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孝順的7個原因,字字戳心!現在轉變還來得及!

古人說:「慣子如殺子」,「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1. 養了兒子不教育,結果他長大,這個的脾氣都不好,頂撞父母、不尊敬父母,甚至還會打爹罵娘,沒有絲毫感恩之心。
  2. 女兒只會吃喝享受,不知道盡自己的本分;到了婆婆家裡,不知道孝敬公婆,更不知道助夫成德,也不知道教育兒女,自己的責任都沒有盡到,只會吃喝享受,這不就像養一樣了嗎?

兒女以自我為中心,不孝敬感恩父母,認為父母的付出天經地義,重要的是因為失去了良好的家教。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德育古鑒》認為孩子不孝順父母的的根本主要是習以成性,並分析七個具體原因:

第一:嬌寵。因為兒女受到父母的憐愛太多了,所以經常是順著孩子的性子,事事讓兒女佔先,做事首先考慮到兒女的需要,首先想到兒女的心,所以培養了孩子很任性的習慣。突然之間,你做了不順他意思的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有十件事情你九件事都讓他滿足了,只有一件事不能夠滿足他,他就不能夠忍受,是一哭二鬧三上吊,這就是因為平時受嬌寵已經習慣了。

第二:習慣。如果一個人語言粗率慣了,他就敢對父母說一些違逆的話;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照顧,行為簡慢慣了,他就敢做一些放肆的事。父母對待兒女都是習慣於把好東西先留給兒女吃,自己不吃,甚至少吃,久而久之兒女就習以為常了,兒女就不再體會父母吃得是不是習慣了;父母經常拖著重病去做家務事,結果久而久之,兒女也已習以為常,就不再關心父母的痛癢了。

第三:樂縱。有的人對朋友特別地講義氣,別人說你今天有沒有時間,陪我們去喝酒吧,招待一個客人,他一下子為朋友兩肋插刀,然後和朋友去吃吃喝喝了,而且還非常地慷慨大方。但是對「雙老而味薄」,對父母,出去請一頓飯都覺得囊中羞澀,都不願意花那麼多的錢,覺得浪費。

對待自己喜歡的人,他很幽默,還想方設法地說一些話,討他的歡心;但是對待父母的時候,卻默默無言,呆若木雞,無話可說;更有甚者,認為父母兄弟都是俗人,自己學了傳統文化,境界高了,就不再願意和父母兄弟去相處。

第四點:忘恩,記仇。這個恩義、情義如果時間長了的話,人就容易忘記。

古人說:「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相報。」但是人之常情,是人們對我們有恩,時間長了就淡忘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怨仇,積累得多了,每想起一遍就把自己氣一遍,累積起來愈結愈深,久久不能忘懷。所以別人給你做一頓飯,你可能對他感恩戴德,但是父母天天為我們做飯、為我們付出,但是我們卻忘記了去感恩戴德。

一時感恩,人家救濟你一次、幫助你一次,你就對他感恩戴德;如果人常常地的幫助你,你就忘記了感恩戴德,還嫌人家幫助得少了,比不上上次了。更何況是父母兄長呢?

這就是「以親愛為故常」,認為父母這樣親愛我、照顧我,處處體會我的需要,為我付出、給我拿錢花,這都是應該的。所以有的時候父母為我們擔心,我們還嫌他們多事,違背了我們的意願;父母教誨我們,我們還對他們的用詞挑來挑去;甚至在鼓勵我們、誇獎我們的時候,還招致我們的厭惡;有的時候,父母辛辛苦苦地庇護兒女,但是做兒女的還不知道報恩,也都習以為常。

所以對父母勉強自己的事,有的時候因為不理解還怒目相向,對父母發脾氣。對於父母眼前的大恩大德,我們尚且認識不到,更何況能夠想到父母的胎養之勞、哺乳之苦,對於那個十月懷胎之苦,三年不免於父母之懷的哺育之恩,又怎麼能夠想像得到?這就是忘恩、記怨所導致的。

第五:私財,也就是把財產看得太重了。財到了自己的手裡,就認為是自己所有的了;而在父母的手裡,還認為應該給兒女才對。錢財俱足的時候,就忘了父母;錢財匱乏的時候,就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錢財;求錢財求不到的時候,就怨恨父母;父母親不能夠贍養自己,而需要兒女贍養的時候,就更加的厭棄父母。

第六:戀妻子,這個「妻子」在古人那裡是指妻子和兒女的意思。自己掙了錢買了好吃的,用來讓妻子兒女高興;有了空閑的時間,能夠去休假的時候,就帶著兒女出去度假。但是這樣一來,和父母親相處的時間就愈來愈少,更沒有想著去討父母的歡心。

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思子為我子,而我為誰子?」不考慮考慮兒子是我的兒子,可是我又是誰的兒子?自己也是父母的兒子,應該去孝養父母才對。「親子我,而我不顧,則我亦何賴有子哉?」父母親把我當成兒子,這樣地倍加關愛,但是我卻不能夠照顧父母、贍養父母,那我又怎麼能夠依賴兒女來贍養、照顧、回報我呢?

對待妻子、對待孩子,當然是應該很好地照顧,但是也不能夠因為照顧兒女妻子,就忘記了去孝敬父母。我們都看到,很多的人成家立業之後,對兒女、妻子關愛備至,但是卻忘了養育自己成人的父母,這就是「娶了媳婦忘了娘」。結果自己的兒子以後也會如此對待你們。

第七:爭妒。父母生的孩子有很多,父母對於兒女的照顧和愛護,其實都是平等的,父母對於兒子沒有私愛。但是兒女對於父母卻有順有逆,所以父母對兒女,他們的愛也是不一樣的。順著父母的,父母對他們的愛就多一些;違逆父母的,父母對他的愛就少一些,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一個人如果失愛於父母,就是不為父母所寵愛,不要怨恨父母,而應該心平氣和,想一想父母為什麼對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更好,而對我就不是那麼好?

所以父母對兒女有偏愛,可能還是因為我們自己做得不好。如果看到兄弟姐妹被父母寵愛就咬牙切齒,生起了怒氣,如果讓父母知道了,就會更加地瞋怒。這個就是因為嫉妒兄弟姐妹被父母所偏愛,所以不能夠孝敬父母。

以上這幾種情況,是為人兒女應該時時警醒、事事檢點、念念克制的。


「勿以親心之慈,我可自恕」,不要因為父母親心地很仁慈,不和我們計較,我們就可以自己寬恕自己;

「勿以世道之薄,我猶勝人」,不要因為現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很多兒女都不贍養父母了,而我還能贍養父母、照顧父母,就認為我做得比別人更好。特別是在我們現代社會,電視、媒體起了一種很不好的負面的影響,經常把那些兒女如何不孝敬父母的事情搬上電視。結果久而久之,讓觀眾就會覺得,你看天下的人都已經不贍養父母了,都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去了,我還能夠贍養父母、和父母住在一起,比那些人不知道已經強了多少倍。

其實我們仔細看一看,古人那些侍奉父母的孝道故事,我們才知道什麼叫孝,什麼是不孝。所以你看你現在說年輕人,你這個人很不孝敬,他不知道慚愧,他不知道自己不孝,他說我已經很孝敬了。

為什麼?都是因為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判自己的行為。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 孝顺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