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一定要從飛行員中選拔嗎?早期如此 現已放寬

航天員的職業令人嚮往,但並非人人都可以勝任。我國已有的19名男航天員都是從空軍殲擊機或強擊機在飛的合格飛行員當中挑選的,而2名女航天員是從運輸機飛行員里選拔的,但航天員一定要從飛行員中選拔嗎?事實並非如此。

在世界載人航天的初期,準備進行載人航天活動的蘇聯和美國曾對什麼人適合當航天員開展過廣泛地討論。有人認為應該從探險家中選拔,因為載人航天很危險,需要有大無畏的探險精神。也有人認為應該從潛水員中或登山運動員中選拔,因為航天員在出艙活動過程中,很像潛水員或登山運動員所從事的工作……在經過了有關專家多方深入研究之後,最先開展載人活動的蘇聯和美國都一致認為,航天員要求有非凡的工作能力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從而能獨立並實時處理險情,因此航天員應該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

神舟十一航天員:景海鵬、陳東

在所有職業中,只有空軍飛行員的工作環境和素質最接近載人航天活動的要求。因為高性能噴氣式戰鬥機的飛行速度非常快,操作複雜,很容易造成生命威脅,所以對人的協調性和反應能力要求很高。戰鬥機的超音速飛行、高空飛行和各種高難度的戰鬥特技,要求飛行員能夠習慣高低氣壓迅速變化帶來的不適,在承受七八倍體重的載荷情況下,仍能對飛機上數百個複雜儀錶和開關進行正確的操作處理,這與航天飛行專家的工作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戰鬥機飛行員一般都處理過空中的緊急情況,例如,很多戰鬥機飛行員都有過空中緊急跳傘、發生故障緊急處理等「特殊」經歷,這些都是航天員在太空工作的寶貴經驗財富。因此,各國在選拔航天員的初期和中期,大多是從掌握高性能飛機飛行技術的空軍優秀駕駛員中挑選。我國也不例外。

1957年,蘇聯從3000名飛行員中選拔出來20名第一批航天員,其中的加加林、季托夫等都是駕駛殲擊機的優秀飛行員。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蘇聯的大部分男航天員也是從空軍飛行員中選的。現在,俄羅斯航天員中仍有一部分是從空軍飛行員中選,不過人數越來越少了。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加加林

1959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在為其「水星」計劃選拔第一批航天員的時候,對候選人的要求是:(1)年齡在40歲以下;(2)身高不能超過1.58米;(3)身體健康;(4)從美國空軍試飛員學校畢業;(5)為合格的噴氣式飛機駕駛員;(6)有1500小時以上的飛行經驗;(7)具有工程方面的學士學位。空軍試飛員除具備殲擊機飛行員的素質外,更擅長在空中應付意外情況,以及具備判斷準確,膽大心細,決策迅速,動作靈活的優點。對身高的限制是因為當時美國「水星」載人飛船座艙狹小,高個子容納不下。1959年,全美國能滿足這七條選拔標準的人共500名。美國航空航天局最後從這500人中選拔出7名,成為美國首批航天員。美國從1965年才開始從科學家和非空軍飛行員人中選拔航天員。此後,美國太空梭的指令長、駕駛員仍是從空軍的飛行員中選。不過,在太空梭和空間站上工作的任務專家航天員和載荷專家則不這樣要求,不少是從工程師或科學家裡選拔。

阿波羅11號航天員

目前,女航天員與男航天員的選拔都大致一樣,世界各國都是使用同一標準選拔和訓練航天員,沒有專門針對女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標準。不過,在早期航天活動中,因為受政治、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美蘇在女航天員的選拔要求上有明顯的不同。例如,在「冷戰」時期,為了政治目的,美蘇曾激烈競爭世界「太空第一女」。為此,美國在1960年率先從飛行員中選拔了13名女航天員,她們都有大學文憑和1000小時以上的飛行經驗,並按照男性航天員的訓練大綱對她們進行了嚴格的訓練。但到了1963年,由於美國航天當局過於謹慎,並擔心這些女航天員一旦在訓練中或太空飛行中受傷或死亡,會在美國人心目中造成極壞的影響,所以把女航天員的選拔標準提高到必須是試飛員,且有1500小時以上駕駛戰鬥機的飛行經驗;同時由於訓練設備有限,所以當局還怕女航天員的訓練會影響男航天員的訓練,形成喧賓奪主的局面,因此在1963年停止了女航天員的訓練。

NASA曾表示:現在新培訓航天員中女性比例已經接近一半

然而,為了獲得世界「太空第一」,蘇聯第一批女航天員的選拔沒有完全採用男航天員的選拔標準。1963年成為世界「太空第一女」的捷列什科娃和1984年成為世界「太空行走第一女」

的薩維茨卡婭都從跳傘運動員中選出來的,而不是從飛行員中選出來的,她們沒有駕駛過飛機的飛行經驗。

另外,由於男女航天員存在許多性別差異,如體重、身高等,女航天員大多是任務專家,例如,1983年上天的美國航天第一女的賴德也沒有駕駛飛行的經驗,她在天上負責操縱機械臂。

目前,中國已選拔出的兩批航天員都是從飛行員中選拔出來的。他們都具有近千小時的飛行經驗,高超的飛行技術,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強健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其中女航天員之所以從運輸機飛行員里選拔是因為當時我國還沒有戰鬥機女飛行員。

中國第一名「上天」女性航天員劉洋出艙

飛行員本來就是百中選一、在經歷航空學校和飛行部隊不斷淘汰後留下來的都是精英。航天員又是從這些精英中選拔出來的。中國航天員的選拔大概是100名參選的飛行員中,才能挑選出1名。這個比例與蘇聯和美國航天員的挑選概率基本一致。

我國挑選第1批航天員時對飛行員的要求是,大專以上學歷,飛行時間累計600小時以上,並具有3種以上氣象條件飛行的能力。同時要求飛行成績優良,能獨立擔任戰鬥值班和具有處理應急情況的經驗,機種改裝能力快,飛行耐力好,善於獨立思考,機動靈活,動作協調,緊急情況下沉著、果斷、準確無誤、綜合處置能力強。除此之外,飛行員的個人綜合素質也是一個重要標準。

中國航天員都有10年以上的飛機駕齡,身高不超過1.75米,體重在65千克上下,年齡在32歲左右。這是這一年齡段中國人的普通體型。採用這個標準,一方面是為了拓寬選拔面,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飛船的空間極為有限,身材小一點,就能為飛船騰出更多空間。從人體生理學的角度講,身材粗矮一些的人,其脊柱對抗衝擊力的能力會更強一些。

2018年1月4日,11名航天員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20周年

不過,太空飛行與戰鬥機飛行還有很大差距。之所以如此高標準地選拔,是因為航天員面對著更為嚴酷的環境。在飛船上升階段,航天員要承受火箭加速帶來的雜訊和超重的影響,有時候會超過航天員5倍體重的考驗。而在軌道飛行階段,航天員又要面臨失重、宇宙輻射的考驗。在返回階段,航天員會再次經受超重和高熱的考驗,在飛船重返大氣層時,高速飛行的返回艙與大氣摩擦,會產生幾千攝氏度的高溫,儘管返回艙採用了高效防熱材料,仍無法避免一定程度上的溫度上升。而著陸的剎那,航天員還要經受最後一道考驗——著陸衝擊力。

所以,想當航天員的精英飛行員都要經受極為嚴格的體格檢查和心理測試參與航天員的選拔。在通過「優中選優」成為預備航天員後,還要經過3~5年的科學而艱苦的訓練,合格者才有希望到太空遨遊。

2016年,中國航天員系統副總師黃偉芬表示,為更好地完成中國空間站建設任務,中國將在近兩年完成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鑒於空間站任務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及專業知識要求更高,第三批航天員將從跟載人航天工程相關的研製部門選拔工程師加入到航天員的隊伍里。隨著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今後也可能會從醫學專家裡選拔醫生或心理學家。


推薦閱讀:

中國的長征運載火箭如果客戶要求可以定製塗裝嗎?
第四課——大力與持久是每個人都想要的
中國航天歷史中,有哪些需要關注(或是有意思)的人或事?
中國為什麼不造太空梭?

TAG:航天 | 军事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