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穩定肌

健身的熱潮喚起了大眾對於身體鍛煉的熱情,許多人開始抽時間來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除了運動系統外,體育鍛煉對於呼吸、循環甚至神經、消化也都大有裨益,但大多數訓練科目的偏重點還是旨在提升肌肉(準確的講是骨骼肌)的能力

但許多人對這種占體重約40%組織的認識還比較局限,不少人只熱衷於苦練腹直肌、肱二頭肌等表淺肌肉來塑造身體線條,改善身體外形,卻忽視了一些位於比較深層位置的肌肉,這些肌肉因為被其他的表淺肌肉所覆蓋,可以說是看不見、摸不著,可如果沒有它們正常發揮自己維持身體姿勢、保證關節穩固的作用,那我們別說行走鍛煉,就連站立坐穩都不可能。

穩定肌與動作肌

肌肉組織能夠通過收縮來產生張力,但當肌肉收縮的張力小於或等於阻力時,就會表現為肌肉收縮時長度保持不變而只有張力增加,這被稱為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用力推汽車,汽車紋絲不動時,肌肉就是在做等長收縮。

但更多的情況下,肌肉做等長收縮不是因為它無能為力,而是因為它有意為之。通過在固定的長度下產生適當的力量,肌肉張力能夠與破壞身體穩定的外力相匹配,讓肢體在沒有位移的情況下保持住力學平衡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夠在站立的時候不搖不晃,在提起行李的時候不抖不顫。

肌肉之中這些主要通過等長收縮來讓肢體、軀幹保持穩定的肌肉稱為穩定肌,而與之相對的,主要通過收縮帶動肢體、軀幹運動的肌肉則稱為動作肌。

兩種肌肉的分布差異

穩定肌的位置一般位於較深層,且常常只單獨跨過一個關節,這樣雖然活動的空間比較小,但也足夠它通過等長收縮來達成穩定關節的功能;

動作肌則常位於表淺的位置,且常跨越多個關節,這樣就有充足的空間來讓動作肌大幅度收縮,從而帶動肢體。

例如,肱二頭肌是動作肌,它就跨越了肩關節與肘關節,而在它深層的喙肱肌與肱肌作為穩定肌,則分別跨越了肩關節與肘關節。

兩種肌肉的成分差異

穩定肌與動作肌所含肌肉纖維比例存在明顯差異,而這正好契合了它們的功能特點。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快肌纖維與慢肌纖維的劃分,但根據肌纖維的組織化學特性、大小及收縮特性準確的來分的話,則應該是分為快速糖酵解型(FG)、快速氧化糖酵解型(FOG)和慢速氧化型(SO)三種。三者中第一個是常說的快肌纖維,第三種則是慢肌纖維,快慢肌的比例不僅因人而異,而且還「因肌而異」。

因為代謝特點帶來的耐力優勢,慢肌纖維正好滿足了穩定肌持續收縮的功能需求,在持續一段時間的活動後只會有很少的力量流失,所以在穩定肌中「慢肌纖維」比例會較高。例如,比目魚肌就含有高含量的慢肌纖維,它可以在身體產生姿勢性晃動時,不斷進行微調,並在長時間下維持些微程度的力。

靜力性訓練與動力性訓練

那麼肌肉的這些區別,對於我們鍛煉又有什麼指導意義呢?

鍛煉的動作一般可以分為靜力性與動力性兩種。

靜力性訓練全稱叫靜力性等長收縮訓練,是指身體關節固定,肌肉長度不變,改變張力克服阻力的訓練方法,像靠牆半蹲和非常熱門的平板支撐就屬於這種。

動力性訓練則是指肌肉收縮時可以引起肌長度縮短的練習,有徒手的俯卧撐、仰卧起坐,也有舉啞鈴等各類器械項目。

一般認為,靜力性訓練對肌肉維度的提升不大,但可以改善神經肌肉控制,提高關節穩定性,常用於運動損傷的預防與受傷後的康復;而動力性訓練則能比較明顯的提高肌肉體積和運動力量,顯出肌肉輪廓、線條。這種鍛煉效果的差異有可能就是因為目標肌肉不同所引起。

靜力性訓練主要動員深層、較短、較小的穩定肌參與,肌肉就算增大也難以在體表顯像,但關節穩固性的提升確實反映了肌力的上升;而動力性訓練則主要是表淺的、較大、較長的動作肌參與,它們體積與肌力的增長就很容易觀察得到了。

所以靜力性訓練的效果雖然看起來很不「顯眼」,但絕不是沒有收穫,要真正達到全方位的鍛煉身體,兩種方式都不可或缺。

大家還愛看:

  • 馬拉松猝死?青年冠心病?愛運動的你,你的心臟還好嗎?
  • 半數男性可能出現過這個問題,你的胸還好嗎?
  • DBS手術後的帕金森患者該怎樣康復訓練?別害怕!跟著這樣做!
  • 「嚇」出來的圓肩駝背
  • 產後腰痛、膝關節痛?談之色變之「腹直肌分離」
  • 尿失禁、腹股溝疝、子宮脫垂、X功能障礙...你需要做盆底肌力量訓練了
  • 排便不順,便血、便秘、肛門腫痛?妊娠期痔瘡如何預防和緩解(圖片重口,慎入)

推薦閱讀:

TAG:健身 | 医学 | 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