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我死乞白賴想要久活」|草履蟲對話第五期

有一種說法:人的死亡分三個階段。第一是醫院宣布死亡,這是生理的死去。第二是葬禮的舉行,這代表著這個人社會地位的死去。第三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去,那麼這個人就是真正得死亡了,因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知道曾經那個人的存在了。

死亡不是一瞬間的事情,而是比一生還要漫長的事情。

本周,我們採訪了身邊的朋友

有沒有正兒八經考慮過自己的死亡?


LYY

女|22歲|優秀的兒童教師

「老子可能要死了!」

沒想過死,只想過重生,因為差點死過一次,我就覺得,活著賊他媽重要,愛誰誰。所以手術前分了個手,美滋滋。

當時查出來身患重疾的三十秒,覺得會死吧我操他媽。然後我就從18樓一樓一樓走下去,旁邊那些傻逼還笑嘻嘻——笑你媽了個逼,老子可能要死了!

「永遠孤獨的人會變成老怪物」

現在,我覺得我會一直燦爛,不會老不會死,我只想過等我年紀很大很大了,我可能會因為實在沒有人可以解決我的孤獨,而變成一個老怪物。其實我怕死怕痛怕老,想到自己可能永遠孤獨,沒有解決辦法,就覺得更糟糕。

「愛讓我死乞白賴想要久活」

真要死的話,我要跟那個一直沒辦法在一起的人一起死啊,老子死磕幾年了。我是為愛痴狂的人,所以如果有想死念頭,應該都是和愛有關吧,比方說我和他真的沒可能了,就卵心痛得要死喔。

我本來對2017年特別期待,覺得可以好好去追他、和他重新開始的。結果查出身體有問題了,我就覺得,我和他面前的那堵牆,不是牆了,變成了兩個星球,他在地球,我在隨時會死星球。

我給他打電話都是哭,然後他叫我別怕,說要不要他打電話給姑姑,因為他姑姑是醫生,當時我越聽越想哭,他還是那個他……我們這兩年好像沒有分開過,但是我們不一樣了。

促使我堅持的賴活下去,是因為我還想和他在一起,我想,死乞白賴活得久一點,就總會有機會熬到最後。


詠絮公子

女|23歲|準備離職的編導

「我想要感受到自己真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以前我經常為自己的遺囑打副稿。我有一個很好的去世設定,那時候我一定是孤身一人,在自家的庭院里,夏天,樹下,手裡的蒲扇落在我的腿肚子上,然後我閉上了眼睛,那時候我一定是個非常慈祥的老太太,年紀介於七十到八十之間

突然覺得這個話題好可怕,不行,我去吃個麻辣燙壓壓驚。


老壇

女|22歲|剛入職的人民教師

「從『以死泄憤』到『由死知生』」

中二時期經常想,一點小事不順心就想以死泄憤。現在只想平安喜樂,天下太平。

大概是高三的時候,學習很緊張,經常聽到很多其它學校學生壓力太大休學、自殺的新聞,但是我覺得自己真正走向成熟反而是在那個時候。

因為那段時間類似的新聞很多,基本上就跟現在的微博熱搜一樣,一個更慘的代替一個有點慘的。我不知道大家是假裝忘記還是真的忘記了,總之「很慘的那些人」很快就不被提起了,的確學習緊張也沒那麼多功夫關注別人……但是我會因此覺得很難受。

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內心在滋長一種惡,這種惡讓我覺得自己在走向成熟。我很快速的從別人的悲慘經歷中建立起自己的需求體系,例如我不想死,我不想被忘記,我不想被別人在茶餘飯後談論而自己永遠失去辯駁的機會。甚至每當我的想法有所鬆動時,我還會用「那些人」的經歷來提醒自己。

我不再輕易想著以死泄憤了,因為我看到太多人死了,憤沒泄了。

「想死不是一件沉重的事情」

我會懷念那段中二時期,畢竟跟我的少女時期同時發生的。而且想死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如果這些話也會發出去的話,我真的很想提醒大家,不要嘲笑身邊想死的朋友,如果想死變成一件不那麼沉重的、可以討論的事情,很多深夜,一個人無法擺脫絕望的時候,就都還有轉機。


人形充電寶

男|24歲|世界500強打工仔

「不要聊這麼沉重的話題」

老死吧。這個話題太沉重了,聊得我現在就有點想死。下一期聊重生的時候再喊我吧,下一期。


Z先森

男|23歲|某事業單位基層幹部

「離死亡很遙遠」

以前還說過擔心自己死在21歲之前,因為讀書時代並不能算一個獨立的個體吧,依靠父母的養育活著,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會很沒有安全感。

現在會覺得死亡還很遙遠吧,而眼前的煩惱這麼多,沒有多餘的時間思考這麼遠的憂愁耶。在這之前還不如擔心什麼時候喪失性能力勒。


一一

男|23歲|重寫劇本時激情澎湃的編劇

「……」

應該會自己結束自己,因為我不想死得像條老狗。


東東然

男|28歲|在成為心理諮詢師的道路上干兼職

「死前過把癮」

我以前希望自己腿腳也不利索了身體也不好了的時候,就不拖下去了,找個很美很幽靜的懸崖,就這麼下去,也不會有太多的痛苦,當然最主要的是為了過癮,體驗這種無拘無束回歸自然的感覺。

總而言之,我不希望自己躺在病床上垂垂老矣,在「兒女們」的陪伴下咽下最後一口氣,我希望我的生與死,都是在我的掌控之中,與其把決定我死亡的期限留給疾病、輸氧管或者是心臟起搏器,我更希望是在我覺得「差不多了可以結束了」的時候,結束我的生命。

我覺得安樂死太無聊了,安樂死是選擇死亡的自由,但是這種死法很無聊,與其這樣不如選個刺激點的死法。做一次做完就會死的事情。

「上完火星之後就可以死了嗎?」

我第一次會去思考「死亡」這件事,其實好像跟「死亡」沒什麼關係:小學的班主任在我們畢業的時候問我們,「夢想是什麼」,我說:「上火星」。我的班主任並沒有在這之後像其他老師一樣說:「哎呀真棒很不錯的夢想呢」,而是反問我:「夢想呢,就是你做完這件事之後你就可以去死了。你覺得你上完火星之後就可以死了嗎?」那時候我第一次開始思考,我要做成什麼事情才會讓我「死而無憾」,死亡對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來世做一隻蝸牛也挺好的」

小的時候,會讓我覺得害怕的是,自己死了之後是不是就不存在了,我沒辦法接受自己的生命、意識就這麼從世上消失,我覺得我的生命會在這一階段結束之後,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存在下去。相比起上天堂下地獄之類的,我倒是覺得來世能做一隻蝸牛也挺好的。


方遠

男|30歲|滿城投放垃圾桶的文案策劃

「死而無憾、死而無痛」

人們的假想,分為兩種:要麼過分悲慘消極,要麼過度虛化美好。我想像中的死亡,由好到糟排序:

1. 陽光小院,躺椅午休。老伴兒在做飯,小孫子在一旁和貓狗玩耍。清風徐來,頓覺無憾,不痛不癢,猝然長逝。我死後,一家人開開心心聚個大餐,把我骨灰撒向郊野,順便踏青遊玩一番。

2. 年老多病,無人看護,黑暗潮濕的狹小屋子裡,一把安眠藥吞下,沉沉睡去。間或半睡半醒,略有意識,但已虛弱不能動。頭腦一片模糊,幾經天人交戰,終於迴光返照,心裡嘆道:對哦,原來我是要死了啊。於是死去。

大概最好的就是死而無憾,死而無痛了,而且不要給生者留下陰影。


小綿羊

男|28歲|電子顯微鏡技術工程師

「在愛人懷裡默默死去的無名英雄」

我對死亡的想像,純粹來自於在現世的各種需求,比如希望得到喜歡的人的認可,就會想像自己壯烈犧牲,愛人為我傷心,哭得不行。我不滿意的地方在於,總覺得劇情不夠精彩。

現實一點的死法,主要是我自己跳樓了,但糾結的就是擔心死後,自己藏的毛片什麼的會被發現,然後就不想死了。

「無尊嚴毋寧死」

我以前會忍受不了自己老得走不動的樣子。這種觀念是《羅馬人的故事》里感受到的。羅馬人的觀念是要活得有尊嚴。哈德良帝在晚年也是卧床不起,想要自殺,但是又不被允許,他於是就往元老院的議員身上撒氣,後來他選擇的繼任者安東尼把他轉移到了海邊的一所別墅,推門見海。哈德良平靜了下來,平靜地離開人世。

「爸媽,你們為什麼要生我!」

死亡這個話題,我覺得就是哲學問題的起源,小時候是沒有死這個概念的,但是後來看到電影電視裡面的人被殺掉,猛然驚覺,我自己也有會死的可能。那一刻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其實懷疑自己的存在,就是想要逃避會死亡的結局,也會因此去思考存在的意義——活著,是為了什麼?

我總是找不到存在的意義,總是在質問,為什麼要讓我活著?這個問題等同於經常跟爸媽說的——「你們為什麼要生我!」

「遇到另一半讓我覺得圓滿」

我看到我外公外婆總想著要活久一點,要長壽,我就總是想著那句話:如果不吸煙不喝酒能活得久一點,我活那麼久幹什麼呢?可是現在我覺得,活著真好。可能是因為感覺幸福吧。以前的生命,一直缺點什麼,後來遇到另一半了,覺得圓滿了。


Sunshinestyle

女|忘了幾歲|作業巨多的建築學學生

「怕死」

我經常趕作業很晚,有一次不知不覺弄到凌晨六點,當時心跳特別快,然後我八點還有課,我可以睡覺了我還睡不著,我就摸著我的心,我超級怕一覺就醒不來。我是真的怕了,沒事就早點睡。


蛋炒飯

女|23歲|在帝都找工作ing

「為了我媽好好活下去」

經常想死的問題。高中動過手術,被推進手術室的時候睜開眼睛看著天花板的上的燈光一盞一盞的從眼前晃過,想起1984艾倫·帕克《鳥人》的某個鏡頭,有點迷離的美感。打完麻藥開始暈乎乎的,腦子裡還是在想要是就這麼出不來了也挺好的,「安樂死」大概就是這種體驗吧。後來手術完被護士拍醒的時候,發現我媽在哭,心裡覺得愧疚,想著為了我媽要好好活下去。

「活著就會陷入西西弗斯神話般的死循環」

大學的時候開始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會讀一些哲學書,發現有的哲學家很壞,他們會拋出問題、探討問題,但就是不解決問題。

其實沒有人能給出答案,「為什麼活著」就是沒有答案的,或者說,答案是有時效性的,可能今天覺得有意義了,明天又陷入尋找意義的死循環了。就像西西弗斯,他用一生的時間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由於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推上山頂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於是他就不斷重複、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為嚴厲的懲罰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這樣一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我們也是在不斷尋找意義的過程中慢慢老死,除非能找到信仰。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不管怎樣去尋找活著的意義,都算一種對死亡的逃避。

「因為不甘心所以沒死成」

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在外地一個小出租屋裡,幾乎沒吃沒喝的躺了三天,中間爬到樓頂想過去死,想過死了之後怎麼辦,我媽媽一定會很痛苦,但我沒有鼓起勇氣跳下去自殺,不是為了任何人,也不是膽怯,我知道只要閉眼,縱身一躍,一切都會結束。最終我沒跳,因為我在中間一直不停的問自己活到現在甘心嗎?甘心嗎?

——不甘心。我還什麼都沒有體驗,11歲的時候以為我夠得著的就是我的全世界,21歲的時候發現不是這樣。那麼21歲的時候以為活著沒意義了,61呢?81呢?只要活著,就有太多太多的可能性。從那一刻起,我覺得我重獲新生,或者說,找到「存在意義」的答案了。

蔣勛在《孤獨六講》里也說到——「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了,卻反而失去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才是意義。」

「活在當下,其餘的愛咋咋地」

現在我明白了,是的,「為什麼活著」、「死了之後去哪」……這些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但並不意味著就要去死,也並不意味著不去死就是膽小、活著就是苟且

我承認我們平時會千方百計去逃避「死亡」,我覺得這是一種本能,並且我並不以此本能為恥。相反,當你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你能更好的去沉澱在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中。像海德格爾說的,「詩意地棲居」。

現在有時候會做正念練習,旨在「活在當下」,也經常會感嘆活著真好。尤其是意識到自己可能隨時會死的時候,不過偶爾會害怕死了之後我的日記被發現了怎麼辦?好羞羞。不過到時候我也不知道了,管他呢。

「要死的時候蹦個極吧」

沒辦法接受自己垂垂老矣走不動、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顧的樣子。所以要是萬一身患重疾感覺自己吃不消了,應該會最後再嗨一把吧,比如在不污染環境的情況下蹦個極,然後不要嚇到小朋友之類的。或者在愛人懷裡死去吧,不想在死前還要意識到自己像宇宙中一顆無人知曉的星球般的孤獨感,起碼要被愛人抱抱,希望老到那個時候有願意抱我死去的愛人吧。


Moirae瞬

女|27歲|京城自由職業者

「皈依之後不再糾結生死意義」

死的狀態只要不是duang的突然,肯定是回到皈依的寺院去。把今生能還的債努力還還然後跑寺院去和絕姆們一起玩。寺廟不止青燈古佛,有好多事情要做的,做得動就做,做不動就躺帳篷里念經。

我覺得我還好了,在別的孩子覺得死亡懵懵懂懂的時候我最好的朋友突然車禍沒了,那個時候起我對死亡明晰了很多,死亡不是只有老人才離得近,是離每一個生命都很近。

之後皈依了更不糾結了,大家真的以為想一想自己怎麼死的能解決啥實質問題嗎?還不如想一想自己怎麼樣掙更多錢,最起碼後者可控性高多了。


「如果我們覺得活夠了,就到一個我們去過的地方,山明水秀的地方,自行安樂死好嗎?」當時平行濤答應了,不過時間到來,他卻忘了,還笑回:「我只是呼攏你,生命的本質,就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死。」

——瓊瑤與丈夫談論死亡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單細胞向」

此刻按照國際慣例感謝每一位完整閱讀完全文的朋友。

這個欄目沒有任何目的,只是兩個普通人想跟大家一起玩兒,所以只要你有話想說,我們就放下碗筷歡迎你。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認真地考慮過死亡?
如何評價吳詠寧事件?
一個人在自然死亡下會是什麼感覺?自然死亡的人在死亡前知曉他的整個死亡過程嗎?
你最害怕怎樣的死法?
覺得好累,心累身體累,想死,怎麼才能體面的死去?

TAG:死亡 | 面对死亡 | 死亡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