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能夠解決中國的交通擁堵嗎?
導讀:目前,人工智慧在中國受到了政府、企業各方的高度關注,人工智慧技術相關的企業迅猛發展,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人員都在流向這個領域。日前,澎湃新聞英文版「SIXTH TONE」針對人工智慧技術在我國交通領域的發展的話題,對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黃偉進行了採訪,以下是採訪實錄。
採訪媒體:SIXTH TONE
受訪人: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黃偉文末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第六聲」發布原文「Can AI Solve China』s Traffic Gridlock?」
Q、人工智慧在中國交通領域的發展現狀?在中國有何特點?
黃偉:
人工智慧在中國受到了政府、企業的高度關注,人工智慧技術相關的企業迅猛發展,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人員都在流向這個領域,包括BAT在內的互聯網巨頭以及眾多的微創公司都在進軍這個領域,同時,從alpha-go開始,人工智慧也成了普通老百姓的熱門話題。
依託人工智慧和互聯網等技術,一大批以「智慧」冠名的新名詞正在進入我們的生活,比如智慧城市、智慧購物、智慧旅遊、智慧樞紐、智慧停車、智慧列車等。不同層面的人工智慧方面的應用不經意間已來到我們身邊,比如有些城市的高鐵站已經在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代替了傳統的人工檢票。
在中國,某種程度上,搶佔人工智慧全球制高點已經成為國家發展一項戰略舉措,政府和民間都已經看準了這個方向,並且正在共同發力在努力推動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創新應用。
政府層面:我們可以注意到幾個標誌性的事件,一個是今年6月份,杭州市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數據資源管理局,並任命一名副市長擔任了局長,這顯示了杭州市政府通過頂層設計和改革,打造一個更加開放、共享的基礎數據平台,為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以及更多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個是北京市交通委聯合交管局等部門,新近制訂發布了《北京市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兩份指導性文件,這預示著正在為自動駕駛的研發、測試掃平法律障礙,同時北京也正在建設相關的小汽車自動駕駛測試區。
可以預見,在近1-2年內,各一、二線城市很可能都要紛紛成立「數據資源局」,將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充分發揮數據的利用效率並充分共享,這將在底層為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創造極其重要的外部條件。
而從明年4月1日開始,在中國,電動汽車雙積分政策也將正式推出,加上共享模式的風起雲湧,一旦時機成熟,糅合MaaS的無人駕駛的電動共享汽車走向大規模應用,屆時就將真正徹底改變城市交通的生態。
民間層面:百度的自動駕駛平台,阿里在杭州的「城市大腦「,騰訊正在建設的醫療影像人工智慧平台,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人工智慧平台都正在快速建設和推進當中;在深圳,無人駕駛的公交車已經正在試運行。
但是,我們也很清醒地看到,至少在目前,關於人工智慧技術,我們還總體處於準備和起跑階段,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基本還處於相對初級的水準,距離我們通常所說的那個」奇點」已相距不遠,但仍然還未觸及。因此就目前來說,現階段就說是「顛覆、革命」,還是為時過早,我們仍然還在準備和籌劃當中,在不久的將來,真正的人工智慧就會改變我們的生活,這個時間不會太長,樂觀點大約3-5年時間,保守點說最多5-10年,我有這個信心。
Q、人工智慧是否能夠緩解交通擁堵?如何解決?在中國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黃偉:
通過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會顯示出比人腦更為強大和更為迅速的解決難題的能力,所以也可以在緩解交通擁堵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杭州的「城市大腦」,城市數據大腦上線測試運行後,試點的22公里高架路平均延誤降低15.3%,出行節省時間4.6分鐘,地面主幹路的平均延誤降低了8.5%,出行節省時間1分鐘,這些數據也許並不特別驚人,但在小範圍試點範圍內取得這樣的數據變化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果考慮基於人工智慧的無人駕駛得到普及推廣應用,則無疑更會大大緩解交通擁堵。
美國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交通專業維拉雅教授認為,智能交通對交通系統的效率提升效果顯著,在全部都是智能車輛的情況下,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升50%到100%。我也曾經做過簡單測算,大面積的無人駕駛電動共享汽車(EA Car-sharing)將可能會使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按人次計算)累計可增至目前的2-3倍,這就類似於將現有道路面積增加了2-3倍,當然這是極其理想的情況,在這種情形之下,可以認為,城市交通擁堵將會得到總體緩解。
放眼未來,可以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其實不只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技術只是新技術裡面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真正影響交通的是多項新技術的同步成熟,比如還有5G通訊技術、車聯網、感測器技術等,他們組合起來才能形成改變城市交通的新技術。另外,除了新的技術,還有新的出行模式,這也會極大改變城市交通出行的方式,從而也能在城市緩堵中發生巨大作用,比如MaaS(出行即服務),共享出行等等。
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從技術到應用的轉化問題,即使技術已經較為成熟,能否在實際應用產生預期的效果還需要驗證,尤其在城市層面,個體的使用、小範圍的試用、大範圍的推廣都會有很大的區別,對於交通而言,系統性、綜合性特徵將會更加突出,一些很好的技術,如果沒有形成系統、沒有形成規模,是難以顯示出應有的價值的,就如同單修一條地鐵線,不會對整個城市的交通出行產生特別明顯的影響,但當軌道線逐步連網成片之後,軌道系統才會真正顯示出它的威力。因此說,從技術到應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在城市中如此,在交通中更是如此。
Q、國內不少企業比如阿里巴巴、百度、滴滴已經開始在智慧交通和無人駕駛方面開始投入研發,許多專家和投資者十分看好,認為中國在該領域會引領全球,您如何看?
黃偉: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基於龐大的國內市場,我個人認為國內企業在智慧交通和無人駕駛方面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在總體規模上是非常龐大的,包括我們的電動汽車銷量、充電樁的總體數量都是全球最大的,但我不認為我們在核心技術是引領全球的。我們應該正視這方面我們和歐美以及日本等國的差距,我們一直在美國身後跟跑,雖然差距有所縮小,但不可否認,從整體實力來看,我們目前仍然落後於美國。在這場賽跑中,目前還很難預見結果,但我仍然抱有樂觀的態度,未來將是綜合實力的比拼,我們自主的北斗衛星、5G通信等技術也將都是未來智慧交通、無人駕駛中的關鍵性技術,我們國家層面堅定的戰略導向、龐大的應用市場和數不清的創新性科技企業和研發投入,可能都會成為我們的優勢。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互聯網領域,我們通常所說大者恆大,贏者通吃,因此如果最終我們仍然無法超越美國,很可能還是會被淘汰。
Q、《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發展的智能網聯汽車,並達到「減少交通事故30%以上,減少交通死亡人數10%以上,並且減少排放20%以上」 ,您是否同意? 您對於中國未來5-10年的交通狀況有何預測?
黃偉:
未來基於人工智慧以及其他關鍵性技術,建成v2x的智能車聯網系統,實現人、車、路協同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上述目標的。當然,我們應該注意,城市交通問題絕不只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交通問題會涉及到城市社會、經濟、政策、空間、產業以及市民的出行行為等等多個方面,同時即使技術方面也不只是人工智慧的問題,未來只有在多項關鍵性技術都進入成熟應用,同時交通的軟硬體系統都已適應新技術發展的時候,城市交通發展的系統性目標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實現。
放眼未來中國5-10年的城市交通,我是持樂觀態度的,各城市尤其是一二線城市最為頭痛的交通擁堵會有總體緩解,我認為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的進步:
? 城市交通新技術、新模式的廣泛應用,使城市交通的運行效率大幅提高,這種革命性的影響是可以期待的;
? 在中國,汽車文明已經走過了初期階段,正在步入理性和成熟期,綠色出行的理念將會更加深入人心,交通需求管將更富有成效,並最終影響市民的出行習慣。
我對於未來最為期待的是,或許在未來10-30年,無人駕駛的微型化電動共享汽車逐步取代私家車,並且基於MaaS城市出行系統逐步取代現有城市公交和對外交通服務,城市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成倍增加,人均出行範圍也大大增加,交通事故和交通排放接近於零,停車需求大幅下降,交通佔用城市土地資源降低,市民出行成本下降,便捷性極大提升。
頭圖為編輯自加,來源於"The sixth tone"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