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挽雕弓如滿月——宋代的弓

宋軍較為重視弓箭,《翠微北征錄》中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在宋代,弓箭幾乎成為軍事的代名詞,當時的民兵被稱為「弓箭手」,民間的武裝結社被稱為「弓箭社」。

《武經總要》中記載的弓有黃樺弓、黑漆弓、白樺弓、麻背弓,根據插圖來看,這四種弓都是反曲弓。其中黃樺、白樺當為使用樺樹皮包裹弓臂的弓,黑漆弓則是不用樹皮,直接在弓臂上髹漆的弓,麻背弓形制不詳,筆者推測有可能是以麻纖維代替牛筋的弓。除了反曲弓外,宋代也有直拉弓,如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使用直拉弓的人物形象。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會集要稿》中記載有多種弓,有神勁弓、黑漆弓、黃樺弓、截弰弓、白樺皮長弰弓、黃樺闊閃弓、獨轅弓、克敵弓、水角弓、竹弓、金線烏弰弓、插弰弓等,這些弓具體形制不明,但應該都是各種直拉弓或者反曲弓。

由於弓箭對於宋軍來說非常重要,因此製造時必須嚴格按照規範進行工作。華岳所著的《翠微北征錄》中詳細記載了宋人製造弓箭的流程和標準,對弓箭所用材料的優劣也作出了明確的闡述。

從宋代留下的資料看,當時的弓應該以反曲弓為主。反曲弓即中國傳統的複合弓,弓胎由竹木製成,一面裝牛角片,一面裝筋,筋和角都用膠粘在弓胎上。

▲大駕鹵薄圖局部

弓的彈力主要來源於筋,以牛筋為最佳。兩宋時期,由於戰爭烈度大,牛筋消耗量大,匠人在製作弓弩時,只能在關鍵部位用牛筋,其他部位用馬筋、羊筋替代。耕牛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資源,為了避免老百姓為了完成政府的徵收任務而私自殺牛,北宋淳化五年,宋廷專門就此事下詔,允許以羊筋代替牛筋製造弓箭。

▲工人為弓胎批筋

製作複合弓時,需要把牛筋撕成一縷縷的細絲,然後一層層粘在木製的弓臂上,這個過程叫做「披筋」。《翠微北征錄》中說,為複合弓披筋時,披滿一層要晾半個月,然後才能繼續披下一層筋,如果是陰天就要晾足一個月,如果不等晾乾就把筋披完,做好的弓用不了很久就會散架。

除了筋之外,牛角也是複合弓的必備材料。牛角按尺寸可以分為大小兩種,同樣的重量下,大牛角的價格比小牛角貴出一倍還要多。由於大牛角比較昂貴,不少情況下,工匠只能選用小牛角做弓。

▲黃牛角

小牛角製成的角片較窄,為了保證強度,弓臂必須製造的比較厚,因此成品弓的截面接近圓形;而大牛角製成的角片較寬,弓臂不需要太厚,因此成品弓截面較扁。宋代人根據弓臂的截面形狀,稱小牛角弓為泥鰍弓,稱大牛角弓為螞蝗弓,後者的性能要優於前者。

▲工人為弓胎粘牛角片

弓制好後,要做防水處理,如用黃樺皮或桃皮包裹,也可以直接髤漆,華岳認為,後者雖然不美觀,但好處是實用和廉價。上漆的過程與批筋類似,上完一層漆後,如果當時是晴天的話要晾十天,陰天則晾二十天,晾乾再上一層,如果不等幹了就上第二層,那麼將來就會有裂紋。

▲生漆

北宋時期的弓有多種規格,康定元年制定的條例中說,步兵弓的強度分為十斗、九斗、八斗三個級別,騎兵弓的強度也有三個級別,由於騎兵身處馬上,不便借力,因此弓的力度要稍微小一點,強度分為九斗、八斗、七斗。

但這個條例又未必符合現實中的情況,《翠微北征錄》中說,軟而小的弓比較實用,這樣身體瘦弱的士兵也能拉滿弓,如果弓力太強,那麼瘦弱的士兵就拉不開弓,箭就射不遠,作戰效果反而不如較軟的弓。

▲西嶽降靈圖

製作好的弓弩,如果保養得當,可以保存很久。宣和元年,童貫領軍路過揚州,發現揚州郡所東廡的幾間房屋裡儲存了弓弩各一千張,經過調查,這些弓弩是建隆元年時期趙匡胤留存下來的,童貫啟用了這些弓弩,發現雖然時隔160年,但弓弩的力量並沒有減弱。

公眾:丑橘先生,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清弓探秘:冷兵器時代的反器材步槍
怎麼看待株洲警方收繳男子複合弓並空放造成損壞的行為?

TAG:宋朝 | 弓箭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