立盾牌,猶如城垛。在這種臨時構築的防禦陣地之前,還敷設蒺藜等障礙物,其後則是手持長矛、刀劍與弓弩的戰士。實戰證明,這種由車兵、步兵和弩兵組成環形陣地令匈奴騎兵集團衝鋒的效果大打折扣。
3、充分發揮弩箭的優勢
李陵的五千戰士個個「力扼虎,射命中」
李陵的自信還來源於,他手下的那些戰士個個能「力扼虎,射命中」。他們手中擁有兩種威力強勁的武器——漢弩和鋼鐵箭。激烈的戰鬥中,漢軍「千弩俱發」,令那些匈奴騎士「應弦而倒」。
弩並不是件新式武器。至遲在戰國時代,弩就已經被運用到實戰當中。然而到了漢代,弩的各項技術指標均得到了大幅提升:銅鑄的機匣提高了初速和射程,射擊標尺又使得過去的概略瞄準變成精確狙殺。漢弩的強度都要經過嚴格校驗,據漢簡和古文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最大射程可達400米,專門用來狙殺敵將。
相較於戰國弩,漢弩的各項指標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與漢弩這種遠程發射裝備相得益彰的是,鋼鐵箭的出現。漢代初期的箭大都為青銅箭鏃,到這時已逐漸改為鋼鐵鏃。從外形上看,這是一種圓柱體鏃體、四棱形尖鋒的鏃,所用材料為鑄鐵固體膜碳鋼,這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生鐵為原料制鋼的先進方法。與青銅鏃相比,這種鋼鐵鏃的穿透性和侵徹力更強。
與漢軍相比,匈奴兵的弓箭無論在射速、射距還是精準度方面都不及漢弩,其使用的鐵制、銅製甚至骨制的箭鏃,更比不過漢軍的鋼鐵箭鏃。
然而,李陵還是失敗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作戰計劃的混亂不堪
根據漢武帝最初的作戰構想,當李廣利軍向天山出擊後,杅將軍公孫敖、強弩將軍路博德也會分別出西河(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南)和居延海進行策應。
對於李陵軍的失敗,漢武帝也應負責。
在這個計劃中,李陵將作為李廣利軍中的一員出征,為其「監護輜重」。不過,李陵卻立功心切,他向漢武帝主動請纓:自己獨率五千步兵向北出擊,直搗單于庭,以分匈奴軍之勢。由於李陵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劉徹雖然對其抗命感到不快,且抽不出騎兵對其進行策應。但幾經考慮之後,他還是同意了這位青年將領的計劃。為了配合李陵軍的作戰行動,漢武帝還令路博德進行策應。不過,老將路博德卻羞於做李陵後援。為此,他也提出了一個作戰方案: 「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因此,最好等地到來年春天再與李陵一起出兵。
儘管路博德從作戰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漢武帝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路博德繼李陵之後「抗命」,純粹是李陵怯戰而刻意令路為之。盛怒之下,漢武帝在下令路博德出兵配合李廣利,同時嚴令李陵急速出兵。
作戰計劃的一改再改,終釀惡果。李廣利的部隊在損兵折將後無功而返,路博德和公孫敖也因尋敵不見而被迫撤軍,失去友軍配合的李陵軍在惡戰之後被殲滅。
然而,對於李陵來說,因得不到友軍的支援而招致的後果還不止這個……
2、失去了騎兵的支援
沒有騎兵支援,李陵軍只能擊退敵人而無法擴張戰果。
在漢匈戰爭中,漢軍之所以屢屢獲勝,武器的先進只是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還是騎兵隊伍的強大。當初,衛青、霍去病能夠屢屢立殊功於域外,離不開那動輒數萬、十數萬的騎兵集團。不過,到了漢武帝後期,由於馬匹在歷次戰爭中傷亡多大、補充困難,以致騎兵實力受損。作為彌補,漢軍在對匈奴作戰時不得不以出動大量步兵配合作戰。
這次浚稽山之戰,由於作戰計劃的更迭,致使李陵不得不在沒有騎兵配合的情況下率領五千步兵單獨出擊。在激烈的戰鬥中,漢軍步兵雖然憑藉堅固的陣營和銳利的武器,屢屢擊退匈奴人的進攻,卻因缺乏快速機動的騎兵預備隊而難以擴張戰果,始終未能擺脫被動局面。
如此,兵力處於劣勢、缺乏友軍的支援、沒有騎兵的配合,這些要素致使李陵軍的失敗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推薦閱讀:
※一百零一、日子難過
※漢成帝一生為什麼獨愛趙飛燕姐妹?
※漢武帝最寵愛的3個女人,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一百一十九、我不要當丞相!
※一百一十六、我也曾做過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