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舊時的「台式馬卡龍」,會比法式馬卡龍好吃嗎?
食物的名字,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好不?
有沒有那麼個時刻,你與一個有著好聽名字的食物相遇,結果卻發現,不過是舊時美食的久別重逢。只不過,老相識被換了一個時髦的新名字,精細包裝,再推到你的面前。咋一看還有些陌生,吃一口才確定,但是,細嘗之下,味道大抵卻是不如從前的。
例如當看到台式馬卡龍的時候,就是這樣的錯愕。台式馬卡龍是什麼鬼?
Desktop Macaron(桌面馬卡龍)嗎?
其實所謂台式馬卡龍,就是台灣傳統小西點:牛粒,又稱牛利。這種由兩塊小圓餅組成的西點,外表酥脆、內部鬆軟,中間一般夾著有濃郁的奶油霜夾餡。
而上圖中的英文,是啼笑皆非的機器錯誤翻譯。其實,牛粒的起源,是製作提拉米蘇蛋糕的手指餅乾的一種。這種餅乾在台灣會被稱為牛粒,是源於法文「biscuits à la cuillère」最後一個字cuillère的閩南語音譯。法文原意為「湯匙餅乾」,原來的做法是直接用湯匙來成型的。這個配方經台灣師傅們改良,做成了更適合中式口味的「牛粒」。
幾十年前的台灣,街頭巷尾的麵包店裡,都有牛粒,甚至直接就叫它做「小西點」。那是美食匱乏的年代裡,人們享受西式風味的集體回憶。就連開在廟口附近,製作中式糕點的台式烘焙店內,也常常能看到它。
那時候,來一杯冰涼的古早味紅茶,搭配外酥里嫩的牛粒,是夏天午後的標準搭配,不但好吃價錢也便宜,兩樣組合不到40台幣(約8元人民幣),就可以讓酷熱消散,口腹滿足。這個小點心,還隨著兩岸的交流,十多年前在內地一度非常流行。
只不過,後來人們的飲食日益西化,一度風行的牛粒顯得過於平常。而製作牛粒既費工,又不是包著高檔餡料,價錢賣不高,慢慢似乎上不了檯面。這款小圓餅便逐漸淡出了舞台,不再為烘焙店所青睞。
現如今,連鎖烘焙店少有做這個產品,即使有,味道也讓人嘆息不如從前。反倒是看起來越普通的非連鎖麵包店,往往還藏著舊時味道,只不過常常需要當地街坊的指點,才能找到。但是川流的遊客們如今,追問的是台式馬卡龍的下落,牛粒的名字和來歷,就不是人人知曉了。還有麵包店改稱它做「經典小泡芙」,並且加上喜、怒、哀、樂表情的外袋包裝,搭配文創感十足的手繪禮盒,立刻成為人氣伴手禮盒。好的創意,也讓許多年輕的消費者,從一顆小牛粒,了解在地的樸實滋味。
雖然名字眾多,但這小圓餅,就是記憶里小時候麵包店裡的那個小零嘴,又像蛋糕又像餅乾,外皮酥脆,內層Q軟,還有陣陣蛋香。還是叫它牛粒吧,總不能叫它「台灣少女的酥胸」啊,外國人的幽默,畢竟和我們不同。
你的記憶里,
有沒有這樣被改名換姓的舊日食物?
一起加入不藏私匠人的行列,從牛粒開始,自己動手,復刻兒時味道。
▲ 烹飪者:維維老師
烹飪甜點:台式馬卡龍
Ingredients
? 麵糊 ?
新鮮雞蛋150克
新鮮蛋黃60克
細砂糖180克
鹽巴1克
低筋麵粉180克
? 黃油餡食材 ?
無鹽奶油80克
果糖20克(可用糖粉代替)
Cooking steps
1
把全蛋液、蛋黃、鹽、細砂糖放到鍋里,然後隔水加熱。
2
大概讓全蛋加熱到36度後,然後取出,轉中速打發到可以畫八字形不容易消失。
PS:為了讓全蛋液打發性較佳,所以要隔水加熱。
3
放入低筋麵粉進行攪拌均勻呈濃稠狀。
4
用帶圓花嘴的花嘴袋裝上面糊。
PS:倒入麵糊前,將花嘴袋前段稍微轉緊,然後往下塞進去,麵糊就不會流出來了。
5
使用日式鐵盤(可用烤盤),上面墊上一張白報紙或油紙,擠上如圖大小的麵糊。
6
篩上純糖粉,確保每一個顆都有灑到。
PS:一定要是純糖粉,不能是防潮糖粉。否則會影響膨脹也會影響口感。
7
進行烘烤,上火200攝氏度,下火170℃,時間8-10分鐘。
黃油餡
8
在等待冷卻的同時,做黃油餡,把奶油跟果糖(或者用糖粉來代替)放在容器里,打發到反白呈羽絨狀。
9
打發完成後,裝進裱花袋裡。
10
填充內餡,把黃油餡擠在中間,然後把帶陷的和沒帶陷的夾在一起,台式馬卡龍就完成了。
Tips
1、此配方份量約十元大小110顆,組合55顆的份量。
第一時間知道不藏私菜譜和更多麵包知識,歡迎關注!
原文首發在公眾號:不藏私麵包匠人(id:linyuwei201706)
推薦閱讀:
TAG:烘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