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 | 全息工業時代的AR新界面
工業服務的歷史就是人類體驗升級的歷史
製造商對於產品增值部分的理解,構成了工業進化歷史中,留給一代又一代的消費者最為鮮明的時代烙印。
最早的時候,產品的物理功能,就是一切。產品甚至連一個說明手冊都沒有——即使在現在,偶爾仍能看到這類輕浮的產品。
在工業化的漫長歲月中,注重產品的使用、功能講解和維修的印刷手冊,成為一個典型工業品的標配。當年西門子汽輪機漂洋過海運到中國來的時候,隨行的幾箱子操作與維修手冊,給中國工業帶來巨大的震撼。在工業服務的近百年當中,產品說明與維修指南,成為體現行業成熟度的一張簡單的試紙。
然而對於複雜產品而言,由於操作、維修和備件手冊,都是供應商不同部門編寫的,這像是不同語言的人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給終端用戶帶來了巨大的煩惱。在二十世紀80年代,美國軍方帶來了全新的想法。為了減少傳遞技術數據的混亂,提高武器系統的後勤保障能力,美國國防部和工業界聯合進行調研,導致了互動式電子技術手冊IETM(Interactive Electronic Technical Manual)的誕生。作為一種標準化的方法來管理技術出版物,IETM使得產品的備件、維修、日常運行都能採用單一的數據源,加上良好的交互性,傳統紙質技術手冊的靜態知識表達,開始走向採用文字、圖形、音頻和視頻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
而隨著工業進入數字化和物聯網的時代,工業領域的知識服務,尤其是售後服務,將進入一個全息時代:讓工業服務的知識可視化。在這樣一個時代,全新的主角正在登場,已經誕生了二十年多年的AR(增強現實)技術終將成為主角。藉助於AR增強現實,人,終於可以用最自由的體感互動的方式,進入一個「產品即服務」的全息工業時代。
產品服務系統的三個階段
產品服務系統,意思是指「產品即服務」。它標誌著產品的設計、製造和最後的服務,將打破界限之分,放在同一個系統內考量。在中國,有一個更加輪廓鮮明的名稱:服務型製造,或者更大一點的語境「生產性服務」。
大多數企業正在意識到,產品生命周期支持戰略正發生快速演進。產品服務系統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和戰略中心。實際上,隨著數字工業的到來,最早的售後服務(往往也是成本中心),將不僅僅可以成為利潤中心,更重要的是,其價值開始向前端的設計與製造互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品生命周期戰略。
在這個意義上,售後服務的「後」這個聽上去就像個累贅的詞語,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產品即服務」之曲,開始在業界哼唱。
在產品服務系統的第一個階段:面向產品提供支持服務。產品一次性售出後,就幾乎完成了價值的全部;服務部門是以非常被動地方式工作,主要是維修或更換損壞的產品。服務中心主要關心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第二個階段則進入了面向利潤的服務。由於一些產品(如航空發動機)存在著複雜的售後服務,客戶需要完整的解決方案。先知先覺的製造商,將其產品支持和服務機構轉變為利潤中心。在這樣做時,這些公司優化了其支持流程,重新定義服務的角色,優化了資源和備件的利用率。在整個生命周期向客戶提供操作員指南、維修步驟和維修手冊形式的服務信息,可以獲取不菲的利潤。
第三階段:面向增長的服務。美國諮詢公司IDC意識到,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Service-System)正在成為先進位造的一個全新的範式。以長期的產品支持和服務為中心開展差異化競爭的公司,開始將自身轉變為由服務推動的企業: 服務收入佔總收入的 50%以上。
這個階段意味著,服務與製造不再分離,而是作為一個企業級的戰略,結合在一起。服務和支持的質量,一開始就成為產品設計的核心要素。
在傳統工業的時代,已經賣出的產品,基本就是一個「產品孤兒(點擊閱讀)」。產品生產之後,對於製造商而言,它基本就是消失了,不管它今後的情況是什麼。一年、三年質保期是它若有若無的唯一紐帶,而且「質保期」聽上去,就像是和睦家庭里的一個麻煩。而在產品服務系統,產品孤兒變成一個寶貝,產品在、服務在;服務在、利潤在。
物聯網的發展,使得產品可以和製造工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洞察售出產品的動態,將成為製造商新的利潤保障。持續追蹤和關注出廠的產品,終生用戶成為最大的戰略重點。「質保期」將幾乎終生有效,甚至最後都會被遺忘。
全息工業時代:體感分發知識
產品服務系統的崛起,依賴於同時發生的三大技術:數字技術、物聯網IoT和增強現實AR。數字工業的浪潮啟動了一個新時代。數字化解構了比特,使得萬物虛擬化;物聯網連接了比特,使得萬物互聯;而AR技術則重現了比特,使得萬物可視。
AR是一種最為讓人心醉的技術,因為它是人與萬物連接的界面,讓聽起來令人激動的「萬物互聯」,以一種活靈活現的方式戲劇性地展現出來。萬物互聯、萬物數字化所形成的浩浩蕩蕩的比特洪流,終於可以看見!
AR才是終端之王。
界面,是一種人們無法拒絕的自然之物。使用增強現實AR,能夠把工業現場的措施、行動和展現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展示在工程師的面前,從而可以跨越距離的、時間的和範圍的限制,各個團隊可以使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起合作,讓產品設計有了一種在虛擬環境中得以實現,而且還可以將全息服務拓展到遠程的培訓、遠程的使用。
AR是一種超級界面,它是一種人類用體感控制世界的全新規則。AR不僅僅可以擺脫了雙手,而且可以用全身的體感,來操控這個豐富的世界。物聯網則拓展了這種體感施加於萬物的能力,萬物互聯有了最終的歸宿。而在其他各種場合,那些萬物數字化的源頭(包括用於產品研發設計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模擬CAE),源源不斷所釋放的數據,正在重構了一個令人倍感震驚的可視化世界。
雲朵重新卷聚,這預示著全息工業時代的到來。在這個時代,IoT和AR變成了包大人永遠不想離開的「王朝馬漢」。
一圖勝千言,一感勝百圖
工業化為什麼難?難在工業化所需要的知識不可見,知識傳遞非常困難,「有用的知識」(如經驗)尤其難以傳承。而只有將知識載入在對應的場景中,知識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無法順利載入在場景應用上,是一個影響工業發展的歷史性困惑。
享有「知識運動之父」的日本野中郁次郎曾提出著名的知識轉換形式。其中暗默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些知識——如何「表出化」,形成可以把握的「形式知識」,是一個企業進行知識傳遞最難的過程。而產品服務系統中,服務正是包含大量暗默知識的場景集合。
隨著AR的誕生,知識管理的思路,終於可以換個軌道打散重來。人們可以通過實時應用中的可視化場景,「看到」那些暗默知識形成逐步的引導。這背後是一種全新的知識管理理念——只是知識不再試圖以任何其他形式編碼,而是以人們最熟悉的自然界面方式發生。
一種場景式的全息體感用例(已經不能叫做手冊了),正在代替流行了幾百年的技術手冊,三維可視化、可以採用體感控制的全新服務正在誕生。通過AR,不同的使用者可以分享體驗。如何對產品進行3D設計,產品如何維修,各種操作視頻、各種防錯步驟,都可以輕鬆分享。
產品的各種操作都變得無比簡單。如果需要修理一輛哈雷摩托車,只需透過裝有軟體的iPAD,就可以掌握非常詳細、非常豐富的摩托車的各種內容。點擊輪胎圖片,就可以看到輪胎的磨損情況。如果需要更換,點擊相關按鈕,就會出現更換輪胎的教材。而且可以直接按照三維空間的指示,一步一步地更換輪胎。
從文字時代,到讀圖時代:可視化的參數和統一的數據源,大大提高了檢索效率和服務的效率;而在全息工業時代,人們從讀圖時代,進入到體感時代。暗默知識,終於打開了一個縫隙,知識的光線紛涌而出。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終於找到了全新的圖景,那就是不再藉助於「語言」,而是藉助於身體的示範。AR技術悄然打開了一個知識的暗盒。暗默知識正在出竅。
AR界面新主義
隨著物聯網和AR這兩種技術的融合,意味著,產品服務系統,將出現一個超級界面:它重新在人與物之間,定義了一個全新的界面。這個界面將打破數字空間與物理世界的界限,使得數字比特與物理原子的關係,變得從來不曾如此親密和完美,它們可以自由地相互切換。
這一切,是通過將物理產品建立以模型為基礎的數字孿生,從而實現全新一代的連接技術。使用了數據孿生,這個能夠讓人們以一種展示屏的方式了解到數字的洞察。
而AR,則是這個隱形界面的顯影劑。它能夠把數據和洞察直接從計算機的屏幕上抓出,並且能夠讓設計師進入物理設計。它通過增強的技術,把整個數字世界展現給你。
未來製造的展望是什麼?IOT能夠讓從「萬物互聯」,將物理世界帶入到數字世界;而AR則能夠讓人們的感官,帶入到物理實體當中,使得「萬物可視」。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區分將不再重要,二者的互動,才是最重要的。
這就意味著,工業進入了一個全息時代,「界面為王」將真正主宰了整個製造業的設計、運營、維護和服務。
操作與維修,都變得再簡單不過了。大部頭手冊與使用指南,終於成為永久的過去。互動式技術手冊IETM,也成為AR最為恰當的跳板之一。
在「界面為王」的時代,通過數字孿生的可視化表達,人們可以開始對物理世界有著非常清晰的洞察,時空都被壓縮到一個視點之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走在物聯網最前沿的一個傳統PLM公司PTC,成為「產品服務系統」的一個最佳演化樣本。它在2005年收購的技術出版軟體ArborText實現IETM交互設計,將產品的手冊服務提升到一個高度;隨後收購產品備件服務方案Servigistics,進入到產品服務領域;併購物聯網ThingWorx平台形成一個機器連接的全新局面;到2016年底最終從高通手中收購的VR/AR軟體Vuforia,再加上原有的CAD/PLM軟體所天生具備的數據源頭和數據容器,五種缺一不可的利器,終於在全息工業時代,形成了一個相互遞進的邏輯閉環。
這是 「產品服務系統」一個極致的精鍊。
產品服務系統,不是簡單的「產品加服務」,而是基於一種產品永遠在線所形成的「隨時界面」而主導的思維。由於AR 用戶界面是以軟體為基礎,且通過雲進行部署,它可以輕鬆地進行個人定製並持續迭代改進。這種「軟體定義功能」的方式,大大降低了AR 的邊際成本,而且由於淘汰了傳統的按鈕、開關和顯示器,企業也可從中節省製造成本。
這勢必會影響下一代產品的設計,甚至可以實時為遠程產品增加一些新的特點;而就服務而言,則可以主動出擊,預期產品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也不需要再退回到工廠進行修改或提供維修。甚至可以預測到未來產品的樣子是什麼。
剛剛露頭的「工業全息時代」,為各行各業的產品製造商敲響了長鳴警鐘,每一個製造商都需要擁抱以AR技術為基礎的下一代用戶界面,它對競爭地位帶來的顛覆性影響,正處在一個等待爆發的前夜。
工業斷層與界面主義:哈佛商業評論的新主張
人機關係一個最重要的話題就是「界面」,而增強現實AR是很好的紐帶。本質上,AR將數據和分析轉化為成像或動畫,並將其疊加到現實世界中。AR是一門專門的技術,它可以使得機器能力更加強大,它可以幫助人能夠不斷的了解技術的進步。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最新一期刊登了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和PTC的CEO Heppelmann聯合發布的文章《管理者的AR指南》。普通用戶可以下載這篇文章,只需要藉助簡單的手機APP,就可以看到紙面上跳出來真實運轉的機器人,和機器人的數字孿生模型在不斷地跳閃著工作狀態。
這種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的場面,讓人倍感困惑而又急於尋找答案。人類知識傳遞,將再也不是一個默默的閱讀和面對面的交流,而是一種全新的「體感體驗」。書裡面真的可以體驗迪斯尼般的夢幻城堡嗎?「書中自有顏如玉」,可以一見鍾情嗎? 「書中自有真廠房」,每一條流水線都可以藉助AR的世界,自由打開與摺疊?
《哈佛商業評論》談到,「人類已掌握極為豐富的數據,然而數字世界與應用這些數據的物理世界之間,橫亘著一道天然斷層。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是3D狀態,但指引我們做出決策的數據卻囿於2D的頁面和顯示屏上 。」
打開工業斷層的正是依靠物聯網和增強現實,從而實現「萬物互聯、萬物可視」,這也使得「產品服務系統」成為製造業的標配。而基於界面主義的全息工業時代,正在大踏步走來。
作者:
林雪萍:南山工業書院發起人,北京聯訊動力諮詢公司
若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請關注並留言讓我們知道,這是我們最大的樂趣和成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