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義】Single Cell
相信大家在中學生物課上都有過觀察草履蟲的經歷。看一個個毛茸茸的小細胞在視野里游來游去,可能還用鹽粒刺激它們的逃避反應。課本里把草履蟲和變形蟲歸入原生動物門,作為最原始的動物;而把另一些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真核單細胞生物歸入「藻類植物」,比如硅藻,甲藻,小球藻等等。
不過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所謂的「原生動物」根本不是動物。草履蟲和我們的親緣關係甚至比蘑菇和我們的親緣關係還要遠。而大雜燴一樣的「藻類植物」的身世也逐漸明了。目前學界普遍接受的真核生物域(Eukarya)主要有這幾大單系群:
傳統的後生動物和真菌構成了後鞭毛生物(Opisthokonts)的主體。沒錯,在這個分類尺度上,我們確實和蘑菇是近親,都是由一種古老的,帶有後鞭毛的單細胞祖先演化而來。
傳統的植物界分家後,只剩下綠色植物(包括綠藻,輪藻,苔蘚和維管植物),紅藻和灰藻,它們起源自同一吞噬了光合藍菌的真核祖先,構成了泛植物(Archaeplastida)。
變形蟲自立門戶,和神奇的粘菌一起,構成了變形蟲界(Amoebozoa)。
一些之前被分入「原生動物」和「藻類植物」的單細胞生物,比如既能光合又能捕食的眼蟲藻,還有寄生性的滴蟲,組成了古蟲界(Excavates)。
然後,就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SAR超群(SAR
supergroup)。SAR是三大類群首字母的合稱:異鞭毛類(Stramenopiles),囊泡蟲類(Alveolates)和有孔蟲類(Rhizaria)。異鞭毛類包括曾經歸入植物的褐藻,黃藻,金藻,硅藻等等,其中褐藻獨立演化出結構複雜的大型多細胞種類。囊泡蟲類也是從傳統動植物界中脫離出來的單細胞生物,包括草履蟲(總算找到組織了),瘧原蟲和甲藻等。鋪墊了這麼多,接下來就是本回的重點:有孔蟲類了。
有孔蟲是一大類單細胞生物的統稱,大多分布在海洋底層,也有少數種類營浮游生活。有孔蟲曾經和變形蟲一起,被歸入原生動物門肉足蟲綱。但現在我們知道,「有孔蟲」 ,「變形蟲」和「動物」其實分屬三家,並無關係。和赤條條的變形蟲不同,有孔蟲會給自己穿上鎧甲:它們的細胞質能夠分泌碳酸鈣,二氧化硅或者假幾丁質,形成各種質地的外殼(test)。也有少數有孔蟲不分泌硬質,而是用黏液粘接細沙,構築膠結殼。有孔蟲殼形態複雜,結構精巧,如果不是太小必須用顯微鏡來看,它們真的可以像貝殼一樣被人收藏把玩。
有孔蟲的殼上有一個開口(口孔,aperture),是細胞體和外界的通道。有孔蟲的細胞核和重要細胞器在殼內受到嚴密保護,形成細胞內質。稀薄的細胞外質從口孔伸出殼外,延展成細絲狀的偽足(pseudopodium)。偽足的作用是呼吸,運動和捕食。這些細絲會粘住水中的小生物,包裹進細胞中,形成食物泡,然後慢慢消化。
有孔蟲不只捕食各種單細胞生物。一些小型的線蟲或者甲殼動物也可能被它們抓住塞進細胞。文獻[1]設計了一項實驗,用剛孵化的鹵蟲(鹹水豐年蝦)幼體餵養漂游生活的有孔蟲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這種有孔蟲體內有共生的單細胞藻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但結果顯示,如果不投餵食物,只靠光合作用生產有機物,即使環境中有豐富的氮磷元素,有孔蟲也會很快餓瘦變小。
除了顯微鏡下的微型獵手,有孔蟲家族中還有已知最大的單細胞生物:Xenophyophores。它們棲息在深海底部,用沉積物粘結成殼,最大的直徑可以達到25厘米。在一些區域,比如海溝底部,Xenophyophores的密度可以達到每100平方米2000個以上[2]。它們是深海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孔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寒武紀以前,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產生過數以萬計的不同種類,各個時期的獨特蟲殼沉落海底,埋入地下,成為判定地層年代的標準化石。
之所以把這一回放到石炭紀篇,是因為這一時期出現了地質學上非常重要的一類有孔蟲:?(Fusulinid)。「?」 (音tíng)是李四光給這類史前有孔蟲取的漢字名。這個字可能不能顯示,是這樣寫的:
?也被稱為紡錘蟲,顧名思義,它們的殼中間粗兩頭尖。?類屬於大型的有孔蟲,一些種類的殼長足有1,2厘米。用肉眼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了。
?類代表著有孔蟲演化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它們的殼有複雜的分層結構。位於殼中心的是最早形成的初房,隨著細胞的生長,新的殼壁圍繞著初房的中軸盤旋生長,形成新的房室。背著這樣沉重的鎧甲,自然沒法漂游,?類主要生活在淺海海底,以各種微小生物為食。而它們自己也是小型的食肉動物的食物,在一些?殼化石上發現了捕食者造成的破損和修復痕迹[4]。
?類在地球上的存在時間並不長,它們在石炭紀中期出現,消失於二疊紀末的超級大滅絕。有孔蟲類也隨之陷入低谷,直到1億年後的中生代晚期才再次繁盛。在白堊紀篇中,還會繼續講述它們的故事。
地球名片
生物分類:真核生物域-SAR超群-有孔蟲界-有孔蟲門-有孔蟲綱-?目
存在時間:石炭紀中期 至 二疊紀末
現存種類:無
化石種類:6000種以上
生活環境:海洋
代表特徵:紡錘狀殼,複雜的隔壁和房室結構
代表種類:各種?
參考文獻:
[1] Haruka Takagi, Katsunori Kimoto, Tetsuichi Fujiki, et al., Effect of nutritional condition on photosymbiotic consortium of cultured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Rhizaria, Foraminifera). Symbiosis, https://doi.org/10.1007/s13199-017-0530-3
[2] http://oceanexplorer.noaa.gov/explorations/05lostcity/logs/july27/media/xeno2.html
[3] http://www.thefossilforum.com/index.php?/topic/30692-some-pennsylvanian-fusulinids/&page=2
[4] SCOTT A. HAGEMAN, ROGER L. KAESLER, FUSULINIDS: PREDATION DAMAGE AND REPAIR OF TESTS FROM THE UPPER PENNSYLVANIAN OF KANSA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76(1): 181-184. 2002
[5] Calvin H. Stevens, Forrest G. Poole, Ricardo Amaya-Martínez, Late Paleozoic fusulinids from Sonora, México: Importance for interpretation of depositional settings, biogeography, and paleotectonics. RE VISTA MEXICANA DE CIENCIAS GEOLóGICAS, v. 31, núm. 1, 2014
感興趣的話,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攀緣的井蛙。每天琢磨點新東西。
推薦閱讀:
※像智齒、闌尾甚至包皮這類作用很小 且有危害風險的身體部位為什麼沒有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消失或改變?
※為什麼原核細胞的各種功能對應的結構比真核細胞簡單那麼多?
※原來在蚊子叮的包上掐十字,並不只是為了好玩!
※這個世界上有哪些東西是妥協之後的產物?
※如果「邏輯」這個能力會讓人類在進化的道路上陷入局部最優解的死路,那麼我們該放棄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