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功夫------從洗髓經、易筋經到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二十六)

四,楊露禪、楊澄甫太極拳論

楊氏太極拳宗師楊露禪先生沒有流傳下拳論,只留下一句:收身中定,往開里打。

收身,身體三心歸聚、真氣鼓盪而自然形成的能量蓄髮狀態也。

中定,以心為軸,以心行氣,上下一氣貫通也。

往開里打:以心為軸將能量往外擴張。與敵身近則打,與敵身遠則推。

太極拳以陰陽轉換打人,所以不必有外形動作,站住就行。站住時要中定,周身一體,上下內外一氣,體內要有上下相隨的能量傳簇,下行和三心歸聚的能量用於引進落空,上行和真氣鼓盪的能量用於打人,化打合一。身體就是一個能量導體,所以不偏不倚地站住是為了中定的能量轉換。

離我遠的,無法形成有效的沾連粘隨,所以將人推開就行。

與我貼身的,則沾連粘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

楊露禪先生的打法是與其個性有關的,不講究兇狠毒辣,講究和諧。離我遠的,傷不了我,我也犯不上傷人;離我近的,對我形成威脅,我也不能客氣。

以上二句話只是楊露禪先生的在傳徒時的思想,我們無法得知當時楊露禪先生說此話的環境和語境,不知道楊露禪先生想表明的重點是什麼,所以我們明白其意就行,大家不必要過分解讀出過多的意思。我們只需要理解收身中定的實質就行:

收身中定,寥寥四字,包含了太極拳的精髓。

太極拳使用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就是用心神抽合帶動四肢生成壓縮旋轉以蓄髮能量。收身中定就是對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的高度概括。

收身,即外形動作;中定,即內里的以心行氣。中定是內里的以心行氣蓄髮能量,收身是外形動作的壓縮旋轉蓄髮能量。收身中定就是內外合一的周身整體蓄髮能量。

中定是以心行氣生成的一氣之起落(循環起落)的內在動力,收身是中定的結果。

收身,即裹。雙足裹膝,膝裹胯,胯裹腰,腰裹丹田,雙臂裹肋,雙肩裹頭,雙手裹心,拳由心發。

中定,即抱。以心行氣河車運行時,心氣下行至會陰向丹田翻轉,抱住兩腎,腎抱肝脾,肝脾抱兩肺,兩肺抱心,心抱意,意抱氣,氣抱力。此為內五行發力。

外裹內抱,就是周身一體---------到了這個程度,誰人能奈何!

收身中定,就是一個能量蓄髮的技擊狀態。

大家比較一下陳式太極拳的弓馬步大開大合與楊氏太極拳的外裹內抱的收身中定,不但外形動作涇渭分明,內里的能量傳簇的「整」也一目了然,收身中定完全徹底地實現了周身一體,定義了太極拳的標準!收身中定的周身一體已經做到了極致,再也沒有發展的空間了!

楊氏太極拳後人的拳論較多,就簡單介紹一下。楊氏太極拳後人生活年代與現代不遠,其話語與現代普通話接近,大家都能看懂,我也就不多介紹了,只挑關鍵的介紹。

楊澄甫先生拳論

(原文)一、太極拳之練習談

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術。歷來古人窮畢生之精力,而不能盡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學者若費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

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於技術上、生理上、力學上,有相當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須經過一定之程序與相當之時日。雖然良師之指導,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緊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鍛煉。否則,談論終日,思慕經年,一朝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謂,終思無益,不如學也。若能晨昏無間,寒暑不易,一經動念,即舉摹練,無論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則一也。

近來研究太極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為武術前途喜。然同志中,專心苦練,誠心向學,將來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於兩途:一則天才既具,年力又強,舉一反三,穎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滿足,邇中輟,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經一載,拳、劍、刀、槍皆已學全。雖然依樣葫蘆,而實際未得此中三昧,一經考究,其方向動作,上下內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則式式皆須修改,且朝經改正,而夕已忘卻。故常聞人曰:「習拳容易改拳難。」此語之來,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輩者,以誤傳誤,必致自誤誤人,最為技術前途憂者也。

太極拳開始,先練拳架。所謂拳架者,即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教,學者悉心靜氣,默記揣摩,而照行之,謂之練架子。此時學者應注意內外上下: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學之時,先此數句,朝夕揣摩而體會之。一式一手,總需仔細推求,舉動練習,務求正確。習練既純,再求二式,於是逐漸而至於習完。如是則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變要領也。

(介紹)「終思無益,不如學也」,太極功夫是習練出來的,不是研究、思考出來的,所以大家只要在理解了太極拳原理後一勞本神地習練就行,功夫到了,自然前輩大師所說的東西就出來了。

根據論中所言,「太極拳開始,先練拳架。此時學者應注意內外上下: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學之時,先此數句,朝夕揣摩而體會之」,如此這樣習練就能夠習練出太極功夫--------可實際上幾乎所有人都是如此習練的,卻無人能夠習練出太極功夫!

所以,習練太極拳,還得先明其理,再順理求真。否則,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只以用意不用力,氣沉丹田,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要求,是無法習練出太極功夫的!

(原文)習練運行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此二句,學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

一、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所謂要「頂頭懸」。若有物頂於頭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謂懸字意義也。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不足也。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隨時咽入,勿吐棄之。

二、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腰之活動,初學時節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於板滯。功夫雖深,難以得益致用矣。

三、兩臂骨節均須鬆開,肩應下垂,肘應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

四、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於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之勢。

五、腳掌應分踢腿(譜上左右分腳或寫左右起腳)與蹬腳二式。踢腿時則注意腳尖,蹬腿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腿節均須鬆開平穩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發腿亦無力矣。

(介紹)「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於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之勢。」,這段話中,楊澄浦先生明確地說明了能量虛實之間的陰陽轉換,以前的拳論中只有虛實,沒有轉換。楊氏太極拳明確了單重的虛實陰陽轉換,只此簡單的將虛實轉換變為陰陽轉換,則太極拳成矣!

(原文)二、太極拳術十要

一、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力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 太極拳術,一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淤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勁,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論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矣。

八、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九、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拳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有靜 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介紹)分虛實一節,明確說明了: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這還只是從外形動作來說的,從內里的能量傳簇來說,雙重的虛實不分還導致了陰陽轉換不靈、對拉拔長不通、五行傳簇受阻等弊端。

用意不用力一節,意為體意而非大腦意識,大腦意識做不得想哪哪就動。意生於心,心動則意隨,意隨則氣至,氣至則力發,內三合也。心動則意隨,即以心行氣到達什麼地方,則什麼地方就形成意,就生成壓縮旋轉,就動,就生成氣。

上下相隨一節,上下相隨實乃能量傳簇,是完整一氣,而不是指外形動作本身。當然外形動作也需上下相隨。

內外相合一節,開,虛也;合,實也。開合就是虛實,虛以吸納能量並且自身蓄力,實以吐出能量的發力。具體來說,開合就是指身體中具體某一部位的虛實陰陽的轉換。

相連不斷一節,太極拳循環無窮的勁力即來源於虛實的陰陽轉換,連綿不絕的陰陽轉換。此又為楊氏太極拳首次提出太極拳連綿不絕的能量傳簇,連綿不絕的能量傳簇是出自於陰陽轉換的,所以,陰陽轉換而生成連綿不絕的勁力,是始於楊氏太極拳的。而陳式太極拳還無法達到這個程度,陳式太極拳發完力則力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此為肌肉緊張發力之弊端之一。

動中有靜一節,說的也是肌肉緊張發力的弊端之一。太極拳以心行氣與呼吸合一,極少消耗體力,故有四兩撥千斤之說,自身四兩勁就能夠發出千斤勁力。

三、論太極推手

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其臂如綿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疾乾脆,毫不費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而並不覺痛,已跌丈餘外矣。其黏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黏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兩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拳也。若用大力按人推人,雖亦可制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幹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拳能手,則如撲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此乃真太極意也。

(介紹)如果不能習練出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而只是把肌肉緊張發力輕柔地使出,那依然是肌肉緊張發力,根本就無法達到太極拳混元勁力的效果。所以大家看到無論是公園裡的推手,或是推手比賽中的推手,均是雙方都不發力時就是劃圈,一旦發力就是硬頂,最後以摔跤決出勝負。

為什麼會硬頂?就是身體不通,不能吞化對手勁力也。只有以心行氣壓縮旋轉才能夠把身體練通。

「純粹太極,其臂如綿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疾乾脆,毫不費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而並不覺痛,已跌丈餘外矣。其黏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黏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兩臂酸麻不可耐」,此段所寫,就是漲筋騰膜、真氣鼓盪的狀態,力在皮毛之下,蓄髮無形。

從楊澄浦先生的拳論中可以看出,楊氏太極拳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了單重的陰陽轉換,單重則不能圓襠。這簡單的一個改動,就前進了一大步,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太極拳!


推薦閱讀:

習武之人要看筋骨,這個筋骨指的什麼?
現在詠春有多少派別?
跤武講壇(第一期): 京跤與武術
現代搏擊怎樣鍛煉脖子?

TAG:武术 | 内家拳 | 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