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車為什麼沒有6座或7座版?
隨著人們購車越來越講究實用性以及二胎政策的放開,家用MPV、旅行車也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特別是GL6的熱銷,「幸福不缺席」的廣告語也非常打動人心。相對於MPV車型,旅行車從外觀上可以說更加漂亮一些,超大的後備箱有其實用價值,但是相對於大後備箱是不是多些座位更實用?最後一排放倒後備箱空間也不小。那麼為什麼沒有6座或7座的旅行車呢?
下面是幾款常見車型尺寸的比較:
從尺寸上看,車長相差不大,明銳旅行版的軸距要稍微短點,可能做成3排空間有點不夠。
本田傑德很多時候被歸為MPV,但就外觀來說是不是歸為旅行車更合適?當然傑德推出時旅行車的名稱還不火。但就外觀上說傑德還是很漂亮的,可是為什麼銷量一直很低,特別是6座版一度幾乎停產。其原因是什麼?1)價格、配置不合理?
2)6座第三排舒適性太差?3)底盤太低,爛路不敢走?
如果有一款6座旅行車克服以上缺點能否熱賣?
用幾張圖片就能說明你提出的問題。
~新概念轎車。
我國汽車協會做銷售統計時又給劃分為mpv……現在車型細分十分的「多姿多彩」了,沒必要糾結一款車到底是什麼車型。以後還會有更多的「跨界」車型,其實就是為了迎合市場而已,叫什麼無所謂的。3-6座版的你去坐一下你也不會買,後面太難受,進出極其困難,不實用。而且真坐兩個小孩……都快挨著後尾門了,高速下被追尾的時候車尾的潰縮空間就會……大多數消費者還是用看mpv的心態去看6座傑德,這顯然距離他們的要求太遠。第二排沒有了五座的舒適度,第三排又是「擠牙縫」出來的空間……所以根本賣不動。7-旅行版在歐洲銷量本身就不錯的,不需要6-7座,這與國外用車習慣和購車理念有關。就算解決了你說的那些問題,旅行車在咱們國家還是小眾選擇,最多為銷量加點料而已。
旅行車就是三廂轎車把後備箱加高,這種車型開發和生產起來非常容易,只需要在三廂基礎車型上小改就好。有第三排的旅行車是不可能存在的,這相當於B柱之後全部要重新設計,這工作量和重新開發一個全新的車型沒什麼區別,所以你說的那種有著類似旅行車線條和MPV的三排座椅的車型不能說沒有(傑德就是),但這種車肯定不是什麼車的旅行版。
旅行車有了6座或者7座就叫mpv了。
有啊,標緻307SW
當年對這車關注了好一陣。除了當年不算常見的全景天窗外,能夠獨立安裝和拆卸的第二、三排座椅確實很有吸引力。但是,拆下來的座椅要放在家裡話肯定會佔不少空間。其實是有過帶三排座的旅行車的,而且這種車在50-70年代的美國市場上一度還是主流。但1978年起美國政府開始實施CAFE(企業平均油耗標準),該標準對乘用車(passenger cars)的油耗要求比對輕卡(light trucks)的要求更嚴格,導致各大品牌轉而生產被分類為輕卡的SUV和MPV。因此現在已經沒有人開發帶能坐成人的第三排座的旅行車了。
50-70年代的美國市場上,旅行車一度是很受歡迎的品種。相比轎車,旅行車有更大的行李空間,還能放下第三排座。而當時的越野車和廂型車還以非承載式底盤為主,舒適性遠不如轎車和旅行車。
當時的旅行車第三排座還有各種不同的布局形式。
有類似於現在的SUV和MPV的向前坐的(下圖是1958年款的福特Country Squire)。
有對著坐的(下圖是70年代的福特LTD County Squire)。
還有倒騎驢(下圖是1972年款的克萊斯勒Country and Town)。
歐洲品牌也有三排座的旅行車,比如下圖是60年代的薩博95旅行車。這款車其實並不大,車長只有4.3米,也塞下了第三排座。但從圖來看坐成年人估計很困難。
我在網上還找到個帖子,回憶小時候坐在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旅行車第三排的時光(If You』re Over 30, You Remember Driving These Wagons To Thanksgiving at Grandma)。
但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終結了北美市場旅行車的黃金時代。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企業平均油耗標準」(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簡稱CAFE)。1978年起,CAFE由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負責實施,要求各大汽車企業每年生產的汽車達到當年規定的平均油耗標準。不過自1979年起,CAFE為乘用車和輕卡制定了不同的標準。如1979年的乘用車標準是19mpg(約合每百公里12.38升),兩驅輕卡的標準是17.2mpg(約合每百公里13.68升),四驅輕卡的標準是15.8mpg(約合每百公里14.89升)。1992年的乘用車標準是27.5mpg(每百公里8.55升),輕卡卻只要達到20.2mpg(11.64升)就可以了。
轎車可以通過縮小車身、換小排量油耗低的引擎來減少油耗,但三排座的旅行車就很困難。縮小車身以後的旅行車難以放下能坐成人的三排座,犧牲動力也會導致拉人多的時候動力變肉。
後來開始流行的SUV和MPV卻被歸類為輕卡,因為輕卡只要符合以下三條標準之一就可以了:第一,必須是卡車或卡車變種;第二,必須有一定的越野(off-road)設計;第三,以載運大量乘客為主要目的(載客12人或以上)。MPV可以通過第一條的變通(而不是第三條)歸類為輕卡,因為MPV的第二排第三排座椅可拆卸,空出來的地板空間可以用來裝貨。SUV可以通過第二條輕鬆擠入輕卡,因為只要離地間隙高就可以了,甚至都不用配備四驅和差速鎖。由於這幾條標準實在太松,連克萊斯勒PT Cruiser(下圖)也被算作輕卡,因為PT Cruiser的後排座椅也可以拆卸,屬於卡車變種。不少人懷疑克萊斯勒推出這款車就是為了拉低「輕卡」平均油耗。
因此對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國汽車廠商來說,開發銷售符合「輕卡」標準的三排座車輛(而不是改進旅行車的油耗)成為了更理性的選擇。80年代推出的幾款標誌性產品殺死了旅行車市場。
一是AMC被吉普收購前的最後一款作品,AMC切諾基XJ(後來的吉普切諾基),第一款取得商業成功的承載式車身SUV。
二是李·亞柯卡主導開發的克萊斯勒廂型車(市場名是道奇Caravan和普利茅斯Voyager)。這是北美市場上第一款取得商業成功的承載式車身MPV。
進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傳統的美式旅行車已經日漸式微。別克Roadmaster旅行車於1996年停產,這差不多是美國市場上最後一款美式旅行車。
有的旅行車型號乾脆直接改為了MPV,比如現在還在生產的克萊斯勒Town Country。第一到第八代都是旅行車(下圖是1981-88年生產的第八代)。
1989年起開始生產的新一代就變成了跟之前提過的Dodge Caravan和Plymouth Voyager同平台的MPV(MPV到目前為止生產了五代)。
近年來在北美市場銷售的旅行車還有極個別可以選裝第三排座的,如下圖的賓士E級旅行車,但基本上只能坐小朋友了,而且現實中選裝的人也不多。
國外是有7座旅行車的,不過太另類,估計咱天朝老百姓審美觀都過不去,比如:
1. 賓士E級7座:2. 沃爾沃XC70這兩款是倒著坐的…美國十幾二十年前一票FullSize的wagen,以及澳大利亞的Falcon和Commodore也有類似的倒裝7座。當然,也有正常的7座,正常到每個座椅都一樣大的…3. 標緻308SW1、首先要確認什麼樣的車是旅行車,嚴格意義上講A+級三廂轎車、B級三廂轎車或者C級三廂轎車加上大屁股就是旅行車了,加高底盤加上四驅就變成了變種旅行車(類似奧迪allroad、沃爾沃Cross Country等等),所以傑德嚴格意義上講則是MPV和旅行車的變種,是一種Crossover車型,並不是純種意義的旅行車。
2、旅行車的最大優勢就是在保證後備箱的空間條件下,車身仍然保持了轎車的輕盈,不會像SUV那樣笨重和重心高,這對操控和油耗都有好處。但是車輛的高度不夠,車內空間的絕對高度也不夠,所以SUV的坐姿比較直,轎車(旅行車)的坐姿比較傾斜。
3、但因為旅行車沒有太高的車內高度,讓車身結構成為了7座的鴻溝,除了C級轎車的旅行版能勉強裝第三排座椅,A+級和B級轎車旅行版很難裝上第三排座椅。
4、國內對於SUV的愛幾乎是痴迷,大空間、高坐姿、看起來有面等等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旅行車早已成為小眾文藝青年的選擇。並且旅行車的價格也是比較高,一般人很難接受。不過現在別克閱朗、大眾蔚領、斯柯達明銳旅行這些合資的車型提供了相對親民的價格,旅行車估計未來能有更好的發展,但想超過SUV還是很難。
首先,旅行車主打就是後備箱很大,能夠放大宗行李,wagon一詞原意為火車,貨車的車廂,其運輸能力可見非常大,6座或者7座的總布置一般為3排座椅,最後一排座椅位於後懸上方,位置靠後,非常佔用行李廂的空間,和wagon的本意不符合。
旅行車主打舒適性,是一種可以闔家歡樂的享受品,6座的或者7座的布置不僅佔用空間,而且第一排和最後一排的乘坐舒適性相對較低。不符合旅行車的主流理念。
腦補了一下6座旅行車,就那車身高度你確定你能鑽進第三排?
空間太小,轎車車身放6個座椅,車得做的多長呢,行李放哪?要六七人,要旅行,這不就是mpv了嗎
旅行車跟其他車的區別就在於,其他車叫其他車,旅行車叫旅行車。如果非要從字面意義框定旅行車,那就是大後備箱加車頂行李架。符合這個條件的就可以很好意思地說自己是旅行車。如果油耗比較低,速度比較快,拉的人也多,更好。能越野,更好。便宜,更好。
但是符合上述所有條件的,已經超出旅行車能夠代表的範圍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