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代佩刀的刀柄大多都向後?

在清代的紫光閣功臣像里,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刀柄向後佩戴,與我們一般所見的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並不相同。

這種佩戴方式在清代以前,在我國的確很少見到。在我國古代,最開始是一種被稱為璏式佩劍法的佩戴刀劍方式。

自從五世紀前後,古波斯出現了一種雙附耳懸掛法,即一長一短兩根皮帶,一頭繫於鞘附耳的孔內,另一頭繫於腰帶上。由於用這種方法佩刀,不僅能使刀保持一定的傾斜角度,而且在人進行較為劇烈的運動時也能保持固定不變的位置,這是比較先進合理的佩帶方法,所以在其傳入中國以後,很快就取代了之前的璏式佩法。

現已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雙附耳刀鞘,是南北朝後期北周的墓葬中發現的,時間約在公元560年前後。比之稍晚的隋張盛墓出土的白瓷武俑,和時間與北周較近的北齊婁叡墓壁畫上,都可以見到這種雙附耳刀鞘和佩帶方法。

▲北齊婁叡墓壁畫

在這之後的各個朝代,從出土的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來看,也都是大家普遍印象中的刀柄沖前的佩戴方法。比如唐代:

▲唐代長樂公主墓甬道壁畫

宋代:

▲北宋李公麟所繪《維摩演教圖》

元代: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元代劉貫道所繪的《元世祖出獵圖》

明代:

▲明十三陵神道上的石人石像

所以很多人很疑惑,清代人這樣佩戴,是否能拔出刀來?為什麼清代的畫像中要這樣刀柄向後佩戴?在我國傳統評書有這樣一種說法,這樣佩戴叫做太平腰刀,是一種禮儀,反著佩戴刀不好拔刀,以示自己沒有敵意,尤其是見上官用這種方式。甚至有些人認為刀柄向後佩戴根本無法拔刀,是找死行為,只是為了禮儀。但是這種說法依然也有疑點,康熙皇帝的畫像中也是這麼佩戴的。皇帝沒必要向別人顯示沒有敵意吧?

而且即便是接見臣子時也採用這種太平腰刀的禮儀,但是康熙狩獵時的畫像中也是這麼佩戴。雖然皇帝狩獵不會遇到什麼危險,但是如果有什麼猛獸萬一衝撞聖駕,需要刀的時候拔不出來,豈不是很糟糕?所以狩獵時這麼佩戴也很難用禮儀說來解釋。

最重要的是,在同樣的紫光閣功臣圖中也有刀柄向前佩戴腰刀的畫像。如果是一種禮儀,為什麼有的人刀柄向後,用太平腰刀的禮儀佩戴,有的人卻刀柄向前佩戴?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下,刀柄向後是不是真的不方便拔刀?如果真的不方便拔刀,那麼就只能用名為太平腰刀的禮儀佩戴方法來解釋了。

說知道的是,畫中人像其實都是騎兵的裝備。滿清自稱以騎射起家。清朝皇帝經常說「騎射得天下」,並將「國語騎射」作為八旗之根本。所以畫像上雖然紫光閣功臣像中所繪功臣並未騎馬。但實際上都能看出來是明顯的騎兵姿態,弓以及弓囊箭壺都是騎射所用款式。所以優先考慮的是在騎馬狀態中,是否能拔得出來。刀都是佩戴在左側,必然是右手拔刀,不可能左手向後抽刀,那樣的話也抽不出刀。那麼最順手的方式只能是右手從腰後面抽出刀來。這種拔刀方式,可能有刀的人試過都能拔出來,但是如果像清代的紫光閣功臣圖中那樣佩戴弓囊箭壺,有箭壺的阻礙是否還能拔出來呢?這種事情只靠想像顯然是不行的,所以筆者決定親身做試驗來看是否可行。

筆者的裝備都是明式,弓是明式小梢弓,箭囊弓囊也是按明代繪畫《出警圖》中樣式做的。腰刀是按存世明代腰刀復刻的。不過清承明制,差別不算大。還是能大概模擬出清代佩刀情況。

筆者的明制腰刀全長:99.5cm,刃長:78cm。這個尺寸在存世腰刀里算長款,這要能拔出來,那些平均長度要稍短一點的腰刀自然更沒問題。由於真的找一匹馬來測試比較不方便,所以用靠背椅子來模擬騎馬狀態。

這是刀柄向後佩戴方式,大家可以看得比較清楚。為了保證測試準確,箭壺裡我也插了不少的箭,看看箭壺是否會阻礙從腰後拔刀。

從背後抽刀雖然要用另一隻手稍微扶一下刀鞘,但是由於雙附耳佩戴法是用繩子掛在腰上,並不是固定死的,即便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也一樣需要用手扶一下刀鞘,所以從背後抽刀並無什麼不便。實際操作的時候,刀柄就在箭囊後面的空隙里,拔起來很順手不受影響。所以認為刀柄向後不方便拔刀的看法顯然是錯誤的。但是依然有一種說法,就是如果穿著盔甲是連手都背不過去的,是無法從背後把拔刀出來的。所以筆者決定繼續測試,穿上盔甲試一下是不是還能夠將刀從腰後拔出來。

由於筆者沒有清代的棉甲,所以選擇穿現代防暴護甲來作為代替。穿過甲的都能明白,傳統中國甲的披膊對胳膊活動的限制是最小的,而這種現代防暴護甲無論胸甲結構也好,手臂靈活性也好,對於拔刀來說影響都比清代棉甲高。如果穿現代防暴護甲可以將刀拔出來的話,那麼穿著清代棉甲的話應該更沒有問題才對。

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便穿著盔甲,刀柄向後的佩戴方式,跨坐在「馬背」上,依然可以毫無難度的把刀拔出來。所以認為這是因為不方便拔刀以示沒有敵意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也有人認為這樣佩刀拔出來容易插回去難,還是不方便。但實際上這樣佩刀插回去並不需要從腰後原路插回。只需要把鞘口撥到正面插回去即可。

插進去以後把刀柄撥到後方就恢復原位了。

所以刀柄向後的佩戴方式即便是穿著盔甲騎在馬上,無論插拔其實都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

那麼,我們再試試看刀柄沖前的佩戴方式,看看會有什麼不同,藉此來對比一下清代武將為什麼刀柄向後佩戴,比刀柄向前有什麼優勢沒有?

現在是刀柄朝前佩刀。首先我剛走到了沒幾步就聽見刀柄處的銅刀首。撞擊弓片的清脆聲音。真的有把好點的弓的人,大概都能明白馬跑起來顛簸時刀柄銅裝磕碰弓片的心疼感覺。尤其是傳統角弓價格昂貴,從選料到製成需要三年時間,而且好的角弓弓片還要上漆描畫,這些將軍肯定使用得起好角弓的。即便他們不差弓錢,漆皮若是磕掉了什麼的,大概也是一樣非常心疼。

然後是拔刀,可以看到如果急著往前拔,前面的「馬頭」還是有點礙事的。這讓我想起了傳統相聲《大保鏢》。相聲結尾講的是手藝稀鬆還騎了一頭牛的大保鏢,抽出刀一個海底撈月,就聽「砰哧」一聲,紅光迸濺,鮮血直流,斗大的腦袋掉在地下嘰哩咕嚕亂滾!捧哏問: 你把賊殺了? 逗哏說:我把牛宰了。這讓我不禁想到,會不會不小心拔不好把馬宰了?

不過往上拔可以將刀拔出來。但是因為是繩掛在腰帶上,拔刀的時候刀鞘也跟著被提起來了,導致拔不出來,所以也得用手扶一下刀鞘,但是因為有弓囊阻擋,扶刀鞘也不是特別方便。我只能把手從弓下面插過來才能扶到刀鞘,這才把刀拔了出來。不過如果熟練的話,會好一些,

總的來說,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並不比從腰後拔刀方便順手多少。只是插回去少了一個把刀柄撥回去的動作。所以只是拔刀的話,無論刀柄朝向哪邊都能拔得出來。這就是為什麼紫光閣功臣圖裡一樣有刀柄沖前佩戴的。不過我們可以再看一下那張圖:

注意,他把弓囊挪後面了。這樣刀和弓篇就不會相碰。頂多鞘會碰到弓弦,但是這就無關緊要了。現在我們再回憶一下之前也有佩戴弓囊的《元世祖出獵圖》:

這回我們就可以注意到,元代弓囊的朝向是向後的,所以腰刀他就選擇刀柄朝前佩戴。之所以,清代紫光閣功臣像中很多人刀柄向後佩戴腰刀,主要是為了避免刀和弓方向一致導致騎馬的時候弓刀互相碰撞,導致損壞弓片。把弓囊移位或是弓囊換個方向的話,就可以按傳統的刀柄朝前佩戴腰刀。當然如果不是什麼好弓不怕磕碰的話,不怕弓刀方向一致導致磕碰,那麼怎麼配戴都可以。

最後奉上完整的拔刀實驗的視頻,這樣看起來更加直觀。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軍隊捨棄青銅甲而裝備皮甲?原因竟和防禦力無關
馬背上的民族-突厥兵器漫談
在電影《長城》的故事背景下,人類怎樣對付饕餮最有效?
除了死神,鐮刀真的被作為過武器使用嗎?
唐代人馬俱碎的陌刀到底長啥樣?

TAG: | 清朝 | 冷兵器 |