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夫人》:白宮又被扎心了,這部女性私人電影信息量有點大
這部即將在1月19日國內上映的《第一夫人》,在貓眼有將近5萬人想看。作為被譽為美國「最美第一夫人」+至今未能解開總統肯尼迪被槍殺的原因,這兩個點成為本片的動力源。而促使本片吸引了這麼多觀眾來看的原因,一是它獲得了73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提名);另外一方面是鑒於本片的女主角娜塔波特曼的顏值。總體來說,電影更偏向女性色彩,猶如打開一個女人的心臟去翻騰一些頗有歷史爭議的秘密,所以在看的時候總覺得有很多意味。
當然,《第一夫人》從片名來感覺是要講一些勵志和雞湯類的故事。至少,「第一夫人」的頭銜包含了成功的婚姻、高規格的職場、典雅的形象、奢華的起居以及各種名與利的傳說。事實上,關於這部分內容大多來自對於白宮的想像。很少普通人知道白宮的日常,我們所了解的白宮只是通過一些官方信息來解構它。《第一夫人》的故事是圍繞著肯尼迪遇害的四天內發生的事。區別於同類題材的電影,它其中夾雜了各方的博奕,最後的妥協,以及眾多難以描述的情緒,你能從中品出很多出乎意料的曲折。
雖然開篇鏡頭就確定了總統肯尼迪已經遇難。但是從傑奎琳的角度,很難確定這樣的事實。實際上,電影在無盡的延伸和反思中完成了這樣最難忘又最難熬的四天心路歷程。電影的格調先確定了這是一個很私人的電影,因為傑奎琳要求記者發表稿件以前把所有內容都要經過她的確認。要知道對於一個知名雜誌的記者提出這樣的要求,需要冒有很大的勇氣。比起開罪記者的勇氣,她更有把握的是媒體很想要從她的嘴裡知道一些獨家新聞,是個非常會掐命脈的女人。。所以,傑奎琳給人一種有掌權欲的細節控感覺。
事實上,影片中的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已經不能用雙面人生來詮釋她的這四天經歷。幾乎是一個多面立體又複雜的女性。她自己也對媒體說:「我很了解政治和媒體哪些事」。所以,她在面對美國新政府辦公人員的逼宮時,才顯得那樣的從容不迫。如果換作一般的女性,恐怕早就被強大的政府機構牽著鼻子走了。當然,這不是用來讚美傑奎琳的性格素描,實際上電影主題也無意於有任何企圖導向。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與典型大氣所相反的矛盾女性。
我最難忘的鏡頭是傑奎琳對著鏡子一遍又一遍的擦掉臉上的血跡。她的臉上沒有恐懼,甚至沒有大哭 一場,而是充滿了陰雲密布的悲傷。她那身粉色知性的小套裙被濺上了好多血,她有意不去擦掉血跡,一個在幾個小時內被死亡信息震驚又迅速很快找到有利形勢的女人,這不是般女人,這是」第一夫人」。她像趕赴一場盛宴一樣,卻參加外面排天倒的致哀,仍然精神抖擻與白宮辦討價還價,像是參加丈夫的一次競選。
其實,從丈夫被害那一刻,她便已經知道她的舞台結束了。對於這樣一個優雅的女人來說,站在權利中心的滋味是永遠也忘不掉的,可是她又清醒的認識到:「第一夫人要隨時準備好打包」。她反覆衡量以怎樣的方式去結束這個儀式。以她慣有的優雅性格,她想低調的離開,可是她做不到。就像她問身邊的人:該如何去向孩子說明父親被害?她們說先不要告訴孩子真相。而她,還是決定用一種童話的方式告訴了孩子真相。是的,電影正是刻畫了這樣一個高轉的大腦,這也正是電影能入圍大獎的原因,它的獨一無二性以及深刻的情緒性。
《第一夫人》無意去展現美國情懷,它只是圍繞著一個總統遺孀的真實生活來展現的。看完電影,讓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情緒。它無法用幾個簡單的字來描述這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像白宮新任政府的辦公室人員說;「新任總統也決定不了肯尼迪的葬禮規模」,傑奎琳表示獲悉,轉身就告訴他們:不管新任政府是否會為肯尼迪總統舉行大規模的環城葬禮儀式,也不管前來參加葬禮的103個王儲將軍是否會因為害怕被刺殺缺席葬禮儀式,她是會陪丈夫走完最後一程。白宮的人馬上傻眼,只能恨恨的拔通電話去籌備傑奎琳要求的葬禮。這樣固然不夠體面,可是她卻享受了來自全世界的注意。她跟神父曾坦承:「世上有兩種女人,一種要在世上掌權,一種要在床上掌權」。其實她都做到了,她無愧於心。她所做的一切優雅的公眾形象、對名利所有的最後的瘋狂私慾,以及用丈夫名義換取最後的體面,都是出於一個女人的本能。雖然我們現在無法辯別這些事實真偽,甚至無法得出她究竟應該不應該這樣做,但這些電影卻近距離還原了這樣一段傳奇的人生。至於對錯,也許也輪不著觀眾來說,時間會告訴你答案!
推薦閱讀:
※白宮的秘密|傭人眼中的「第一家庭」
※為什麼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訪華不乘坐奧巴馬的總統專機(波音 747),而坐其他飛機?
※米歇爾、凱特王妃、薩曼莎、布呂尼這些第一夫人(或王妃),在一起PK的時候,誰更好看,更勝一籌?
TAG:第一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